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枯斑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了感染SMV的六个大豆品种的叶、花、未成熟和成熟的去皮种子内的SMV浓度,并与种子传毒率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叶片、未成熟种子内SMV浓度显著不同,(P<0.05),但与品种间在种子传毒率上的差异无相关性。不同品种间,花叶SMV浓度无明显差別。成熟的去皮种子内,群体病毒浓度与种子传毒率呈明显正相关,r=0.95(P<0.05)而与病种子群体内SMV浓度无关。因此认为,品种间在种子传毒率方面的差异不是由于其叶片、未成熟种子内病毒浓度不同所致,而是由于种胚和子叶在即将成熟或成熟时受SMV侵染率的高低所决定的。而后者可通过检查成熟的去皮种子群体内SMV浓度来估计。  相似文献   

2.
SMV田间侵染率是由田间迁飞着落的得毒蚜量决定的,是田间病株率和迁飞着落蚜量二者一定数量关系的组合。SMV流行程度取决于病害发生期田间侵染率的大小。所以应从降低初侵染水平并以一定的田间侵染率为指标推迟介体蚜虫盛发期控制SMV流行。田间SMV日侵染率超过1%病害便进入流行盛期。通过单位绿色诱盘捕获翅蚜量和当时的田间病株率实现了SMV田间日侵染率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大豆花叶病毒(SMV)的侵染对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品种“广吉”感染大豆花叶病毒(SMV)的 Sg和Sh株系后,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Hill反应活性、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活性明显下降,而在感染Sh株系的病株中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却明显增加。感染Sh株系的病株光合速率下降程度大于感染Sg株系的病株。感染Sg株系的病株在症状开始出现的早期阶段,光合速率出现短时间的增高。  相似文献   

4.
王兰  张志群 《微生物学杂志》1994,14(2):48-49,57
大豆花叶病毒(SMV)汁液经正丁醇、氯仿混合液澄清,PEG沉淀,差速离心提取病毒粗提液。再经琼脂糖凝胶层析柱纯化,得到病毒提纯液。电镜观察病毒粒子为线条状,长730-750nm,宽13nm。提纯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得到一条典型的核蛋白吸收曲线,同时以波长260nm的OD值计算病毒含量。用病毒提纯液免疫兔子,制得抗血清。通过回接试验在寄主植株显症,确认为大豆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5.
用苗期症状观察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检查了大豆种子内的大豆花叶病毒(sMV)的传毒率及带毒率,并对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带毒大豆种子产生的病苗,其症状主要有花叶、卷叶、叶脉束状、叶脉坏死、凸斑和单叶扭曲等类型。苗期症状观察得到的种子传毒率,与用ELISA法检查去种皮大豆种子的带毒率高度吻合,相关系数r=0.92(n=31),说明此两种方法检查种子传(带)毒率具有相同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意义。 本文提出了种子“群体病毒浓度”的概念。“群体病毒浓度”=群体内病毒总量/群体内种子总数。38个处理组合和3,591粒种子逐粒用ELISA法检查表明,“群体病毒浓度”与该群体的种子传毒率呈正相关,r=0.93(n=38)。将种子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用ELISA法检查的结果也证明,“群体病毒浓度”与种子传毒率呈直线相关。因此认为可以用ELISA法对种子群体直接进行测定来估计种子的传毒率。  相似文献   

6.
大豆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浩华  薛峰  陈集双 《生命科学》2007,19(3):338-345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并普遍发生的病毒病害之一,导致大豆严重减产和种质衰退。这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科研兴趣,研究内容涉及SMV株系划分与发生分布、传播流行方式、寄主上的症状和影响因素、基因组结构组成及各基凶功能、植物生理生化抗性、大豆SMV抗性遗传育种等各方面。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SMV的科研方向和进展,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仙客来(Cyclamen persicum will)是一种重要花卉,是圣诞节和春节期间人们喜爱的观赏盆花。近年来,因病害而严重影响观赏和出口。自西德1977年报道仙客来病毒病以来,国内外未见报道。在国内,我们于1982年首次从仙客来病株中分离出病毒,经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为了改良品种,有关部门不断从国外引进仙客来种子,因此有必要对种子进行检疫以防病毒扩散。本文报道仙客来种子的带毒率及其脱毒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豆对4个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抗性及其连锁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7个抗大豆花叶病毒1—4个株系的品种(系)与1个丰产感病品种杂交,配制成10个组合。从其P_1、P_2、F_1、F_2、F_3和BC_1F_16个世代的鉴定结果表明:大豆对S(?)、S_c、S(?)和S_h株系的抗性分别受单个显性基因R(?)、R_c、R(?)和R_h控制。R(?)与R_c、R(?)与R_h间的重组率分别为25.4±7.7%和27.3±5.4%;R(?)与R_h、R_a与R_g、R_c与R_g间的重组率分别为23.5±5.2%、41.1±8.5%和46.5±7.5%。4个基因的排列项序为R_g—R_h—R_a—R_c,它们不属第一和第八连锁群。  相似文献   

9.
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物学意义的植物双链DNA病毒,它有7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6个呆各自编码一种蛋白产物。35S启动子区域含有3个转录因子专一的结合位点;RNA多腺苷化位点具有AAUAAA特征序列,它和其上游序列对35SRNA的加工和翻译有影响作用;下游ORFI在转录激活因子存在时可被翻译。由此表明,CaMV的表达调控表现在不同调控机制工作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根据病毒含DNA或RNA,可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RNA病毒不含DNA,那么在这种病毒中,遗传信息是否存在于RNA分子中呢? 1956年,美国学者弗伦克尔一库兰特(Fraemkel-Courat)用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重建实验证明了RNA也是遗传的物质。烟草花叶病毒呈杆状,直径为18nm,长度为300nm。它有一个由2130个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外壳,环绕着一条单螺旋的RNA分子核心。这种病毒约含有6%的RNA(由6400个核苷酸组成)和90%的蛋白质。烟草花叶病毒及其它的病毒在烟叶上引起的病斑都具有种的特异性,而且这些特性是遗传的.  相似文献   

