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疾病患者血尿酸和纤维蛋白原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解脑血管疾病患者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相互关系。方法:对81例脑梗死患者、77例脑出血患者和55例时照者采血测定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疾病组和脑出血疾病组UA和Fib水平均高于时照组(P<0.05);脑血管疾病组组间无差异(P□0.05);血尿酸和血浆纤维蛋白原二者间无相关性。结论: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作为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能是独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冠心病患者92例,都给予PCI介入手术治疗,在手术前后进行纤维蛋白原与心功能的测定,对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情况与临床资料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都介入手术治疗成功,术后LVESVI与LVEDVI值都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术后LVEF值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值为3.66±0.42 g/L,明显低于术前的7.45±0.56 g/L(P0.05)。围手术期发生心肌梗死8例,发生率为8.7%。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结果显示心肌梗死发病与血浆纤维蛋白原、LVESVI、LVEDVI、LVEF值都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LVESVI、LVEDVI、LVEF、年龄为导致冠心病围术期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介入手术治疗冠心病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较高,纤维蛋白原能有效反应病变状况,在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于2013年10月-2015年4月我科收治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取9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白细胞水平,比较两组血清Hcy、EPO、血小板、Fib及血白细胞水平,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缺血性脑卒中病发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法对血清Hcy与EPO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Hcy(23.52±12.15)m IU/L与EPO(34.61±11.25)m IU/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57±2.18)m IU/L、(17.54±5.83)m IU/L;观察组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血白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可知,Hcy为缺血性脑卒中病发的独立因素,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PO水平与Hcy呈正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病发与血清Hcy和EPO水平升高密切相关,且Hcy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病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为特征的血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公认的危险因素,而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iglyceride-rich lipoproteins,TRLs)与CHD的关系仍没有明确的定论。本文将从分子遗传学视角,综述最新与TRLs代谢相关的载脂蛋白、酶及调节因子等候选基因突变对CHD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CHD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43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了观察,发现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时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其中31例病人用藻酸双酯钠(PSS)进行治疗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其中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有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研究结果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PSS能够纠正血液流交学异常,对防治缺血性中风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PCI的CHD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一年再行冠脉造影检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ISR分为观察组(38例,发生ISR)和对照组(162例,未发生ISR),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D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的人数占比、病程及支架直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及尿酸(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支架直径(小)以及高水平LP(a)、低水平UA为CHD患者行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结论:CHD患者行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有吸烟、糖尿病、支架直径以及高水平LP(a)、低水平UA,因此在PCI术中应尽可能选用较大的支架,同时戒烟、控制血糖有利于预防ISR的发生,定期检测血清LP(a)、UA水平变化,并采取有效的医疗与保健措施能够减少ISR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价值。方法:测定215例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及50名健康人员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肿瘤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不同肿瘤类型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检测对消化系统肿瘤的实验室诊断和疾病分期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抗癌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的预后意义。方法:测定97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3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D-dimer、FIB水平并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NSCLC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及预后价值。结果:肺癌组血浆FIB、D-dimer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肺癌组FIB与TNM分期有关,D-dimer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单因素分析提示FIB、D-dimer、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相关,而多因素分析仅提示D-dimer、FIB是老年NSCLC患者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结论:检测老年NSCLC患者抗癌治疗前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可以指导预后,为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大内皮素(Bigendothelin-1,Big ET-1)与N末端脑钠肽(NT-pro BNP)的水平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CHD患者为观察组,及同期接受体检的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两组的血浆大内皮素与N末端脑钠肽水平以及不同心功能分级CHD患者的血浆大内皮素与N末端脑钠肽水平的差异,分析血浆大内皮素与N末端脑钠肽水平与CHD患者心功能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Big ET-1和NT-pro BNP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HD患者的心功能分级的增加,其血浆Big ET-1和NT-pro BNP的水平逐渐升高,且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ig ET-1、NT-pro BNP水平与CHD患者的心功能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CHD患者的血浆Big ET-1与NT-pro BNP水平均异常升高,且与患者的心功能呈正相关,监测其水平对判断CHD的病情及心功能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冠心病(CA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0-2014年于我院冠状动脉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480例,其中老年患者(A组)320例,中青年患者(B组)16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疾病类型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带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1)A组与B组之间,在性别构成及是否患有高血压病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的单支病变以及三支病变者发生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总的不良发生率较中B组多,其中出血、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也均较中青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患者的肌酐(Cr)、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B组,谷氨酰转肽酶(GGT)、三酰甘油(TG)、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FIB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与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有较大不同,且Hcy、FIB是影响不同年龄段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提示在临床治疗冠心病过程中治疗方案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受遗传背景、生活习惯及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复杂疾病,其中遗传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通过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等技术已筛选到160余个冠心病易感位点和多个致病基因.