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Bt水稻华恢1号(Cry1Ac和CryAb融合基因;简称HH1)及其对照亲本明恢63(简称MH63)稻田靶标害虫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和次靶标害虫大螟Sesamia inferen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大田螟虫发生规律及其靶标和次靶标害虫致害力差异。结果表明,Bt水稻及其对照亲本上二化螟或大螟的卵块数量差异不显著,同时,对照亲本上二化螟与大螟的落卵量差异不显著,但Bt水稻上二化螟的落卵量显著大于大螟。与对照亲本相比,Bt水稻上二化螟幼虫发生量显著降低,降幅高达84.9%—100%,但大螟发生量差异不显著;此外,对照亲本上二化螟幼虫发生量显著高于大螟,但Bt水稻上两者差异不显著。同时,Bt水稻上二化螟导致的枯心/白穗率和受害丛率都显著低于其在对照亲本上的致害程度,降幅分别为30.8%—98.3%和11.4%—96.6%,而大螟差异不显著。可见,Bt水稻对靶标害虫二化螟具有较高抗性,而对次靶标害虫大螟的抗性不明显。另一方面,Bt水稻和对照亲本上二化螟导致的枯心/白穗率和受害从率都显著高于大螟。可见,二化螟仍是当前非转基因水稻上的主要害虫,而Bt水稻对二化螟幼虫发生的显著抑制作用以及对大螟幼虫发生的不显著影响,使得其大面积商业化种植下靶标害虫二化螟和次靶标害虫大螟间的竞争替代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一)二化螟在江苏省中粳区、沤田区及晚粳区为害严重,大部分枯心苗均为其造成。白穗中幼虫数目相当高,最多一株有137头。 (二)二化螟的发蛾期,一般来讲,第一代盛发期约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盛发期约在8月中、下旬。根据观察记载资料,望亭一带,1952年、1953年均在9月中、下旬又起高峰,可能有不完全第三代的出现。 (三)试验记录中指出,人为的移栽对蚁螟的生存,有抑制作用。在栽培制度上,应控制第一代蛾螟卵盛孵期,在秧田内进行。以期达到水稻少受二化螟的为害。 (四)水稻受二化螟为害后,除造成枯心苗白穗外,并造成有虫株。其百分率最高占14.5%。有虫株穗与健穗,穗重相差0.46克。千粒重最高相差3.09克。 (五)在稻根稻草中,二化螟越冬比例,稻根为43.41%,稻草为56.59%。 (六)在不同播种期;移栽期各处理间,受二化螟为害,差异显著。望亭一带适宜播种期、移植期,以5月25日播种,6月28日移栽为最佳。 (七)第一代螟卵之寄生率平均为25.46%。寄生蜂种类有:(1)日本赤眼蜂,(2)稻螟黑卵蜂。 (八)在防治上,除运用行之有效的治螟办法,如秧田捕蛾采卵、点灯诱蛾、剪除枯心苗和白穗、保护寄生蜂、处理稻根外,在栽培制度上,如何利用适宜播种期,减轻或免除二化螟灾害,为今后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二化螟发生出现各代均偏重或大发生的新特点。为探索杀虫剂防治二化螟的新策略,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早晚稻田中分别研究5%氟虫腈加25%灭.水胺的不同施药时期和次数对二化螟幼虫的为害和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试验地,二化螟第1和第2代发生在早稻田,第3和第4代发生在晚稻田。试验结果表明,在第1和第3代二化螟幼虫孵化高峰施药1次、隔10d再施药1次对早稻田和晚稻田的幼虫防效显著,分别达到了92.4%和92.6%。在早、晚稻田分别发生的第1和第3代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1次、同时在次代孵化高峰期再施药1次,均可显著降低虫伤株率和白穗株率,提高保穗效果,并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上的水稻产量(3.98%~4.20%)。因此,对第1至第4代二化螟幼虫均进行1次药剂防治是二化螟各代均大发生的新形势下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4.
性信息素大面积诱捕法防治东北越冬代水稻二化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和2003年,在吉林省柳河县绿色大米生产基地,开展了应用性信息素诱捕法防治越冬代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试验。与对照区相比,2002年和2003年两年诱捕区诱蛾量分别下降84.54%和83.75%,雌虫交配率分别下降54.10%和47.67%; 同时,诱杀区二化螟卵孵化率下降25.50%,卵块密度也显著降低。2002年二化螟雌雄性比由对照区的1.14上升为诱捕区的3.96,而 2003年由1.12上升到3.84;诱杀区二化螟幼虫为害率,无论是枯鞘、枯心,还是白穗,也较之对照区显著下降,造成稻谷产量损失也明显降低。通过上述一系列评价指标表明性信息素诱捕法能有效控制东北越冬代水稻二化螟,可为东北绿色大米的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耕作制度与水稻品种对二化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探讨了我县耕作制度与水稻品种的变化对二化螟发生世代及危害程度的影响。双季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一是使早稻的播、插期提早,二化螟第1、2代发生期也相应提早,发生量与危害程度转轻;二是杂交早稻为2代安全过渡创造了条件。提高2代转化率,导致晚稻上第3代发生期提早、危害加重;三是杂交水稻改善了二化螟的营养条件,加速幼虫发育,促进世代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统计学的二化螟种群时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常德鼎城区1960~2001年二化螟各世代的越冬后幼虫高峰虫量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了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年际间二化螟种群总虫量、第1代虫量、第2代虫量和冬后基数序列数据结构性较强,可预测性较好,特别是年际间总虫量其结构性占总变异的比例高达91.1%,可以前11年总虫量预测下年总虫量;世代间幼虫高峰虫量,年际间第1代虫量、第3代虫量和冬后基数序列数据的长期趋势较为明显,特别是冬后基数的长期趋势极为明显;世代间幼虫高峰虫量呈现3代(1年)的季节性周期.首次采用缺失某世代虫量或插入冬后基数的方法分析了各世代虫量和冬后基数对整个世代间虫量数据系列的重要程度,结果表明,各世代虫量和冬后基数单独对整个世代间虫量数据系列的影响均较小,二化螟发生量更多地受栽培制度、气候、食料和天敌等因子的影响.初步总结并建立了种群时间格局分析的地统计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雌蛾生殖系统和卵巢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一代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在长江流域尤以丘陵山区,海拔在1000米左右以下危害十分突出。为了加强对二化螟种群的发生期,发生量的预测,作者在1982~1985年对越冬代二化螟幼虫进行室内饲养为蛾。通过对不同蛾龄的雌蛾解剖,并对其生殖系统的形态和卵巢发育程度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8.
在吉林省柳河县绿色稻米生产区,采用1999~2001年间3月1日后有效积温和水稻二化螟诱捕器诱蛾量数据,用线性模型探讨了当地有效积温和诱捕器诱蛾量之间的关系。由建立的线性模型确定越冬代水稻二化螟发蛾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238.323、339.418和483.398日·度。 采用吉林长春稻区2002~2004年3年间数据比较模型预测值和观察值之间的差异,有效积温的误差值在3.882~26.943日·度之间,相应时间误差为 0~3 天。模型预测准确性较好,可用以及时指导大田防治。  相似文献   

