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广东地区汉族人群中FⅧ:C基因内BclⅠ,XbaⅠ和BgⅡ位点RFLP的基因频率。多态性位点BclⅠ,XbaⅠ及BglⅠ的切点阳性率分别为63.5%、43.5%和100%。对Bcll和Xbal多态性切点连锁情况研究显示,19.5%的Bcll切点阳性纯合子为Xbal切点杂合子,证明联合应用此两位点RFLP可以把甲型血友病基因连锁分析的有效率提高到65.9%。用RFLP连锁分析对两例甲型血友病家系中的女性进行了致病基因携带者检测,对另一例家系进行了基因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2.
泡桐属植物种类的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泡桐属15 个植物种类作了叶绿体DNA 的RFLP 分析, 根据估算的相似系数, 用平均链锁聚类方法构建树状图, 结果可将研究材料分为南方泡桐组、毛泡桐组和白花泡桐组。种间相似系数多在0.70 以上, 说明各种类间亲缘关系较近, 尤其是台湾泡桐和海岛泡桐, 相似系数接近1.00。最后讨论了一些泡桐种类的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3.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上以发病晚、症状表现多样为特征。本研究应用19号染色体上与DM基因紧密连锁的单拷贝片段LDR152(D19S19)在中国上海地区人群(61例)及1个DM家系中进行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的连锁分析,结果表明:(1)等位片段19kb和11kb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44%和56.56%,其中19kb纯合子为22.95%、11kb纯合子为36.07%,19kb和11kb杂合子为40.98%,此结果与国外报道的明显不同。(2)在我们所分析的这例DM家系中,发现DM基因与19kb等位片段相连锁,并呈孟德尔式遗传。进而,对两例无任何临床症状的DM基因携带者作出了明确的基因诊断,并对家系中患DM的危险成员进行了DM的风险估计。  相似文献   

4.
FMMU白化豚鼠线粒体DNA RFLP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FMMU白化豚鼠的mtDNA,并与花色豚鼠mtDNA进行多态性分析比较,以确定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是否与mtDNA相关。方法用碱变性法提取FMMU白化豚鼠以及花色豚鼠的mtDNA,并用AvaⅠ、BalⅠ等12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与结论FMMU白化豚鼠mtDNA和花色豚鼠mtDNA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约为16.7×103;FMMU白化豚鼠与花色豚鼠两品系的mtDNA经AvaⅠ、BalⅠ等内切酶酶切后有3-8个酶切位点,酶切图谱完全相同,经RFLP分析FMMU白化豚鼠与花色豚鼠的mtDNA之间缺乏多态性。本实验没有发现FMMU白化豚鼠的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与mtDNA相关。  相似文献   

5.
高秆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的RFLP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了高秆野生稻(Oryza alta Sw allen)与栽培稻(O.sativa L.)之间的多态性差异,以及二者杂交后通过胚挽救获得的后代植株的染色体大致组成情况。结果表明,高杆野生稻基因组与栽培稻基因组差别极大,经胚挽救获得的杂种后代植株大部分为三倍体,不育;两个部分不育的植株中发生了染色体丢失,基因组趋向栽培稻的基因组。结果还表明,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获得后代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种非传统的遗传重组机制导致野生稻染色体片段向栽培稻基因组的“渗入”  相似文献   

