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56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1980年我国第一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保护着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生物多样性。作为唯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管理的自然保护区,不仅由科学家主导建立,也一直由科学家主导着建设和管理,其科研监测平台所支撑的科研成果,获得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是"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  相似文献   

2.
1996年12月15日至21日在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举行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培训班暨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评估研讨会”。此次活动是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共同主办,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承办的。来自全国自然保护区、科研单位、保护区管理部门、当地政府及旅游部门,以及来自蒙古的3名代表共计46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培训与评估活动。  相似文献   

3.
<正>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鼎湖山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23°09'21'–23°11′30″N,112°30′39″–112°33′41″E),面积1,155ha。该区属低山丘陵地貌,是热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区,较好地保存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地带性植被,群落结构相对复杂,动植物种类丰富(孔国辉等,1998)。自1956年保护区设立后,陆生脊椎动物资源的调查和研究相对较少,仅见关于蝙蝠新记录(吴毅和彭洪源,2005)和鸟类多样性与生境类型之  相似文献   

4.
南亚热带的绿宝石——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东经112°33′,北纬23°10′处,有一片林木葱郁、风景幽美的山林,它就是被誉为“南亚热带的绿宝石”和“活的自然博物馆”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虽然地处有回归沙漠带”之称的北回归线附近,但受东南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1℃,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降雨量1927.3毫米。地形为低山丘陵地,最高山峰为保护区西北边  相似文献   

5.
1 前言有关资料统计表明:自1956年在鼎湖山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起,到1993年底,38年来,全国已建立了700多个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54%。此外,还有480个风景名胜区和510个森林公园。其中,一些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得到了国际认可,加入了国际保护网络。即10个“人与生物圈”保护区,5个“世界遗产地”和6个“湿地公约”保护区。这些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对保护各种类型的自然景观地带、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保存生物遗传基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保存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极为珍贵的天然“本底”材料是人们研究、认识自然规律的理想场所,也是自然保护区进行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的独厚条件。  相似文献   

6.
<正>南昆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龙门、从化、增城三地交界处,地处北回归线北缘,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受季风影响,呈现夏凉冬暖、光能充裕、雨量丰沛等特征。该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系统。南昆山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大片较为完整的南亚热带山地常绿  相似文献   

7.
广东鼎湖山     
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郊,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以保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又称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1979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驾车路线: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肇庆。  相似文献   

8.
广东鼎湖山     
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郊,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以保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又称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1979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驾车路线: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肇庆。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古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优势科主要由华夏植物区系的表征科组成;属的分布以泛热带成分占首位,其次是热带亚洲成分,说明本区系受热带植物区系的深刻影响,但属内种系贫乏的热带成分改变不了其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本质特性.与周围地区植物区系比较,显示本区与香港和鼎湖山的关系最密切,在区系分区上应同归属于华夏植物区系的华南亚区.  相似文献   

