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ABTS自由基清除及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三种方法对五株瓦布贝母内生真菌单培养、两两共培养无菌发酵液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再测定活性较高组合发酵液的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以维生素C作为阳性对照。结果发现在瓦布贝母内生真菌两两共培养中,4WBY1+WBS019、6WBY3+WBS019和WBS019+WBS020三个组合无菌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至少在两项抗氧化方法评价下均极显著高于单培养。试验还发现,上述三个组合的乙酸乙酯提物和正丁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较强;WBS019+WBS020组合的乙酸乙酯提物在1.8 mg/m L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74.38%±0.65%;6WBY3+WBS019组合的正丁醇提取物(IC_(50)=0.25 mg/m L)对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与维生素C(IC_(50)=0.07mg/m L)相对接近;三个组合的各提取物对Fe3+还原能力均较弱,远低于阳性对照。说明在适当条件下开展内生真菌共培养具有潜在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DPPH·法及Fe3+还原力法对排风藤内生真菌PFT-2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首先测定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和菌丝体甲醇总提物的活性,然后测定菌丝体总提物各极性部位,即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和水层剩余物部位的活性,同时以VC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内生真菌PFT-2菌丝体甲醇总提取物各样品抗氧化活性较强,尤其是甲醇提取物部位、丙酮提取物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它们对DPPH·的清除作用与Vc相当,其中甲醇提取物部位IC50值为0.023 mg/m L,活性略高于VC,同时以上提取物对Fe3+也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DPPH·法及Fe3+还原力法对排风藤内生真菌PFT-2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首先测定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和菌丝体甲醇总提物的活性,然后测定菌丝体总提物各极性部位,即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和水层剩余物部位的活性,同时以VC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内生真菌PFT-2菌丝体甲醇总提取物各样品抗氧化活性较强,尤其是甲醇提取物部位、丙酮提取物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它们对DPPH·的清除作用与Vc相当,其中甲醇提取物部位IC50值为0.023 mg/m L,活性略高于VC,同时以上提取物对Fe3+也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  相似文献   

4.
周婧  黄丽云  李钢  徐静 《微生物学通报》2017,44(8):1958-1966
【目的】红树林内生真菌生长于特殊的生境,有些菌株能分泌出结构新颖和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从红树林植物红茄苳(Rhizophora mucronata)中分离获得一株内生真菌HQD24,对其进行生物学鉴定和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形态结构及ITS r DNA序列分析,HQD24被鉴定为曲霉属(Aspergillus)的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采用抗氧化多活性模型,2-2′二苯基-1-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测定法、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测定法、超氧自由基测定法、还原Fe~(3+)能力、螯合Fe~(2+)能力对HQD24麦麸发酵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物、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经抗氧化活性实验发现不同有机溶剂萃取成分都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还原Fe~(3+)、螯合Fe~(2+)的能力,尤其是清除ABTS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抗氧化活性的能力都随着浓度的增高而增强。当不同有机溶剂萃取粗提物浓度为1.5 g/L时,二氯甲烷萃取物清除ABTS自由基率为71.92%,正丁醇萃取物清除超氧自由基率为62.36%,综合评价,HQD24的发酵产物中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物质主要分布于二氯甲烷萃取粗提物和正丁醇萃取粗提物,其次分布于乙酸乙酯萃取粗提物,石油醚萃取粗提物中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最少。【结论】研究结果预示红树林内生烟曲霉菌是产生抗氧化活性物质的重要资源,HQD24菌株可以作为进一步实验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潘峰  姚芸欣  唐鑫  吴卫 《微生物学报》2017,57(2):240-253
【目的】对瓦布贝母内生真菌芳香镰孢菌6WBY3胞外多糖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液体发酵,有机溶剂脱脂,乙醇沉淀、大孔吸附树脂除色素,酶法和sevag法结合除蛋白、透析除盐等小分子物质、纤维素DE-52阴离子交换柱对胞外多糖进行分离;通过高效凝胶色谱-蒸发光检测器(HPGPC-ELSD)、紫外光谱(UV)、扫描电镜(SEM)、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PMP-HPL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氢核磁共振谱(~1H NMR)等方法对胞外多糖的理化特征进行研究;利用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铁离子螯合实验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从菌株6WBY3发酵液中分离出2个均一的胞外多糖6WBY3EPS-3和6WBY3EPS-4,分子量分别约为17.41×10~6 Da和8.84×10~5 Da,主要单糖组分及摩尔比分别为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8.16∶4.96∶10.00,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8.08∶1.71∶6.32∶10.00;SEM特征前者呈现不规则多边体结构,后者呈现规则四边体结构;FT-IR和~1H NMR结果表明6WBY3EPS-3含有丰富的半乳呋喃糖和甘露呋喃糖及少量的α-D-吡喃葡萄糖的酸性多糖,而6WBY3EPS-4同样主要为吡喃环糖,并且二者均含有α-和β-糖苷构型异头氢,均以α-构型为主。抗氧化研究结果表明多糖6WBY3EPS-3和6WBY3EPS-4有较弱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中等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中等的铁离子螯合能力。【结论】首次对瓦布贝母内生真菌6WBY3的胞外多糖进行了研究,该研究表明内生真菌6WBY3的胞外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具有开发成抗氧化剂应用于医药食品等工业的潜力。同时本研究也可为其他内生真菌胞外多糖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中药美白成分的复配,进而研究复方中药发酵液活性成分及功效性。【方法】以酪氨酸酶抑制率为指标研究最佳复配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中药发酵液中总酚、多糖、黄酮、蛋白质含量,通过HPLC技术进行氨基酸分析,抗氧化能力通过总还原力和自由基清除试验进行评价,通过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进行美白功效分析。【结果】正交实验得出4种中药美白成分中覆盆子对酪氨酸酶抑制效果最好;复方中药发酵液中多酚、多糖、黄酮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47.80、4.36、1.17、2.22 g/kg;复方中药发酵液具有较高的总还原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5%(W/V)复方中药发酵液的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为82.41%。【结论】复方中药发酵液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美白功效。  相似文献   

