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喜莲  钟鸿斌  陈文 《蛇志》2006,18(4):329-330
重型肝炎,在短期内肝细胞大量坏死,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和毒性物质聚积,后者反过来影响肝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形成恶性循环。重型肝炎的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出现肝昏迷、出血、感染、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以血浆置换为主的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地去除各种代谢产物、内毒素及各种有害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补充蛋白质、调理素及凝血因子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并改善机体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1]。我科2003年12月~2005年1月,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使用ALSS治疗12例重型肝炎患者,取得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留置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临床、病原学特点,探讨护理措施。方法对行ALSS治疗的肝衰竭患者留置的静脉导管尖端和外周血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实施相应护理。结果61例CRI中共分离出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6株,革兰阴性菌2株,真菌6株。最常见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该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结论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拔除感染导管是防治CRI的有效方法,临床应以预防为主,万古霉素是治疗CRI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安俊丽  吴玮  蔡杰超  张文忠  庄园 《生物磁学》2012,(33):6463-6465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型乙肝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0例,仅做一般内科治疗,实验组40例,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每周2—3次,观察8周。采用ELISA法检测重型乙肝患者血清IL-2、TNF—α及TGF—β1水平在各组治疗后表达,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LSS治疗后较对照组TNF—α及TGF—β1水平明显下降,而IL-2水平则呈上升趋势。结论:ALSS治疗能降低重型乙肝患者TNF-α及TGF-β1含量,并升高IL-2水平,从而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损伤,提高重型乙肝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型乙肝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0例,仅做一般内科治疗,实验组40例,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每周2-3次,观察8周.采用ELISA法检测重型乙肝患者血清IL-2、TNF-α及TGF-β1水平在各组治疗后表达,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LSS治疗后较对照组TNF-α及TGF-β1水平明显下降,而IL-2水平则呈上升趋势.结论:ALSS治疗能降低重型乙肝患者TNF-α及TGF-β1含量,并升高IL-2水平,从而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损伤,提高重型乙肝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前,人工肝支持系统正在成为急性肝衰竭患者体外有效的肝支持治疗手段,其中以生物人工肝为主附加血或血浆灌流组成的体外组合型人工肝辅助装置最为人们关注,主要包含肝酶类、肝细胞成分、肝组织片及培养肝细胞系统等,其中又以对肝细胞培养系统的研究最为广泛。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肝细胞的来源、培养方式、所需肝细胞数量等问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用来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体外肝脏功能支持的技术方法.非生物人工肝在已经广泛应用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生物人工肝(BAL)以分离的哺乳动物肝细胞构成的生物反应器为解毒系统,可有效替代肝脏的解毒功能和合成功能,并可预防肝性脑病、肝昏迷和脑水肿.可作为肝移植前的过渡辅助,同时改善患者自身肝脏的功能以利于其功能的恢复.本文主要对生物人工肝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生物人工肝研究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面临寻找理想肝细胞来源,长期维持肝细胞的活性和功能,进一步优化反应器设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肝再生增强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肝再生增强因子是新近克隆的蛋白质因子,能特异地刺激肝源细胞的增殖,并对CCl4所引起的急性肝衰竭有效治作用。本文综述了肝再生增强因子的发现、基因克隆及组织分布等。目前已开始了该因子的基因工程产品研制,它有望成为一种治疗肝病的新药。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7例HBV-ACLF患者,均成功实施人工肝治疗,作为人工肝治疗组。将人工肝治疗组的患者根据入院后90 d是否生存分为生存组69例和死亡组28例。同期选取在我院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7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人工肝治疗组、对照组AFP、FT3、NLR。对比生存组和死亡组血清AFP、FT3、NL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预测概率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FP、FT3联合NLR比值对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人工肝治疗组AFP、NLR高于对照组,FT3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AFP、NLR高于生存组,FT3低于生存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与感染、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总胆红素(TBIL)、肌酐(Cr)、血清钠、C反应蛋白(CRP)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AFP、INR、NLR、TBIL均为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而FT3则为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AFP、FT3、NLR联合预测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AFP、FT3、NLR的单独预测。结论:RDW、AFP、INR、FT3、NLR、TBIL均为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且AFP、FT3、NLR联合预测此类患者短期预后转归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除肝移植外,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包括非生物型人工肝和生物型人工肝。结合了功能性肝细胞的生物型人工肝装置可发挥肝脏解毒、合成、代谢等功能,并且可以部分替代人体肝脏功能。生物型人工肝研发的关键在于种子细胞的筛选和生物反应器的构建。具有良好特性种子细胞的生物人工肝对于肝衰竭的疗效已在一些临床前研究中得以体现,并且目前已启动了多个生物人工肝的临床研究。该文从种子细胞的来源、生物反应器结构分类和临床应用等不同方面,对目前生物型人工肝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衰竭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提高对药物性肝衰竭的认识,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56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用药情况、临床表现、肝衰竭的分型、并发症的发生、生化指标的特点及治疗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导致肝衰竭前三位的药物分别是中药占30.3%、抗结核药占26.8%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占23.2%。发病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64.2%、纳差60.7%、尿黄60.7%。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感染73.2%、其次为肝性脑病66.1%、腹水64.3%。感染部位以腹腔最常见,占46.4%,其次为肺部41%。治愈好转者为18例(26.2%),治疗无效者14例(25.0%);死亡者为24例(42.9%)。从患者发病到死亡的中位时间为35天。治愈好转组的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效死亡组,激素治疗与好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药物性肝衰竭的主要致病药物有中药、抗结核药和解热镇痛药。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一旦出现提示预后差。在疾病早期采用适当的激素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肝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AFLP)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AFIP的治疗方法,其中31例妊娠急性脂肪肝,首选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其次考虑阴道分娩。