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胶孢镰刀菌产生串珠镰刀菌素的不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红  吴江 《真菌学报》1995,14(2):116-122
从陕北克山病病区分离到的两株串珠镰刀菌素产生菌株-胶孢镰刀菌陕-6号和2-17号进行单孢分离,分别得到23和19个单孢分离株。这些单孢菌株可为两种培养型:一种形态上与原始菌株相似,产生串珠镰刀菌素,产色素,具有大、小分生孢子,转管八次产毒量有下降,另一种则不产串珠镰刀菌素和孢子,无色素,后者在二株菌的单孢分离菌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0.9%和15.8%。由此可见,胶孢镰刀菌产毒稳定性受异核体和该菌单  相似文献   

2.
从陕北克山病病区分离到的两株串珠镰刀菌素产生菌株——胶孢镰刀菌(Fusarium subglutinans Wollenw.et Reinking)陕-6号和2-17号进行单孢分离,分别得到23和19个单孢分离株。这些单孢菌株可分为两种培养型:一种形态上与原始菌株相似,产生串珠镰刀菌素,产色素,具有大、小分生孢子,转管八次产毒量有下降;另一种则不产串珠镰刀菌素和孢子,无色素,后者在二株菌的单孢分离菌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0.9%和15.8%。由此可见,胶孢镰刀菌产毒稳定性受异核体和该菌单核变异性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1例茄病镰刀菌引起的足部透明丝孢霉病。方法询问病史及体检,取足部的皮损行皮肤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及致病菌的形态学观察、鉴定。结果致病菌为茄病镰刀菌,给予局部病灶切除及伊曲康唑治疗,随访3个月,病灶明显缩小。结论本病例证实为茄病镰刀菌引起的足部透明丝孢霉病,经口服伊曲康唑及局部病灶切除治疗,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茄病镰刀菌致皮肤透明丝孢霉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告1例茄病镰刀霉引起的皮肤透明丝孢霉病。方法从患者皮损取材作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切片均发现真菌菌丝,3次培养均为同一菌株生长。镜下可见大分生孢子基部细胞短、钝圆,小分生孢子呈假头状着生,可见厚壁孢子。根据以上形态学特征鉴定为茄病镰刀菌。结论对于透明丝孢霉病应早期诊断,并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试验,明确并有效控制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孵育温度对茄病镰刀菌生长状态的影响,为获得大量饱子寻找较好方案.方法 茄病镰刀菌按孵育温度不同分为6组,A组、B组、C组、D组、E组分别于20℃,25℃,30℃,35℃,37℃温箱黑暗孵育7d,F组于35℃温箱黑暗孵育3d再于25℃温箱黑暗孵育至7d,各组在培养24h,3d,5d,7d时分别用游标卡尺测量...  相似文献   

6.
茄病镰刀菌感染致角膜溃疡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由茄病镰刀菌感染引起的角膜溃疡。患者男性,40岁,木工,左眼红、痛、流泪、视力下降10 d。经过角膜清创,系统性及局部抗真菌治疗后好转。致病菌株经真菌学鉴定为茄病镰刀菌,它是真菌性角膜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真菌性角膜炎病程进展迅速,能否及早诊治关系预后。真菌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临床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7.
一株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固体发酵培养物经柱层析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水杨酸甲酯(2)、水杨酸戊酯(3)、香草乙酮(4)、草夹竹桃苷(5)、2-甲氧基-4-乙烯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1-O-β-D-glucopyranosyl-(2S,3R,8E)-2-[(2R)-2-hydroxylpalmitoylamino]-8-octadecene-1,3-diol(7)、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8E)-2-[(2R)-2-hydroxyhexadecanoylaino]-8-octadecene -1,3-diol (8)、脑苷脂D(9)和脑苷脂C(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茄病镰刀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首次作为天然产物报道。  相似文献   