7.
该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山芝麻根、茎和叶不同溶剂萃取物在1.5 mg·mL~(-1)浓度下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用孢子萌发法测试了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用离体法测试了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并通过气相与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了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的主要成分,测试了其中8种主要化合物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山芝麻各部分萃取相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在1.5 mg·mL~(-1)浓度下,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7.00%和86.14%,其EC50分别为0.062 mg·mL~(-1)和0.052 mg·mL~(-1);浓度在2、4、8 mg·mL~(-1)时,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均在70%以上;在10 mg·mL~(-1)浓度下,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32%和59.77%。通过气相与质谱联用技术对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进行了分析,在山芝麻根石油醚相萃取物中共鉴定出36种主要化学成分,在山芝麻根乙酸乙酯相萃取物中共鉴定出17种主要化学成分。对选取的8种主要化合物,在100μg·mL~(-1)浓度下,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显现出较高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65.12%和68.07%,EC_(50)分别为56.66μg·mL~(-1)和37.04μg·mL~(-1)。  相似文献   

8.
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mi内生真菌紫杉木霉Trichoderma taxi菌株ZJUF0986发酵液对15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发酵液进行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并通过硅胶柱层析和制备HPLC纯化,得到3个活性代谢产物Ⅰ、Ⅱ和Ⅲ,其中主要活性代谢产物Ⅰ具有广谱高效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特点,特别是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ma、立桔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其IC50为1.1mg/L.  相似文献   