5例患者因为发生肝功能衰竭而采用MARS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结果31例的患者获得了良好的预后,尤其是5例AFLP肝功能衰竭患者均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均获痊愈。结论妊娠急性脂肪肝通过治疗,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的特点及效果,为普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9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病例分为常规肝切除组和精准肝切除组,每组4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变化、并发症的发生率、肿瘤局部复发率及远期转移率等。结果:与常规肝切除组相比较,精准肝切除组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转移率低,但手术时间较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血清TBIL、ALT及AST含量降低,ALB升高,精准肝切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程度更显著,肝功能优于常规肝切除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肝切除术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具有良好临床的效果,不仅能够彻底清除病灶,而且降低了术后肝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将通过干细胞技术产生的功能肝细胞应用于人类肝脏疾病的治疗一直是近几年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目前,除了肝移植以外,尚没有其他有效手段治疗肝衰竭等疾病。惠利健实验室在中科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的攻关项目"生物人工肝的研发"支持下,以研制新的生物人工肝种子细胞,搭建全新的生物人工肝反应器和支持系统为突破点,期望为肝衰竭患者提供短暂的肝功能支持,从而拯救肝衰竭患者的生命并为肝移植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特对项目启动5年以来惠利健实验室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规则性肝段/肝叶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们共同诊治的60例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非规则性肝段/肝叶切除术)和观察组(规则性肝段/肝叶切除术),每组各30例,对两组术中出血量,以及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复发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结石清除率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规则性肝段/肝叶切除术治疗的疗效显著,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17例,均采取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17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5.04%,其中肝功能衰竭1例,胆道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6例,腹腔感染6例,胆瘘6例,胸腔积液8例,切口感染12例。并发症组患者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既往胆道手术史水平与非并发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部分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既往胆道手术史均是术后并发症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以切口感染和胸腔积液为最,患者的既往手术史以及手术时间均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做好针对性预防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上预后判断和有效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4年12月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206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结果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肝性脑病(HE)、肝肾综合征(HRS)、消化道出血(GB)和继发细菌感染(SBI),HE组与无HE组好转率分别是6.9%和55.5%,HRS组与无HRS组好转率分别是0和58.9%,GB组与无GB组好转率分别是9.7%和40%,SBI组与无SBI组好转率分别是27.6%和54.1%,以上各组比较P值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症的出现预后差,临床上预防、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并发症,能有效改善预后,应引起临床工作者更大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7.
伍志敏 《蛇志》2011,23(2):154-155
目的 观察肝、肾囊肿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囊肿抽液及注入无水乙醇的治疗效果.方法 76例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治疗前禁食4-6 h,采用俯卧位,选择最佳穿刺位置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出囊液后注入无水乙醇硬化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仅有部分病例术中感觉局部疼痛和术后出现一次性血尿改变.3~6个月后复查,有效率为94.7%,囊肿基本消失占80.3%.结论 该法创伤小、安全、简便、并发症少、治疗有效率高,对单纯性肝、肾囊肿治疗效果好;多囊肝、肾治疗复杂,疗效不是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腹腔镜左肝外切除术(LLLR)和开腹左肝外切除术(OLLR)治疗左外叶肝细胞癌(HCC)的临床效果及生存期。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左外叶HCC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行OLLR治疗,观察组患者行LLLR。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一年和两年生存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ICAM-1,MMP-13,PCT,IL-6,IgA,IgM及IgG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手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CAM-1,MMP-13,PCT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血清IgA,IgM及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7.08%)低于对照组(41.47%)(x~2=5.89,P=0.01);两组患者术后1年和2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LLR治疗HCC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及预后快等优点,能有效抑制术后炎症反应,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低,可显著降低肿瘤侵袭力,远期生存率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肝细胞癌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解剖性肝切除,两组术后都常规化疗3个月,观察和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前后血清谷氨酸转移酶(ALT)与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或缩短(P0.05),术后3个月的膈下积液、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胆漏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前血清ALT与AS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的ALT与AST值都明显升上(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的ALT与AS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到2015年8月,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8.33±3.11)个月,而对照组为(12.46±2.19)个月,较治疗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具有更好的微创性,能减少近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且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住院患者80例,按照患者有无接受抗病毒治疗分为抗病毒治疗组(A组)50例和未抗病毒治疗组(B组)30例,分析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近期与远期疗效、并发症及生存率。结果:1出院时A组好转率70%;B组好转率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43,P=0.0010.05)。2治疗14周后A组乙肝病毒DNA阴转率72%;B组阴转率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40,P=0.0000.05)。3A组出现细菌感染45例,电解质紊乱41例,消化道出血5例,肝性脑病10例,肝肾综合征10例,B组出现细菌感染30例,电解质紊乱27例,消化道出血6例,肝性脑病10例,肝肾综合征1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55,P=0.0970.05)。4随访5年,A组存活36例,死亡14例,12、36和6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5%、71.2%、71.2%,B组存活5例,死亡25例,12、36和6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5.4%、27.5%、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