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色谱分析方法,研究陈皮在模拟加速试验条件下挥发性成分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以探究陈皮"陈久者良"科学内涵。采用静态顶空进样提取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MDIS)结合Kováts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利用HPLC-DAD法、UV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的黄酮含量。结果表明陈皮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均有下降,低沸点成分下降明显;黄酮类成分总黄酮与橙皮苷的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川陈皮素含量呈增加趋势。模拟加速试验方法用于研究中药贮藏过程中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结果满意,但指标性成分含量变化对于表征陈皮药效组分整体特性变化具有局限性,应研究建立陈皮在贮藏中主要药效物质的化学特性表征谱,从物质基础变化角度阐释陈皮"陈久者良"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采后蔬菜衰老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认识采后蔬菜的衰老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方法:分析了20℃贮藏条件下青花菜、小白菜、甜椒和黄瓜的衰老指标(色彩b~*/(∣a~* ∣·L~*)值、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贮藏期间青花菜衰老较小白菜快,小白菜衰老较甜椒快,甜椒衰老较黄瓜快;青花菜和小白菜的SOD、CAT和POD活性增速大于甜椒和黄瓜,青花菜的POD活性增速大于小白菜,甜椒的SOD活性增速大于黄瓜;贮藏期间4种采后蔬菜的色彩b~*/(∣a~* ∣·L~*)值及MDA含量与SOD、CAT和POD活性的相关系数,达0.898以上显著水平或0.961以上极显著水平.结论:20℃贮藏条件下衰老较快的蔬菜,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大也较快.  相似文献   

3.
研究山里红中总黄酮含量随季节动态变化的规律,明确影响其总黄酮含量的气候因子。采收2013年5~10月的山里红,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从山里红中提取总黄酮,三氯化铝比色法检测总黄酮的含量,并对山里红叶总黄酮含量与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山里红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差异较大,9月份山里红叶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最高,其值为31.52 mg·g~(-1)。统计九月份山里红叶总黄酮含量与气候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总黄酮含量与温度相关性显著。综合考虑,选择9月份为山里红叶的最佳采收期。该结果可为山里红叶总黄酮的深入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拟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不同年限广陈皮进行入血成分鉴定研究。课题组采用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以及Compound Discover 3.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广陈皮提取液、给药血浆、空白血浆的图谱差异,将分子量、二级碎片信息、参考文献以及对照品信息进行结合,找出口服广陈皮药液后吸收入血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结果显示2、4、8年广陈皮鉴定出成分分别为34、24和15个,2年广陈皮黄酮类入血成分含量高于4、8年广陈皮。UHPLC-Q-Orbitrap HRMS能快速、精确、全面地分析广陈皮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为后期广陈皮的药效物质基础规律研究提供参考,为陈久者良科学内涵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以7个品种铁筷子(Helleborus thibetanus Franch.)为试验材料,借助目视测色、RHSCC比色卡、色差仪进行花色表型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方法(HPLC-DAD)及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测定分析铁筷子花瓣中花青素苷成分及含量,以探究不同品种铁筷子的花色与花青素苷成分及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紫色系品种花瓣的a*值最高b*值最低,黄色系品种花瓣的b*值最高a*值最低,不同品种的铁筷子花色越深L*值越低。(2)从5个有花青素苷积累的铁筷子品种中检测出11种花青素苷成分,分别为6种矢车菊素苷,4种飞燕草素苷,1种矮牵牛素苷;供试的铁筷子材料中红色系2个品种的花青素苷含量最高,紫色系品种次之;矢车菊素苷与飞燕草素苷为影响铁筷子花瓣呈色的主要色素物质。(3)不同种类的花青素和修饰基团的差异,导致铁筷子花瓣呈现不同的色彩,含有多种酰基化修饰的飞燕草素苷使铁筷子花色蓝移进而使花色加深。