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探讨(1,3)-β-D-葡聚糖(BG)检测对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收集2009年同时进行(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科室送检真菌抗原情况,重症医学科的(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者真菌菌种分布情况以及(1,3)-β-D-葡聚糖检测假阳性情况。同时送检(1,3)-β-D-葡聚糖和真菌培养共275例,重症医学科送检最多,共178例:重症医学科(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36例(阳性率20.22%);重症医学科(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同时真菌培养阳性者25例,其中白假丝酵母菌10例,热带假丝酵母菌7例,光滑假丝酵母菌4例,阿萨希毛孢子菌2例,克柔假丝酵母菌1例,烟曲霉1例。11例(1,3)-β-D-葡聚糖假阳性,9例存在细菌菌血症。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应加强真菌感染监测。深部真菌感染中,假丝酵母菌属感染最多见。细菌菌血症可能造成(1,3)-β-D-葡聚糖检测假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情况,评估(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联合真菌培养在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状况,同步分析G试验检测结果。结果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病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所检出的90株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最为敏感,敏感率为100.00%;对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8.89%、90.00%、87.78%和77.78%。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56.25%、50.00%和43.75%,光滑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敏感率仅为58.33%。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局部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76、P0.001;t=1.988、P=0.049)。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局部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8,P0.001)。90例患者中有54例进行了G试验,其中13例患者G试验先于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G试验阴性患者(54例中有17例G试验为阴性)中有8例第1次送检G试验晚于血培养报阳时间。结论 G试验可作为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的诊断参考依据,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与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G试验联合真菌培养在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监测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对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8月~2010年7月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以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等,且临床出现感染症状的1 868例住院患者,在其抽静脉血做(1,3)-β-D-葡聚糖检测的同时留取血液或痰、中段尿、脓等分泌物标本做真菌培养。通过回顾性调查,了解使用抗真菌药后患者临床症状是否缓解作为临床诊断标准,并以此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结果 1 868例患者中使用抗真菌药物后症状缓解757例,使用抗真菌药物后症状未缓解和临床未使用抗真菌药物症状缓解1 082例,无临床资料29例(剔除);实际有效病例1 839例。其中以20 pg/mL为临界值时(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阳性778例,阴性1 061例,以50 pg/mL为临界值时(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阳性623例,阴性1 216例;真菌培养阳性457例,阴性1 382例。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验分别以20 pg/mL和50 pg/mL为临界值时,均得到较好的敏感度(分别为89.3%,74.9%)和特异度(分别为90.6%,94.8%),阳性预测值(86.9%和91.0%)和阴性预测值(92.4%和84.4%)均较高,无显著性差别(P>0.05);真菌培养的敏感度(49.0%)较低但特异度较高(92.1%)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2%和72.1%;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后敏感度提高至93.0%,特异度为88.9%。结论 G试验的方法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较传统的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但有时发生假阳性。传统的真菌培养方法虽敏感性低,但特异性高,建议临床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时,同时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及真菌镜检和培养等检查以提高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β-(1,3)-D-葡聚糖是许多活性真菌多糖的核心结构,由于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β-(1,3)-D-葡聚糖的主链、支链分支度、支链基团、分子量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介绍了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并对目前该类多糖的定性方法及鲎G因子、半乳糖神经酰胺ELISA等定量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药用真菌β-(1,3)-D-葡聚糖构效关系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1,3)-D-葡聚糖是许多活性真菌多糖的核心结构,由于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β-(1,3)-D-葡聚糖的主链、支链分支度、支链基团、分子量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介绍了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并对目前该类多糖的定性方法及鲎G因子、半乳糖神经酰胺ELISA等定量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和念珠菌评分(CS)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6年6月某院ICU科收治的201例IFI高危患者的病例,按照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及真菌研究组(EORTC/MSG)诊断标准,确诊9例,临床诊断73例,拟诊29例,非感染组90例,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配套G试验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1,3-β-D葡聚糖含量≥10pg/mL为阳性),并对201例高危患者进行念珠菌评分(评分结果≥3为阳性),计算G试验与CS单独或联合使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IFI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致病菌以白念珠菌为主。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者有88例,念珠菌评分阳性者有85例。联合使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念珠菌评分,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71.1%、75.0%、94.1%;相比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念珠菌评分单独使用,其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最高,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相近。