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了解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取食特性,为有害生物的防治和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在分析亚洲小车蝗发生与羊草Leymus chinens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及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等3种禾本科植物特征参数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罩笼试验调查了罩笼内亚洲小车蝗3~5龄蝗蝻的存活率,比较了亚洲小车蝗的取食数量、取食高度及取食率等特性。结果表明,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生态优势度与亚洲小车蝗发生数量显著正相关,亚洲小车蝗喜食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0.25≤RFN<0.5),少食羊草(0.025≤RFN<0.25)。4龄和5龄蝗蝻对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取食量显著大于羊草。亚洲小车蝗取食高度位于植物中下部(9~10cm),与3种植被高度无关;取食后上部掉落造成损失,特别是对克氏针茅的为害更大;亚洲小车蝗取食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时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取食羊草时的存活率。结论:以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为优势植物的典型草原更适合亚洲小车蝗的发生与为害,应加强该类草原亚洲小车蝗的监测预警和防控。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光周期(L8∶D16、L12∶D12及L16∶D8)对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F.-W.),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denko,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Zub.)3种草原蝗虫高龄若虫的发育、存活、羽化、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白天温度(28±1)℃,黑夜温度(23±1)℃的恒定温度下,不同光周期对毛足棒角蝗和亚洲小车蝗高龄若虫的发育、羽化、产卵影响不大,但是对其存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毛足棒角蝗和亚洲小车蝗高龄若虫到成虫的发育速度在中光照下(L12∶D12)最快。而在短光照(L8∶D16)下更有利于小翅雏蝗若虫发育,其次是中光照;毛足棒角蝗的羽化在中光照条件下最适宜,而长光照时数(L16∶D8)更有利于亚洲小车蝗和小翅雏蝗的羽化;光周期对亚洲小车蝗产卵影响最为明显,毛足棒角蝗和亚洲小车蝗在中光照和长光照时数条件下有利于它们产卵,而小翅雏蝗在短光照和中光照时数下有利于产卵。  相似文献   

3.
植物表皮蜡质中的饱和链烷作为内源指示剂广泛用于评价放牧家畜的食性和食量, 但用于天然草原蝗虫食性的评价研究较少。为了探讨天然草原蝗虫的食性及其生态位变化, 本研究以内蒙古天然草原为研究对象, 于2003年7-8月沿降水梯度选择3种典型植物群落(小针茅Stipa klemenzii、 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群落), 在每个植物群落不同放牧压力下小区随机做20个植被样方, 样方内植物齐地面刈割, 测定其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 取主要植物种测定其链烷模式, 同时采集放牧小区优势蝗虫种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粪便, 测定其链烷模式, 运用链烷技术评价蝗虫的食性及其营养生态位。结果表明: 不同植物群落中优势牧草种类及其比例不同, 其链烷模式存在种间差异, 链烷技术可以评价亚洲小车蝗的食性。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在不同植物群落及不同放牧压力下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羊草和大针茅群落中, 亚洲小车蝗是禾草采食者, 主要采食羊草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 且与绵羊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低, 分别为0.0619和0.0172; 在小针茅群落中亚洲小车蝗是杂类草采食者, 主要采食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 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和小针茅, 且与绵羊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 达到0.1815。因此, 放牧不仅改变了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 而且直接影响了亚洲小车蝗的食物组成, 二者对食物资源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在不同发育阶段和型变过程中的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 JH) JHⅢ滴度及其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为阐明保幼激素调控亚洲小车蝗型变中的生理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散居型和群居型亚洲小车蝗不同发育阶段(4和5龄若虫及1, 4, 7, 10, 13和20日龄成虫)和3龄若虫群居化处理1, 3, 5和7 d时亚洲小车蝗血淋巴中的保幼激素JHⅢ的滴度变化;用qRT-PCR检测在群居化处理亚洲小车蝗3龄若虫1, 3, 5和7 d时保幼激素代谢相关的3种基因保幼激素酯酶(juvenile hormone esterase, JHE)基因、保幼激素甲基转移酶(juvenile hormone methyltransferase, JHAMT)基因和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juvenile hormone epoxide hydrolase, JHEH)基因的表达量;利用JHⅢ浸液处理散居型亚洲小车蝗3龄若虫后进行群居化处理,测定亚洲小车蝗型变率。【结果】JHⅢ在亚洲小车蝗血淋巴中的滴度甚微...  相似文献   

5.
