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以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运用情景分析法对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未来情景进行了分析。在相关利益主体情景访谈的基础上,确定了干旱扰动下的社会-生态系统未来变化的情景主题,通过系统驱动力分析确定了情景逻辑空间,选取了表征社会-生态系统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关键事件,运用交叉影响分析计算出由关键事件组合的情景概率。结果表明,概率最大的3种情景内涵从属于关键驱动力所确定的情景逻辑空间,并由此展开了榆中北部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2020年的3个发展情景,提出了系统向理想情景发展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经济与环境效率的科学评价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运用物质流分析将辽宁省经济系统中数据进行物质化处理,再利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环境和经济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物资消费不主要依赖于进口,向其它地区物质输出量大;环境效率评价的综合效率主要受规模因素影响而显著低于纯技术效率,而整体经济的综合效率却主要受纯技术效率影响而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依然偏大的产业结构特征是导致上述结果的主因。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扩大环保规模,促进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将是辽宁省以及与之相似的资源依赖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生态盈亏与碳排放强度是衡量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分析两者时空关联并预测未来演进方向对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健康水平具有指导作用。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PLUS模型、双变量自相关、耦合协调度及面板计量回归模型等方法,预测并分析淮海经济区2000—2036年3种情景下碳排放强度、生态盈亏的演化特征及时空关联。结果表明:(1)常规发展情景下,淮海经济区生态性呈下降趋势,强耕地保护情景下生态性微有下降,强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性有所上升,自然要素是主导。(2)常规发展情景下,淮海经济区碳排放量逐渐加大,强耕地保护及强生态保护情景下,则呈下降趋势;三种状态下,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时间轴2010—2020年降幅较大,空间序河流水系地区碳排放强度降幅较大。(3)淮海经济区碳排放强度与生态盈亏呈负相关关系,低低和低高聚类主要分布在城镇建设用地周边,高低和高高聚类分布在人类干扰较少的自然区域;高高聚类主要位于河流水系交汇区,表明水域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功能。(4)淮海经济区的碳排放强度与生态盈亏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东西高、中... 相似文献
4.
应用能值分析方法,通过能值转换率,把深圳市3个农场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货币流和信息流转化为统一量纲———能值。在绘制能值系统概图和编制能值分析表的基础上,建立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对3个系统的能值输入结构、生产效率、环境负载和可持续发展状况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此外,比较经济指标与能值分析结果,并采用情景分析对农场未来发展做出预测。能值分析方法不仅考虑环境及其服务功能对经济生产的贡献,同时能值交换率和能值产出率把系统经济流入和产出纳入分析过程,结合环境和经济评价,可用于综合分析农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西丽果场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最高的农场,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次之,而山海农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低。都市农场应该大比例利用可更新资源,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并且积极提升农业的技术含量。在此基础上,控制规模合理地发展旅游经济,走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之路。 相似文献
5.
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命题,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体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各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践已经表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具有复杂性,根据治理对象社会经济属性一一匹配治理模式,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线性地寻求治理方案的传统治理逻辑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其复杂性。以复杂系统视角重新审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深刻把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体系的复杂结构,才是应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复杂性的治理之道。基于此,以丽水为案例,引入行动情景网络分析方法,通过识别丽水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体系建设的两个演进阶段,定性分析了一个完善、有效、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体系的复杂结构。结果表明: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体系建设经历了以生态产品数量质量提升为前提、生态产业化为重点到以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为切入点、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为重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转型,两阶段的关键行动者均为丽水政府,但政府治理方式发生了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更多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参与其中、制度规则不断完善、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经济价值得到显化。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动态评价——以连云港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协调评价的模型取得了新的进展,但在应用方面多集中在现状评价,预测的案例较少;另外现有的研究多以经济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与环境子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协调性评价,忽略了发展潜力这一重要变量。以连云港为分析案例,把发展潜力作为重要变量与发展水平变量相结合计算得到的综合发展指数纳入经济与环境协调评价模型中,并尝试根据系统历史与现状协调发展的演变规律运用GM(1,1)灰色模型预测系统未来的协调发展状态。现状评价与未来的预测结果表明:(1)1996—1999年连云港经济与环境系统从低级共生向环境资源的粗放利用转变;(2)2000—2006年,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进入快速调整期,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指数不断增强,协调程度较上一阶段变化稳定;(3)到2007—2009年,环境对经济的限制作用将又逐渐显现;(4)2010—2015年,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度和综合发展指数都相应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综合来看,1999年以后连云港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度均处于0°以下,说明连云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往往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应主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速度和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8.
