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揭示秦岭南坡松栎林群落动态变化过程中物种间关系与群落演替的相互作用,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Jaccard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性系数探讨了油松林→松栎混交林→锐齿栎林演替序列过程中3个演替阶段群落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1)油松林、松栎混交林和锐齿栎林群落总体联结性均为显著正联结,各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油松和松栎混交林群落正负联结性和相关性比例较小,群落稳定性均低于锐齿栎林群落。(3)先锋种间及其与前期过渡种间、顶级种间及其与后期过渡种间竞争较为激烈,过渡种间(包括前期过渡种间、前期过渡种与后期过渡种间、后期过渡种间)正联结占优势,较为稳定。(4)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可分别划分为4个、5个、4个生态种组。研究认为,秦岭南坡松栎混交林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逐渐趋于稳定共存,实践中及时调整种间关系可促使秦岭南坡松栎林群落趋于健康稳定,有效缩短演替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秦岭及陕北黄土区辽东栎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5种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标及4种物种—多度分布模型对秦岭和黄土区辽东栎林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木本植物种—多度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秦岭辽东栎林无论是群落物种多样性还是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均高于黄土区辽东栎林。秦岭辽东栎林木本植物种—多度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而黄土区辽东栎林则符合对数级数分布,分布区气候差异是造成两类辽东栎林物种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物种—多度分布分析与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深圳南山区天然森林群落多样性及演替现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南山区5个主要天然森林群落(铁榄群落、鼠刺 降真香群落、鸭脚木群落、假苹婆群落、水翁 假苹婆群落)的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与相邻的香港地区地带性森林群落(黄桐群落)作比较。结果表明,依照亚热带及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规律,南山区天然林处于不同的演替发育阶段:铁榄群落处于演替第3阶段;鼠刺 降真香群落处于第4阶段;其它3个群落处于第5阶段,均未达到稳定的顶极群落阶段。随着铁榄群落、鼠刺 降真香群落、鸭脚木群落、假苹婆群落、水翁 假苹婆群落这个演替序列,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是:先逐渐上升,到达一个峰值,再缓慢下降。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与物种丰富度相同,Simpson指数变化曲线与这些指数相反。但这些指数反映的结果是一致的。综合多个指数分析,鸭脚木群落物种多样性最大,即当群落中阳生性树种与中生性树种优势度相差不大时。群落具有最大的物种多样性。多样性比较结果显示,南山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大大低于香港黄桐群落。5个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2.04~2.953之间,明显低于黄桐群落,其Shannon—Wiener指数为4.74;Simpson指数0.1~0.268,黄桐群落为0.05;Pielous均匀度指数64.2%~74%,黄桐群落为79%。南山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低下的状况与长期的人类干扰有关,必须尽快采取“封山育林”等相应措施来促进群落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4.
北京山区栎林的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北京东灵山、喇叭沟门和大海陀山地区的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以及白龙潭地区的槲树(Q.dentata)-麻栎(Q.acutissima)混交林中共调查了43个样方,利用这些样方资料,对群落进行TWINSPAN聚类和CCA排序,以研究北京地区栎林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以及各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地区栎林群落结构简单,不同栎林群落的结构差异很大。利用TWINSPAN对乔木层物种进行了分类,按不同指示种划分为7类。CCA排序结果显示第一轴与海拔关系显著,主要反映了温度因子的作用;第二轴与坡向关系显著,反映了水分因子的作用。排序结果与分类结果吻合,显示了不同生境条件对群落结构和物种分布的影响。结果还显示,本地区物种丰富度低,这可能与本地区植被受人为干扰强烈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落叶栎林是桂西地区南亚热带的典型次生林,也是该区域落叶阔叶林的重要群系组。该研究采用典型样方法对桂西地区落叶栎林群落进行调查,分析了该区域落叶栎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为桂西地区南亚热带植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研究区落叶栎林群落维管束植物共计269种,隶属80科178属。(2)种子植物区系以热带成分为主,同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温带过渡性质。(3)聚类分析表明,调查的落叶栎林群落可分为云南波罗栎林、栓皮栎林、白栎林、麻栎林4种林分类型,其中以白栎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高,且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乔木层和草本层。(4)RDA分析显示,落叶栎林群落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受地形因子的影响,多样性指标与经度、纬度、海拔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其中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主要与经度、纬度呈显著的相关性,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与纬度、海拔相关,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经度、纬度、海拔之间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秦岭及陕北黄土辽东栎林群落物种移样性特性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岳明 《西北植物学报》1998,18(1):124-131
应用5种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标及4种物种-多度分布模型对秦岭和黄土区辽东栎林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木本植物种-多度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秦岭辽东栎林无论是群落物种多性还是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均高于黄土区辽东栎林。秦岭辽东栎林木栖植物种-多度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而黄土区辽东栎林则符合对数级数分布,分布区气候差异是造成两类辽东栎林物种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物种-多度分布分析物种多样性分析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实验林场的落叶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研究了秦岭北麓典型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独立个体有3162株,木本植物有42种,隶属于25科36属。群落属的区系类型主要为温带成分,占总数的44.4%,热带成分次之。群落优势树种明显,重要值前3位的树种分别为栓皮栎、油松、槲栎,其重要值之和为64.7%。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平均胸径为7.58 cm。所有个体以及乔木层优势种径级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且中等径级个体较多。群落结构稳定,但群落更新不良,种群有衰退的趋势。样地不同样方间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异较大,均值低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和地形解释了群落分布42.4%的变异。海拔和土壤速效钾对群落分布有显著影响。海拔、土壤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显著影响栓皮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栓皮栎种群较强的适应性使其在低养分环境占主导地位,但也限制了群落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4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差异和样方法等手段,对浙江省马尾松林针叶(针叶林)、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中龄常绿阔叶林和近熟常绿阔叶林4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群落间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3个样地共记录维管植物53科105属170种。