在小尺度范围内,地形差异导致的环境异质性是物种格局形成和演变的环境基础.在2009年7-8月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借助GIS和S-PLUS软件,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定量分析了黑河上游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亚洲小车蝗多度与海拔、坡向、坡度和剖面曲率等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具有较好的模型结构和模拟效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亚洲小车蝗的多度分布状况;各地形因子对亚洲小车蝗多度分布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海拔和剖面曲率起主导控制作用;在海拔梯度上,亚洲小车蝗多度随海拔的升高大体呈现倒“V”型变化趋势,在2380 ~ 2560 m,多度与海拔呈正相关,海拔升至2560 m以上时多度开始降低,与海拔呈负相关;亚洲小车蝗多度主要集中分布在剖面曲率<0的区域,在剖面曲率<-1.6的区域,多度与剖面曲率呈正相关,在剖面曲率>-1.6的区域,二者呈负相关.亚洲小车蝗多度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分布状态,反映了地形因子对水热条件的重分配,使亚洲小车蝗空间分布格局出现异质化.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亚洲小车蝗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ei-Bienko是我国北方草原和农牧交错区主要的害虫之一。为了从分子水平评价内蒙古地区亚洲小车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间遗传分化, 本文采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内蒙古15个地点的亚洲小车蝗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各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4517~13.2881, 多态信息含量值为0.5601~0.8563, Shannon氏多样性指数在0.7018~4.1789之间。15个种群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836, Nei氏期望杂合度为0.5303~0.6513, 群体遗传距离为0.1092~0.4235, 群体分化率Fst平均值为0.1612, 基因流Nm平均值为1.6164。8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 各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大, 基因交流程度中等, 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15个不同地点的亚洲小车蝗种群根据遗传距离共聚为6支。种群间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关系。高山和沙漠对不同地区亚洲小车蝗种群的迁移具有阻碍作用, 可能是形成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探索不同地区亚洲小车蝗种群间的内在联系, 为制定亚洲小车蝗的综合治理策略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对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Bienko能源物质含量和消耗情况及种群密度对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物质含量随成虫日龄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初羽化时含量较低,在10或13日龄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不同种群密度下亚洲小车蝗同日龄体内能源物质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高密度种群甘油酯含量显著的大于低密度种群,亚洲小车蝗飞行过程中主要利用糖类和脂类,但脂类是其远距离飞行的能量保证。  相似文献   

8.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enko)和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 Pall)为内蒙古草原同域分布、生活时间重叠、但食性不同的两种蝗虫, 亚洲小车蝗为禾草专食者, 鼓翅皱膝蝗为蒿草专食者. 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比较研究了这两种蝗虫的雌雄个体对37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嗅觉反应, 结果发现, 这两种蝗虫的雌雄个体对绿叶挥发化合物的EAG反应要高于对萜类及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 其中6个碳原子的醇(1-己醇、反-2-己烯-1-醇、顺-2-己烯-1-醇、顺-3-己烯-1-醇)、醛(顺-2-己烯-1-醛)、酯(反-3-己烯基乙酸酯), 以及7个碳原子的1-庚醇引起的EAG反应最强; 对具有醇、醛功能团的单萜类化合物的反应高于其他单萜类化合物, 倍半萜类化合物引起的嗅觉反应较低; 在所实验的芳香族化合物中, 苯甲醛引起的反应最强. 对绿叶挥发化合物的反应, 亚洲小车蝗高于鼓翅皱膝蝗, 亚洲小车蝗雄虫的反应高于其雌虫, 鼓翅皱膝蝗无性别差异. 测定两种蝗虫的雌虫对6种化合物的剂量反应曲线, 两种蝗虫对所测化合物的EAG反应浓度为10&#8722;3~10&#8722;2 mol/L, 只有鼓翅皱膝蝗对松油醇的反应阈浓度为10&#8722;2 mol/L. 对苯甲醛与正己醛的反应随浓度增加EAG反应增强. 比较触角不同部分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EAG反应发现, 触角电位反应主要由触角远端的感器产生, 而非近触角基部的7节.  相似文献   

9.
在已有比较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19个状,利用PAUP程序,以支序分析探讨了小车蝗属昆虫的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红胫小车蝗⑴与黄胫小车蝗⑵的亲缘关系很近,是1对姐妹群,亚洲小车蝗⑶、黑条小车蝗⑷、红翅小车蝗⑸、隆叉小车蝗⑹这4个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近,它们的亲缘关系可表示为:(((3,6)4)5),而台湾小车蝗⑺与其它种类的亲缘关系均较远。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土壤类型及其含水量对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y-Bienko卵孵化的影响,本实验选取棕钙土、黑土和砂土等3种土壤,在恒温28℃条件下设置5%、10%、15%和20%等4个土壤含水量,研究亚洲小车蝗卵的孵化前期、孵化历期、累积孵化率以及相对孵化率。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类型与土壤含水量的交互作用对亚洲小车蝗卵孵化率影响极显著,而对卵孵化前期影响均不显著,卵孵化历期只受到土壤类型的显著影响。亚洲小车蝗卵在棕钙土中孵化率最高(42.5%~61.4%),其次为黑土,最低为砂土;孵化历期在棕钙土中(3.6±0.2 d)显著短于黑土和砂土。在棕钙土中,10%~20%含水量处理的卵孵化率(60.3%~61.4%)显著高于5%处理(42.5%);在黑土中,15%~20%处理的卵孵化率最高(49.8%~42.7%),其次为10%(28.4%),最低为5%处理(13.5%);在砂土中,5%处理的卵孵化率(38.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2.9%~19.8%)。在3种不同土壤处理下,亚洲小车蝗卵的孵化均集中在前3 d,相对孵化率达到73.1%~98.0%;砂土的相对孵化率在第1天达到高峰,但与棕钙土和黑土的差异不显著;棕钙土和黑土的相对孵化率在第2天达到高峰,且显著高于砂土。因此,10%~20%含水量的棕钙土最适合亚洲小车蝗卵的孵化,孵化率高,孵化历期短,孵化时间更为整齐;其次为黑土;最次为砂土。  相似文献   

11.
