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公英三萜类物质是传统药用植物蒲公英中一类成分,包括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赛醇等。研究表明蒲公英三萜类物质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除对多种炎症模型都有明确的防治作用外,还可抑制LPS诱导的炎症相关诱导酶类的合成以及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在抗炎的分子机制方面,蒲公英三萜类物质可显著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MAPKs通路和NF-κB通路的激活。综上表明蒲公英三萜类物质是蒲公英抗炎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2.
野生蒲公英与栽培蒲公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本实验通过显微鉴别 (切片、粉未 )、理化鉴别及薄层层析等方法对野生蒲公英和载培蒲公英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野生蒲公英和栽培蒲公英在组织结构上有明显区别 ,但在化学成份上没有区别 ,因此可以用载培蒲公英替代野生蒲公英以扩大药源  相似文献   

3.
蒲公英属植物是菊科的多年生草本,全株具有白色乳状汁液,有清热、解毒、散结、利尿的功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植物标本对吉林省9种野生蒲公英属植物做形态比较研究,根据种间形态差异绘制植物形态素描图和制定植物检索表。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9种野生蒲公英属植物中,根据花色和叶面有无斑点可分辨白花蒲公英和斑叶蒲公英,外层苞片有无角状突起可分辨华蒲公英与蒲公英,外层总苞片形状不同可分辨出长春蒲公英与东北蒲公英,异苞蒲公英与亚洲蒲公英。其中我国特产蒲公英属植物有异苞蒲公英、斑叶蒲公英、长春蒲公英三种。  相似文献   

4.
正许多中草药有消炎、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医药学家从这些中草药中开发出了许多抗菌药,用于抗感染治疗。这类中草药常见的有大蒜(大蒜素)、鱼腥草(鱼腥草素)、黄连(黄连素)、板蓝根(根、叶浸出物)、穿心莲(穿心莲内酯)、苦参(苦参总碱)、蒲公英(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果胶,胆碱等)等,它们被誉为"中药抗生素"。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其中的一味佼佼者——穿心莲。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蒲公英主要成分,分析其抗癌的可能机制及作用靶点,借助HPLC-Q-TOF-MS/MS技术对蒲公英提取物进行分析,利用SwissADME、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蒲公英主要活性成分和抗癌的作用靶点,通过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DVIAD在线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终从蒲公英提取物中共鉴定出29个化合物,主要包括有机酸类、黄酮类等化学成分,筛选到10个活性成分,成分-疾病的共同靶点84个。网络分析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等,关键靶点为AKT1、EGFR、SRC、ESR1、PTGS2、MMP9、KDR、MMP2、PIK3R1,并且涉及氧化-还原、负调控凋亡、蛋白质自磷酸化、ATP结合、蛋白激酶活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酶结合等过程,和癌症通路、癌症蛋白聚糖、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路。综上,蒲公英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来发挥抗癌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苦口良药—蒲公英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mon golicumHand .-Mazz、碱地蒲公英TaraxacumsinicumKitag ,或同属植物异胞蒲公英、热河蒲公英、西藏蒲公英的带根全草。又名婆婆丁、黄花地丁草等。多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及田野间。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药材特征 :本品呈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呈圆锥状 ,多弯曲 ,长 3~ 7cm ;表面棕褐色 ,抽皱 ;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 ,有的已脱落。叶基生 ,多皱缩破碎 ,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 ,绿褐色或暗灰色 ,先端尖或钝 ,边缘浅裂或羽状分裂 ,基部渐狭 ,下…  相似文献   

7.
药蒲公英减数分裂异常行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药蒲公英减数分裂各期进行了观察,研究得出药蒲公英花蕾直径大小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各期之间的关系(花蕾直径在2-7mm时为减数分裂期)。并发现药蒲公英减数分裂中出现许多异常行为。如后期桥和落后染色体;药蒲公英花粉粒空瘪,这些异常行为的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倒位和重复缺失等染色体结构变异出现以至形成双着丝点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的异常行为也说明药蒲公英是多倍体。  相似文献   

8.
旱生和湿生生境对蒲公英体内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旱生和湿生生境中生长的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分根、叶、花序分别测定抗氧化成分及总抗氧化能力,并比较了SOD同工酶谱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生境选取的蒲公英叶片中抗氧化物质以SOD、POD、CAT等抗氧化酶和Vc等小分子为主,花序中可溶性糖、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最高;湿生蒲公英各器官尤其是根中的SOD、CAT、POD活性高于旱生蒲公英对应器官中的酶活性,旱生蒲公英各器官尤其是花序中的可溶性糖、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高于湿生蒲公英对应器官中的含量;旱生和湿生生境未诱导出新的SOD同工酶带;旱生和湿生蒲公英对应器官的总抗氧化能力接近。  相似文献   

9.
吴杰  赵鑫  宁伟 《植物学通报》2011,46(4):437-446
通过对东北地区10种蒲公英瘦果形态及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比较,为蒲公英属(Taraxacum F.H.Wigg.)分类研究提供瘦果形态学证据。利用体式数码光学解剖镜和电子探针显微镜,对蒲公英瘦果进行观察比较,并根据瘦果大小、形状、喙基比例、颜色及微形态表面纹饰特征进行聚类检索。结果表明,(1)瘦果微形态特征为全身具刺,具白色斑点,刺状突起成行且规则排列,但刺大小及密度存在显著差异;(2)检索结果表明,以蒲公英瘦果形态及微形态特征进行检索的结果与《中国植物志》中的分类结果一致。该实验通过对东北地区10种蒲公英瘦果形态及微形态特征进行描述,确定了蒲公英瘦果形态特征差异可作为分类学表征证据,并将喙基长度(B)与瘦果长度(A)(不包括喙基长)之比命名为喙基比(B/A),该比值可增补为分类要点。研究结果支持《中国植物志》中对蒲公英属的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自2012年3月~2013年7月本院进行普外科手术800例患者研究,其中发生感染患者有36例,回顾性探究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性因素。结果:根据本院的回顾性研究,普通外科切口的感染例数所占的百分比率为4.5%,I类切口患者有326例,II、III类切口例数为474例,其中I类切口感染例数为6例,所占百分率为1.84%,II、III类切口感染例数为30例,所占百分率为6.36%。造成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与年龄、肥胖、性别、糖尿病、切口分类、手术性质、手术时间等相关。结论:通过加强对普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监控,可以有效的降低普外科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