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筛选出五味子抗氧化活性最强及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优的部位。对各提取物及有效部位进行含量测定。以对DPPH·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代表其抗氧化活性,比较五味子各提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以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阿卡波糖(ACAR)为阳性对照,对各提取部位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体外抑制作用进行比较。采用Origin 8软件中的多项拟合计算活性实验的IC50值及Abs0.7值,并采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测定活性成分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间的相关性。五味子药材中含量最高的是总多糖类物质,含量为72.9 mg GL/g DM,其次为总酚酸类物质,含量为46.8 mg GA/g DM,木脂素类物质含量为39.6 mg SC/g DM,三萜类物质含量为32.2 mg OL/g DM,总黄酮类物质含量最低,为22.6 mg RU/g DM。五味子各有效部位抗氧化活性顺序为:总木脂素总黄酮总三萜总酚酸总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作用最强的为总木脂素(IC50值为0.24),抑制作用最弱的为总三萜。五味子70%乙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作用最优。五味子中总木脂素具有最优的抗氧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活性。抗氧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活性与木脂素类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黄连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黄连不同部位提取物进行活性评价,并与阳性对照Acarbose比较,发现黄连不同部位均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黄连根茎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制活性最高(IC_(50)=20.72 μg/mL),黄连种子石油醚部位(IC_(50)=40.86 μg/mL)和黄连叶石油醚部位(IC_(50)=62.85 μg/mL)的活性次之.3个部位的提取物活性均远大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_(50)=1081,27 μg/mL).不同部位比较,根茎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好,这3种提取物抑制活性均比阳性对照高;同一部位不同提取物比较,石油醚和甲醇提取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一般要高于乙酸乙酯提取物.  相似文献   

3.
首次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内蒙古产3种蒺藜科植物的9个提取物进行活性评价,并与阳性对照Acarbose比较,发现3种植物均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其中白刺石油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IC50=81.80 mg/L)最高,其余依次为小果白刺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610.29 mg/L),霸王石油醚(IC50=627.22 mg/L)和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838.40 mg/L),它们的抑制活性远大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103.01 mg/L)。结果发现,不同植物不同溶剂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不同。同一植物不同溶剂提取物相比较,甲醇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不及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提取物。  相似文献   

4.
利用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模型,首次对植物帽蕊木叶、皮提取物和从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活性评价,并与阳性对照Acarbose 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帽蕊木叶和皮提取物都具有很高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且叶的活性要好于皮,同一部位的正丁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活性要好于石油醚提取物;从帽蕊木中得到的化合物莨菪内酯(scopletin)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35.03 μg/mL)高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081.27 μg/mL)约为其活性的30倍.  相似文献   

5.
五种苦苣苔科植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5种苦苣苔科植物进行活性评价,并与阳性对照Acarbose进行比较,发现5种植物不同部位均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牛耳岩白菜石油醚部位的抑制活性最高(IC50=26.19μg/mL,活性均远大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081.27μg/mL)。不同植物比较,牛耳岩白菜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好,其3种不同溶剂提取物与Acarbose相比均有很高抑制活性;对牛耳岩白菜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属于非竞争性抑制类型,Ki值分别为4.24和40.04μg/mL。正丁醇提取物则属于竞争性抑制类型(Ki=205.48μg/mL)  相似文献   