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数、各层次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基本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以针阔叶混交林最低,估计跟先锋物种的消失和后期物种的出现这一更替有关。随着演替的进行,各群落间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逐渐降低,其中针阔叶混交林和中龄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高,马尾松与近熟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低。群落主成分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结果。群落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种组成尤其是乔木层的组成上;针阔叶混交林是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较低的一个群落,但它与其它群落间的相似性较高,并已储存了常绿阔叶林中的大部分物种,对演替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杭州湾滩涂湿地植被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杭州湾不同年份形成的滩涂湿地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结合样方法进行调查取样,并通过除趋势对应分析排序研究了群落演替的动态和方向,同时采用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物种多样性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域植被群落演替序列为海三棱藨草群落→芦苇群落→柽柳 芦苇群落→旱柳 白茅群落;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均匀度逐渐降低,物种多样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秦岭太白红杉群落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太白红杉群落分布集中的太白山、长安光头山、玉皇山和冰晶顶等4个地段,设计18个样地,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共作样方280个。分析了太白红杉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群落外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群落学特征,并对该群落的环境概况进行分析,计划了不同地段上群落的频、盖度指标和不同层次上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和种间相遇指数。结果表是,太白红杉主要分布于秦岭海拔2800-3500m的高海拔山地,群落组成种类约85种,北温带分布属占优势,地面芽植物种类多,数量大,是该群落的优质层片。乔木层为太白红杉单优组成,平均高度约8.6m,多样性指数0.207-0.420,灌木层H值为1.779-2.363,草本层H值最高,为2.122-3.025。本研究为太白红杉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超  李娟  程海云  段家充  潘昭 《生物多样性》2023,31(1):22272-26
为了探讨秦岭西段地区蝴蝶群落多样性与生境类型、季节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文于2020–2021年对该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的蝴蝶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对α多样性进行了趋势和外推分析,对β多样性进行了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和聚类分析,运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对多样性指数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观测到蝴蝶8,898头,隶属于5科84属169种,其中个体数量最多的是粉蝶科,有3,671头,物种数最多的是蛱蝶科,有80种。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生境类型中,针阔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在不同季节中,夏季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的蝴蝶群落组成相似性最高,不同季节间蝴蝶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较低,春季和夏季蝴蝶群落明显聚集,秋季蝴蝶群落更为分散。广义加性模型拟合曲线表明,较高的植被异质性可维持蝴蝶群落的多样性;环境温度处于24–30℃之间时,Pielou均匀度指数较高,蝴蝶群...  相似文献   

12.
多样化松林中昆虫群落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兴平  刘向辉  王国红  韩瑞东  戈峰 《生态学报》2005,25(11):2976-2982
马尾松和湿地松是我国南方的2种主要松树。通过对6种不同林分结构下的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内昆虫群落调查与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2种松树内的昆虫种类和数量无显著差异,混交林中的昆虫群落的种类和数量比纯林多,尤其以捕食天敌类群的种类和数量更为明显。整个昆虫群落和植食类群多样性指数以湿地松林内较大,而天敌(捕食类群和寄生类群)多样性指数则以马尾松林较高。从不同林分结构下昆虫多样性的比较来看,混交林内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波动较小,明显地高于纯林。但不同林分结构下昆虫多样性随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层格局而变化,松树北面和东面各样地之间的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而南、西面之间差异较小;树冠层各样地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枯枝落叶层和树干层之间差异不显著。由此,还进一步讨论了混交林中昆虫群落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Recent studies have reported a consistent pattern of strong dominance of a small subset of tree species in neotropical forests. These species have been called “hyperdominant” at large geographical scales and “oligarchs” at regional‐landscape scales when being abundant and frequent. Forest community assembly is shap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stochastic processes, but so far the contribution of oligarchic species to the variation of community composition (i.e., beta diversity) remains poorly known. To that end, we established 20.1‐ha plots, that is, five sites with four forest types (ridge, slope and ravine primary forest, and secondary forest) per site, in humid lowland tropical forests of southwestern Costa Rica to (a) investigate how community composition responds to differences in topography, successional stage, and distance among plots for different groups of species (all, oligarch, common and rare/very rare species) and (b) identify oligarch species characterizing changes in community composition among forest types. From a total of 485 species of trees, lianas and palms recorded in this study only 27 species (i.e., 6%) were nominated as oligarch species. Oligarch species accounted for 37% of all recorded individuals and were present in at least half of the plots.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significantly differed among forest types, thus contributing to beta diversity at the landscape scale. Oligarch species was the component best explained by geographical and topographic variables, allowing a confident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eta diversity among tropical lowland forest stands. Abstract in Spanish is available with online material.  相似文献   

14.