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亚洲小车蝗痘病毒DNA,将酶切后的DNA片断克隆到质粒pGEM—7zf( )中。用随机引物法标记克隆的外源亚洲小车蝗痘病毒DNA片断为探针。经Southern及斑点杂交证明此探针对新疆戟纹蝗Dociostaurus kraussi及微孢子虫Nosema locusstae有特异性,对新疆意大利蝗Calliptomus italicus无特异性。构建的探针可检测1ng亚洲小车蝗痘病毒DNA及10~2病毒包含体,也可检测感染病虫匀浆液中的痘病毒。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主要蝗虫及其食料植物的无机化学成分的特征进行了讨论。所用蝗虫及有关植物均采自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及其邻近地区。这些蝗虫包括:短星翅蝗、宽翅曲背蝗、宽须蚁蝗、毛足棒角蝗、狭翅雏蝗、小翅雏蝗、红翅皱膝蝗、鼓翅皱膝蝗。比较并讨论了其无机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含量关系的特征(表1、2)。对上述蝗虫及其食料植物间无机化学成分的差异做了图解(图1—8)。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草原遭受的蝗灾并不是我们常常在新闻媒体上看到的类似非洲经常发生的"飞蝗",而是种类众多的"草原蝗虫",其中以亚洲小车蝗为优势种,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亚洲小车蝗属体形中等蝗虫,雄性的体长一般为21-24.7毫米;雌性为了生育进行充分的营养积累,比雄性多经历1个龄期的发育,因此体形显著大于雄性,可达31-37毫米。而且亚洲小车蝗的后翅较  相似文献   

14.
在已有比较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选择了 1 9个性状 ,利用 PAUP程序 ,以支序分析探讨了小车蝗属昆虫的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红胫小车蝗 ( 1 )与黄胫小车蝗 ( 2 )的亲缘关系很近 ,是 1对姐妹群 ,亚洲小车蝗 ( 3)、黑条小车蝗 ( 4 )、红翅小车蝗( 5)、隆叉小车蝗 ( 6)这 4个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近 ,它们的亲缘关系可表示为 :( ( ( 3,6) 4) 5) ,而台湾小车蝗 ( 7)与其它种类的亲缘关系均较远。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荒漠草原主要食草动物(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其种间生态位变化与草原退化的关系,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小针茅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其生态位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小针茅数量显著减少,猪毛菜比例随着增加;绵羊、达乌尔黄鼠、亚洲小车蝗3种食草动物的主要食物均来源于猪毛菜,且采食比例随牧压增大而递增;3种食草动物对牧草的选择性指数随牧压的变化而变化,双齿葱和多根葱优先被采食;三者生态位重叠程度很高且生态位宽度随牧压的增加而变窄.重度放牧改变了小针茅群落的植物组成,使其演替为猪毛菜群落,3种食草动物对草地资源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控制鼠、虫的种群密度,防止鼠、虫害的发生对保证放牧家畜的食物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亚蝗微粒子虫新种记述(微孢子门:微粒子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记述寄生于亚洲小车蝗的一种微粒子虫一新种,亚蝗微粒子虫;描述了其光镜和电镜形态特征及寄生习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等位酶电泳技术对亚洲小车蝗8个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并对8种等位酶系统: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乙醇脱氢酶(ADH)、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异柠檬酸脱氢酶(IDH)、腺苷酸激酶(AK)和己糖激酶(HK)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在亚洲小车蝗8个地理种群中共检测到14个基因位点,其中7个位点为多态位点,检测到25个等位基因;种群总体水平多态位点比率P=42.86%,平均有效基因数A=1.786,平均期望杂合度He=0.072,种群平均遗传距离为0.069~0.235。聚类分析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相关性。亚洲小车蝗8个种群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086,基因流Nm=3.142,表明亚洲小车蝗种群间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及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8.