6.
为验证褐环粘盖牛肝菌95%乙醇提取物(Suillus luteus ethanol extract,SLE)抗糖尿病活性,本文采用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实验验证SLE的体外降血糖活性;建立高脂高糖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检测SLE处理后模型小鼠血糖、血脂变化;组织切片法检测糖尿病小鼠病变胰脏、肝脏和肾脏的恢复情况。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SLE的EC50值为3.269 mg/m L,表现出一定的体外降血糖活性。SLE处理后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体重增加;SLE处理4周后,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胰脏、肝脏、肾脏病变组织得到明显修复。本实验结果证明SLE具有较好的抗糖尿病活性,可用于相关保健品或药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月份采摘的贴梗海棠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发现3月和7月采集的贴梗海棠叶不同提取部位均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7月贴梗海棠叶中乙酸乙酯部位(IC50=47.27μg/mL)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好,远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1213.38μg/mL)。7月贴梗海棠叶中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均高于3月叶中相应部位,而石油醚部位低于3月叶的石油醚部位,且都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此外,各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均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体外测定了灵菊七石油醚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采用GC-MS联用仪分析灵菊七石油醚萃取物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灵菊七石油醚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浓度在5 mg/mL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为59.6%。经GC-MS分析从灵菊七石油醚萃取物中鉴定出17个化合物,占流出峰总面积的78.1%。石油醚萃取物中的萜类化合物可能是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昆仑雪菊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方法:将昆仑雪菊干燥花序粉碎,分别用水提法和乙醇法制备5种提取物。采用α-葡萄糖苷酶体外活性抑制模型,测定昆仑雪菊的5种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这5种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活性均高于阿卡波糖。其中提取物Ⅰ的抑制活性最强,IC50=28.2 mg/L。结论:昆仑雪菊提取物具有较高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提示昆仑雪菊在抗糖尿病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昆仑雪菊提取物对α-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昆仑雪菊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方法:将昆仑雪菊干燥花序粉碎,分别用水提法和乙醇法制备5种提取物。采用α-葡萄糖苷酶体外活性抑制模型,测定昆仑雪菊的5种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这5种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活性均高于阿卡波糖。其中提取物Ⅰ的抑制活性最强,IC50=28.2 mg/L。结论:昆仑雪菊提取物具有较高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提示昆仑雪菊在抗糖尿病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首次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以96微孔板法,对内蒙古产2种柽柳属植物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活性评价,并与阳性对照Acarbose比较,发现6种提取物均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远远强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103.01μg·mL-1)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同一植物不同溶剂提取物相比较,两者石油醚提取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不及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不同植物同一溶剂的提取物抑制活性也不同,6种提取物中,多枝柽柳的正丁醇和柽柳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活性最高(IC50=13.36和17.35μg·mL-1)。所有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效果均很好,且多枝柽柳抑制活性整体上较柽柳好,具有良好的潜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探索橡实不同极性萃取物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采用40%乙醇和纤维素酶组合提取,石油醚、乙酸乙酯依次萃取分离,获得橡实粗提物、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萃余水相。通过测定酶抑制作用,研究各极性萃取物的体外降糖活性,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分子对接实验验证各提取物可能的活性成分。结果表明:橡实不同极性萃取物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相抑制效果最佳,其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IC_(50)分别为1.590±0.073 mg/g、3.927±0.019(×10^(-3) mg/g);通过HPLC含量测定发现乙酸乙酯相中6种活性成含量最高,鞣花酸含量为500.75±6.93 mg/g,高于其他组分10~50倍;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只有鞣花酸与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有良好的结合活性。以上结果表明,鞣花酸可能是橡实乙酸乙酯萃取物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3.
采用96微孔板法测定草麻黄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草麻黄正丁醇(IC50=6.86 μg/mL)、乙酸乙酯(IC50 =77.28 μg/mL)和石油醚部位(IC50=190.20 μg/mL)抑制活性远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1081.27μg/mL).研究表明,草麻黄各部位均具有很好的α-筒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可进行活性追踪分离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4.
谷精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谷精草中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成分。采用色谱技术分离鉴定了26个化合物,对所有分离得到的化合物都进行了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体外筛选试验。其中化合物决明内酯-9-O-β-D-葡萄糖苷(3)、万寿菊素(7)、1,3,6,8-四羟基-2-甲氧基口山酮(13)、万寿菊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9)显示出显著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106.7、8.73、56.6、80.4μM。  相似文献   