(4)相关分析表明,铁筷子花瓣的L*值与a*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b*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L*值与总花青素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随着花青素苷含量的累积a*值增加,花色红移。研究表明,花青素苷的成分及含量是导致铁筷子花瓣呈现不同颜色的主要原因,矢车菊素苷和飞燕草素苷的互作以及酰基化的修饰使铁筷子呈现不同程度的紫色,花青素苷的不同累积量影响了花瓣颜色的明暗变化,从而使铁筷子花瓣颜色丰富。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金花茶组植物花色与细胞内重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以花色不同的8个金花茶组物种的9个居群为材料,测定了其花瓣的颜色、总黄酮含量、含水量、细胞pH、7种金属离子浓度。结果表明:所测金花茶组植物的花色平均明度L~*为80.82、色相a~*为-2.88、色相b~*为53.97、彩度C~*为54.10、色相角h为93.19°,故金花茶花色为明度较亮的黄色,其中色相b~*为描述黄色的主要指标,据此可将所测植物分为金黄、黄、浅黄3类。花瓣总黄酮含量为20.17%,花瓣含水量为88.14%,物种间均达到差异显著,且均与花色呈弱相关,对黄色呈现影响较小。花瓣细胞偏弱酸性,pH平均值为6.19,不同物种间差异显著,细胞pH与花色呈显著正相关,即中偏弱酸性细胞环境有利于金花茶花瓣黄色的呈现。金属离子浓度中,K~+含量最高(12.61 mg·g~(-1)),其他依次为Ca2+(3.91 mg·g~(-1))、Mg~(2+)(1.28 mg·g~(-1))、Al~(3+)(0.98 mg·g~(-1))、Na~+(0.17mg·g~(-1))、Fe~(3+)(0.07 mg·g~(-1)),Cu~(2+)含量最低(0.003 8 mg·g~(-1)),7种金属离子在所测植物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Al~(3+)、Fe~(3+)和Ca~(2+)对金花茶黄色花的形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干扰作用,随着这3种金属离子浓度升高,黄度降低,花色变淡。因此,较低浓度的Al~(3+)、Fe~(3+)、Ca~(2+)可能更有利于金花茶黄色花的呈现。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是中药品质优劣的关键指标。本文建立了香薷中总黄酮和3种主要黄酮的分析方法,探索不同部位黄酮含量的差异,为香薷黄酮类成分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分光光度法对香薷总黄酮测定具有专一性、稳定性。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木犀草素、芹菜素和黄芩素-7-甲醚的方法在测定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方法的回收率在98.77%~102.13%之间,RSD均小于5%;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苞>尖>茎>根,且江西产香薷总黄酮的含量高于浙江产的香薷。这提示在工业生产上提取香薷黄酮类物质时尽量选择道地药材,同时可考虑弃去根部及茎的下端,以便提高浸提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本试验建立的香薷中总黄酮和游离黄酮的测定方法准确、稳定,明确了香薷中总黄酮主要富集在花苞及附近,为进一步提高香薷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茶树春梢芽叶色泽的数量遗传特性,应用色差仪测定68份茶树品种(品系)春梢芽叶的色泽表型值并进行数量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对叶色差异度较高的第1叶位L~*、a~*、b~*、C、H值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可将芽叶色泽划分为紫色系、黄色系和绿色系等7个色系。色系分类与CIELab颜色体系的对应性较强,色系划分符合茶树品种(品系)叶色表型特点。茶树品系的叶色表型较丰富,叶色在L~*、a~*、b~*值三维坐标空间整体呈带域分布,色系由紫色系、紫红色系、紫绿色系向黄色系、黄绿色系、绿色系变化。春梢芽叶色泽表型数据的遗传数量分类与色系判定为茶树特异芽叶色泽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改进的铝盐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定拳卷地钱总黄酮含量;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拳卷地钱黄酮类化合物中芹菜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的含量。分光光度法表明:总黄酮含量在1.6~16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回收率在97.61~101.59%,相对标准偏差0.16%;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表明平均加标回收率96.79~101.13%,相对标准偏差0.66~1.52%。本方法用于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准确可靠,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天山瓦韦总黄酮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方法:以芦丁为标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溶剂和不同时间条件下的总黄酮含量。结果:天山瓦韦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最佳条件为:75%的乙醇,抽提3.5h,总黄酮含量为3.20%。  相似文献   

11.
