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从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中分离的1株内生真菌QY-1为研究对象,为分析其体内及体外的抗氧化活性,对其发酵液及其提取物的活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对nr DNA内转录间隔区进行测序鉴定。分别采用总抗氧化力试剂盒、自由基清除试剂盒和还原力测定试剂盒评价发酵液及粗提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活性;对发酵液提取物及其主成分进行了大肠埃希菌、人神经母瘤细胞SH-SY5Y的体内抗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分析。结果表明QY-1是1株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其粗提物具有很高的抗氧化活性,总抗氧化活力、自由基清除率及总还原力均接近维生素C的50%,远高于国际报道水平。且其发酵液提取物有促进细胞增殖和抗氧化保护作用,显著提高大肠埃希菌细胞和神经细胞在H2O2胁迫下的存活率。其粗提物可保护神经细胞膜的完整性,有效减低乳酸脱氢酶(LDH)的渗漏率。从粗提物中分离到一种主成分SF2,可显著抑制凋亡蛋白Caspase 3和Caspase 9的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真菌球毛壳菌QY-1不管在体内还是体外都具备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是一种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天然抗氧化剂资源。  相似文献   

2.
对几株经初筛具较高抗氧化活性的疏花水柏枝的内生真菌展开研究,在体内和体外两种方法下分析了其抗氧化能力。本研究选择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总抗氧化能力(T-AOC)试剂盒和铁氰化钾还原力测定法来评价内生真菌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对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建立并优化了大肠杆菌的氧化损伤模型,并将内生真菌对其保护作用与对人神经母瘤细胞SH-SY5Y的氧化损伤保护作用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内生真菌在体内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体内和体外的抗氧化分析方法存在一定偏差,体外分析中活性最高的菌株是SJ-12和QY-1,体内分析中对大肠杆菌抗氧化保护效果最好的菌株也是QY-1和SJ-12,但对神经细胞保护效果最好的菌株是QY-1和MG-9。综合几种方法,本实验证明了内生真菌QY-1及其发酵产物具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以作为潜在的新型抗氧化剂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甲醇回流提取、梯度萃取得到5个不同极性萃取物(正己烷萃取物、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水萃取物),分析萃取物中的总酚、总黄酮含量,以还原能力、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α-淀粉酶抑制作用为评价指标研究其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甲醇粗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白芨不同极性萃取物中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二氯甲烷萃取物表现出最高的总酚含量(311.27±0.96 mg/g)和总黄酮含量(22.19±1.47 mg/g)。各萃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还原能力和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与其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依赖关系。白芨不同极性萃取物对α-淀粉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二氯甲烷萃取物的抑制效果最显著,其IC50值为15.75 mg/m L。总酚含量与抗氧化及α-淀粉酶抑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多酚类物质是白芨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GC-MS分析了甲醇粗提物并鉴定出15个化合物,占总峰面积量的93.13%,主要化学成分为酯类(53.01%)、芳香族类(28.68%)、有机酸类(8.97%)化合物,表明芳香族类化合物中的多酚类物质是主要的活性成分,酯类、有机酸可能是潜在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白芨萃取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丰富,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为白芨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周婧  黄丽云  李钢  徐静 《微生物学通报》2017,44(8):1958-1966
【目的】红树林内生真菌生长于特殊的生境,有些菌株能分泌出结构新颖和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从红树林植物红茄苳(Rhizophora mucronata)中分离获得一株内生真菌HQD24,对其进行生物学鉴定和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形态结构及ITS r DNA序列分析,HQD24被鉴定为曲霉属(Aspergillus)的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采用抗氧化多活性模型,2-2′二苯基-1-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测定法、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测定法、超氧自由基测定法、还原Fe~(3+)能力、螯合Fe~(2+)能力对HQD24麦麸发酵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物、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经抗氧化活性实验发现不同有机溶剂萃取成分都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还原Fe~(3+)、螯合Fe~(2+)的能力,尤其是清除ABTS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抗氧化活性的能力都随着浓度的增高而增强。