15.
肉桂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肉桂中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化学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模型的方法,进行活性成分的跟踪分离,并对活性化合物进行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肉桂石油醚提取物(IC50=350.37 μg/mL)的活性明显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1028.99 μg/mL),从中分离出2个活性成分,分别鉴定为桂皮醛( IC50 =277.89 μg/mL)和肉桂酸(IC50=286.22 μg/mL).酶抑制动力学结果表明它们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均为非竞争性抑制,Ki值分别为178.07 μg/mL和229.43 μg/mL.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鸡爪槭叶多酚提取物在体外模拟口腔和胃肠道消化过程中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含量,及其DPPH·、ATBS~+·清除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变化,阐述鸡爪槭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在人体消化过程中主要活性成分组成和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体外模拟口腔和胃消化过程会降低消化产物中总黄酮含量,但对酚类和缩合单宁类化合物的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肠消化过程会大大降低样品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实验组样品中总黄酮、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的损失率分别为99.26%、52.95%和100%。口腔和胃部消化会降低样品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但不显著。肠道消化会使样品的抗氧化和酶抑制活性急剧降低,在测试浓度范围内,DPPH·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损失率达100%,清除ATBS~+·的IC50值增加了1.88倍,且实验组和p H组样品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总之,胃肠道消化会降低鸡爪槭叶多酚的稳定性及其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且主要发生在肠道消化阶段,p H环境的改变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桦褐孔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及其体外抗糖尿病活性进行研究。桦褐孔菌子实体用乙醇浸提后,乙醇粗提物用不同有机溶剂萃取,醇提残渣再以热水浸提,用标准曲线法测定活性组分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并检测活性物质对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效果以及对关键糖代谢酶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4种活性组分(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和粗多糖)对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都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其中乙酸乙酯组分的活性最高,乙醇粗提物萃取组分对α-淀粉酶有抑制活性,而粗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有抑制作用;桦褐孔菌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其活性与活性物质种类及其含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苍术麸炒前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降血糖活性的变化,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苍术生品和麸炒品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并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进行酶抑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生苍术麸炒后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烯类、苯类、萘类及环己烯类化合物的显著减少,而[2R-(2α,4aα,8aβ)]-十氢-α,α,4a-三甲基-8-亚甲基-2-萘甲醇和联苯甲酯明显增加;α-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抑制强度依次为生苍术>麸炒苍术>阿卡波糖(阳性对照).表明苍术挥发油有较好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朱砂根抑制α-葡萄糖苷酶与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利用96微孔板法筛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DPPH、ABTS和FRAP方法分析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最高(IC50=39.27 μg/mL),石油醚部位次之(IC50 =56.11 μg/mL),正丁醇部位活性最弱(IC50=62.05μg/mL),但均远大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081.27 μg/mL);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能力最强,正丁醇部位次之.乙酸乙酯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IC50=38.55 mg/L)的能力比BHT( IC50=18.71 mg/L)低1/2,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IC50=3.60 mg/L)比BHT(IC50=7.44 mg/L)强,但比BHA(IC50=1.74 mg/L)弱,还原Fe3+的能力(FRAP=512.99 ±6.80 μmoTE/g)为BHT(FRAP=1581.68±97.41μmol TE/g)的1/3.结果显示朱砂根乙酸乙酯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价人面果叶子、根部、果实提取物体外抗糖尿病活性,相应测定了其石油醚提取物(PFr.)、乙酸乙酯提取物(EFr.)、正丁醇提取物(BFr.)、水提取物(WFr.)的α-葡萄糖苷酶与α-淀粉酶抑制活性,以及HepG2细胞的促葡萄糖消耗能力。果实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17.81±1.09μg/mL)、叶子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18.60±1.56μg/mL)、根部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14.05±0.24μg/mL)、根部正丁醇提取物(IC50=13.01±0.38μg/mL)显示了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acarbose IC50200μg/mL)。而根部乙酸乙酯与正丁醇提取物在600μg/mL的浓度下就显示了90%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在1.5 mg/mL的浓度下显示了90%的α-淀粉酶抑制率。在促葡萄糖消耗试验中,果实乙酸乙酯提取物在浓度为7.5~30 mg/mL时显示了很好的促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能力(P0.001),叶子乙酸乙酯提取物、根部正丁醇与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促葡萄糖消耗率达到了3.08、3.12、1.93,仅次于果实乙酸乙酯提取物(3.91)。此次研究为人面果抗糖尿病活性开发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