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巨犀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进行调查时,根据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同志们所提供的线索,从玛纳斯系褐色层的中部采集到一个相当完整的巨犀头骨和下牙床,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一枚巨犀头骨。在同一层位的另一地点还找到了一段蝽齿鼷鹿的下牙床。这些化石对于确定一直没有化石依据的褐色层的地质时代很有意义。嵴齿鼷鹿化石已经研究发表(邱占祥,1965,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九卷四期);本文是对上述巨犀材料的研究。准噶尔巨犀 Dzungariotherium orgosensis gen.et sp.nov.(图版Ⅰ—Ⅲ)  相似文献   

2.
<正> 巨犀是欧亚大陆第三纪体型庞大的奇蹄类,我国巨犀化石丰富,分布比较广,内蒙、新疆、宁夏、甘肃、云南均有发现。1984年初夏,内蒙古非金属矿地质队地质科关政和同志寄来牙齿化石数块,经修理除得较完整的大牙齿一枚外,还有一些碎块无法拼接。化石采自内蒙伊盟鄂托克旗硅矿矿区,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06°50′30″,北纬39°12′14″;该地位于黄河东侧,西北距包兰线石咀山车站7公里。  相似文献   

3.
<正> 一九七九年八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张国铎和王长利两同志在宣威一带进行地质考察时,采集到一个近于完整的犀类牙齿化石。产化石地层是一套由紫红色砂岩、砾岩和夹a有泥岩夹层的含砾砂岩所组成的岩层,时代过去认为是早第三纪,但没有可靠的化石做依据。小巨犀化石的发现为确定地层时代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化石只有一颗左第三上臼齿,保存完好。从牙齿的大小、形状及结构等来看,宣威发现的这个化石与周明镇描述的云南路南小屯组中的小巨犀  相似文献   

4.
甘肃临夏盆地的渐新世巨犀化石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描述了 2种巨犀化石 :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 (Dzungariotheriumorgosense)和牙沟副巨犀(新种 ) (Paraceratheriumyagouensesp .nov.)。新种的主要特征是 :个体小 ;上颊齿齿冠高 ,有薄层白垩质覆盖 ;DP2~M1反前刺大 ,原尖后收缩沟明显 ,次尖有深的前收缩沟 ,中谷和后凹中常有附属小柱等。巨犀的演化历史可能比过去想象的更复杂。Indricotherium、Dzungariotherium和Paraceratherium为代表不同进化水平和支系的 3个属 ,不应合并为Paraceratherium一属。牙沟含巨犀化石层位的地质时代为晚渐新世。  相似文献   

5.
1964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进行调查时,在同一层中发现了一个属于Paraceratherium型的巨犀头骨、少量肢骨及一段偶蹄类的下牙床。巨犀化石将茌另文报导;偶蹄类化石,经研究,证实应属于一类原始的鼷鹿化石——嵴齿鼷鹿(Lophiomeryx)。原始鼷鹿化石在我国极少发现,过去仅在内蒙乌拉乌苏发现过一种  相似文献   

6.
巨犀类(Indricotheriinae 亚科)是真犀科(Rhinocerotidae)内比较原始,但相当特化的一支。这类化石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生物学和一般的兴趣,因为在这一类中的一些典型的种是现今知道的最大的陆生兽类,同时也是除了一些大型的蜥脚类恐龙以外,地史上最大的陆生动物。根据已有的资料分析,亚洲中部地区可能是巨犀类起源和进化的中心。关于巨犀类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巨犀     
陈瑜 《化石》2010,(2):12-20
巨犀是亚洲士著犀类,最早于始新世出现,一直延续到早中新世才灭绝,生存时间长达1800万年,是犀类家族里相当成功的一个分支。巨犀的分布非常广泛,但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巴基斯坦和中国。在欧洲只在土耳其、罗马尼亚、格鲁吉亚等地有零星的出土,其他地区没有发现,可能因为生态上的某些原因,巨犀也没有进入非洲和北美洲。  相似文献   

8.
邱占祥  甘临兰 《化石》2004,(1):11-14
提到犀牛人们不会陌生,因为我们在动物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它们的个体大而粗壮[现生犀牛中身材最大的非洲白犀的体长(=头和躯干总长度)为3.6-5米,肩高为1.6~2米;印度犀的体长为2.1-4.2米,肩高为1.1-1.8米]。巨犀.顾名思义:为巨大的犀牛.根据所发现的骨骼化石推算,巨犀(Indricotherwn)的体长最大约为8.23米,其肩高最高可达5.28米.(图1).显然要比现生的犀牛还要大得多。实际上巨犀不但是犀类中最巨大,而且是地质历史中最大的陆  相似文献   