千层塔植物茎叶中黄酮类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实验利用分光光度法对千层塔植物茎叶内的黄酮类物质进行了初步测定 ,确定了总黄酮含量提取的适宜溶剂浓度和提取的适宜时间。结果表明 ,用 6 0 %的甲醇溶剂提取 6h总黄酮含量最高。此外 ,本试验还对千层塔黄酮提取液进行了各种定性颜色反应 ,初步确定其中的黄酮类物质主要为黄酮类和黄酮醇类。  相似文献   

12.
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为甘草属(Glycyrrhiza L.)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药用甘草的原植物之一[1].甘草属植物所含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血栓、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增加白细胞、抗动脉硬化、抗心律失常和抑制HIV等作用[2-5];光果甘草中的黄酮类成分光甘草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炎及抗菌作用,应用前景广阔[6].目前关于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已有一些报道[7-8],但有关生长年限对栽培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却很少报道[9-10],尤其是对不同栽培龄期光果甘草在不同采集时间各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缺乏较全面的研究,致使光果甘草药材生产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三角梅作为重要的观赏植物颜色繁多,但缺乏稀有的蓝色。为筛选适合的蓝色转基因受体,明确不同品种三角梅苞片吸收利用DHM(二氢杨梅素)合成甜菜色素途径竞争产物(类黄酮色素)的潜在能力,该研究对红色、白色、黄色和紫色4大花色6个品种的三角梅苞片进行离体诱导培养,测定诱导培养后苞片色彩参数及色素含量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三角梅苞片红绿色相值(a*)是决定苞片呈色的主要色彩参数,其色彩主要由甜菜色素和黄酮类色素决定,并以甜菜红素的影响最大。(2)除白色品种三角梅苞片中黄酮类色素含量大于甜菜色素含量外,其余品种苞片发育中甜菜色素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黄酮类色素呈下降趋势。(3)甜菜色苷含量与苞片a*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与苞片黄蓝色相值(b*)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黄酮含量与苞片b*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苞片a*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4)经DHM体外诱导培养后,苞片总黄酮含量及占比在4个品种三角梅(‘新加坡大白’、‘宝老橙’、‘中国丽人’、‘黄蝶’)中明显升高,但各品种苞片总甜菜色素含量及占比均下降,并以‘新加坡大白’苞片中总黄酮含量上升幅度最大(65.77%),含量占比变化(增加26.91%)也为6个品种中最大。(5)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显示,白色品种‘新加坡大白’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拟定的参考品种关联度最高(0.7444),表明三角梅品种中‘新加坡大白’可考虑作为蓝色转基因三角梅的受体品种。  相似文献   

14.
陈怡  范茹茹  吴凯  胡卫东  蒋立文 《激光生物学报》2020,29(3):281-288,封3
分析市售不同年份的4类品牌12种酿造醋的总多酚、总黄酮、总抗氧化值、1,1-二苯基-2-三硝基甲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清除率6个指标的变化,并通过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评价其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陈酿时间的增长,镇江香醋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率增强,即Z10 Z6 Z3,但总黄酮含量、总多酚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为Z10 Z3 Z6;四川麸醋中6个指标显示5年陈醋优于3年陈醋;山西老陈醋中总黄酮含量、总多酚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与陈酿时间正相关,O2-·与DPPH·清除率呈现S3 S10 S5,·OH清除率的趋势为S10 S3 S5;独流老陈醋产品中这6个指标变化与陈酿时间没有明显规律,总黄酮含量、总多酚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都呈现D4 D8 D3 D5,其O2-·、·OH清除率变化为D5 D4 D8 D3,DPPH·清除率变化为D5 D8 D4 D3。相关性分析显示,试验的所有产品总多酚和总黄酮均为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O2-·清除率和DPPH·清除率与第二主成分(PC2)具有很高的正相关性,·OH清除率、总多酚、总黄酮与PC2具有很高的负相关性,上述变量均在第一主成分(PC1)上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本文为酿造醋抗氧化性能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筛选出五味子抗氧化活性最强及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优的部位。对各提取物及有效部位进行含量测定。以对DPPH·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代表其抗氧化活性,比较五味子各提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以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阿卡波糖(ACAR)为阳性对照,对各提取部位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体外抑制作用进行比较。采用Origin 8软件中的多项拟合计算活性实验的IC50值及Abs0.7值,并采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测定活性成分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间的相关性。