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座壳目主要包含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内生菌和腐生菌,是近年来真菌分类学的热点类群。本文分析了间座壳目的分类学历史和现状,总结了间座壳目25个科的分类学形态特征,编制科级检索表,并结合现阶段菌物分类学的发展对我国的间座壳目分类学工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希望对后续的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温故而知新。本文以历史进程为序,根据分类学中的重大事件,粗线条勾画出一个框架以反映分类学发展的的轨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古代至林奈之前的生物分类;近代分类学科的诞生;进化理论的确立与修正及其深远影响;分类学的蓬勃发展(居群概念、新系统学与Biosystematics,细胞分类法与化学分类法,学派争鸣促进分类学繁荣);分子生物学为分类学注入强大活力。在讨论部分论述了坚持分类学的完整概念,不宜将分类的某个依据和方法理解和翻译为某个分类学,如chemotaxonomy,cytotaxonomy,DNA taxonomy应理解和翻译为某个分类方法,而不是"化学分类学","细胞分类学","DNA分类学"等,说明了其理由和依据。对于林奈创立了二名法、将二名法理解为物种的学名是由属名+种名组成等一些不确切的说法给予了澄清。  相似文献   

3.
广西现代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树刚   《广西植物》1995,15(3):256-267
广西现代植物分类学研究历史可以区分为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欧洲、美洲人研究广西植物分类时期。第2个时期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植物学家研究广西植物分类时期。第3个时期是建国以后。在这一时期中,广西植物分类学家在我国兄弟所和同行支持下,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包括发表了许多在农、林、医药等方面有重要价值的新种,研究了广西植物区系,出版了广西植物志第一卷等书。有些广西植物学家还参加中国植物志的编著,描述了若干个科的植物。  相似文献   

4.
各学科互相渗透形成众多的边缘学科,这是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细胞学和细胞遗传学同分类学之间的渗透,出现了细胞水平的分类学——细胞分类学。形态-地理学标准是传统分类学的主要方法。本世纪以来,由于实验生物学的蓬勃发展,分类学曾一度遭到冷落。然而,实验对象必须正确鉴定,实验所得信息需要记录和储存在确切的信息库内;自然界又发现不少兄弟种(sibling species)它们在形态上不能或难以区别,但却有被保护的独立的基因库。因此形态-地理学的物种概念被生物学物种概念所替代。与此同时,实验生物学,特别是  相似文献   

5.
植物化学分类学(Plant Chemotaxonomy)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植物类群及其亲缘关系,探讨植物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近年来,由于植物化学成分分离、分析方法的改进和技术设备的革新,更多类群的化学成分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从而为化学分类学提供了许多新证据,同时,由于经典分类学家观念的更新,吸取了相关学科的成果,对传统的分类方法和  相似文献   

6.
黄普华 《植物研究》2019,39(6):970-971
<正>1中国植物分类学研究《中国植物志》和《中国树木志》两部巨著分别于2004和2013年全部完成。《中国植物志》全书共80卷126分册,包括我国维管植物301个科、3 408属、31 142种、9 000多个图版。经过4代人的不懈努力和312位植物分类学家的通力协作,历经50余年的漫长岁月艰辛编撰才得以2004年10月全部完成,实现了中国几代植物分类学家的夙愿。初步摸清了中国维管  相似文献   

7.
中国滨藜属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中国滨藜属(Atriplex L.)13种植物的种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并探讨其在分类学中的意义. 在种子外部形态观察基础上明确了胚根位置类型的划分标准, 认为滨藜属胚根位置仅有胚根上位和胚根侧位两种类型;利用扫描电镜首次观察报道了该属种皮微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种子形态及种皮微形态特征对属内类群划分具有较大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利松  杨永  张宪春 《植物学报》2013,48(2):174-183
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被过度利用、外来物种入侵和生境丧失威胁着地球上物种的生存。分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这些物种即将消失之前去发现、记录和认知它们。社会公众、政府决策部门和科学发展本身都对分类学提出了诸多需求。然而, 当前分类学所面临的困境包括认识上的误区、不科学的评价机制、研究队伍的萎缩以及陈旧的知识管理和发布模式等, 这些因素不仅阻碍了分类学的学科发展, 而且也制约了分类学家履行社会责任。利用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 构建一个覆盖分类学研究工作流程、整合已有在线数据资源、满足分类学研究群体、项目和研究机构共同需求的分类学社区网络, 并最终实现分类学的终极目标--在线植物志, 将会极大地改善分类学的知识产出和应用环境, 提升它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竞争力, 使其真正成为一门21世纪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植物分类学教学改革及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亮 《生物学通报》1996,31(12):33-33
植物分类学教学改革及实践中的几点做法廖亮(江西省九江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九江332000)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植物分类学的教学做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以下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1实行双线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植物...  相似文献   