6.
油菜内生细菌16S核糖体DNA的RFLP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内生细菌定殖在植物组织内部但不引起明显的病害症状。从健康油菜植株的不同器官中分离到大量内生细菌,这些细菌菌落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表明油菜组织中存在大量内生细菌,且类群丰富。分离到的122株内生细菌根据菌落形态可以划分为35类;利用细菌通用引物对16S核糖体DNA进行扩增, 获得约15 kb片段,分别用内切酶HaeⅢ和MspⅠ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酶切,产生不同的酶切图谱,根据酶切图谱聚类分析结果,所有供试菌株被归为39类,这一结果从遗传上显示油菜内生细菌类群的多样性。两种方法归类结果比较发现菌落特征所反映的信息量有限,只能作为初步的参考指标,核糖体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快速、准确,可以作为油菜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肖楠  苏玉虹 《生命科学》2007,19(4):438-445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DMD基因是人类最大基因,突变机制复杂.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对DMD的基因和其编码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及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utrophin)的认识不断深入.本文就DMD的病理学特点,Dys基因结构、表达、功能,DMD突变及其相关检测技术,DMD实验动物模型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大豆56个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在一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杂种F2群体中的分离。结果表明,25%的RFLP标记表现了偏分离,偏离的方向主要趋于栽培大豆亲本,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存在着配子体选择。这对研究大豆的遗传及育种选择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稻籼粳杂种F2群体中RFLP标记的异常分离及其染色体分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水稻 Oryza sativa L.,2 n=2 4 1 2对染色体上的 5 4个 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 P 标记 ,研究了它们在籼粳杂种 窄叶青 8号 / 京系 1 7 F2 群体中的分离 .结果表明 ,2 5 .9%的 RFLP标记的分离显著或极显著地偏离了预期的孟德尔比例 1∶ 2∶ 1 而表现为异常分离 .F2 群体中 3类 RFL P基因型中 窄叶青 8号 类型明显偏多 ,其基因频率为5 2 .1 % .同时还发现了 3个异常分离的染色体热点 ,即第 3染色体上的 RG2 2 7- RG369,第 7染色体上的 RG678- RG5 1 1 - RG5 2 8,以及第 1 2染色体上的 RG4 63- RG32 3,它们可能与导致异常分离的配子体基因座位有关 .  相似文献   

10.
野桑蚕、蓖麻蚕及家蚕基因组的R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家蚕Bombyx mori丝素重链基因、丝胶基因1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13基因为探针,对野桑蚕B.mandarina、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和家蚕B.mori基因组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发现,在野桑蚕、蓖麻蚕基因组中存在着家蚕丝素重链基因、丝胶基因1的同源序列,而在中日野桑蚕以及蓖麻蚕品种间存在着限制性酶切位点差异;丝胶基因1在中国野桑蚕基因组的EcoRⅠ酶切图谱较日本野桑蚕与家蚕更为一致,表明家蚕与中国野桑蚕亲缘关系更近。此外,在野桑蚕基因组中发现了家蚕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13基因的同源序列,并且在家蚕品种间以及中日野桑蚕之间也存在着多态性。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绢丝昆虫在适应生存环境的进化过程中,基因组发生了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小鼠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小为  孟燕 《动物学报》1998,44(3):360-364
用人类肌红蛋白基因内含子中33bp的小卫星DNA重复序列为探针,经pBR322的EcoR I正向测序引物和α-32P-dCTP在Taq DNA聚合酶作用下做合成标记,与6种小鼠的DNA限制性片段杂交。结果显示,每个品系平均出现可分辨带纹在13条以上,不同品系小鼠间的杂交带纹表现出高度的多态性。多态性带纹主要分布在6 ̄23kb区段;同一近交系的不同个体间的带纹特点及分布完全一致;CS7与AKR及二者  相似文献   

