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与免疫逃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逃逸(Immune evasion)是指病原体逃避机体免疫监控的现象。在宿主和病毒的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病毒形成了各种逃选机制以逃避宿主的免疫监控,其中病毒基因变异是最主要机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在感染个体中表现出极高的基因异质性,能有效地逃逸机体免疫识剐和破坏宿主免疫应答的能力,HCV还可侵袭免疫细胞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建立HCV持续性感染。了解HCV病毒突变与免疫逃逸机制将会为预防和控制丙型肝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主要通过输血传播,可以导致多种临床型的肝炎及其它肝脏疾病,包括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抗HCV的措施,这使人们把眼光放到该病的预防上,DNA疫苗的产生为研制丙型肝炎(丙肝)的预防及治疗性疫苗提供了新的思路。基因免疫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方法,它是将带有目的蛋白的编码基因和表达调控序列的质粒DNA导入机体组织后,使目的基因在体内表达,并全方位的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3.
构建了含有恶性疟原虫抗原基因 ( AWTE)及白介素 2基因的重组质粒 p CMV- AWTE以及p CMV- IL2、p CMV- IL2 - AWTE、p RSV- AWTE。将纯化的质粒混合后免疫小鼠 ,3次免疫后比较其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的水平 ,发现 IL- 2可以明显地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 ,而对体液免疫的影响甚微。麻醉剂、蔗糖、免疫剂量等因素也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 ,RSV启动子与 CMV启动子对免疫应答水平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汉坦病毒糖蛋白(GP)和核蛋白(NP)的嵌合基因G2S0.7表达产物的免疫学特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将汉坦病毒含有G2S0.7嵌合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在昆虫细胞中融合表达并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微量细胞培养中和实验及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免疫应答效果,以研究嵌合基因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用该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抗汉坦病毒NP及GP特异性的抗体,抗体效价分别为1:3200及1:200;同时融合蛋白还可刺激机体产生低水平的中和抗体和明确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说明汉坦病毒G2S0.7嵌合基因表达的融合蛋白既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汉坦病毒体液免疫应答,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为进一步进行汉坦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在人群中极其普遍,病毒一旦侵入机体,将长期存在于体内,且具有潜伏-活化的生物学特性。在病毒与宿主共同进化的漫长过程中,病毒靶向性的产生了多种免疫逃避机制,通过编码病毒自身免疫调节分子,参与调控机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等方面的功能,以躲避宿主的免疫杀伤作用。HCMV的免疫调节基因被认为在病毒的致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HCMV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作一综述,从病毒编码的免疫调节分子功能的角度并结合本实验室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病毒与宿主免疫的相互作用过程,从病毒干预宿主免疫关键分子作用的角度映射机体对抗病毒的免疫机理。  相似文献   

6.
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黏膜免疫机制与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腺病毒作为载体具有许多优点,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体外基因转导、体内接种疫苗和基因治疗等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构建了表达不同抗原的腺病毒载体,如人(猿)免疫缺陷病毒Gag,pol,Nef,Env,狂犬病毒糖蛋白,登革热病毒包膜蛋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E1、E2、core、NS3,麻疹病毒核衣壳、凝血素,呼吸道合胞病毒糖蛋白,2型单纯疱疹病毒糖蛋白B、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等。其中有不少载体疫苗通过黏膜免疫接种,诱导机体产生具有保护作用的免疫反应。本文就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黏膜免疫机制和黏膜免疫途径的研究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7.
基因免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青 《生命的化学》1997,17(3):50-52
基因免疫吴青(中山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广州510275)关键词基因免疫1.前言免疫反应主要包括由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和由致敏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部分被病原体激活的淋巴细胞能产生免疫记忆,当机体再次受同种病原体入侵时可迅速分化增殖,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  相似文献   