9.
测定处于不同生长期的杜仲内生真菌DZJ03胞外多糖含量、发酵液中3种核苷含量,并对其菌株发酵液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按50μg/mL的浓度测定了发酵液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甲醇等3种提取物对水稻恶苗病菌、棉花枯萎病菌2种植物病原菌以及烟草青枯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真菌DZJ03胞外多糖含量最高可达到2.0410g/L,其发酵液中所含腺苷、尿苷以及鸟苷的含量分别为1.2647 mg/g、0.8586 mg/g、1.0493 mg/g;发酵液乙酸乙酯相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率为71.92%,抗烟草青枯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19.21 mm。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二氯甲烷、正丁醇和乙醇5种溶剂依次对暗紫贝母内生真菌Fusarium sp.A14发酵液进行提取,获得5种不同极性馏分。用DPPH·、ABTS~+·清除活性和FRAP活性对其进行了抗氧化活性评价,用福林酚法和NaNO_2-Al(NO_3)_3-Na OH比色法测定了各馏分中总多酚含量(TPC)和总黄酮含量(TFC),最后用TLC自显影法和HPLC法分析抗氧化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及TPC和TFC测定结果表明,后四种溶剂提取馏分具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以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馏分活性最强,且抗氧化活性与TPC和TFC存在明显相关性。此外,TLC自显影分析结果表明抗氧化活性成分具有多样性;HPLC分析结果表明乙酸乙酯和二氯甲烷中馏分中有多种具较强抗氧化活性的酚酸类物质,如儿茶素、咖啡酸、木樨草素和阿魏酸。本研究表明:暗紫贝母内生真菌Fusarium sp.A14具有能够生产已知或者未知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潜力,其在医药健康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试验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抑制催乳素(Prolactin,PRL)分泌的大麦芽活性成分,将大麦芽经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提取,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萃余物四个部分,用苯甲酸雌二醇和黄体酮注射液建立乳腺增生小鼠模型检测大麦芽不同成分的活性,得出大麦芽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明显的抑制PRL分泌的作用。乙酸乙酯萃取物分别经过MCI柱、ODS柱和ODS-A柱分离,得到四个单体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方法鉴定为:3-甲基-1-十六烯酸乙酯甘油酯、3-甲基-1-十八烯酸乙酯甘油酯、3-十七烷酸-环己-1,4-二烯酯、1,4-环己二烯-3-十五烷酸甲酯。  相似文献   

12.
小桐子提取物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全面了解小桐子(Jatropha curcas L. )提取物的除草活性,以萝卜(Raphanus sativus L. )、苋(Amaranthus tricolor L. )、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 (Piper) Stapf]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 )为实验材料,对小桐子果壳和枝叶的水、乙醇(体积分数95%)、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和石油醚粗提物的除草活性进行了生物测定,并从中筛选出抑制作用最强的水粗提物进行进一步的活性组分分离及其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测定结果显示,小桐子果壳和枝叶的6种溶剂提取物(10 g·L~(-1))对供试的4种植物幼苗的根长和茎高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水粗提物和乙醇(体积分数95%)粗提物的抑制作用较强,且水粗提物对供试的4种植物幼苗的根长和茎高的抑制作用均在75%以上,显著高于其他溶剂粗提物(P<0.05);石油醚粗提物的抑制作用最小,均在10%以下.小桐子果壳和枝叶水粗提物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物(10 g·L~(-1))对萝卜和苏丹草幼苗的根长和茎高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水、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氯仿和石油醚萃取物,抑制率均在70%以上;水萃取物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均在80%以上;石油醚萃取物的抑制作用最小,抑制率均在10%以下.研究结果表明,小桐子果壳和枝叶的水粗提物具有一定的除草活性,其有效成分为极性较大的组分.  相似文献   

13.
葛根有效成分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葛根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将葛根用75%(v/v)的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用不同极性的溶剂萃取,经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后,分别检测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结果表明,在萃取物中,葛根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最高,为61.2%;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的一部分层析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为89.2%,它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其它柱层析组分,该层析物纯化后得到的葛根素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与浓度呈非线性变化,以熊果苷为阳性对照物.上述研究为进一步开发葛根中的美白成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研究了茶蜂花粉的抗氧化活性和功效成分。茶蜂花粉85%乙醇回流提取,经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以及萃余物4个部分,用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模型检测茶蜂花粉不同组分的抗氧化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利用核磁共振方法鉴定各单体的化学结构。结果表明:茶蜂花粉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乙酸乙酯萃取物经MCI柱层析,得到30%、50%、70%三个乙醇洗脱组分,其中30%乙醇洗脱组分具有显著抗氧化活性,从该洗脱部分得到三个单体化合物,经鉴定为:槲皮素、山奈素-3-O-芸香糖苷、山奈酚-3-O-(2″,3″,4″-O-三对羟基桂皮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推测茶蜂花粉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比较三种不同萃取方式对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粗提物抗氧化、美白、保湿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在ABTS和DPPH自由基及细胞内活性氧(ROS)抑制率分析中,以水萃方式所得粗提物的抑制效果最佳,优于醇萃取及超临界流体萃取。在美白功效方面,B16细胞黑色素含量抑制率以醇萃物最佳,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则以水萃物最佳。进一步萃取太子参粗多糖体分析其保湿及吸湿效果,结果显示太子参粗多糖体具有良好的保湿及吸湿功效,其效果与透明质酸相近,应用于皮肤水分散失率评估,也具有显著的预防功效。  相似文献   