9.
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稻区是水稻三化螟主发生区。近年来,受农业机械化、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等影响,三化螟发生与为害呈现新的特点。本项研究分别在广东粤北、粤中和粤西,通过田间试验布局和调查,系统研究了隔离育秧、稻菜轮作、浸桩旋耕和烧桩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隔离育秧、稻菜轮作和浸桩旋耕对于三化螟发生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而烧桩对三化螟控制效果不明显。隔离育秧与塑盘育秧、露地育秧这两种耕作方式相比,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43.4、53.7、14.0倍和14.4、11.0、4.7倍;稻菜轮作区与非稻菜轮作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24.4、43.3、152.3倍;浸桩旋耕与非浸桩旋耕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3.7、2.7、8.9倍;烧桩处理则仅比对照田三化螟存活率略低14.9%。轻简化和机械化将是未来水稻种植主流,本文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中三化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从1980年开始对四代三化螟的幼虫与白穗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以期探讨是否可以此预测四代的虫口密度,建立相关回归预测式,从而减少工作量,提高准确度。 一、调查时间和方法 待四代三化螟白穗定型以后,于11月上、中旬(收割前10天左右)选有代表性(按白穗的轻、中、重)的双季稻田2至3丘,剥查白穗团的白穗(包括虫伤株、隐害株、死孕穗、健株在内)。分别统计每个白穗团的白穗数(只计白穗,不计其他  相似文献   

