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ICP-MS测定不同生长年限红芪中13种无机元素含量,并分析其规律,发现不同生长年限红芪样品之间As、Pb、B、Al、Ti、Ga、Ba元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Hg、Be、Mo元素含量具极显著性差异(P0.01)。V、Ce、Sr元素含量具显著性差异(P0.05);生长年限与Hg,Mo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V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B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长年限与Hg含量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与Hg元素、V元素的含量之间存在Fisher的线性判别式函数关系,Hg、Mo、Ce、B是不同生长年限红芪特征性元素,无机元素表征了不同生长年限红芪质量的差异性。研究结果为其他豆科多年生药用植物的生长年限判别及与无机元素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ICP-MS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红芪中13种无机元素含量,并分析其规律,发现红芪中13种无机元素含量随生长时期的变化呈现极大值与极小值,不同生长期As、Pb、B含量无显著性差异,Hg、Be、Al、Ti、V、Ga、Ba、Ce、Sr、Mo含量具显著性差异;红芪样品聚为两类;无机元素含量与月份之间、元素与元素含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表明不同生长时期红芪中无机元素含量变化规律与季节有关,具体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探究野生和栽培产地滇重楼根际土壤中16种无机元素的5种化学形态分布规律及其与药材品质的相关性,为滇重楼科学化种植及药效功能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BCR顺序提取法提取不同化学形态的无机元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进行元素含量测定,再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滇重楼的野生品和栽培品的根际土壤中16种无机元素主要以残渣态为主,且野生品和栽培品在各元素含量方面差异明显,栽培品高于野生品;Ca、Mg元素在水溶态和交换态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元素,P、Mo元素含量则较低;Ca、Mg、Fe、Al元素在有机态和铁锰氧化态中的含量明显较高,但Na元素未检测出;相关性分析表明,滇重楼中重楼皂苷的积累与根际土壤中的P、K元素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Fe、Al、Se、Ba等元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滇重楼根际土壤中的无机元素大部分以残渣态形式存在,P、K元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重楼皂苷的积累,Fe、Al、Se、Ba等元素促进了重楼皂苷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耳石元素组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陆化杰  陈新军  方舟 《生态学报》2015,35(2):297-305
耳石微量元素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头足类群体划分、洄游史等领域的研究。根据我国鱿钓船2007、2008和2010年在西南大西洋生产期间采集的阿根廷滑柔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等离子质谱法(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按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和不同生长阶段,分析了33枚阿根廷滑柔鱼耳石的元素组成及分布特性。结果表明,阿根廷滑柔鱼耳石主要由56种元素组成,含量最多的前10种元素分别为钙Ca、锶Sr、钠Na、磷P、钾K、铁Fe、镁Mg、钡Ba、硼B、镓Ga。方差分析表明(ANOVA),不同性别间Ca、Sr、Na、P、K、Fe、Mg、Ba、B、Ga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冬季孵化群和秋季孵化群间耳石的Sr、Na、Mg、Ba和B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a、P、K、Fe和Ga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耳石的核心区、后核心区、暗区和外围区等不同部位间的Na、Ba和Ga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a、Sr、P、K、Fe、Mg和B则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Sr和Mg含量及其分布特性最适合用于研究阿根廷滑柔鱼的群体划分、洄游史等渔业生态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甘肃鼢鼠骨骼13种微量元素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骨骼中Fe、Cu、Zn、Mn、Cr、Ni、Co、Mo、Cd、As、Pb、F、Al等13种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甘肃鼢鼠全骨中13种元素含量依次为Al>Fe>Zn>F>Mn>Cu>Pb>As>Cr>Co>Ni>Mo>Cd;同一元素在不同骨骼分布不均,头骨最丰富,除Zn、Mn外,同一元素在不同部位骨骼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13种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Zn-Pb、Mn-Cd、As-Pb3组呈显著负相关(0.01相似文献   

6.
甘肃鼢鼠骨骼5种常量无机元素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对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骨骼中Ca、K、Na、Mg、P 5种常量无机元素作了测定。结果表明,甘肃鼢鼠骨骼中5种元素含量依次为Ca>P>K>Na>Mg,Ca含量维持较高水平;同一元素在不同部位骨骼的含量存在差异,部分含量差异显著,5种元素总量在不同部位骨骼的分布顺序为:后肢骨>前肢骨>脊柱;根据甘肃鼢鼠骨骼Ca与P比值推断二者主要以羟基磷灰石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7.