8.
DNA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在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的疫苗开发中显示出巨大的潜能。以HIV-1核心蛋白P24为抗原基因,构建pVAX1-p24 DNA,经Western blotting和动物活体成像检测证明,pVAX1 DNA携带的外源基因可以在293T 细胞和小鼠肌肉组织有效表达。采用不同的免疫策略免疫BALB/c小鼠 (DNA/DNA,DNA/Protein),实验结果表明:pVAX1-p24单独免疫BALB/c小鼠,可诱导明显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反应;pVAX1-p24与P24蛋白联合免疫诱导的体液免疫反应高于pVAX1-p24单独免疫,所获得的抗体滴度是单独免疫的7.3~8.0倍,但细胞免疫反应则不及单独免疫组。研究结果表明采取不同的免疫策略可以诱导产生不同的免疫反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免疫策略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这些研究为艾滋病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用的丙型肝炎(HCV)疫苗应当激发多重抗原及基因型的应答,从而更易于保护机体抵御在社区中流传的基因型以及亚型范围内病毒的攻击。疫苗的混合使用以及编码HCV共有序列的疫苗是达到这一目的有吸引力的方法。因而,在一系列小鼠免疫研究中,研究者比较了一种编码HCV共有非结构5B(NS5B)蛋白与编码基因型1b(Gt1b)和Gt3aNS5B蛋白的DNA质粒混合物的免疫原性。为了完善这一研究,通过将编码Gt1b和Gt3aNS3、NS4以及NS5B蛋白的DNA疫苗混合物与单基因型NS3/4/5BDNA疫苗进行比较,评估机体对多重抗原性混合物配体的应答。  相似文献   

10.
基因疫苗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已经成为疫苗研究领域的热点。但由于其免疫原性相对较弱,限制了基因疫苗的广泛应用。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基因疫苗运送系统,它不仅能将基因疫苗导入体内,还能提高基因疫苗的免疫原性,诱导机体产生持续高水平的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11.
人类白细胞抗原G(humanleukocyteantigen.G,HLA—G)属于非经典的HLAI类分子,是机体内一个重要的免疫耐受分子。HLA—G分子可通过与受体结合直接抑制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或通过诱导产生免疫调节细胞间接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研究显示,HLA-G基因多态性及分子表达在母胎免疫、器官移植、肿瘤的发生发展、感染和自身免疫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病毒多表位DNA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多表位DNA疫苗(multi-epitope DNA vaccine, minigenes/epigenes)是指通过筛选与组合优势抗原表位(包括T细胞、B细胞表位)基因,以能产生高效细胞、体液免疫应答进而清除HCV病毒为目的的新型核酸疫苗。其优势在于通过选择最具免疫保护潜力的表位以覆盖尽量多的病毒亚型和诱导全面的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并尽量减少无关、干扰和抑制序列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在丙型肝炎多表位DNA疫苗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汉滩病毒M和S基因不同拼接方式嵌合基因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汉滩病毒76-118株M基因G2片段与S基因5'端0.7Kb片段的嵌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2S0.7及pcDNA3.1-S0.7G2;用该质粒免疫BALB/c小鼠,结果表明两种质粒免疫小鼠可同时诱导产生抗汉滩病毒核蛋白(NP)及糖蛋白(GP)特异性的抗体,且前者刺激产生的抗体效价明显高于后者.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表明,pcDNA3.1-G2S0.7组免疫小鼠脾细胞时NP及GP的增殖指数均明显高于空载体对照组,而pcDNA3.1-S0.7G2组未检测到其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增殖.这说明汉滩病毒M基因G2片段及S基因0.7Kb片段的嵌合基因既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的抗汉滩病毒体液免疫应答,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应答.不同拼接方式对嵌合基因免疫效果有很大影响,嵌合基因G2S0.7这种拼接方式明显优于S0.7G2.  相似文献   

