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灵长类专家组2011年年会于7月16—18日在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和广元市青川县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会议由中国灵长类专家组主办,西华师范大学与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联合承办。与会者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相似文献   

2.
~~烟草花粉母细胞细胞融合过程中微丝的免疫定位观察@杨军$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兰州730000;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南充637002;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2 @彭正松$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兰州730000;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李卫$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兰州730000 @高欢欢$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兰州730000 @郑国锠$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兰州730000~~~~[1] ZHENG G CH(郑国錩).Cytormxis[J]. Acta Gen. Sin. (遗传学报) ,1974,1(1) ;117-124(in Ch…  相似文献   

3.
《动物学研究》2007,28(2):178-178
魏辅文,男,1964年4月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动物生态及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主任。1980年—1987年在西华师范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2004入选人事部新世纪  相似文献   

4.
2012年在西藏普兰地区采集到鞘翅目Coleoptera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刺甲族Platyscelidini一种昆虫:形宽刺甲Bioramix(Bioramix)rotundicollis(Kaszab,1940)。鉴于原始描述过于简单,且缺少特征图和整体照片,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附有特征图和整体照片。检视标本保存于西华师范大学标本馆和俄罗斯楚瓦什国立师范大学标本馆。  相似文献   

5.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4月25日至29日在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96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的近260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6.
2008年7月,在湖南省莽山自然保护区内(24°58′N, 112°52′E,1000 m)采集到蛇类标本1号,经鉴定,该蛇为龙胜小头蛇Oligodon lungshenensis,是湖南省蛇类新纪录.标本保存于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2010年于云南采集鞘翅目拟步甲科伪叶甲族一种昆虫——腹伪叶甲Lagria ventralis Reitter,1880。其原始描述过于简单,且缺少特征图和整体照片。本文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并给予特征图和整体照片。检视标本保存于西华师范大学标本馆。  相似文献   

8.
2008年3月13日,在云南省勐仑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1°4′N,101°25′E,570 m)采集到一种蛙类标本,经鉴定为阔褶蛙Rana latouchii,为云南省新纪录.标本保存于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室.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由我国著名大熊猫专家胡锦矗教授创建于1956年,目前有教授12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21人。40多年来,该团队结合自己科学研究的历史传统优势、地处西南的资源优势和团队团结向上积极协作的人才优势,形成了明确、稳定和成熟的3个研究方向:第一个  相似文献   

10.
正魏辅文,男, 54岁,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动物生态与保护遗传学研究组组长. 1980~1987年,在西华师范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院士从事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30多年,率先将种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等新技术引入到大熊猫研究  相似文献   

11.
《动物学报》2005,51(2):i006-i006
生命科学学院前身是生物学系,自1956年建立以来,随校名的变更先后经历了从南充师范学院生物学系到四川师范学院生物学系,再到现在的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变更。该院师资力量雄厚,研究队伍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有正副教授及研究员24人,其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该院具有正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其林学学科在全国学科排名中位居第五。  相似文献   

12.
四川鸟类一新记录——绿胸八色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8月17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古尔沟进行鼠类调查时,于海拔2250 m的落叶阔叶林无意采得1号鸟类标本.经鉴定,确认为绿胸八色鸫Pitta sordida(Müller)雄体.该鸟为四川鸟类新记录,并为四川鸟类新增加1科(八色鸫科).标本保存于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付义强  刘忠 《四川动物》2008,27(2):244-244
2008年1月17日下午4时左右,笔者在四川乐山市水口镇大渡河边发现1只家燕正在河面低空飞行捕食.2008年1月25日西华师范大学杨志松博士在该市岷江边天池村及金灯村一带先后发现5小群家燕,分别为4只、1只、10只、1只和3只;同日,胡杰博士在该市青衣江边(金水湾至乐山高新区江段)也发现2小群家燕,分别为4只和6只.  相似文献   

14.
钝角宽刺甲Bioramix subaenescens(Schuster,1923)的原始描述过于简单,且缺少鉴别特征图。本文根据2009年在四川省马尔康市采集的钝角宽刺甲标本,对其作了形态重描述,并给出了详细的鉴别特征图和实物标本照片。此外,还编制了宽刺甲亚属Cardiobioramix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检视标本保存于西华师范大学标本馆(MCWNU)和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ZIU)。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南充市大学生对食品安全KAP模式的现状,为更好促进南充市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西华师范大学、西南交大希望学院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0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在川北医学院按照先分层后整群的抽样方法。结果:关于"绿色食品"的定义知晓率最高,达99.54%。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知晓率最低,仅为38.61%。结论:南充市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6.
魏辅文 《兽类学报》2021,41(5):614-616
我国兽类资源丰富,兽类物种共计12目59科254属686种。近40年来我国的兽类标本采集和馆藏数量快速增加。根据最新发表的兽类名录对19家博物馆(标本馆)兽类标本馆藏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至少保藏兽类标本166 178号,馆藏数量排名前五位的单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西华师范大学,馆藏数量占比84.9%。在馆藏标本中,小型兽类占91.5%,而大中型兽类标本特别是鲸豚类很少,有待加大力度对这些类群标本进行收集与保藏。  相似文献   

17.
郭宗明  陈伟  胡锦矗 《四川动物》2006,25(4):858-861
2005年4~6月,在四川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新校区、西南石油学院和嘉陵江中坝区域内对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棕头鸦雀4月开始繁殖。影响巢址选择的生境因子主要有7种。雌雄鸟参与筑巢,营巢期5~6 d。窝卵数4~5枚(n=5)。雌雄鸟孵卵,孵卵期13~14 d。孵化率89.47%(n=4)。雌雄参与育雏,育雏期12~13 d。雏鸟离巢率88.24%(n=4)。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相似文献   

18.
记述中国离鞘隐翅虫属1新种,二郎山离鞘隐翅虫Platystethus erlangshanus sp.nov.,记录本属的4个已知种,沙离鞘隐翅虫Platystethus arenarius(Geoffroy),1785,天离鞘隐翅虫Platystethus tian Zheng,2000,膜离鞘隐翅虫Platystethus dilutipennis Cameron,1913和凹离鞘隐翅虫Platystethus crassicornis M otschulsky,1857,这些种首次在四川一些地区被记录。列出10个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所有模式和观察标本保存在西华师范大学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9.
记述中国离鞘隐翅虫属1新种,二郎山离鞘隐翅虫Platystethus erlangshanus sp.nov.,记录本属的4个已知种,沙离鞘隐翅虫Platystethus arenarrivs(Geoffroy),1785,天离鞘隐翅虫Platystethus tian Zheng,2000,膜离鞘隐翅虫Playstethus dilutipennis Cameron,1913和凹离鞘隐翅虫Platystethus crasacornis Motschulsky,1857,这些种首次在四川一些地区被记录.列出10个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所有模式和观察标本保存在西华师范大学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20.
羚牛主要分布在中国,针对该物种的主要科研工作都是由中国学者完成的。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吴家炎研究员是中国最早一批开展羚牛研究的学者,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了羚牛的地理分布、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其著作《中国羚牛》是我国第一本全面介绍羚牛的专著。在吴家炎之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宋延龄研究员及其弟子曾治高、官天培等在秦岭和四川对羚牛的行为生态学(如集群、占区和繁殖)开展了研究。另外,在90年代,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的胡锦矗教授等也在四川开展了一部分关于羚牛习性和生境选择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