西北太平洋柔鱼耳石微量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其微化学被用于头足类生活史的重建、群体划分等渔业生态学领域.本文根据我国鱿钓船2007年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生产期间采集的柔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等离子质谱法(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分析了18枚柔鱼耳石的微量元素组成及其分布特性.结果表明: 柔鱼耳石主要由55种元素组成,含量最多的前10位元素分别为钙(Ca)、锶(Sr)、钠(Na)、磷(P)、钾(K)、硅(Si)、镁(Mg)、硼(B)、铁(Fe)和钡(Ba).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性别间柔鱼的Ca、Sr、Na、K、Mg、Fe、Ba的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P、Si和B含量差异性明显;不同孵化期的群体间Sr和Na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Ca、P、K、Si、Mg、B、Fe和Ba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耳石部位的Ca、Sr、Na、P、Mg和Ba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而K、Fe、B和Si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微量元素Sr和Na比较适合用于研究柔鱼的群体划分、洄游史推测等渔业生态学.
  相似文献   

8.
耳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其微化学被广泛用于头足类生活史的重建、群体划分等研究领域.本文根据中国灯光罩网渔船于2017年5—8月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鸢乌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LA-ICP-MS)分析了20枚鸢乌贼耳石的元素组成及其分布特性.结果表明: 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耳石主要由55种元素组成,含量最多的前10种元素分别为钙(Ca)、锶(Sr)、钠(Na)、磷(P)、硅(Si)、镁(Mg)、钾(K)、硼(B)、 铁(Fe)和钡(Ba).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性别间Ca、Sr、Na、P、Si、Mg、K、Fe、Ba和B的分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孵化群体间Ca、P、B、Fe和Ba的分布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Si、Sr、Mg、Na和K则差异显著;不同耳石部位间除了Ca和Fe的分布不存在群体间差异外,Sr、Na、P、K、Si、Mg、B、和Ba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Sr、Na、K 和 Mg可能比较适合用于鸢乌贼群体划分和生活史研究.  相似文献   

9.
Si在燕麦籽粒中的富集及其与其它8种元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良  樊明寿  陈刚  刘娟  周卫东  孙国荣 《生态学报》2009,29(12):6843-6849
通过环境扫描电镜结合X射线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技术,对22个基因型的燕麦籽粒皮层、糊粉层、近糊粉层和颖果中部的Si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Si元素在燕麦籽粒不同部位的含量有明显差异,皮层和糊粉层Si含量较高,近糊粉层和颖果中部含量较低,在颖果中Si主要富集在糊粉层中;而且不同基因型燕麦籽粒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Si的积累量也有较大差异,这可能是由遗传差异引起的.糊粉层中的Si含量影响着近糊粉层和颖果中部的Si含量.另外,籽粒不同部位Si含量与P、Ca、Mg、S、Al、Pb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颖果中部的Si含量与K、Cd含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说明Si在燕麦籽粒中富集的同时也影响着P、Ca、Mg、S、Al、Pb等元素的富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87种植物12个元素含量的特征。在含量水平上>10000ppm的元素有K,Ca,800—5000ppm的元素为Na、Mg,Fe、Al,10—100ppm的元素有Ba、Sr、Ti,Mn,V与Be的含量<10ppm。大多数植物Fe、V,Sr的含量高于一般的自然含量。植物中K含量的频数分布呈正态分布,其余元素的频数分布呈对数正态分布。不同植物种元素含量差异较大,Na的变异系数最大,Ca、Mg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同种植物在不同地点元素含量有较大差异,不同植物种差异也不同。如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垫状驼绒藜(Ceratoides compacta)>鼠麴凤毛菊(Saussurea gnaphaloides)。植物中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Fe、Al,V,Ti之间分别达极显著相关水平。用植物中12个元素的资料,对22种植物进行分类和排序,区分出Na,K型植物和Fe,Al,V,Ba型植物。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窄脊江豚东亚亚种体内几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长江口窄脊江豚东亚亚种(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体内微量元素的积累和分布情况,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2014年春季收集的3头雌性和3头雄性个体的心、肾、肝、肌肉、肺、胃和肠7种器官组织样品,进行了锌(Zn)、硒(Se)、铜(Cu)、钼(Mo)、钴(Co)、铬(Cr)、锰(Mn)、钒(V)和镍(Ni)9种元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按干重计算江豚体内Zn、Cu和Se的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59.15±33.87)μg/g、(15.85±15.07)μg/g和(7.31±5.49)μg/g;Cr和Mn平均含量次之,分别为(3.16±2.70)μg/g和(2.35±2.94)μg/g;Co、Mo、Ni、V平均含量较少,分别为(0.30±0.48)μg/g、(0.19±0.30)μg/g、(0.12±0.18)μg/g和(0.04±0.12)μg/g。研究发现,肠道、肝和肾的微量元素含量普遍高于其他组织器官,除Cr以外的其他微量元素在一些组织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如Zn(P0.05)和Mn(P0.05)在肠道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肌肉和心,Se在肝(P0.05)和肾(P0.05)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余6种组织,Cu(P0.05)和Mo(P0.05)在肝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余6种组织,Co(P0.05)在肾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肌肉,Ni在胃壁(P0.05)和肠道(P0.05)中含量显著高于肌肉和肝。同时发现,Mn和Cr的总体平均含量在雌雄性别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Mn雄性显著大于雌性(P0.05),Cr则雌性显著大于雄性(P0.05)。此外,这9种元素在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江豚个体间也并不稳定,个体间的平均变异系数达121.08%。长江口水域窄脊江豚东亚亚种体内各组织器官内的元素含量总体上明显低于黄海、渤海的东亚亚种江豚和北部湾海域的印度洋江豚(N.phocaenoides)。与人体相比,长江口东亚亚种江豚体内Zn、Se和Mo的含量低于人体,Cu和Co含量高于人体。  相似文献   

12.