8.
14例茄病镰刀菌所致角膜溃疡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病原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抗真菌综合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004年10月-2006年10月送检的疑似感染的角膜标本进行镜检、培养及菌种鉴定。对其中14例病历资料完整的茄病镰刀菌所致角膜溃疡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在33例送检标本中分离出茄病镰刀菌24株(72.7%)。上述14例患者中,有3例角膜穿孔合并眼内炎行眼球内容物除去术,3例行结膜瓣或羊膜移植,1例角膜移植,7例经非手术治疗保留较好视力。结论茄病镰刀菌是我国北方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致病菌,可导致视力严重受损且治愈困难。早期诊断配合以抗真菌为主的综合治疗可阻止病情进展,明显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9.
丁婷  邵颖  樊美珍 《菌物学报》2008,27(6):956-963
本研究对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菌株RCEF0273发酵液的乙酸乙酯粗提物中的镇静催眠活性物质进行了分析.通过活性指导下的色谱分离,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得到了一种白色晶体化合物,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的鉴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为茶碱-9-葡萄糖苷.活性试验显示该化合物可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缩短小鼠入睡潜伏期,延长小鼠睡眠持续时间,具有镇静催眠活性.  相似文献   

10.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是一种重要的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木质素降解酶,但已报道真菌来源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只能在酸性低温条件下发挥作用,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工业应用.通过培养一株耐热耐碱放线茵——绿色糖单孢茵发酵产酶,采用DEAE-Cellulose,CM-Cellulose和Superdex 75凝胶过滤层析等分离纯化方法,得到一种具有耐热耐碱特性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经凝胶电泳检测其为单一蛋白,分子量为41 kD.最终纯化倍数达到20倍,活性回收率为6%.采用LTQ法对纯酶进行蛋白质归类鉴定,得到其部分氨基酸片段,为该酶的进一步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临床分离的茄病镰刀菌感染树鼩角膜,建立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树鼩模型。方法茄病镰刀菌接种到沙保氏培养基,26℃培养箱培养7 d,收集真菌混悬液,血细胞计数板调整孢子数量为1×10~(10)CFU/m L。清洁级树鼩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对照组(n=10)。实验组用胰岛素针头(29 G)将真菌孢子混悬液50μL注入角膜基中央,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50μL。通过前段照相、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病理组织学变化、感染角膜组织培养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真菌浸润范围、角膜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水肿程度、菌丝数量均与时间呈正相关;炎性细胞浸润数量造模后第7天达到高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实验各时间点均可见菌丝平行于基质纤维生长;感染后角膜组织培养可见茄病镰刀菌生长;造模成功率为86%。结论采用基质注射茄病镰刀菌孢子的方法首次成功建立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树鼩模型。  相似文献   

12.
滁菊连作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的分离、鉴定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平板培养法及尖孢镰刀菌专性培养基对滁菊连作土壤的真菌和尖孢镰刀菌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在滁菊连作条件下,土壤中真菌和尖孢镰刀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平均分别达到8.71×105 cfu/g干土和3.12×104cfu/g干土,各自是对照土壤的2.24倍和5.57倍。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显著增加可能是导致滁菊连作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竹菌中松胞菌素D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筛选抗癌药的过程中,从肉球菌属(Engletomyces)的竹菌(Engleromyces goetzii Henn.)中分离到一种对皮肤癌有一定疗效的化合物。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及质谱的鉴定,证实与已知的松胞菌素D(Cytocrhalashala D)是同一种物质。讨论了松胞菌素的分布及其在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茄病镰刀菌感染皮肤的ICR小鼠模型。方法将茄病镰刀菌三个不同浓度的菌悬液分别接种于正常和免疫抑制ICR小鼠受损及正常未受损的皮肤,于接种后第7、14、21、28天处死动物,取皮疹和各脏器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和免疫抑制组皮肤受损的小鼠均出现皮疹,而免疫抑制组皮疹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且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大都可见菌丝。皮肤未受损的小鼠不发生皮疹。实验小鼠均未出现系统播散。结论接种109CFU/mL或1010CFU/mL茄病镰刀菌的孢子悬液于免疫抑制ICR小鼠擦伤的皮肤,可有效造成ICR小鼠的茄病镰刀菌皮肤感染。  相似文献   