10.
植物分类学是一門古老的学科,它和其他有关的近代生物科学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仍然在不断发展着。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是和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驗的发展紧密相联系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有关科学的任何巨大成就,促使植物分类学的发展,产生貭的飞跃。古代大量农业生产知識的积累与药用植物知識的不断增长,为植物分类学的实驗研究創造了条件,为近代植物分类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人为分类系統阶段打下丁基础。15、16世紀資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飞跃发展。植物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等有关科学的成长为植物分类学提供了理論基础和科学技术的基础,更正确的描述、有較好的解剖技术,也积累了大量的标本,进行了分类系統的探索,使植物分类学获得很大进展。植物分类学逐步进入了自然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凤仙花科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凤仙花科106份样本材料、36种代表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种内稳定,对于种间及属间关系的界定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上表皮细胞的形状及垂周壁的式样种间差异明显,各分类群间有明显的界限,是种间界定的重要依据,因此上表皮微形态特征具有重要的的分类学价值,基于上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将研究的36种代表植物划分为5个类型。下表皮的微形态特征虽更为多样,种间差异显著,可用于种间界定,但对于属下划分难以提供有价值的性状。该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与宏观形态特征的相关性较弱,与地理分布格局的相关性较强,关系更为密切。同一地理分布区域内的种类宏观形态特征虽然差别明显,但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却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似乎也反映了叶表皮微形态这一性状受环境饰变的影响比较明显。综上所述,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为凤仙花科的系统发育,尤其是凤仙花属种间界定提供有价值的分类学佐证  相似文献   

12.
杨亲二 《生物多样性》2016,24(9):1024-23
对洪德元先生最近在《生物多样性》(2016年第24卷第3期)发表的《关于提高物种划分合理性的意见》一文中的部分观点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强调我国植物确实还存在大量种级水平的分类学问题有待解决, 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在一些重要发展阶段(如系统阶段和物种生物学阶段)上存在明显缺失, 需要弥补。指出分类学发展到今天, 不宜再强调“经典分类学”和“实验分类学”之分, 应采用多学科手段解决分类学问题; 我国应加强植物分类专著水平的研究工作, 注意培养年轻一辈植物分类学专著工作者; 在分类处理中应用居群概念和统计学方法时应特别谨慎; 在系统植物学中接受物种概念的多元性是必要的, 但要向达到广义的生物学种概念努力, 不宜以有所谓的“归并派”和“细分派”之分为借口而完全主观地划分物种。  相似文献   

13.
蛋白质电泳在动物分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代分类学除了形态特征外,应综合其生态行为、地理分布以及根据实验分类的资料进行分类(郑作新,1982)。对种的概念应有生物学和种群概念。在实验分类学上,最近国内外应用各种电泳技术从分子水平进行动物分类,丰富了分类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Avise于  相似文献   

14.
黄精属植物甾体皂苷的分子进化及其化学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植物化学研究的基础上,按分子的氧化水平将黄精属植物的甾体皂苷元分为5个等级,通过对不同氧化水平之间分子进化规律的分析,讨论黄精属植物甾体皂苷元分子进化与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较原始的类群通常含有氧化水平较低的甾体皂苷,如:互叶系(Ser. Alternifolia);而氧化水平较高的甾体皂苷类型则大多存在于较进化的类群中,如:轮叶系(Ser. Verticillata)。这一植物化学分类学的观点有助于黄精属植物的系统分类。  相似文献   