当不同有机溶剂萃取粗提物浓度为1.5 g/L时,二氯甲烷萃取物清除ABTS自由基率为71.92%,正丁醇萃取物清除超氧自由基率为62.36%,综合评价,HQD24的发酵产物中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物质主要分布于二氯甲烷萃取粗提物和正丁醇萃取粗提物,其次分布于乙酸乙酯萃取粗提物,石油醚萃取粗提物中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最少。【结论】研究结果预示红树林内生烟曲霉菌是产生抗氧化活性物质的重要资源,HQD24菌株可以作为进一步实验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采用Folin-Ciocalteu法,测定南疆地区刺山柑不同时期不同器官多酚类物质含量,并用DPPH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多酚类物质在不同时期刺山柑不同器官中均有分布,刺山柑不同器官中花蕾中多酚类物质含量最高,茎中多酚类物质含量最少;其中5~8月份花蕾中多酚类物质含量随月份的增加而减少,茎中多酚类物质含量随月份的增加而增加,其他器官中多酚类物质含量变化与花蕾基本相似。(2)不同时期刺山柑的不同器官均有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花蕾的抗氧化活性最强,且花蕾的抗氧化活性随月份的增加而减弱,茎的抗氧化活性最弱。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淹水前根部分离到的内生真菌SG17为研究对象,为明确其抗氧化能力及可能的物质基础,对其进行生物学鉴定、抗氧化能力分析及产酚酸类物质研究。【方法】对该菌nr DNA的内转录间隔区进行测序;应用总抗氧化试剂盒,以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测定其抗氧化能力;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薄层色谱(TLC)探讨其发酵液中的酚酸类化合物。【结果】SG17具有很高的抗氧化活性,其发酵液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达到同浓度抗坏血酸的31.86%,分子和形态鉴定表明SG17是一株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其发酵产物中酚酸类物质含量丰富,HPLC能检测到含有没食子酸,且通过HPLC和TLC分析还发现一种光学性质与绿原酸极为相似的类似物。【结论】内生真菌烟曲霉SG17发酵液的抗氧化能力远高于国际报道水平,是一种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抗氧化剂资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层孔菌属真菌液体发酵产物作为研究材料,测定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并利用多种抗氧化测定方法,分析不同菌株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评价活性物质含量间、抗氧化方法间及抗氧化方法与含量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株活性物质含量间的差异较大,其中菌株H2粗多糖和总酚含量较高,菌株S黄酮含量较高,且活性物质含量间相关性不大;针对供试菌株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H2具有较高的还原力、铁离子螯合能力,菌株H2和H9的羟自由基清除作用最强,菌株H2和L的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最强,菌株H2、H5、H8、H9具有较高的超氧自由基清除作用,且不同方法间存在较大差异,羟自由基与DPPH自由基、铁离子螯合能力及还原力,DPPH自由基与铁离子螯合能力和还原力,以及铁离子螯合能力与还原力这几种方法的相关性较高(P0.01);总酚含量与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铁离子螯合能力及还原力方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P0.01);总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铁离子螯合能力及还原力方法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P0.01)、0.725、0.738(P0.05);粗多糖含量与各测定方法间的相关系数较低,以上结果说明多酚类物质和黄酮类物质是抗氧化作用的重要因子,对抗氧化能力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一株植物病原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及拮抗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豆酱中分离筛选对植物病害有防治效果的拮抗菌,提取发酵液中的拮抗物质,研究其抑菌机理及基本性质。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细菌、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鉴定菌种,硫酸铵沉淀法提取发酵液中的拮抗物质,考马斯亮蓝法测得蛋白含量,扫描电镜观察拮抗物质抑菌作用,琼脂孔扩散法测定拮抗物质抑菌谱及其活性的稳定性。从黄豆酱中分离出18株细菌,通过筛选,得到一株拮抗效果最好的菌株,菌体抑菌率62.78%,发酵液抑菌率53%,命名为4-z-3,经鉴定为Bacillus siamensis。4-z-3发酵液在硫酸铵饱和度为20%~30%时提取的粗提物抗菌活性最大,为60.8%。最适饱和度下提取的粗提物的蛋白质含量为3.45%。拮抗物质对多种病原菌有良好的拮抗效果。经过4-z-3粗提物处理的病原真菌,菌丝受到破坏,细胞形状改变,细胞完整性缺失。粗提物的稳定性方面,对热不敏感,仅在90和100℃时抑菌活性下降明显;对酸碱不敏感,pH值为4时仍有81.6%的抑菌活性;对蛋白酶不敏感,抑菌活性最低时降低了19.6%;对紫外线不敏感,照射12 h之后抑菌活性仍有92.5%。本研究表明,菌株4-z-3是一株具有发展潜力的农业生防菌,分泌的胞外拮抗物质能够有效防治多种植物病害,且抑菌活性稳定。  相似文献   

9.