10.
在福建省已建立的 3 2个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中 ,78 1 %分布在中亚热带 ,其余 2 2 9%分布在南亚热带。分析表明 :在福建省已建立的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野生脊椎动物资源 ,有 5 0目 1 87科 95 1种。占全省国土面积 2 3 3 %的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全省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数的 5 7 7% ,尚有 696种野生动物在保护区内未发现或未有分布 ,主要是海洋哺乳动物、海洋性鸟类、海蛇类及海洋性鱼类。根据已建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和已查明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分布情况 ,从物种保护的角度提出今后保护区建设重点为沿海地区 ,并提出通过区域保护区网络建设 ,强化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1.
宗教文化对鼎湖山森林资源保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魏平  温达志 《生物多样性》1999,7(3):250-254
根据现有的文献史料和保护区内历代留存的碑刻,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内鼎湖山宗教文化的兴衰,历代僧侣对鼎湖山森林实行禁伐保护的管理措施,以及对森林资源保护和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从而提出,仅就文字记载来看,鼎湖山代表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受禁伐保护始于1633年,迄今已有366年的保护历史,其中庆云寺僧人实行禁伐保护的历史长达319年。宗教文化是鼎湖山森林群落及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野外调查、采集标本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福建梁野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名录,进行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的分析,并将其与周边相邻2个保护区的植物区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梁野山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54科662属1 498种,种类丰富。(2)区系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型为主,其中在科级水平上热带分布型所属科共有85科,占总科数的69.67%;在属级水平上热带性质分布型的属有371属,占总属数的60.82%。但相当数量温带成分的存在,体现了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特点。(3)对梁野山保护区与周边相邻的武夷山和南靖南亚热带雨林保护区的植物区系比较发现,梁野山种子植物区系属数的热带属数/温带属数(R/T值,1.66)高于武夷山的R/T值(1.10)而低于南靖南亚热带雨林保护区的R/T值(2.68),梁野山种子植物区系与该相邻2个保护区的相似性系数非常接近,但在区系成分上,梁野山既有与武夷山共有而南靖南亚热带雨林保护区没有分布的温带成分,也有与南靖南亚热带雨林保护区共有而武夷山没有的热带成分,说明梁野山植物区系与其地处武夷山脉南端的地理位置相一致,具有明显的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鼎湖山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完整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是华南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保护区鸟类资源丰富,但历史研究资料较为零散,至今没有完整的鸟类编目。本文通过系统整理1913至2019年发表的文献,分析了保护区鸟类资源的变化情况以及受胁因素。区内共记录鸟类17目64科26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45种。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占优,占繁殖鸟类总数的78.48%。居留型方面,迁徙鸟有144种,留鸟118种,另有5种鸟类在鼎湖山既有迁徙也有定居。文献资料显示,保护区的鸟类学研究涉及种群、群落、行为及繁殖等,以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种群生态学以及不同植被演替序列中鸟类群落研究较为深入。对比历史鸟类编目信息发现,近30多年来保护区及周边水鸟种类显著减少,如鸻形目物种,这与城镇化高速发展导致沼泽、池塘、水田等湿地面积大幅减少有关。2013至2019年野外固定监测发现了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等15种保护区鸟类分布新记录种,以迁徙鸟为主。保护区未来应全面建立鸟类多样性长期固定监测体系,加强鸟类生活史、种间社会组织、群落构建机制等热点理论研究;并整合其他动植物多类群互作网络,阐明动植物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内在规律,为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藓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祖霞  张力 《广西植物》2005,25(5):399-405
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中北部,面积82260hm2,是全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根据过去三年的调查研究,石门台保护区共有藓类植物33科92属176种1亚种5变种。在石门台藓类中,种数较多的科主要有曲尾藓科、灰藓科和凤尾藓科等;种数较多的属主要有凤尾藓属、曲柄藓属和白发藓属等。石门台藓类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2类,其中以东亚成分(25.47%)和热带亚洲成分(17.39%)为主。另外,将石门台与8个邻近地区的藓类植物区系进行比较,与石门台藓类区系最相近的是鼎湖山,最疏远的是神农架。石门台的藓类植物区系被定性为南亚热带性质,但同时东亚和热带亚洲因素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其地理位置为北纬20°10′~20°24′,东经100°16′~101°50′,是我国建立最早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该保护区是以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和热带珍稀野生动物种群为主要目的的一个大型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持比较完整、生物资源极为丰富、面积最大的热带原始林区,也是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片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始建于1959年,最早划定的自然保护范围为勐养、勐仑、勐腊、大勐龙四片保护区,总面积为5万余公顷(85.85万亩)。1980年经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调整扩大了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使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增加到了24万  相似文献   

16.
魅力车八岭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545公顷,这片位于南亚热带北界、中亚热带南缘的常绿阔叶林.是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地带,是南岭南缘保存较为完整、面积较大、分布较集中、原生性较强的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内物种丰富。种类繁多。保护和研究这片森林的结构、功能、演替及其生态系统的平衡作用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鼎湖山森林群落β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林国俊  黄忠良  竺琳  欧阳学军 《生态学报》2010,30(18):4875-4880
β多样性反映了环境被物种分割的程度或生境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南亚热带,植被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而当前对其β多样性的研究则相对缺乏。以鼎湖山一条10m×1160m植被样带数据为基础,从不同尺度单元研究了鼎湖山森林群落β多样性。发现:(1)β多样性依赖于尺度,对于南亚热带森林群落要得到比较稳定可靠的β多样性测度数据,乔木层取样尺度应该在10m×20m附近,而灌草层应该在2m×20m或相应面积以上。(2)数量数据β多样性测度总体上优于二元属性数据测度,对于数量属性数据测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而Cody指数则能指示群落交错区。(3)鼎湖山样带β多样性随海拔呈现不规律变化的格局,而沿纬度梯度,鼎湖山森林群落βc大于东灵山森林群落,与Rapoport法则预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引言自从1956年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在近40年的时间内,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已建立的保护区有900多,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20多个,已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的有66个。随着保护区事业的发展,自然保护区必将进入一个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科研实用化、保护发展协调化的新阶段。要实现这“四化”,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的支持,这种客观的要求给GIS在保护区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在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的协调和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与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合作开发研制了“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要介绍该系统的设计方案、结构、功能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樟栋水——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在广东省始兴县的东南部,位于东经114°13'14"、北纬24°40'14",是广东省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带的富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8000亩。林地面积62000亩,其中阔叶林占64.2%,已知高等植物985种。保护区处于我国南亚热带到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夏气流交替明显。雨量充沛,据调查及实地观察,由于林区上空的气温相对较低,致使林区内下雨而林区外无雨的情形常有发生。丰富的林木资源及优越的气候,为野生菌类的生长繁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1984至1985年期间,我们曾多次到该保护区进行大型真菌资源的调查。经鉴定整理,  相似文献   

20.
<正>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保护区”)坐落在广东省始兴县境内,北部与江西接壤,保护区总面积75.45平方千米。于1981年成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