15.
串珠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对玉蜀黍苗期侵染的接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壤接种的方法测定了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3个菌株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9个菌株对玉蜀黍幼苗的侵染力。结果表明在试验菌株中存在强、中等、不稳定、弱至无四种致病力类型。串珠镰刀菌中的NF2109(分离白玉蜀黍杆腐病株)和哈医143(分离自玉蜀黍种粒),尖孢镰刀菌中的NF1800(分离自香蕉果柄)和NF109(分离自松林土壤)属于强致病力类型。尖孢镰刀菌中的NF033(分离自玉蜀黍种粒)、NF245(分离自苹果烂根)、哈医142(分离自玉蜀黍种粒)属于中等强度类型。其余5个试验菌株有2个不稳定,3个呈弱或无致病力类世。叙述了这些菌引起的玉米苗枯的症状,并认为对玉蜀黍苗期的侵染,串珠镰刀菌的危在较之尖孢镰刀菌为大,并就试验菌林的致病力讨论了有关尖孢镰刀菌号化型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株被误认为是蚜霉(Entomophthora aphidisHoffm)的菌株经鉴定是串珠镰刀菌(Fusariummoniliforme Sheldon)。 “昆虫学报”Vol.9 No 1 刊出“蚜霉菌剂的简易制备及其田间防治棉蚜实验初报”一文,目前该菌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井已收到防治棉蚜的初步效果。我们对此菌株的分类地位提出异议,经原作者的支持进行了重新鉴定。本文仅记载该菌的形态和培养特性以及学名的鉴定。  相似文献   

17.
从镰刀菌Q7-31T燕麦秸秆诱导发酵的粗酶液中分离、纯化并鉴定金属蛋白酶。研究该蛋白酶的酶学特性,丰富和完善金属蛋白酶的基础资料;探究其在纤维素酶系降解纤维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旨在丰富和完善纤维素酶系降解机制。以燕麦秸秆为碳源诱导发酵镰刀菌Q7-31T,并在发酵第6天收酶。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cryl S-100凝胶过滤层析和DEAE弱阴离子交换层析对粗酶液进行分离纯化得到金属蛋白酶,随后对其进行了酶学性质分析和串联质谱鉴定。结果显示,从镰刀菌Q7-31T菌株的粗酶液中分离得到一种蛋白酶FQME14,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0 k D;串联质谱鉴定的结果表明FQME14属于M14家族;蛋白酶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蛋白酶的比酶活为2.85 U/mg,最适反应p H和温度分别为p H 7.0和40℃,在p H 5.0-p H 9.0的范围内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蛋白酶在50℃以下稳定性很好,超过50℃酶活力降低。该蛋白酶对酪蛋白、卵清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都有很高的降解能力。金属离子Mn~(2+)和Co~(2+)对酶活性有激活作用,Mg~(2+)、Cu~(2+)、Fe~(2+)、K~+、Ca~(2+)和Na~+对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从镰刀菌Q7-31T粗酶液中分离纯化得到蛋白酶FQME14,并对其进行了酶学性质的研究和串联质谱鉴定,结果表明FQME14为M14家族蛋白酶,是一种新的金属蛋白酶。  相似文献   

18.
[背景]前期工作中,从北大仓白酒大曲分离到一株真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其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m) M1,研究发现该菌能产中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重要酶制剂.由于其作用条件温和、催化速率较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皮革、饲料、化工和废弃物处理行业.[目的]为了...  相似文献   

19.
黑盖木层孔菌发酵液醇沉得胞外粗多糖(PNM)。气相色谱分析PNM为一杂多糖,单糖组成为: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质量比为0.05:0.63:0.31:1.00。PNM经冻融分级、Sevag法脱蛋白、Sepharose CL-6B柱层析得级分PNMⅠ,高效液相分析表明为单一级分,分子量约2.9×104。初步考察了PNM和PNMⅠ对小鼠离体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二者都在400μg/ml时对淋巴细胞有极显著的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海带配子体克隆中一株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带配子体克隆中分离出一株真菌(菌株编号:059601016C),对其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和ITS基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059601016C真菌在PDA培养基上呈棉絮状生长,菌落背面颜色由白色变为深紫色。气生菌丝发达,高度可达5mm-7mm。小型分生孢子以链状或假头状着生于瓶状产孢细胞上,(5.0-10.5)μm×(1.2-2.5)μm。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略有弯曲,顶胞渐尖,2-5个隔膜,多3-4个隔膜。通过ITS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该菌株与层出镰刀菌的相似性为100%。系统发育树的分析结果也表明该菌株与层出镰刀菌的亲缘关系最接近,因此将菌株059601016C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Nirenberg)。在GenBank中申请的基因序列号为GU9518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