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利时遗传学系统公司(Plant Genetics Systems,PGS)(在根特)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Robert Goldberg合作通过基因操作开发雄性不育油菜获得成功。这项技术超越作物品种的制约,是在短期内顺利地育成杂交种(F_1)种子的方法,很可能给种子业带来革命性变化。如能进一步开发F_1大豆和F_1小麦,其影响就更大了。 F_1种子有杂种优势,生长力强,由于出售的是结合了双亲性状F_1种子,所以能在短期内开发出组合了各种各样性状的种子。又由于农家不能自已获取F_1种子,所以对种子企业来说出售F_1种子能确保市场一年年地连续。因此,玉米和十字花科蔬菜等许多植物  相似文献   

2.
三井东压化学综合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所小组负责人藤村达人等的研究组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开发出作为杂交(F_1)水稻的母本品种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生物母体一号”(biomother一号) (暂称)。 以前是通过反复杂交技术开发F_1水稻的母本品种——雄性不育品种。使用细胞融合技术开发F_1水稻母本品种这大概是世界首创。藤村等于4月1~2日在茨城县召开的日本育种学会上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 以前培育雄性不育品种需要3~7年,现在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进行育种,比反复杂交时间短,约需1年。细胞融合技术是一种可以使很多品种雄性不育化的技术。藤村等所使用的细胞融合技术被称为非对称  相似文献   

3.
棉花种间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年来,我们用陆地棉、海岛棉为一方与中棉、草棉为另一方进行正反交,研究克服杂交不亲和性和F_1不育性的有效方法。重点组合的试验结果表明:(1)喷GA 50ppm、NAA40—320ppm各5次能使杂交结铃率达90%以上。铃大小和亲本自交铃相同,平均每铃有分化正常的杂种胚2.3—3.6个。(2)杂种胚进行离体培养,试管成活率达80%以上,移栽成活率40%以上。得到了陆地棉和中棉、海岛棉和中棉等5个杂交组合开花的杂种植株66株。(3)把10ppm的秋水仙碱加入培养基,在培养杂种胚的同时进行处理,使F_1的育性恢复株率达100%,冬季三个多月在温室盆栽,平均每株收铃4个,平均每铃有大籽4.8个。种子发芽势强,发芽率达95%以上。采用上述方法可以作到当年杂交、当年得到可育的F_1植株,并在F_1植株上收到大量F_2种子或回交一代种子。第二年即可在田间对F_2植株进行研究和选择。  相似文献   

4.
北海道绿色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北海道大学共同宣布,使导入水稻萎缩病病毒外壳蛋白的水稻再生成个体获得成功,现在正在鉴定病毒抗性。因此该研究所确立了水稻的基因操作技术,将来准备应用于该研究所瞄准的耐冷性水稻开发等。该研究所在这周(5月26日~28日)在盛冈市召开的日本植物病理学会上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详细报告。京都大学农学部教授古泽严男等小组也与住友化学公司一起育成了重组了水稻  相似文献   

5.
34个小麦品种(系)与黑麦进行了杂交,结果表明:亲和性在供试材料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12个小麦品种表现了与中国春相似的亲和性;对34个小麦/黑麦属间杂种(F_1)的回交结实率和开放授粉条件下的自交结实率的统计表明,杂种育性普遍较差,但不同组合间存在明显不同,其回交与自交结实率的变异幅度分别为0—4.50%和0—3.087粒/穗;小麦与黑麦属间杂种(F_1)育性与杂交亲和性间存在明显相关,回交和自交结实率以及能够回交和自交结实组合的出现频率均随亲和性的增加而表现增加的趋势;在小麦品种演化过程中,亲和性与杂种育性均表现降低的趋势;小麦/黑麦属间杂种(F_1)PMC MI染色体配对水平普遍较低,平均交叉结仅为0.359,但组合间存在一定差异,变幅为0—1.3;平均99.936%的杂种(F_1)花粉表现败育,仅有0.064%的杂种(F_1)花粉能被KI—I_2正常染色,杂种(F_1)染色体配对水平与正常染色花粉频率、正常染色花粉频率与自交结实率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09和0.205。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超甜玉米(Zea mays L.var.saccharata Bailey)亲本对F_1种子物质利用性状遗传效应,研究了19份自交系和其测配的10个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及亲子回归关系。结果表明,超甜玉米自交系及F_1种子的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百粒重、种子物质动用量和种子物质利用率差异较大,10个杂交组合中亲本和F_1种子的淀粉含量、脂肪含量、百粒重均存在显著差异。F_1种子淀粉含量和百粒重均表现出正向超亲优势,即近高亲本遗传;而F_1种子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种子物质动用量和种子物质利用率为近低亲本遗传。聚类分析和杂种优势分析表明,性状差异较大的FH14、Q26、GT22、GT2等亲本测配的杂交组合在种子百粒重或种子物质利用率等性状上具有较强的超亲优势。回归分析表明,母本对F_1种子的淀粉含量、百粒重有负效应,对种子物质动用量和种子物质利用率有正效应;父本对种子淀粉含量有负效应,对种子物质利用率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7.
利用小麦品种“中国春”及其ph1b、ph2a、ph2b基因突变体与粘果山羊草杂交,分析了可交配性方面的差异,观察了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就ph1b、ph2a、ph2b 3个基因的作用进行了比较。首次获得了F_1回交种子和自交种子,调查了自交、回交一代植株染色体数目,分析了ph基因对配子育性的影响以及回交结实与染色体配对的关系。本文还分析了F_1自交结实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饲养野生型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过程中发现了一种蛹色为白色的桔小实蝇突变品系。根据孟德尔遗传规律,设计野生型与突变型杂交(正交和反交)、F_1代与突变型回交、F_1代自交以及F_2代突变型自交等实验,对蛹白化突变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野生型与突变型杂交F_1代蛹色全部为野生型;F_2代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性状分离比为2.98∶1,回交实验野生型与突变型性状分离比为1.19∶1;而突变体自交后代(F_3代)全部为突变体。结果表明桔小实蝇蛹色白化突变品系的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于常染色体上单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性状。  相似文献   