亚洲小车蝗痘病毒(Oedaleus asiaticus entomopoxvirus, OaEPV)作为一种增效剂,分别与马拉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 、溴氰菊酯化学杀虫剂混合饲喂亚洲小车蝗若虫,统计致死中浓度 LC50 和其混合使用后的增效比;测定虫体内与抗性有关的两种重要酶——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 S-转移酶(GSTs)的比活力。结果表明:OaEPV 与化学杀虫剂混合饲喂亚洲小车蝗,OaEPV 与毒死蜱 、高效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混用对亚洲小车蝗无明显的增效作用,OaEPV 与马拉硫磷混用,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增效比为 1.42 倍。混剂感染亚洲小车蝗,除与溴氰菊酯混用外,虫体的中肠部位 CarE 的比活力都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 OaEPV 与马拉硫磷混用下降了 4.21 倍,抑制作用最大。当 OaEPV 与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化学杀虫剂混用后,中肠部位 GSTs 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其脂肪体部位 CarE 和 GSTs 的变化无一定的规律性。结果提示痘病毒与农药混合处理时,病毒主要通过抑制中肠部位 CarE 比活力而增加了农药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 CSPs)是一类小分子的可溶性蛋白,在昆虫中发挥多种作用。本研究旨在组装中国北方主要草原害虫之一——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触角转录组,鉴定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以及分析其在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利用RNA-s eq 亚洲小车蝗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组装;通过筛选转录组数据库、克隆及测序,鉴定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应用qPCR分析CSP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触角、去除触角和口器的头、上唇、去掉下唇须的下唇、下唇须、下颚须、胸部、跗节、翅和腹部)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成功构建了亚洲小车蝗成虫触角转录组,共获得61 629个unigenes,平均长度为733 nt,总长度和N50分别为45 175 449和1 130 nt。其中26 064个unigenes(42.29%)注释到6个数据库(NR, NT, Swiss-Prot, KEGG, COG和GO)。通过Blast验证、克隆和测序鉴定出17个CSP基因;BlastP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亚洲小车蝗CSPs(OasiCSPs)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CSPs(LmigCSPs)和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 CSPs(SgreCSPs)关系最密切。qPCR分析表明,8个CSP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特别是,OasiCSP8在下唇须和下颚须中高表达,而OasiCSP11和OasiCSP13在触角中表达量最高。OasiCSP15在化学感受器官(触角、上唇、去掉下唇须的下唇、下唇须、下颚须和跗节)中的表达量远高于非化学感受器官(去掉触角和口器的头部、胸部、翅和腹部)中的表达量,而OasiCSP12在几乎所有测定的组织中具有相似的表达分布。【结论】OasiCSPs在亚洲小车蝗化学感受和发育过程中可能起着多种作用,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化学感受蛋白在亚洲小车蝗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鸿昌  王征  陈永林 《生态学报》1987,7(4):331-338
为了进一步明确蝗虫类群在草原生态系统内的功能作用,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益和乌拉山地区,依蝗虫发生季节的次序,先后研究了3种优势蝗虫(毛足棒角蝗、宽须蚁蝗、亚州小车蝗)成虫群体在自然变温条件下取食羊草的食物消耗量和利用能力问题。 本文首先提出了群体饲育时,蝗虫个体平均寿命的计算式: (?)=sum from n=i-1 to (?) i·N_i/N_t 式中,i=个体寿命的天数;N_i=寿命为i的个体数,N_t=蝗虫实验种群的个体总数。 据上式计算得出3种蝗虫个体平均寿命,毛足棒角蝗:雄性为38.2±2.8天、雌性为31.4±2.2天;宽须蚁蝗:雄性为40.9±2.3天、雌性为30.2±1.6天、亚洲小车蝗:雄性为52.6±0.7天、雌性为40.6±2.3天。 3种蝗虫在其成虫历期内,平均个体累积食量玩 (干重,克)为:毛足棒角蝗的雄性为0.607±0.059、雌性为0.643±0.084;宽须蚁蝗的雄性为0.303±0.022、雌性为0.340±0.037;亚洲小车蝗的雄性为1.414±0.180、雌性为2.933±0.186。在不同蝗种间,其平均个体累积食量的差异显著(P<0.01)。 3种蝗虫的雌性个体的近似消化力(A.D.)均显著高于同种的雌性个体(p<0.01);季节发生早的蝗种之近似消化力相对高于较晚期发生的种类(毛足棒角蝗>宽须蚁蚁蝗>亚洲小车蝗)。对摄入食物的转换效率(E.C.I.,E.C.D.),则同种内的雌性个体均显著高于雄性(p<0.01);不同蝗种间,以个体最小、在中期发生的宽须蚁蝗对摄入食物的转换效率为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