建立苍耳草药材中无机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方法,测定苍耳草不同产地及商品药材12个样品中2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苍耳草药材中24种元素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Ca、K、Mg、P、Fe的含量较高,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含量应引起重视;主成分分析选出5个主因子,得出Ca、K、Sr、Fe、Al、V、Mg、Ba、Mn是苍耳草的特征无机元素。本实验为苍耳草药材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Ca在水稻籽粒中的富集及其与其它7种元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刚  刘爱平  周卫东  孙国荣  杜坤  张彪 《生态学报》2007,27(12):5318-5324
通过环境扫描电镜结合X射线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技术,对21种不同基因型的水稻籽粒颖壳内、外表面以及颖果表面、糊粉层、近糊粉层和米中部的C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Ca元素在水稻籽粒不同部位的含量有明显差异,颖壳内外表面和颖果表面Ca含量较高,近糊粉层和颖果中部含量较低,在颖果中Ca主要富集在糊粉层中;而且不同基因型水稻籽粒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Ca的积累量也有较大差异,这可能是由遗传差异引起的。糊粉层中的Ca含量影响着颖壳外表面、颖果表面、近糊粉层和米中部的Ca含量。另外,籽粒不同部位Ca含量与P、Mg、K、Si、Al、Cd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与Pb含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说明Ca在水稻籽粒中富集的同时也影响着P、Mg、K、Si、M、Cd等元素的富集。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物种和基物偏好对地衣元素水平的影响,测定了采集于河北太行山区6个地点的6种地衣体内的16种元素(Al、Ba、Cd、Cr、Cu、Fe、Mn、Mo、Na、P、S、Sc、Sr、Ti、V和Zn)的含量。这6种地衣包括3种石生地衣(鸡冠胶衣Collema cristatum、中国石黄衣Xanthoria mandschurica和淡腹黄梅Xanthoparmelia mexicana),2种土生地衣(莲座石蕊Cladonia pocillum和石果衣Endocarpon pusillum),及1种树生地衣(毛边黑蜈蚣衣Phaeophyscia hispidula)。主成分分析(PCA)和费里德曼双向秩方差分析(Friedman检验)结果显示,物种和基物偏好对地衣体内元素含量的影响显著,而地点的影响不显著。树生地衣累积的大气源元素(P、S和Zn)高于土生和石生地衣。土生地衣体内的地壳源元素(Al、Ba、Fe、Mn、Mo、Na、Sc、Sr、Ti和V)和大气源元素Cr的含量最高。石生地衣的大气源元素(P、S和Zn)含量近于土生地衣,但地壳源元素含量较低;3种石生地衣在这些元素的含量方面差异不大。这些结果表明以地衣化学组成监测大气元素沉降的研究需慎重考虑物种及基物偏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毛冬青中18种无机元素(Al、Ti、V、Cr、Mn、Fe、Co、Ni、Zn、Zr、Ba、Sn、Sb、Pb、Cu、Cd、As、Hg),并进行热图和聚类分析。样品经微波消解处理后,以Ge、In、Sc元素为内标,以黄芩标准物质作为质控标准物质,采用ICP-MS对8批不同来源的毛冬青中的18种无机元素进行测定。各元素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 0,仪器检出限为0.020~106.6 39 mg/kg,方法检出限为0.002~10.66 4 mg/kg,加样回收率为82.4%~110.8%,相对标准偏差为0.67%~2.98%。8批毛冬青样品中Mn、Fe、Zn、Ba结果较高,Sb、Sn、Zr、As、Hg较低。通过聚类分析结果可见毛冬青所含18种无机元素含量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该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毛冬青中无机元素的测定。本文对考察毛冬青药材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了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红芪中微量元素与活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不同产地红芪为研究对象,研究红芪活性成分与微量元素含量的相关性。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红芪中12种微量元素含量,HPLC法测定红芪中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红芪总多糖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毛蕊异黄酮与Fe、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芒柄花素与Fe、Ca、Ni、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Cr、Li、Co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多糖与Z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Mg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红芪中微量元素与活性成分含量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具体量化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N沉降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今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是我国西部高海拔地区重要的森林植被类型之一。该文以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对象, 研究了其林下优势树种多花山矾(Symplocos ramosissima)和黄心树(Machilus gamblei)幼苗不同器官中C、N、P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N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 两种幼苗C、N、P含量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 < 0.05), 多花山矾的C含量较低, N和P含量较高。