从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ulatus)的粪便中分离得到一株产广谱细菌素的菌株,其细菌素产物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DNA分子方法鉴定,该菌株初步鉴定为干酪乳杆菌。用硫酸铵分级沉淀得到的细菌素粗提物,作温度、pH值、蛋白酶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该细菌素经100℃处理10 min抑菌活性不变,当pH4.0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99.06%和86.14%,并且对多种蛋白酶表现出敏感性。与Nisin标准品的抑菌效价对比,得到粗提物的效价为204.87 IU/mL。  相似文献   

10.
野生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野生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子实体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的差异,探讨其高抗氧化能力的来源。以二苯基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和β-胡萝卜素漂白实验作为抗氧化的指标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杨树桑黄的抗氧化活性显著强于桑树桑黄;杨树桑黄醇提物的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均高于桑树桑黄醇提物。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Triple-TOF-MS)比较了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乙醇提取物成分差异,桑树桑黄中共鉴定出19种多酚类物质,杨树桑黄中除了与桑树桑黄中相同的19种物质,还另外分析出3种多酚类物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超声波法提取刺葡萄籽中多酚类物质的方法,考察了提取剂、提取时间、料液比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超声波法进行多酚类物质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70%的丙酮水溶液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10,室温下超声波提取两次,每次30min。采用Folin—Ciocaheau方法测定粗提物中多酚的含量,得出刺葡萄籽多酚粗提物得率为4.95%,纯度为49.89%。本文还对多酚粗提物中活性成分齐墩果酸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离、鉴定与检测。  相似文献   

12.
根据13株分离自药用植物地锦草(Euphorbia humifusa)的内生放线菌的酶活性以及抗菌、抗氧化等重要特征来首次探讨地锦草内生放线菌的生物活性,以期为开发新的活性物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观察菌落周围是否有透明圈对分泌的胞外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常见酶进行活性测定;使用滤纸扩散法检测菌株抗菌活性;利用PCR特异性扩增检测菌株的PKS-Ⅰ,PKS-Ⅱ,NRPS基因;对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抑菌、抗氧化活性检测,并对高活性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及16S r DNA系统进化分析鉴定。结果表明:13株菌中至少12株菌具有一种酶活性,其中2株可同时产生以上3种酶。4株具有稳定且较强的抑菌能力,13株菌生物合成基因PCR筛查结果均为阴性。1株菌对DPPH自由基有较强清除作用(清除率≥50%),2株菌对·OH自由基有较强清除作用(清除率≥50%)。其中L57的活性物质粗提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圈直径达22. 62 mm,并对DPPH自由基具有较强清除率,经形态观察及16S r 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L57归属为噬油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leivorans)。研究证明地锦草内生放线菌可作为探寻新型活性物质的良好资源。  相似文献   

13.
报道草莓中黄酮类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并比较了总抗氧化成分与抗氧化活性(DPPH,FRAP)之间的相互关系.黄酮类物质的水解随着HCl浓度和水解时间的不同发生较大的差异,结果表明,总多酚类物质和总黄酮类物质之间有很高的相关关系,总多酚类物质和总黄酮类物质对DPPH有很高的相关关系,而且总多酚类物质和总黄酮类物质对FRAP的相关关系各为r=0.958, P <0.05和r=0.936, P <0.05,从结果可以推测:草莓体现出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这与草莓中的总多酚类物质成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采用MTT法和DPPH法,分别测定已分离得到的68株贵州青蒿内生真菌乙酸乙酯粗提物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试验共筛选获得12株活性内生真菌,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分别隶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的链格孢属(Alternaria)、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和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其中,有8株内生真菌至少对1种指示瘤株具有细胞毒活性,占总菌株数的11.8%;5株内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占总菌株数的7.4%;1株内生真菌同时具有细胞毒活性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薯蓣内生真菌抗氧化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碘量法研究了4株薯蓣内生真菌的发酵液和菌丝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4株菌株的菌丝和发酵液具有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从薯蓣块茎中分离得到菌株EDT5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最强,从薯蓣种子中分离得到菌株EDS4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次之,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发酵液粗提物浓度的增加,其抗氧化活性增强。