16.
采用液-液分配萃取方法,从大豆荚壳甲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的萃取物,测定了其对南方根结线虫J2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物比其它4种萃取物有更高的杀虫活性,24和48 h对线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7.76%和67.72%.将正丁醇萃取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得到8个组分,通过杀虫活性试验,得到组分2和7为主要的杀虫活性组分,24和48 h对线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5.93%、66.65%和69.25%、68.51%.进一步就组分2和7对J2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组分对谷胱甘肽转硫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两种组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效果差异不显著,组分7对谷胱甘肽转硫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24和48 h的抑制率分别可达72.36%和50.21%.说明大豆荚壳的杀线虫活性成分可能通过影响虫体内的氧化代谢,使线虫体内氧化和抗氧化作用失衡,最终导致线虫死亡.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别采用环己烷、正丁醇、乙酸乙酯、丙酮、甲醇5种极性不同的溶剂分别提取青蒿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PQH12)的菌丝体。采用MTT法分别测定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对3种肿瘤细胞株(HL-60、MCF-7和COLO205)的生长抑制率,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超氧阴离子O-·2清除法评价了青蒿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PQH12)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正丁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均表现出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浓度为20μg/mL时,正丁醇提取物对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为80.56%,乙酸乙酯提物对MCF-7和COLO205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4.47%和83.09%;在两种抗氧化活性评价体系中,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均明显优于其他溶剂的提取物,其IC50值分别为0.20 mg/mL(DPPH)和0.19 mg/mL(O-·2)。该结果表明,青蒿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PQH12)具有较好的细胞毒和抗氧化潜力,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可以作为进一步实验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对辽宁盘锦红海滩的盐生碱蓬内生真菌JP4-1进行鉴定并研究其促生活性产物成分。根据形态学特征及18S r DNA序列分析对菌种进行鉴定,运用过滤离心、超声破碎、萃取、旋蒸等技术提取活性成分,并采用水培法研究该菌株发酵液对水稻幼苗的促生长活性。结果显示,经鉴定,JP4-1菌株为小丛壳属(Glomerella sp.),菌丝分枝,有隔,产孢;以正丁醇处理的JP4-1菌株胞外发酵液的小分子萃取物可使水稻幼苗的株高和叶片干重分别提高10.84%和14.67%,叶绿素含量提高44.22%,促生长效果明显。碱蓬内生真菌JP4-1的胞外发酵产物对水稻幼苗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其中以正丁醇萃取得到的小分子活性产物促生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基于菌落和菌体的形态特征以及ITS序列分析结果,将分离自中国海南省海口市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红海榄根际土壤的菌株F7鉴定为曲霉属黄绿组的一种真菌。在确定和优化菌株F7培养基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适合其分泌活性代谢产物的改良查氏培养基组成:3%乳糖,1%蛋白胨,0.3%NaNO3,0.05%KCl,0.05%MgSO4·7H2O,0.001%FeSO4,0.1%K2HPO4,pH7.0。将菌株F7接种于该培养基中,28℃下160r/min振荡培养7d后收获发酵液,经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后获得了乙酸乙酯萃取物(EAE)、正丁醇萃取物(BE)以及水萃取物(WSE),其中EAE和B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显示出明显的抑制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介于0.625-5.0mg/mL之间。同时,上述3种萃取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约为120μg/mL左右。  相似文献   

20.
千金子不同极性部位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千金子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以L-酪氨酸为底物,采用比色法测定千金子不同极性部位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得到了千金子醇提物的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的半数抑制率(IC50值)分别为0.150 mg/mL,0.813 mg/mL,7.570 mg/mL,并对乙酸乙酯相进一步分离得到七叶内酯,其IC50值0.103 mg/mL。结果表明千金子中起到酪氨酸酶抑制性的物质为七叶内酯,主要分布在乙酸乙酯相中。为千金子中酪氨酸酶抑制性物质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