探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的演化特征,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有重要意义。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剪刀差方法、耦合度模型以及VAR模型对2007—2019年阿勒泰地区EES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7—2019年阿勒泰地区整体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中度失调(0.271)向2019年的轻度失调(0.371)演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发展水平呈现“X”型变动趋势,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持续上升,而生态系统略微下降。(2)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演化速率的剪刀差在2014年以后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演化速率的剪刀差趋于稳定态势,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耦合度呈现出由无序到有序的初始过渡。(3)由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可得,阿勒泰地区EES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提升是三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前期主要由社会系统、经济系统驱动,后期主要依赖生态系统的改善。研究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应着重减轻经济系统对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胁迫强度,进而实现三者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运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生态经济系统中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武进区物质输入总量及人均物质输入量也在增加,但递增速率均远小于GDP增长速率,而物质输出总量及人均物质输出量则呈现递减趋势;(2)在不考虑水的因素情况下,武进区物质输入量保持较快的上升速度,其中固体物质的增长速率远远大于气体物质的增长速率;物质输出量则呈总体下降趋势,其中以气体物质输出量的贡献最大,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以气体特别是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和工业废气为主;(3)排除占大部分比例农业用水的上升,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地下水总量及人均利用强度都在减少;同时,总的废水排放量及人均排放量在减少,其中又以生活废水排放量的减少最快,其次是工业废水;(4)单位GDP物质输入量的变化处于波动状态,同期的单位GDP物质输出量则呈递减趋势,单位GDP用水量和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则有相同的递减趋势,表征了武进区资源利用效率的稳步提高,区域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也在逐步脱钩。上述结果体现了武进区近年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但还存在较多问题,说明武进区在调整物质利用强度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还需下更大的功夫,并采取相关措施,以期提高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地位和意义。文章最后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就区域环境一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了物质流分析方法在应用中的一些缺陷,为今后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以吉林省延边地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能值分析法用于衡量人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是一种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运用能值分析这种定量化分析技术 ,对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生态经济系统中主要资源的能值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将之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延边地区的电力利用占总能值使用量的 7 84 7% ,分别为美国和日本的 39%和 33 19% ;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为 19 4 5 ,表明该地区处于不发达状态。与此同时延边自治州的环境负荷率仅为0 6 2 7,丰富的资源与较小的环境压力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在此分析基础之上 ,对延边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有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生态承载力空间定量评价及耦合协调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生态环境脆弱的甘肃省为研究区,选用状态空间法从生态功能弹性力、资源环境供容力以及社会经济协调力3个维度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2010年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关联特征以及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甘肃省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从东南高承载区向西北弱承载区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相近或相异生态地理分区的生态承载力表现出空间和数量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特别地,河西走廊独特的绿洲生态景观,促使该地区生态承载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2)空间关联上,甘肃省生态承载力的分布呈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存在显著的高值(或低值)集聚区;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集聚类型主要包括HH和LL 2种类型,前者分布于甘南高原、陇南山地及河西走廊以南的祁连山区,后者则分布于苏干湖水系以北的酒泉境内与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武威民勤地区。