12.
高翼之  李明发 《遗传学报》1991,18(4):300-303
本文对一个DMD家系中先证者之妹的致病基因携带者风险用3种方法进行估计。单纯根据系谱分析,其风险为50%;以CPK值为条件概率作Bayes分析,其风险为25%;用RFLP连锁分析,推断其风险仅为5%。将RFLP连锁分析的结果作为又一个条件概率进行Bayes分析,其风险估计又进一步准确到不超过2%。三者结合,得到了最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水环境细菌16S rND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型性及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细菌16S核菌体RNA基因(r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型性描述了水环境细菌群落结构。从环境水样中直接分离DNA,以细菌特异的引物扩增16S rDNA。构建质粒文库,随机分离重组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获得16S rDNA基因型,用基因型的种类及频率描述特定水体生境的细菌群落结构,该方法在分析水体隐含遗传多样性、揭示污染的生物学效应和评价水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流行地区分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多为Ⅰ型野毒。本文报导对我国一些省、自治区防疫站从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人粪便中分离的77株Ⅰ型野毒株,经PCR-RFLP法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地区分离的野毒株在电泳图像上有明显差异。根据电泳图像所显示的三种酶切条带的数目,可分为14个类型,而且同一省、自治区内不同地区(如新疆),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如广东)的毒株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但在某些相邻省份如广东省与海南省,92年流行毒株电泳图像完全一致。说明本法虽不如核酸序列分析精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毒株间的差异,有助于说明流行株的亲疏关系,可用于研究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15.
应用一对寡核苷酸引物ITS1与ITS4对核DNAG+C百分数小于30%的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属的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区(YTS)进行了扩增。测试的属于10个种和变种的22株菌都得到了扩增产物。在同属不同种之间扩增的ITS片段长度有巨大差别。据此可分为三组。这三组所含分类群数及其DNA长度分别为;第一组4种1变种,小于764碱基对(bp);第二组2种,765~824bp;第三组2种1变种,大于825bp。所研究的许多种中,特别是第三组,单凭其PCR产物的长度就能区分开来。但在第一、二组就需借助限制性内切酶的分析才能予以区分。我们选用了RsaI,TaqI;Tru9I,和HinfI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所有扩增产物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型性(RFLPs)的分析。在雅致小克银汉霉(Celegans)、巴西玉蕊小克银汉霉(Cbertholletiae)、和布拉氏霉(Cblakesleeana)各种的限制性酶切图谱,种内非常一致而种与种之间有差别。反之,在某些种其限制性酶切图谱不仅种间互不相同,在种内不同株之间也出现1~3种酶切图型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综合各种资料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本研究肯定了PCR-RFLP在区分小克银汉霉种和变种上的意义,并发现种内个体的差异。这在我们后来所进行的序列分析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相似文献   