11.
芜菁花叶病毒(TuMV)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芜菁花叶病毒(TuMV)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重要病毒。从生物学和理化特性、基因组结构、侵染和繁殖、变异及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病毒抗性等方面对TuMV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13.
聚乙二醇(PEG)引发预防大豆种子吸胀冷害的效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PEG引发法是一种预防敏感大豆种子吸胀冷害的有效方法。我们首次发现引发种子能抗御长达2个月的2~3℃低温而不降低种子活力,由之发育的幼苗其离体子叶在普通滤纸发芽床上形成愈伤组织并有再分化现象。引发过程中种子呼吸强度逐渐提高,推测PEG引发提高抗性的作用与种子代谢活动的预先启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影响菜豆普通花叶病毒种子传毒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影响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CMV)种子传毒的一些因素,不同品种,不同感染时期种子的传毒率有显著差异,苗期感病的植株,不同荚位的种子传毒率是:下部>中部>上部,花期感病者则是:中部>上部>下部,感病植株的斑驳荚种子传毒率,依品种的不同,比无斑驳荚者高3.2~9.3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用点免疫印迹法(DIBA)检测单头桃蚜(Myzus persicae)和棉蚜(Aphis gossypii)所带黄 瓜花叶病毒(CMV)的试验结果,作者摸索出的DIBA法操作程序用于检测提纯的CMV最低下限浓度为0.16ng/ml,即每2μl样品含0.32pg抗原.这样的灵敏度是可以检测出单头蚜虫所带CMV的。这种操作程序是将蚜虫口针截取下来,浸入适当的缓冲液(2—5μl)内。这不仅保证了CMV病毒粒子充分地从蚜虫口针上释放出来.形成较高的浓度,而且极大限度地减少了非病毒物质对检测的干扰,因此就克服了从单头介体昆虫上检测所带植物病毒时常遇到的病毒浓度太低和非病毒抗源干扰两大困难。试验还表明。用这种DIBA法检出的蚜虫带毒率同生物测定试验检出的蚜虫传毒率有很好的一致性。显然,在蚜传非持久性病毒检测技术上的这一突破,对于植物病毒病流行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用SMV不同毒株接种大豆后,定期检测植株体内的病毒浓度。结果各毒株接种48小时后即在部分植株顶芽内洲出病毒,按种后20—25天植株内病毒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新疆花椰菜花叶病毒(63-3毒株)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3年在新疆石河子的甘兰留种植株分离到的病毒(63—3),鉴定为花椰菜花叶病毒的一个毒株:致死温度75—80℃,体外存活期7一14_天,稀释限点1:3000一5000,寄主范围限于十字花科植物。甘兰上初呈明脉,后期病状隐蔽;花椰菜上是明脉;大白菜和萝卜上是明脉和枯纹。病毒是球状,直径50毫微米。挑蚜和甘蓝蚜可传病。 63—3(花椰菜花叶病毒),和新疆的孤丁一号(芜菁花叶病毒),新疆的萝卜环斑病毒(萝卜花叶病毒)的抗血清之间无反应,三者之间也没有相互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压静电场(HVEF)预处理种子对大豆幼苗抗冷害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高压静电场预处理大豆种子不但提高了大豆种子抗低温吸胀冷害的能力,而且影响到子叶期到第一真叶期幼苗的抗低温胁迫的能力。处理组幼苗在2-4°C低温胁迫下比对照组有较高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淀粉酶(AML)的活力,预处理还降低了幼苗子叶中丙二醛(MDA)的积累量和电解质渗漏。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也显示出处理组幼苗较对照组幼苗抗冷害能力有了提高。本文从自由基伤害学说的角度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西北农业大学校园内的白三叶草上分离到Wc分离物。该分离物经汁液摩擦接种莱豆和豇豆只产生局部坏死斑,在烟草上为系统侵染。致死温度为55℃,体外保毒期为12—24小时,稀释限点为10~(-2)—10~(-3)。琼脂双扩散试验表明Wc分离物与AMV抗血清有明显的沉淀反应。部分提纯制品在电镜下有5种形态:宽度一致(18—20nm),长度分别为58、52、41和31nm,第5种粒子近球形。病毒粒子经3%凝胶电泳,染色扫描后有4个峰。超速离心分析有4个主峰,其沉降系数分别为S_(20.w)=98s(B组份),82s(M组份),72s(T_b组份),和65s(T_a组份)。鉴定结果表明Wc是AMV的一个分离物。降解病毒所得总核酸(未变性)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4种核酸的分子量如下:RNA_1=1.3×10~6,RNA_2=1.0×10~6,RNA_3=0.8x10~6,RNA_4=0.3×10~6。  相似文献   

20.
大麦黄花叶病是由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布的一类麦类病毒病。是上海市效区及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大麦产区的重要病害。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在国内外虽已有不少研究,但对国内分离株的生化性质尚未有详细报道。本文报道以上海郊区的BaYMV为研究材料,成功地建立了一套分离提纯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该病毒的结构蛋白和核酸性质,并和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从而为今后应用生物技术防治大麦黄花叶病毒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