本文主要介绍冠心病遗传机制的研究现状,致病基因所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以及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对冠心病发生和发...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病情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本研究分别检测了40例肺癌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并比较了不同病理类型、病情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结果显示,肺癌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4.39±0.98) g/L)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2.74±0.48)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4.25±1.27) g/L)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4.74±1.21)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5.11±0.98) g/L)明显高于未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93±0.72)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说明纤维蛋白原可能是肝癌患者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可作为肝癌病情进展和预后的敏感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引发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与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墨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75例,将7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将其中出现心血管事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列为观察组,未出现心血管事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列为对照组,分析引发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所出现的高血压、糖尿病、纤维蛋白原异常、吸烟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上长和遵循医嘱进行治疗方面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发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在6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纤维蛋白原异常以及LDL-C上长,而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可以为老年冠心病患者提供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保护屏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中老年男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中老年男性急性脑梗死患者(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36例及健康对照组患者36例用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仪进行监测,对患有OSA的患者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分成轻中重三组,并对其临床指标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ACI组(15.3±12.3)和TIA组(14.7±10.4)患者AHI显著高于对照组(8.2±6.6,P0.01)。OSA在各组中的发病率分别为60.0%,52.8%和22.2%,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血糖,纤维蛋白原(FIB),胆固醇水平(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以及烟酒等不良嗜好与OSA呈正相关。中重度OSA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轻症患者(P0.01)。结论:OSA是影响老年男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其严重程度可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缺血时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变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旨在分析狗急性心肌缺血时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异常升高与红细胞电泳率(EM)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阻断冠脉血流40min时,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已显著升高,EM明显降低,二者呈高度负相关,此时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仅轻度增加。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时,EM逐渐恢复,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显著升高,此时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升高主要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WBC)与冠心病(CHD)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和作为检测指标的敏感性;检测BMI是否为CHD的独立风险因子。方法:测定102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和33例健康的HCY、CRP、Fib、WBC的水平,比较AMI.UAP.SAP组和对照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BMI24和BMI24两组中AMI、UAP、SPA和Control的构成比的差别,结果显示男性患者中两组构成有明显差异(P=0.011);女性患者中两组构成没有明显差异(P=0.28)。各组的HCY、CRP、Fib和WBC的水平为:AMI组大于UAP组大于SAP组大于对照组,AMI组与UA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UAP组与SA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RP和WBC的诊断价值较好,HCY和Fib的诊断价值中等。结论: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水平变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它们的四个指标可作为区别冠心病类型和评价其病变严重程度的辅助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刘淑娥 《蛇志》2006,18(1):61-61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心血管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和生物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身疾病,死亡率较高,已成为我国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因此,做好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对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1年6月至2005年3月收治冠心病  相似文献   

18.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凝与纤溶的动态平衡对维持机体血管与血液的正常机能具有重要作用。血凝时产生的纤维蛋白肽及纤溶时生成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或FgDP)都具有特殊的生物学活性。近年的研究发现,这些产物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明显影响。随着放射免疫及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理已得到新的阐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研究组),另选取非脑梗死患者或者健康体检者120例(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实施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检测其血糖、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脂,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部位、颈动脉内径并分析脑梗死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和斑块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动脉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存在于颈总动脉者最多,且与脑梗死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P0.05);研究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纤维蛋白原(FIB)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和脑梗死存在密切关系,年龄、糖尿病、高血压、FIB和血脂均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DNA甲基化是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方式,与多种疾病存在重要关联,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DNA甲基化修饰虽然不会引起DNA序列的改变,却可干扰基因的表达。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原发性高血压与DNA甲基化存在着重要关联,因此,了解原发性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与DNA甲基化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解释原发性高血压和DNA甲基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现就原发性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与DNA甲基化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