11.
1999年东北稻区北部二化螟出现不完全第二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 9月 2 6日至 1 0月 1 1日 ,水稻收获季节 ,作者在黑龙江省五常市及通河县进行大面积调查 ,在稻杆中发现大量二化螟 Chilosuppressalis(Walker)的 3~龄幼虫及蛹壳 ,其中在五常市的调查结果为 :有幼虫株率1 0 .8% ,有蛹壳株率为 4.9%。按幼虫历期推算 ,调查时 3~ 4龄幼虫应当是由 8月下旬到 9月上旬的成虫所产的卵块孵化而来 ,这些成虫应属第 1代 ,从而表明以上地区今年出现了二化螟不完全第 2代。1 999年夏季我国东北稻区气温较常年偏高 ,高温持续时间较长 ,如黑龙江省五常市和通河县出现 3 0℃的高温 ,比常年高 1~ 2℃ ,前后达 2…  相似文献   

12.
天敌对稻螟的抑制,在某些地区个别年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例如四川南充第三代三化螟卵盛期的卵寄生率,一般都在40%左右,晚期高达82.87%。湖南长沙1954年第三代二化螟卵寄生率63.54%,1962年双峰第四代三化螟寄生率77.86%(等腹黑卵蜂达71.88%);1963年长沙三化螟卵寄生率第一代28.35%(稻螟赤眼蜂达20.25%),第二代47.78%(稻螟赤眼蜂达42.49%),第三代28.27—53.45%(稻螟赤眼蜂21.37—33.94%),第四代45.99—54.70%(等腹黑卵蜂达38.93—41.61%)。湘中邵东第四代卵寄生率高达83.46%(螟卵啮小蜂达71.17%)。浙江余姚第二代二化螟卵寄生率为80.82%,第三代最高达87.70%;浙江加兴二化螟卵寄生率最高达90.74%(1956年5月)。 稻螟幼虫天敌种类为数更多,作用也不小,例如1962年长沙越冬幼虫被三化螟虫霉(Erctomophothorasp.)寄生致死平均达48.65%,1963年长沙西数大队  相似文献   

13.
<正> 重庆市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每年发生四代,以第三代的发生量最大,危害最严重。 1976年我们在对第二代三化螟发育进度进行调查中,发现第三代三化螟的主要虫源田——中稻在收割完毕时(8月18日),田间幼虫化蛹率才27.3%,而此时诱蛾已有367头,占当年灯下第三代总蛾量378头的97.1%。当时晚稻田治螟工作已结束,可见这两代螟虫发育进度出现了极尖锐的矛眉,因此,我们对第二代三化螟发生滞育提出了怀疑。 1979年我市一些测报站重复作了这一工作,所得结果列表1。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自实行大面积改制以来,春茬和双季连作稻的面积逐年在扩大,生育期较长的高产良种日益普及,致使部分迟熟早、晚稻的生育后期,分别遇到第二、四代三代螟的为害,在虫情早发年份造成白穗和枯孕穗等的损失还相当严重。因此,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提高防治技术,是十分必要的。现将我们调查研究结果综述如下,供作参考。 一、螟情和苗情的配合关系 螟害发生的轻重,取决于螟情和苗情的相互配合。根据各地调查资料,大体的情况是: 卵孵化始盛期与稻体破肚露穗期的关系:据黄岩县观察,以双季稻为主的单、双季混栽区,当第二代卵开始盛孵为害时,早稻已全部齐穗,白穗率在0.2%以下;但春茬田的早稻还在盛穗末期,白穗率则高达1.4%以上。建德县的观察,在双季、单季(早、中稻)混栽区,第二代卵始孵盛期,早稻穗已抽齐,白穗率仅0.3—0.6%;但中稻尚在抽穗盛期,白穗率高达2—3%。  相似文献   