9.
茎椰菜试管苗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茎椰菜(Brassia oleracea var.italica)是国际市场上畅销的高级蔬菜。目前,上海地区生产用种都是从国外进口的F_1种子,不能留种应用。在培育我国自己的品种中,为了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来加快自交系、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和进行春季单株留种,同时对大量繁殖F_1试管苗的方法作些探索,进行了茎椰菜试管苗繁殖的初步研究,探索了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种类、浓度和配比对花器官的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及加速试管苗繁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小报春不同授粉组合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报春‘红星’、‘紫霞’、‘罗兰香’3个品种分别设置8种授粉组合,统计了不同授粉组合的结实情况和单果种子数量,并对‘红星’品种部分授粉组合的花粉萌发与花粉管伸长过程进行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1)3个品种的结实率和单果种子数量均表现为异型植株授粉>长花柱同型异株授粉、长花柱自交>短花柱同型异株授粉、短花柱自交,不同授粉组合间单果种子数量差异极显著,异型植株授粉类型结实率均达到100%,单果种子数量为44~181粒,显著高于自交组合和同型异株杂交组合;以异型致死花粉作为蒙导对短花柱同型异株授粉组合的结实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长花柱同型异株授粉组合的结实没有一致的促进作用;3个品种中‘红星’的结实率和单果种子数量最高。(2)荧光显微观察表明,异型授粉组合花粉在柱头上大量萌发并在花柱中伸长,授粉144h后花粉管开始进入子房;同型授粉组合授粉12h后花粉开始萌发,但直到授粉后144h花粉管还没有进入花柱;自交授粉组合授粉后144h仍无花粉萌发。实验结果说明,小报春存在明显的自交不亲和性,且短花柱类型的自交不亲和性比长花柱类型强。  相似文献   

11.
八倍体小滨麦的形成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傅杰  陈漱阳 《遗传学报》1993,20(4):317-323
通过普通小麦(AABBDD 2n=42)与滨麦(JJNN 2n=28)杂种幼胚培养,获得F_17株(ABDJN 2n=35)。用秋水仙碱处理分蘖节后,再用普通小麦回交得到11粒种子。幼胚培养后得到BC_1F_17株(AABBDDJN 2n=56)。经过连续自交选育至BC_1F_0代,获得3种穗型的八倍体小滨麦(AABBDDJJ或AABBDDNN)。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52—5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2n=28Ⅱ的细胞占45.38—48.89%,染色体构型为1.69Ⅰ+27.07Ⅱ+0.06Ⅲ。株高89—105厘米;穗长13—16厘米;小花数96—108个;籽粒红色、大粒、不饱满,千粒重44.5—51克;自交和天然结实率分别为27.70—54.58%,49.48—58.63%;成熟期偏晚;耐寒耐旱;抗条锈、秆锈、叶锈、赤霉和白粉病。  相似文献   