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念珠菌评分联合应用时,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均较单独使用增高,联合应用对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1,3-β-D-葡聚糖和白假丝酵母生殖管抗体试验对侵袭性假丝酵母菌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于PubMed、Cochrane library、知网(CNKI)、WanFang(万方)、VIP(维普)和CBM(中国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对截止2019年4月中英文文献进行检索,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6个研究,合计359例患者,1,3-β-D-葡聚糖试验:敏感性为0.75(95%CI 0.67-0.82),特异性为0.75(95%CI 0.68-0.80),阳性似然比为3.18(95%CI 1.76-5.75),阴性似然比为0.34(95%CI 0.21-0.56),SROC曲线面积AUC=0.824 3;抗白假丝酵母生殖管抗体试验:敏感性为0.57(95%CI 0.48-0.65),特异性为0.78(95%CI 0.72-0.83),阳性似然比为3.07(95%CI 1.47-5.65),阴性似然比为0.59(95%CI 0.47-0.75),SROC曲线面积AUC=0.754 4;联合诊断:敏感性为0.93(95%CI 0.86-0.98),特异性为0.72(95%CI 0.64-0.80),阳性似然比为3.44(95%CI 1.63-7.29),阴性似然比为0.12(95%CI 0.06-0.25),SROC曲线面积AUC=0.928 3。结论 1,3-β-D-葡聚糖和抗白假丝酵母生殖管抗体单独检测对侵袭性假丝酵母菌病的诊断价值无明显差异,但二者联合检测时诊断价值比抗白假丝酵母生殖管抗体单独检测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临床疑诊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分析非培养诊断方法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和血浆(1,3)-β-D-葡聚糖(G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后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GM试验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4%;G试验灵敏度为50%,特异度为92%.GM试验和G试验二者联合试验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和78%.结论 GM试验和G试验均对侵袭性真菌病具有诊断价值,二者联合应用使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PCT)联合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AID)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AID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45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收治的AID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PCT和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PCT和血浆1,3-β-D-葡聚糖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PCT联合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血清PCT的诊断截点为0.05ng/mL,AUC为0.713,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截点为20ng/mL,AUC为0.851,两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36。两者联合诊断AID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63%、93.33%、92.0%,显著高于血清PCT检测的72.63%、72.63%、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诊断的准确高于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的81.05%(P0.05),其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联合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AID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与尿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对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疑似泌尿系IFI患者157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IFI组(48例)和非IFI组(109例),进行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和尿真菌培养,比较两种方法单独和联合检测对泌尿系IF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结果 G试验和尿真菌培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依次为(87.5%、89.6%)、(77.1%、78.9%)、(62.7%、65.2%)、(93.3%、94.5%)和(0.646、0.685);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依次为79.2%、98.2%、95.0%、91.5%和0.774。三者均具有较高阴性预测值,而联合检测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明显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0.05)。结论 G试验与尿真菌培养联合检测诊断泌尿系IFI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减少了假阳性结果,较单独检测具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BaiTouWeng decoction,BAEB)对白念珠菌细胞壁的抑制作用。方法以spot assay检测BAEB对白念珠菌细胞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和酶标仪检测BAEB对白念珠菌细胞壁β-1,3-葡聚糖及几丁质变化;qRT-PCR检测白念珠菌细胞壁β-1,3-葡聚糖合成相关基因FKS-1及几丁质合成相关基因CHS1、CHS2、CHS3、CHS8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BAEB对白念珠菌细胞壁结构影响。结果 BAEB干预后白念珠菌活性降低,256、512、1 024μg/mL BAEB组白念珠菌细胞壁β-1,3-葡聚糖暴露与几丁质暴露逐渐增多(P0.05);1 024μg/mL BAEB干预组FKS1、CHS1、CHS2、CHS3、CHS8分别下调5.57、2.96、3.29、4.47、3.00倍;透射电镜观察BAEB干预后白念珠菌细胞壁结构有破损。结论 BAEB可通过增加β-1,3-葡聚糖和几丁质的暴露,抑制β-1,3-葡聚糖、几丁质及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破坏白念珠菌细胞壁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 为了解血清1,3-β-D葡聚糖在呼吸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检测水平,探究血清1,3-β-D葡聚糖对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监测的效果。方法 对2011年至2013年东阳市横店集团医院的呼吸科就诊的5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组,而以30例非真菌的肺部感染患者及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析三组人群血清1,3-β-D葡聚糖的检测水平,同时对实验组中真菌半定量检测结果与血清1,3-β-D葡聚糖比较分析。结果 试验组血清1,3-β-D葡聚糖明显高于两组对照组(P<0.01),而非真菌的肺部感染组与健康人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针对肺部真菌感染组的分析,发现痰液中真菌半定量培养阳性程度与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的水平呈现出正相关,痰液真菌培养半定量3+组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1)。结论 呼吸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增高,且与痰液真菌培养阳性程度正相关,可作为临床肺部真菌感染诊断及疗效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1,3)-β-葡聚糖是蘑菇免疫调节和抗肿瘤多糖的核心结构。通过鲎的G因子法测定了从19种药用和食用蘑菇中提取的27个多糖样品中(1,3)-β-葡聚糖的含量,我们发现(1,3)-β-葡聚糖普遍存在于这些蘑菇多糖提取物中。但是,(1,3)-β-葡聚糖的含量随蘑菇的种类和多糖提取的部位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平均值大约占多糖的34.8%。从香菇、裂褶菌、云芝、草菇、灰树花、鸡腿菇和姬菇中提取的9种多糖中(1,3)-β-葡聚糖含量远高于其余的多糖。适当的纯化可以提高蘑菇多糖中(1,3)-β-葡聚糖的含量。我们的研究表明鲎G因子法可以用来快速有效地测定蘑菇多糖提取物中的(1,3)-β-葡聚糖含量。  相似文献   

14.