(3)耦合协调性上,甘肃省生态承载力综合耦合协调性空间差异较大,从东南到西北呈现高-低协调相间分布的格局;较高协调地区出现在甘肃省东南部与河西走廊中东段,而较低协调地区则位于兰州-白银经济区及河西走廊西段;维度间耦合协调性受制于本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状况,使其空间分布与协调程度表现得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黄土高原地区NDVI与降水关系的变异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是地表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器,在能量交换、水循环、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降水是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研究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Hust指数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趋势,使用相对发展率(RDR)指数和重心转移模型分析了NDVI变化的时空差异,并构建了基于耦合协调度理论和Pettitt检验方法的NDVI与降水关系的变异诊断方法,识别了黄土高原地区NDVI与降水关系的突变点,探讨了降水对NDVI变化的影响以及造成NDVI与降水关系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73.49%面积的NDVI在1998-2017年有呈现显著增加趋势(P<0.05),大部分地区NDVI在未来依旧呈现增加趋势;(2)黄土高原地区丘陵沟壑区与高原沟壑区的NDVI增加幅度大于黄土高原地区整体的增加幅度,而北部风沙区和农灌区以及黄土高原地区边界区域的NDVI增加滞后于区域整体变化;(3) NDVI与降水耦合协调程度逐年增强,两者关系在2006年发生显著突变(P<0.05);(4) NDVI呈现显著增加区域降水明显高于不显著变化区域(P<0.05),降水对NDVI变化存在一定影响,在丘陵沟壑区、高原沟壑区北部和东部河谷及土石山区北部NDVI和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然而黄土高原地区大部分区域的降水并不存在显著变化趋势(P>0.05),因此造成黄土高原地区NDVI与降水关系在2006年发生显著突变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人类活动(P<0.05)。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与降水的相互作用,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甘肃省近年来麻疹报告发病特点,为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甘肃省2009—2010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疑似麻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0年报告麻疹病例1 463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74.16%,≥15岁病例占病例总数的25.91%。4~7月为发病的高峰季节。对15岁以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病例分析,20.86%的病例未接种过麻疹类疫苗,32.71%的病例免疫史不详。对病例的接触史分析,在发病前7~21d有5.82%的病例明确接触过发热出疹性病人,有12.43%的病例曾去过医院。分离出麻疹病毒H1a基因型,对麻疹疫苗免疫和疫情的防控有指导意义。结论根据麻疹发病年龄构成及免疫史分析,个别地区常规免疫接种不足是造成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同时要注意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需要在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覆盖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规范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调查质量。 相似文献
14.
陇东地区杀虫植物资源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室内测定了采自甘肃陇东地区的136种植物样品的提取物对6种农业害虫的生物活性,筛选出了对试虫有50%以上生物活性的植物35种,其中豆科5种,菊科4种,茄科3种,其余各科不足3种,通过综合分析,认为骆驼蓬,苦豆子等10余种植物具有明显地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忍冬属植物区系地理的定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系统分类和地理分布资料,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将甘肃省所产忍冬属41个类群划分为18个地理范畴各异的分布式样,分别归属于中国特有,东亚、中国-日本、中国-鼓马拉雅、热带亚洲,西亚喜马拉雅至东亚北部等6个分布型,其中,中国特有分布类群占73.2%。多数分布式样体现出西南至东北部的适应性辐射方向,少数呈现山西至西北方向。将甘肃省忍冬属植物分布区划分为3个区,11个小区,其中白龙江中上游山地,小陇山微成 相似文献
16.
甘肃草本植物区系的一条分界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甘肃产5科161属531种草本植物(不包括栽培属种)进行了鉴定和登记,且对它们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区系地理研究,从种数与纬度的关系图中得出,北纬36°05′一线为甘肃草本植物区系中的一条可能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白刺属植物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白刺属植物的46个形态学、解剖学和细胞学性状指标,对甘肃省分布的5种白刺进行了数值分类研究。根据种问欧氏距离,应用类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结果表明:泡果白刺(Nitraria sphaerocarpa)和小果白刺(N.sibirico)间具有较强的亲缘关系,与其它3种的亲缘关系较远;毛瓣白刺(N.praevisa)、唐古特白刺(N.tangutorum)和大果白刺(N.roborowskii)可以归为一类。其中的毛瓣白刺和唐古特白刺之间的亲缘关系最为相近。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藜科植物标本的收集、整理和系统鉴定,本地区藜科植物共有67种,隶属于21属,8族,在我省有2个分布丰富区:河西走廊地区和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地区。分析表明,本区藜科植物可划为5个分布型和3个变型,其中以地中海区、西亚和中亚分布最多(占33.4%),除世界分布和中国特有外,均为温带性地理成分(占71%),结合对孑遗属的分析,说明了本区系的主要特征为典型的温带性质和具有一定的古老性,并与相邻地区有一定的联系;本区系起源于白垩纪至第三纪的古地中海沿岸,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海浸海退以及气候的变迁形成了现今的区系成分。根据植物区系分区的原则和方法,将甘肃藜科植物区系划分为5个区系小区:走廊小区,祁连山小区,中部小区,甘南小区和陇南小区,其中走廊小区和甘南小区不仅是本区藜科植物主要的分布区,而且也是我省重要的农业区和畜牧业基地,因此,对各小区的区系特征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生产实践的建议,以期为我省的防风固沙、植被恢复和草场建设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