EDT5和EDS4发酵液的抗氧化效果高于或近于其宿主薯蓣而高于维生素E的抗氧化效果,表明内生真菌是天然抗氧化产物开发的潜在重要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模型,分析了猴头菌子实体多酚类物质(polyphenol compounds from fruiting bodies of Hericium erinaceus,HEP)在模拟胃肠道消化(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 GD)过程中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变化规律,并对其酚酸和黄酮类物质的释放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采用H2O2诱导RAW 264.7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研究了HEP及其胃与肠消化产物对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经胃消化的猴头菌子实体多酚类物质产物(HEP-S)与HEP相比,其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上升了11.66%和27.33%,DPPH、ABTS和·O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升高了10.33%、17.52%和2.22%。肠消化产物(HEP-I)与HEP相比,总多酚和总黄酮分别降低了35.82%和46.67%,DPPH、ABTS和·O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降低了60.02%、50.13%和46.43%。液质联用(UPLC-MS/MS)的检测结果显示,HEP、HEP-S和H...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花粗提物和不同极性组分总黄酮含量和各项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花不同极性的黄酮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有明显差别,其总抗氧化能力与溶剂极性之间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但其它抗氧化活性与溶剂极性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同一极性黄酮组分在不同抗氧化体系中的抗氧化活性有较大差别。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的为乙酸乙酯层(EC50=0.11 mg/mL),其次是二氯甲烷层(EC50=0.38 mg/mL)和乙醇粗提物(EC50=0.56 mg/mL)。总抗氧化能力(T-AOC)最强的为水层,在1 mg/mL时为1.482个T-AOC能力单位。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最强的为水层,其次为正己烷层和乙醇粗提物,在3.57 mg/mL时清除率分别为86.23%、66.04%和64.63%。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能力最强的为水层,其次为乙醇粗提物,在1 mg/mL时其清除率分别相当于0.15 mg/mL Vc清除率的336.17%和318.20%。可见,小叶锦鸡儿花的粗提物和不同极性黄酮组分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可用于提取、制备抗氧化特性和作用不同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8.
以野生百合渥丹、山丹和传统食用的兰州百合为研究对象,对其鳞茎中多酚类物质、11种单体酚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ABTS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铜离子还原能力以及抑制脂质过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野生百合鳞茎中的多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显著高于兰州百合。3种百合鳞茎中单体酚的种类也有所不同,但均含有没食子酸、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儿茶素、表儿茶素、杨梅酮、芦丁、对香豆酸、山奈酚。相关性分析显示,除对羟自由基的清除力外,各酚类物质总量与不同抗氧化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认为,野生百合鳞茎可作为天然抗氧化资源应用于食品和医药业,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29株核桃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总还原力(FRAP法)及DPPH·清除试验评价其代谢产物的抗氧化能力,从中筛选出高活性菌株,并对该菌株发酵液进行浓缩萃取,研究各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供试29株菌的代谢产物都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菌株LTS-6-6(Pyrenochaeta)为高活性菌株。该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EAE)显示了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的EC_(50)为7μg/mL,总还原力为527.59±10.66 mg V_C/g,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达到641.14±7.50 mg没食子酸/g、100.30±8.44 mg芦丁/g。该结果表明,核桃内生真菌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是寻找天然抗氧化活性物质的良好资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蓝莓提取物对过氧化氢致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的减缓作用。方法:将培养7d的海马神经细胞分为8组:①过氧化氢组(H2O2):培养液中加入50μmol/L的H2O2,作用24h。②不同剂量蓝莓提取物预处理组(BE+H2O2):在加入H2O2前24h,分别加入0.01、0.1、1.0、10.0、20.0和40.0μg/mlBE。③空白对照组(Control):处理步骤同上组,但每次处理物质均为等量的培养液。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和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确定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的蓝莓提取物的适宜浓度。并检测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①蓝莓提取物组(0.1,1.0和10.0μg/mlBE)LDH活性显著低于H2O2组,细胞存活率由H2O2组的57.44%分别上升至78.42%、87.71%、72.40%;1μg/ml蓝莓提取物组对H2O2诱导的海马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最好。②1μg/ml蓝莓提取物组海马神经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DA含量及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H2O2组,SOD活性显著高于H2O2组。结论:适宜剂量的蓝莓提取物对氧化应激损伤的海马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增强神经细胞的抗氧化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