N处理对植物幼苗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影响极显著(p < 0.01), 且与物种和器官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N处理提高了幼苗体内N含量, 导致不同器官N:P值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N处理水平的升高, 多花山矾幼苗P含量下降, 黄心树幼苗P含量整体升高, 幼苗间P含量差异减小。在一定范围内, 植物幼苗N含量与土壤无机N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 < 0.01)。不同器官之间相比, 植物幼苗根和茎的N内稳性比叶片更高, 即植物叶片对N沉降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以青藏高原湿地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青藏高原35个采样点的野外调查采样,对青藏高原湿地植物8种轻金属元素(Al、Mg、Ca、Sr、Ba、K、Na、Li)含量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湿地植物对不同轻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存在差异。轻金属元素在湿地植物体内的平均含量依次排序为:Li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藓类体内的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变化、营养元素含量变化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及藓类结皮土壤相应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的分析,以揭示藓类的营养组成特征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研究样地选择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典型草原区和宁夏腾格里沙漠南缘的草原化荒漠区。通过实验,从藓类植物体内检测出17种氨基酸,表明其体内的氨基酸组成大部分与高等植物相同,其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最高,约占总氨基酸的50%。脯氨酸含量在所有氨基酸中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只占氨基酸总量的3.12%。草原化荒漠区与典型草原区分布真藓平均总氨基酸含量均大于土生对齿藓,两地区间真藓有10种氨基酸(包括脯氨酸)含量有显著性均数差异(p<0.05),而土生对齿藓只有脯氨酸有显著性差异(p<0.05)。赖氨酸、精氨酸含量在两个地区各种藓类体内有相对稳定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脯氨酸的含量在同一地区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不同地区却有显著性差异。藓类体内营养元素显著高于结皮层土壤,表明苔藓植物有很强的元素富集能力,其中N含量最高,P含量最低。不同种类植物体内营养元素Ca、Mg、K的含量存在差异,表明藓类植物对金属营养元素有很强的选择吸收能力。元素相对利用能力(植物/土壤),K最大,P最小,Ca、Mg因种类不同存在差异。N/P比率在草原化荒漠区分别为真藓10.25,刺叶赤藓13.59,土生对齿藓15.78;在典型草原区分别为真藓11.91,土生对齿藓10.55,盐土藓11.37,可知N、P在干旱区不是藓类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元素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N和P,Ca和Mg明显相关(p<0.05),而K和Ca、Mg之间则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K和Ca、Mg之间存在制约关系。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析表明,随降雨量增加二者含量明显呈现递减趋势,说明脯氨酸、可溶性糖的含量与苔藓植物的抗旱性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付倩  郑荣波  方昕  郭雪莲 《生态学报》2020,40(14):5055-5062
选取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沼泽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增温(13℃、19℃、25℃)和牦牛排泄物(粪便、尿液)输入对沼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会显著降低土壤pH(P0.05),19℃时显著降低无机氮含量(P0.05),对其他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影响(P0.05);增温对不同排泄物处理下的土壤酶活性影响存在差异。(2)排泄物输入显著影响沼泽土壤理化性质。牦牛粪便输入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pH、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有效磷含量(P0.05),显著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P0.05);牦牛尿液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无机态氮含量(P0.05)。牦牛粪便输入显著提高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牦牛尿液显著提高脲酶活性(P0.05)。(3)增温和排泄物输入交互作用对TOC(P0.05)、pH和无机态氮(P0.01)影响显著,对蔗糖酶(P0.05)、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P0.01)均影响显著。本研究阐明了增温、牦牛排泄物输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沼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为气候变暖背景下湿地放牧干扰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