12.
比利时PGS International公司95年5月9日宣布加拿大粮农部批准该公司商业栽培重组杂交油菜(F_1油菜)。该部认为,这种重组F_1油菜可作动物饲料使用。栽培重组F_1油菜,对环境也无不利影响。该公司已得到加拿大卫生部许可作为食品销售重组F_1油莱。 该公司领先世界开发了生产F_1种子用的亲株制作技术“Seedlink”(通过结合使用向花粉细胞特异的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从1979年开始,用抗病性较强的苏联球茎大麦(4x)为父本,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6x)为母本进行属间杂交,经离体培养杂种幼胚,获得了属间杂种(F_1)。杂种自交不育,用秋水仙素加倍亦不成功,而以中国春5B单体与之回交,获得回交一代(BC_1F_1)。杂种F_1形态为两亲的中间型,其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数在24—30条之间。BC_1F_1代杂种的形态与F_1相似,染色体数在45—49条之间(其中大多数细胞终变期有20—21个二价体和3—7个单价体)。BC_1F_1代自交或回交均有部分结实。以后各代继续自交分离;于1985—1986年,分离出6个异源二体附加系(2n=22Ⅱ)和异源八倍体(2n=28Ⅱ)以及若干个与母本形态有明显差异的整倍体杂种后代(2n=21Ⅱ)。这些整倍体和非整倍体后代中,有2个附加系的蛋白质含量较高(22.30%和20.37%);在整倍体后代中有两个株系与其父本一样对小麦黄花叶病(WYMV)具有抗性,而其母本与浙江省当前推广的小麦品种均不抗病,说明球茎大麦抗黄花叶病基因可能已导入母本中国春小麦。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尽管(小偃7430×烟农15)和(小偃7430×鲁麦1号)两个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非常紊乱,但小孢子能正常发生,其可育花粉分别为87.95%和86.80%,能够满足传粉受精的需要。(小偃7430×烟农15)杂种F_1 91.20%的雌配子体发育正常,其中80.35%发生了正常的双受精。无论在发育正常的种子中,还是瘪小或中途停止发育的种子中,胚的分化基本能够完成,但在正常受精的子房中仅有12.10%的胚乳能正常发育。因此胚乳败育是导致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种F_1自交结实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泛素活化酶E1基因(UBE1)在无籽沙糖桔自交不亲和反应中的作用,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来源于自交不亲和无籽沙糖桔(Citrus reticulata ‘Wuzishatangju’) WUBE1基因转化烟草(Nicotiana tabacum)。结果表明,外源基因WUBE1已导入烟草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转WUBE1基因的自交授粉组合花粉管在生长过程中,部分花粉管出现停止生长的现象,到达花柱基部的花粉管数量少于异交授粉和野生型自交组合。转WUBE1基因烟草的花粉生活力、发芽率、自交和异交后每个果荚中的种子数与野生型烟草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单一的WUBE1基因不能调控无籽沙糖桔自交不亲和反应,很可能是通过Ub/26S途径参与了无籽沙糖桔自交不亲和反应。  相似文献   

16.
韩国工业大学KAIST的Sang—YupLee教授(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系)在2009年11月26日召开的亚洲太平洋生物化学工程学会议上公布.用植物原料成功地生产出尼龙原料1,4-二氨基丁醇(1.4-diaminobutan01)。Lee教授的研究小组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以大肠杆菌为中心的微生物来生产琥珀酸、  相似文献   

17.
东京大学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应用生命化学专攻教授上野川修一等认为,只置换食品中的致敏蛋白的1个氨基酸残基就能减少免疫原性。特别指定免疫系启动时重要的(抗原提示细胞识别的抗原部位)的氨基酸残基后,利用酵母的基因重组生产置换了其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免疫给小鼠,不能产  相似文献   

18.
答:果穗与种子(指的胚和胚乳)是不同的世代的组织,是不同基因型的反映.高中生物课本“实验二”上提的“F_1的果穗”,应改为F_1种子或亲本植株果穗上的玉米粒。“F_2果穗粒色”应改为F_2玉米粒色或F_1植株果穗上的玉米粒色等. 其理由是:玉米果穗包括穗柄、苞叶、穗轴和雌性小花等部分,由主茎腋芽延仲而长成,与主茎植株(这里指亲代母本植株)同一世代,属于母本体细胞组织,它的性状发育由母本的基因型所决定的.所以果穗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用种子贮藏蛋白SDS—PAGE电泳、酯酶同工酶超薄等电聚焦电泳和RAPD分子标记鉴定五个两系杂交水稻组合F_1种子纯度的可行性。方法和结果: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未能找到所试五个组合各自的父本特征蛋白质带;利用酯酶同工酶超薄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和RAPD分子标记可找到所试五个组合的父母本特征酶带和RAPD标记,但酯酶同工酶的多态性同时也受种子萌发时间的影响。酯酶同工酶超薄等电聚焦电泳和RAPD分子标记可用于所试五个两系杂交水稻组合F_1种子纯度的鉴定。  相似文献   

20.
油菜多芽苗的诱导形成及其在无性系快速繁殖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菜及某些芸苔属蔬菜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杂交一代种子,其增产效果显著,但需靠“剥蕾授粉”保持母系(自交不亲和系)和隔离自交保持父系,因而费时费工,且多代自交还导致生活力退化以及种子产量低,限制了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如能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双亲植株,当可完善上述新技术。虽然油菜的组织培养已有不少报导,但由花器官、花茎段等再生的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