15.
酸枝木类为《红木》国家标准中最大的一类,原植物皆隶属于豆科(Leguminosae)黄檀属(Dalbergia).为准确鉴定红木酸枝木市场的树种,回顾了豆科黄檀属分类学历史,对13种酸枝木的原植物进行了分类学文献考证研究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16.
解新明  张寿洲  李勇  吴鸿 《广西植物》2003,23(4):311-317
梧桐科(Sterculiaceae)是锦葵目中的一个多型科,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只有少数种可分布到温带地区。由于该科植物的形态特征较为多样化,至今对于它的范围和所包含的属种数目在各国学者间仍没有达成共识。该文从梧桐科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关系、属的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以及分类学新特征在梧桐科分类中的应用3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梧桐科分类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把来自分子资料的研究结果与传统分类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为梧桐科的分类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中国植物分类学中的物种问题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Nooteboom和Peter Raven都认为中国的分类学家往往持有狭隘的物种概念,而这是由于他们缺 少足够的标本,尤其是模式标本,因而不能充分研究种的变异性。Raven说这使他相信中国植物分类学 中真正的物种概念颇有模式概念的色彩。他们的说法不无道理。的确,中国的植物区系中可能有大量 的种其真实身份还有讨论的余地。根据单个性状或完全按营养器官性状来命名新种是常有的事。有些 学者甚至把发表新种作为其分类工作的主要目标。现有的、为数非常有限的关于中国植物变异式样研 究的证据证明有些“种”实际上是生态宗(Clinopodium)、地理宗(Cunninghamia和Indigofera)或呈地形 梯度变异式样的分类群(Lespedeza和Rhododendron)而已。根据表型的可塑性变化而命名的种曾经或 仍然被作为“好种”对待(Rorippa)。具各种不同叶形特性的种间杂种的分离系被命名为不同的种 (Ilex)。分类学上本来就已经很复杂的无融合生殖复合体由于新种的不断增加而变得更加复杂 (Malus)。对一个具有复杂变异式样的种的精心研究导致对25个种名的归并,其中有10个是80年代 由中国分类学家发表的(Clematoclethra)。诸如此类的例子随着研究工作的扩大而势必大量增加。传统 植物分类学主要或完全以形态性状为依据。外部形态性状具有比较容易观察和记录的优点。分类学种 概念能满足多种用途分类的需要。但如果把分类学种概念说成是完全凭分类学家个人的主观判断或甚 至偏爱而很难有是非之分就颇成问题了。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有条件对种这个分类阶元作客观的解 释。正确的物种概念来自对植物变异式样及其分类学价值的正确和充分的理解。因此,作为标本室分 类学家,首先要研究尽可能多的标本。其次,尽可能收编来自其他方面的证据是十分可取的。这些证据 即使不是很有用的分类性状,对更好地了解或解释类群的变异式样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分类学家可 借以发现他所寻找的分类群在表型或基因型变异上的间断。对这两种间断的合理应用将导致在许多属内种级水平的更加合理的分类。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经典植物分类的基础工作,即鉴定、描述、命名和分类,以及发展动向。作者认为计算机辅助鉴定(如delta intkey)将成为形态鉴定的常规手段;模式识别技术是植物图像鉴定的发展方向;突出物种遗传本质的分子鉴定将成为植物物种鉴定的核心。DELTA系统或类似的符合计算机逻辑的分类学描述语言将成为新一代植物志(iFlora)的基本语言。近20年来,一些学者逐渐表现出对现行植物命名法规的质疑和修改意愿,特别是生物法规草案(Draft BioCode)和谱系法规(PhyloCode)两个试行法规的诞生。它们促进对法规的革新与完善,并在iFlora中得以体现。以APG系统为代表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已经成为植物系统分类研究的主流,但在物种层面,物种的界定仅仅依靠分子信息显然是不够的,而必须运用综合的特征性状信息进行分析解读,真正实现物种在形态、遗传信息等综合性状的融合统一。了解和掌握这些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无疑对于iFlora设计和编研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而基于新技术和新理念的iFlora也将成为植物分类最新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陕西省植物分类学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同时,从标本采集、资料积累、植物名录、手册和志书的编写;植物区系和植物地理;专科、属的研究;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就和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文章重点对二○○○年我省植物分类学研究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和预测,并提出本学科的发展和应该达到的目标;根据我省研究现状和国内外发展趋势,从志书的完成与修订、特有的专科、属的研究以及生物系统学、植物地理学、新技术的应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学科合作等方面所应采取的措施加以阐述。因此,对我省植物分类学到二○○○年在主要方面赶上国内外先进水平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杜诚  刘军  刘夙  马金双 《生物多样性》2022,30(7):22355-190
中国植物资源丰富, 长期以来被外国人所关注和研究。直到1916年, 中国植物分类学者才开始独立研究本国植物, 并经历了从民国时期开始自立、到1949年后自主完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等国家级和相对完整的地方植物志以及中外合作完成英文版的国家植物志Flora of China、再到21世纪新一代学者每年更新《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并且开始主导国际性植物分类学研究工作等3个主要时期。统计表明, 超过3,000位中国学者参与过植物命名或植物名称处理等命名相关工作, 近些年更是达到每年新增100人左右的新高。但这种繁荣局面与中国植物分类学的衰退状况彼此矛盾。为了解释这个矛盾, 结合对历史回顾的深入分析说明, 真正能够反映分类学发展程度的量化指标应当是“活跃”分类学者数目。这个数目在21世纪停滞不前, 表明当今的分类学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 特别是新分类群的发表与系统学研究脱节, 对分子系统学证据的应用仍有不足, 以及科研评价体系偏重于论文影响因子等。本文因此提出了当今分类学者应该具备的6条技能标准: (1)具有科学精神和全球视野; (2)掌握学科内知识; (3)掌握学科外知识; (4)具备野外工作技能; (5)具备标本馆和实验室工作技能; (6)掌握文献和数据库检索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