14.
Fas/APO-1介导的细胞凋亡在免疫自稳,免疫调控,免疫逃逸,免疫赦免等各个免疫生理,病理过程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使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机体的免疫应答维持在一定的限度,从而避免发生过度免疫反应损伤机体。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一平衡状态。免疫分子。凋亡基因及抗凋亡基因表达的蛋白,以及多种药物均可调节Fas介导的细胞凋亡。本主要对几种免疫分子对Fas介导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15.
抗体工程的发展,使免疫治疗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成为治疗肿瘤的第4种可行方法,但是需要满足3个先决条件:1)肿瘤细胞存在着与正常细胞不同的标志成分;2)这些标志成分具有足够的免疫原性;3)免疫系统可针对带有标志成分的肿瘤细胞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1 肿瘤的免疫机制肿瘤抗原的存在是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前提。肿瘤抗原是细胞恶性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物质的总称。细胞恶性变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或正常静止基因的激活,可以产生新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蛋白质在细胞内降解后,某些短肽可与组织相容性抗原(MHCI)类分子在内质网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汉滩病毒76-118株M基因G2片段与S基因5'端0.7Kb片段的嵌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2S0.7及pcDNA3.1-S0.7G2;用该质粒免疫BALB/c小鼠,结果表明两种质粒免疫小鼠可同时诱导产生抗滩滩病核蛋白(NP)及糖蛋白(GP)特异性的抗体,且前者刺激产生的抗体效价明显高于后者。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表明,pcDNA3.1-G2S0.7组免疫小鼠脾细胞时NP及GP的增殖指数均明显高于空载体对照组,而pcDNA3.1-S0.7G2组未检测到其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增殖。这说明汉滩病毒M基因G2片段及S基因0.7Kb片段的嵌合基因既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的抗汉滩病毒体液免疫应答,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应答。不同拼接方式对嵌合基因免疫效果有很大影响,嵌合基因G2S0.7这种拼接方式明显优于S0.7G2。  相似文献   

17.
不同DNA疫苗联合接种可有效增强免疫效果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孟昕  阮力  魏博  刘文军  朱既明 《病毒学报》2000,16(3):212-218
造反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A)、e抗原(HBeAg)及单纯疱疹病毒gD抗原(HSV-1-gD)基因为目的基因,进行DNA疫苗联合免疫的研究。通过对不同基因片段的表达研究,选择了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高效表达乙肝病毒核心抗原、e抗原和单纯疱疹病毒gD抗原的质粒DNA免疫Balb/c小鼠。结果显示:表达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和单纯疱毒gD抗原的DHA疫苗单独免疫,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以非复制型腺病毒为表达载体的多价轮状病毒(Rotavirus,RV)基因工程疫苗的可行性,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表达我国G2和G3型RV流行毒株vp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的免疫效果进行了研究。分别用表达G2和G3型vp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rvAdG2VP7、rvAdG3VP7经滴鼻和灌胃两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对免疫后小鼠的血清抗体、黏膜抗体和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了检测和比较。结果表明,用表达G2和G3型vp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经滴鼻和灌胃两种途径免疫小鼠后,均可诱导机体产生较强的RV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并能产生中和抗体。但免疫反应以Th2类为主,Th1类反应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本研究为新型RV基因工程疫苗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是水生动物病毒中重要的病原体,常引起鲤科鱼类疾病暴发。近些年研究发现,维甲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家族(RLRs)信号通路在SVCV免疫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功能是在识别病原体相关模式,激活下游信号分子,诱导天然免疫的产生,以及控制病毒的早期复制。当病毒进入机体时会形成病毒-RLRs-IFN互联反馈回路,RLRs相关基因识别SVCV的RNA,最终引起Ⅰ型干扰素(IFN-I)表达量升高,并且RLRs族内成员相互作用增强抗病毒作用。RLRs不仅可以活化天然免疫信号通路,还可增强适应性免疫效应,在控制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介绍RLRs家族,RLRs抗病毒信号调控因子,干扰素诱导的鱼类Mx (myxovirus resistant)蛋白对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I型干扰素(IFN-Ⅰ)是机体固有免疫应答的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及抗肿瘤等作用。近年来IFN-Ⅰ成为病毒学、疫苗学及肿瘤学等研究的热点,对干扰素诱导基因(ISGs)的功能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抗病毒以及抗肿瘤的作用机制。麻疹病毒、流感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等病毒均可通过与IFN-Ⅰ或其上、下游调节因子结合阻断IFN-Ⅰ信号通路,从而逃逸IFN-Ⅰ的抗病毒作用,这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是新的挑战。近期研究发现IFN-Ⅰ是疫苗诱导抗体产生的必要信号,同时参与调节T、B细胞的活化过程,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对IFN-Ⅰ免疫应答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