15.
用多级判别技术预测害虫种群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世飞 《昆虫知识》1997,34(5):292-294
判别分析有基于Buyes准则和Fisher准则两种类型,它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一种方法,常常应用于气象的预测预报工作,在害虫预测预报领域中还很少见到这方面的报道。作者应用四川省营山县1971~1983年的虫情和气候资料[1],根据Buyes准则的多级判别原理,对第二代二化螟Chilosupressalis(Walker)发生量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水稻孕期保护提供依据。1多级判别的基本原理1.1多级判别的基本思想[2]从已经掌握的历史上每个类别附体)的若干组数据(个体)出发,总结出分类的规律性(判别函数或判别方程或判别模型)。这样,对于新的个体,由巴总…  相似文献   

16.
<正> 夹色姬蜂Centetus alternecoloratus Cushman是二亿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1979年我们在水稻害虫天敌调查中发现,夹色姬蜂在山区对二化螟寄生率一般达50%左右,对二化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自然控制效应。 为了进一步探讨夹色姬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对二化螟的控制效能,1980年我们对夹色姬蜂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所得结果整理如下。 一、寄主与寄生概况 寄主 据文献记载,夹色姬蜂除寄生二化螟外,同时还寄生甘蔗二点螟。 寄生概况 我们从田间采回各代二化螟蛹81—260只,经室内观察结果,夹色姬蜂对二化螟的寄生率是越冬代为15.8%、第一代为23.9%、第二代为37%,即一代高于一代。  相似文献   

17.
三化螟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惠祥  陈小波 《昆虫知识》1999,36(6):322-325
2代三化螟平均每块卵为害 11.25个枯心丛,34.75个枯心株; 3代每块卵平均为害 7.95个白穗丛,14.55个白穗株。模拟为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2代Y=s8060.5-2181.5X,Y-水稻产量(kg/hm2),X-枯心株率,水稻耐害补偿作用明显,枯心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之比1:0.27;3代Y=7654.2-3902.2X,Y-水稻产量(kg/hm2),X-白穗株率,水稻表现一定的耐害补偿能力,白穗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之比1:0.51。三化螟危害允许水平1.28%。防治指标:2代卵块4875万块/hm2,3代卵块6519块/hm2。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对优质香稻鄂香1号和武香988及优质常规中稻鄂中5号的田间为害特性。结果显示,1代二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数优质香稻略低于优质常规中稻。2代二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孕穗和白穗优质香稻鄂香1号低于常规中稻,平均每15丛7.91株。田间剥查发现优质香稻中4~5龄2代二化螟所占百分比高于常规中稻,武香988中2代二化螟蛹所占比例高于常规中稻,达46.51%。3代二化螟量优质香稻低于常规中稻。结果说明香稻受二化螟的危害集中在2代,因而香稻二化螟的防治应注意消灭1代老熟幼虫和2代幼虫。  相似文献   

19.
水稻分蘖期二化螟的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平原稻区的主要害虫。温州地区一年发生四代,其中第一、三代分别在早稻和连作晚稻分蘖期发生为害,对水稻能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为了探求二化螟对分蘖期水稻的为害损失率,拟订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在1984~1986年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东北稻区二化螟越冬幼虫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是我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水稻害虫。连续 3年在东北稻区的二化螟越冬幼虫调查表明 ,在通河和方正两地 (北纬 46°附近 )出现不完全第 2代 ;在东北稻区 ,二化螟幼虫多以高龄幼虫在稻茎内越冬 ( 1 999~ 2 0 0 1年分别占总数的 44 47% ,5 3 47%和 63 48% )。在盘锦、五常、吉林和龙井 4地区的平均高度分别为 8 0 2 ,1 6 2 5 ,1 8 2 9和 2 0 3 4cm。同时 ,在东北稻区的越冬幼虫的头向多朝上 ( 65 74%~ 76 77%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