针对山东省大青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植物群落,设置21个样方,分析主要乔木种群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大青山样方内共发现维管植物111种,其中乔木29种、灌木14种、草本植物68种,群落植物种类少,物种多样性低.2)29种乔木根据径级结构划分为13种扩展种、2种隐退种,5种稳定侵入种、6种随机侵入种和3种随机隐退种.主要乔木种群径级结构型为2种:黑松种群、栓皮栎种群、麻栎种群、小叶朴种群、黄檀种群、君迁子种群和槲树种群为增长型;刺槐种群和赤松种群为稳定型.大青山群落乔木整体上为增长型群落.3)大青山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赤松林、黑松林、刺槐林,而Pielou均匀度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黑松林、赤松林、刺槐林,显示赤松更适合作为大青山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5.
何斌  李青  刘勇 《广西植物》2019,39(8):1029-1038
该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贵州省威宁县喀斯特地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生活型谱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该调查共记录到种子植物174种,隶属于52科117属,物种分布较多的有菊科、蔷薇科、禾本科、杜鹃花科、小檗科、唇形科、蓼科。(2)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结构趋于复杂,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逐渐增大。(3)随着植被的恢复,群落层次分化逐渐明显,大径级植株所占比例呈现增加趋势。(4)随着植被的恢复,群落各层次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S)、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逐渐增加;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之间的Srensen相似系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ody指数则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黔西北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不同,建群种和关键种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对喀斯特地区植被演替规律的认识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武夷山景区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夷山风景区5块马尾松林标准地的节肢动物群落进行2a的系统调查,共采集到林冠层节肢动物标本19938号,隶属于2纲16目87科200种;林下层节肢动物标本15807号,隶属于2纲17目103科224种。林冠层和林下层类群目的组成基本一致,但在科和物种数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时间序列上的多样性分析表明,林下层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林冠层,总体上武夷山风景区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相对较稳定。  相似文献   

17.
秦岭落叶阔叶林是温带-亚热带过渡区保存较好的植被类型, 群落结构复杂。为了研究该过渡区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按照CTFS (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和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的建设标准, 于2015年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落叶阔叶林建立了一块面积25 ha的动态监测样地。本文对样地内胸径(DBH) ≥ 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了调查和统计, 分析了其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样地内DBH ≥ 1 cm的木本植物独立个体有47,739株, 隶属于36科66属119种。温带区系成分的科和属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41.18%和60.00%, 温带区系特征明显。稀有种有51种, 占总树种的42.86%。落叶树种有106种, 占总树种的89.07%, 在样地内占绝对优势。重要值≥ 1的物种共有20个, 分别占样地总个体数和总胸高断面积的70.35%和57.41%, 重要值最大的物种分别是乔木层的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rrata)、亚乔木层的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和灌木层的刺叶栎(Q. spinosa)。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平均胸径为8.61 cm, 整体径级分布呈倒”J”型, 小径级个体较多, 群落更新良好。除了太白杨(Populus purdomii), 样地内优势种表现出大尺度的聚集分布, 且它们的分布与生境紧密相关, 不同物种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  相似文献   

18.
采用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了祁连山北坡退化林地人工抚育下2001-2008年间植被群落的自然恢复过程和土壤特征变化。结果表明:人为干扰消除后,退化林地群落环境逐渐优化,群落的科、属、种均明显增加,物种成员更替频繁;灌木和乔木物种出现后,群落垂直高度增大,群落结构出现成层现象;群落总体多样性指数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在空间结构上,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相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植被恢复均不断增加。在实施封育禁牧措施后,退化林地实现了由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方向的快速演替,当恢复到早期的先锋乔灌混交阶段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多样性趋于复杂化,土壤性状也得到一定改善,显示出相对较好的适应性和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