五味子药材中含量最高的是总多糖类物质,含量为72.9 mg GL/g DM,其次为总酚酸类物质,含量为46.8 mg GA/g DM,木脂素类物质含量为39.6 mg SC/g DM,三萜类物质含量为32.2 mg OL/g DM,总黄酮类物质含量最低,为22.6 mg RU/g DM。五味子各有效部位抗氧化活性顺序为:总木脂素总黄酮总三萜总酚酸总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作用最强的为总木脂素(IC50值为0.24),抑制作用最弱的为总三萜。五味子70%乙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作用最优。五味子中总木脂素具有最优的抗氧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活性。抗氧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活性与木脂素类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7种不同蜜源蜂蜜的化学组成及抗氧化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不同蜜源蜂蜜的化学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差异,并探索二者关系,本文较系统的研究了7种不同蜜源蜂蜜的化学组成及抗氧化性,为评价蜂蜜的保健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蜂蜜色度、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23种酚类化合物为对照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测定了蜂蜜中的酚类化合物;最后测定了蜂蜜的抗氧化能力.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色度值越大,蜂蜜中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越高;蜂蜜的总酚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相关性极显著(R2=0.881**);整体上表现出蜂蜜颜色越深,总酚与总黄酮含量越高,其抗氧化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野牡丹属(Melastoma L.)植物花瓣的色素成分和呈色机理,为花色育种提供参考。以野牡丹(M.candidum)、白花野牡丹(M.candidum f.albiflorum)、印度野牡丹(M.malabathiricum)、白花印度野牡丹(M. malabathricumvar.alba)、毛稔(M.sanguinrum)5种野牡丹属植物材料,采用目测法、RHSCC比色法和色差仪测定花瓣表型,应用化学显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花色素成分及含量进行初步分析与测定,通过徒手切片组织切片法观察花瓣表皮细胞的显微结构和分布特点,测定花瓣pH值、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分析对花色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牡丹属植物花瓣不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紫罗兰色系主要含花青素苷和黄酮类化合物,白色系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野牡丹和毛稔花色素分布于上、下表皮,印度野牡丹花色素分布于上、下表皮和栅栏组织,白花野牡丹和白花印度野牡丹花瓣没有发现色素积累;紫罗兰色系野牡丹上表皮细胞呈圆锥形突起,白色系野牡丹上表皮细胞呈不规则的扁平状,它们下表皮细胞全呈不规则的扁平状。野牡丹属植物花色明度L*随花瓣颜色变深而降低,明度L*与红度a*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蓝度b*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花瓣中花青素苷含量与其明度L*和蓝度b*呈显著负相关,pH值与花瓣红度a*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研究表明,野牡丹属植物花色主要由花青素苷决定,花青素苷含量、色素分布、上表皮细胞形状等是引起花色呈现多样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甘薯地上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8、9、10月品种为86-11甘薯叶、茎中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提取,以芦丁为对照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其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9月份该品种甘薯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10.08%),嫩茎和老茎8月份含量最高(3.07%、2.45%)。同时对另一品种金薯6号10月份的叶及嫩茎中的总黄酮含量也进行了测定,金薯6号叶中的总黄酮含量明显高于86-11,说明甘薯品种间存在基因型差异,该研究为甘薯叶、茎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生产及加工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水松叶的总黄酮含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斯缨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3,21(6):547-549
杉科植物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 (Staunt.)Koch.)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采用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标准品,测定秋季和春季的水松叶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显示,水松叶秋季总黄酮含量比春季总黄酮含量高。  相似文献   

20.
在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组织培养生根培养阶段以柠檬酸、丙酮酸钠、乙酸钠、L-酪氨酸、L-苯丙氨酸、赖氨酸为前体物质,添加到培养基中,培养30 d后,观测外植体生根情况并测定甲素含量。结果表明,丙酮酸钠3.0 mg·L~(-1)在光照条件及乙酸钠1.0 mg·L~(-1)在黑暗条件培养中可获得最大的不定根量,赖氨酸1.0mg·L~(-1)在光照条件及L-酪氨酸1.0 mg·L~(-1)在黑暗条件中培养可获得较高含量甲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