烟曲霉是最为常见的重要病原真菌之一,可引起侵袭性曲霉病、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曲霉肿以及严重过敏性哮喘等多种疾病,病死率高。β-1,3-葡聚糖是烟曲霉细胞壁的主要骨架成份,也是重要免疫原性因子,由β-1,3-葡聚糖合成酶催化生成,该酶主要由催化亚基Fks蛋白和调节亚基Rho1蛋白组成,Rho1可利用自身活性状态转化和修饰调控β-1,3-葡聚糖的合成,也可能通过控制肌动蛋白骨架重排影响Fks胞内转位和功能。该文对β-1,3-葡聚糖的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与烟曲霉及其他病原真菌感染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采取还原糖法对生防木霉菌真菌2号和真菌4号菌株在不同发酵时间产β-1,3-葡聚糖酶活性进行测定,对其产β-1,3-葡聚糖酶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在不同发酵时间β-1,3-葡聚糖酶活性大小变化的趋势大致相同,并均在培养72 h时β-1,3-葡聚糖酶活性达到最大,在相同发酵时间,真菌2号菌株比真菌4号菌株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要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细菌感染对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排除影响G试验结果的干扰因素后,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血培养细菌阳性及血培养阴性患者各40例,采集血清进行G试验检测。结果 40例血培养细菌阳性标本中革兰阳性菌22例,革兰阴性菌18例,其中只有1例大肠埃希菌的G试验结果为阳性,4例在灰区,其余为阴性。40例血培养阴性标本3例G试验结果在灰区,其余为阴性。血培养细菌阳性组与血培养阴性组G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细菌感染对G试验检测干扰较小。  相似文献   

17.
用寡糖对向日葵叶片进行喷雾,研究了该寡糖对向日葵叶片细胞内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2种病程相关蛋白(PRs蛋白)以及木质素、富含羟脯氨酸蛋白(HRGP)2种细胞壁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寡糖处理后,向日葵叶片中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均升高,最高值分别比同期CK增加36.38%和6.35%;木质素及HRGP含量也诱导增加,最高值分别比同期CK显著增加39.15%和47.13%.在寡糖处理后接种病原菌的向日葵叶片中,β-1,3-葡聚糖酶及细胞壁物质被诱导合成,且合成量均较单独寡糖处理与单独接种锈菌处理要高.研究发现,诱导向日葵幼苗叶片的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增强和细胞壁木质素、HRGP含量增加,可能是寡糖预处理增强向日葵抗锈性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11月间在北京友谊医院感染科住院患者174例,根据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排除深部真菌组、确诊组、临床诊断组、拟诊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检测各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153.4±37.0)pg/mL,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54.6±8.6)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3.4,P<0.01);分析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以20 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拟诊病例,3组间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以20 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可作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最佳诊断阈值。  相似文献   

19.
免疫活性多糖(1→3)-β-D-葡聚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细菌、酵母、真菌、蘑菇、谷类和海藻的细胞壁组成型成分。本文综述了(1→3)-β-D-葡聚糖生物学功能、制备方法和衍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较传统的酸碱提取法,诱导自溶结合次氯酸钠氧化可以提高(1→3)-β-D-葡聚糖收率。使用硫酸和正丙醇的非均相体系可以制备β-葡聚糖硫酸酯,产品完全溶于水,得率约37.4%(w/w),非均相体系磺化具有产物分离容易,产物纯度高,磺化反应体系正丙醇硫酸酯反应液可重复使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β-1,3-1,4-葡聚糖酶作为一种饲料和食品添加剂有着广泛用途。迄今在杆菌、梭菌、瘤胃细菌、真菌、高等植物中都发现了β-1,3-1,4-葡聚糖酶。综述了细菌来源β-1,3-1,4-葡聚糖酶的性质、结构、分子改造与表达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