16.
黄欢  王珏  卢守莲  洪蕾  谢爱萍  曹郡  孙丽洲 《生物磁学》2013,(35):6845-6847,6903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产前诊断脊肌萎缩症的检测方法。方法:基于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c和SMNt的两个同源拷贝碱基的差异,对SMNt基因第7、8外显子进行缺失分析,抽取孕妇羊水后用作者自行研制的“HpH—Buffer”,以离心后羊水沉淀中的胎儿细胞为模板直接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酶切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对2例有脊肌萎缩症患儿生育史的孕妇怀有的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同时,为考察羊水直接扩增方法的效率,对羊水样本直接扩增和对羊水样本中提取的基因组DNA扩增进行了平行实验。结果:2例胎儿均有SMNt基因第7、8外显子缺失;以羊水为模板和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的效率相似。结论:应用“HpHBuffer”直接对羊水样本中SMN基因上外显子7、8进行扩增,结合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SMNt上是否发生缺失,可缩短诊断时间,节约诊断成本,减少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样本交叉污染,有望成为临床上产前诊断脊肌萎缩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研究17号染色体上D17S396位点、D17S579及D17S855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探讨其对胃癌nm23H_1和BRCAl蛋白表达的影响,为胃癌临床治疗及分析预后提供实验依据。石蜡包埋组织中抽提DNA,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SCP),常规银染、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及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结果发现,40例胃癌D17S396位点MSI、LOH检出率和nm23H_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0.00%、17.50%和55.00%。40例胃癌D17S579位点MSI、LOH检出率和BRCAl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2.50%、15.00%和37.50%。37例胃癌D17S855位点MSI、LOH检出率和BRCAl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8.92%、18.92%和37.84%。在肿瘤TNM分期中,上述3个位点MSI检出率在Ⅰ Ⅱ期分别高于Ⅲ Ⅳ期,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而LOH检出率在Ⅲ Ⅳ期分别高于Ⅰ Ⅱ期。随着胃癌TNM分期的升高,MSI检出率呈现降低趋势,而LOH检出率有增加趋势。对于D17S396位点,淋巴结转移组的MSI检出率为5.00%,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35.00%(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LOH检出率为30.0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00%)(P<0.05)。在D17S579位点,MSI检出率随着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高、中、低分化组阳性率分别为50.00%、20.00%、0%。TNMⅠ Ⅱ期的nm23H_1蛋白、BRCAl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TNMⅢ Ⅳ期,并随着管状腺癌分化程度升高,它们的阳性率呈增高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nm23H_1蛋白阳性率为30.00%,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80.00%(P<0.01)。nm23H_1蛋白阳性率在MSI阳性组高于MSI阴性组(P<0.05);而在LOH阳性组nm23H_1蛋白阳性率低于LOH阴性组。BRCAl蛋白阳性率在MSI阳性组高于MSI阴性组(P<0.05)。实验结果提示,MSI和LOH通过不同的途径调控散发性胃癌的发生、转移,MSI可作为胃癌的早期分子指标之一。而nm23H_1蛋白可抑制胃癌转移及恶化,BRCAl蛋白能阻止胃癌向低分化发展,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marker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generate molecular maps of plant species, including crops and cereals. We report on a useful protocol to identify AFLPs from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Dangeard with digoxigenin labeled primers. Although Chlamydomonas has a small genome with a high GC content, we could detect polymorphic bands that l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veral AFLP markers linked to the mating type locus of Chlamydomonas. Three of these marker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gel, reamplified, and cloned. The clones were sequenced, and the insertion of the correct fragment was verified in AFLP gels and in Southern blots. One marker showed sequence identity to parts of the fus1 gene, known to be unique in the plus mating type. We also converted some of the AFLP markers into sequence tagged site markers, which allows a fast and convenient screening of progeny of crosses. This procedure will be a useful and fast alternative to the conventional generation of maps for the positional cloning of genes from Chlamydomonas.  相似文献   

19.
对木耳属8个种25个菌株的ITS和28SrDNA5’端两个区域分别进行了PCR扩增和限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研究。ITS-RFMP研究结果表明,HaeⅢ可将黑木耳与其它种区分开,MspⅠ可将盾形木耳、角质木耳、琥珀木耳和黑木耳4个种区分开,而供试的HaeⅢ、TaqⅠ、HinfⅠ和MaPⅠ这四种限制酶均不能将皱木耳、大木耳、网脉木耳及毛木耳4个种区分开,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结果还表明,ITS—rDNA拷贝在毛木耳和琥珀木耳种内是异质性的,而在黑木耳种内是同质性的。285rDNA-RFLP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限制酶中,仅MspⅠ可将盾形木耳和角质木耳区分开,而不能将其它种区分开,这显示了28SrDNA序列在木耳属不同种间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20.
To establish a molecular‐marker‐assisted system of breeding and genetic study for 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was used to construct a genetic linkage map of L. japonica featuring 230 progeny of F2 cross population. Eighteen primer combinations produced 370 polymorphic loci and 215 polymorphic loci segregated in a 3:1 Mendelian segregation ratio (P 0.05). Of the 215 segregated loci, 142 were ordered into 27 linkage groups. The length of the linkage groups ranged from 6.7 to 90.3 centimorgans (cM) with an average length of 49.6 cM, and the total length was 1,085.8 cM, which covered 68.4% of the estimated 1,586.9 cM genome. The number of mapped markers on each linkage group ranged from 2 to 12, averaging 5.3 markers per group. The average density of the markers was 1 per 9.4 cM. Based on the marker density and the resolution of the map, the constructed linkage map can satisfy the need f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location and molecular‐marker‐assisted breeding for Laminar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