9.
沙拉木伦始巨犀在坦曲盆地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记述了在山西省坦曲县发现的沙拉木伦始巨犀化石。这种化石在坦曲盆地发现,不仅扩大了该动物的地理分布,而且为河堤组的地质时代为沙拉木伦期-中始新世晚期增添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在兰州盆地渐新统韩家井组底部的黄砂层中新发现的巨犀化石:黄河巨犀(Paraceratherium huangheense sp.nov.)(新种),该化石产出层位的古地磁年龄为距今31.5Ma。新种主要特征为:P2之前无齿槽痕迹,一对下门齿粗壮,互相靠近,向前平伸且略微上翘,下颏孔位于p3之下,水平支下缘平直,p2前的齿隙部分向上隆起,下颌角圆钝,上升支后缘斜向后上方,齿式:?·?·3·3/1·0·3·3。除个体较大、下颌后缘有所不同之外,其下颌的总体特征与巴基斯坦的Paraceratherium bugtiense最为接近,显示两者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新标本的发现为确定经典的Dera Bugti地点产大巨犀化石层位的年代提供了新的证据,并为青藏高原的隆升讨论提供了新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1.
1959年秋,中苏古生物工作者在內蒙古烏兰察布盟烏尔丁鄂博漸新統地层中,采得一近乎完整的巨犀下頜骨,代表巨犀类的一个新属。我們将它訂名为烏尔丁巨犀——Urtinotherium gen. nov.。就目前对巨犀化石的了解,烏尔丁巨犀在許多方面,例如下頜联合部的結构,門齿、犬齿的大寸、形状及数目的变化等,都有一些独特的性貭,在了解巨犀类下頜骨及牙齿的結  相似文献   

12.
现代的犀牛是经过漫长的地球历史演变而残余下来的一类动物。如苏门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只有几十头,分布于缅甸中部到马来西亚南部的广大地区。但是在史前的第三纪(距今三百万年以前),犀牛却是种类繁多,其中大部分种类现在在地球上已经绝灭了,人们只能从保存在石头里的遗骸——化石,来了解它们。这里给读者介绍一类已绝灭的犀牛——巨犀。这一类中的一些典型种类是现今知道的最大的陆生兽类,除了一些大型的恐龙以外,可能也是地史上最大的陆生动物。过去有的科学家曾把其中某些种类称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了准噶尔巨犀(Dzungariotherium)的一个新种。标本为中苏古生物考察队1960年在内蒙古沙拉木伦地区额尔登敖包的早渐新世乌兰戈楚组内所采。由于这一新种的时代为早渐新世,因而有可能是发现于新疆的晚渐新世霍尔果断准噶尔巨犀(Dzungariotherium org-osensis)的祖先类型。  相似文献   

14.
Paraceratherium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 0 0年 ,笔者在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的福海县哈拉玛盖乡以南的萨尔多依腊地区测制乌伦古河组地层剖面时 ,在乌伦古河组和索索泉组之间的一套粗碎屑岩层中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孟津在 2 0 0 0 4化石点 ( 4 6°3 5.779′N ,87°43 .81 8′E)发现的一具副巨犀下颌骨。该下颌保存了这类动物的一些重要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解决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巨犀分类的有关争论以及含化石地层的时代提供了重要信息。新疆萨尔多依腊的巨犀下颌支和牙齿的形态与Forster Cooper( 1 91 1 :p .71 3 ;1 92 4:Fig .7)描述的Bugti的Paraceratheriumbu…  相似文献   

15.
《化石》2014,(3):7-7
正据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浙江自然博物馆和芝加哥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在云南省罗平县三叠纪地层中发现辐鳍鱼亚纲中一种新的全骨鱼类化石,命名为罗平强壮鱼(Robustichthys luopingensis)。该发现为研究全骨鱼类的早期演化和预言鱼目(Ionoscopiformes)的起源提供了关键性的证据。全骨鱼类是真骨鱼类(现生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的姐妹群,在研究辐鳍鱼亚纲新鳍鱼  相似文献   

16.
始新世晚期的哺乳类化石层位是我国发现化石种类最丰富、研究工作做得最多的早第三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之一,而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产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的地层,是我国除内蒙二连地区外在这方面研究最早和发现化石最多的一个地区。但是,有关这一地区主要含化石的地层和化石地点的资料,大多比较零散,而且有一些错漏之处,需要补充、修订和从地层及生物群方面进行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1)河南卢氏盆地始新统卢氏组剖面的描述、化石地点与发现的脊椎动物属、种名单及其动物群性质的讨论。(2)关于河南、山西间黄河岸边“垣曲盆地”始新世、渐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的分布、层位和时代方面的修订和补充资料。(3)河南济源的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述要。  相似文献   

17.
刘俊 《化石》2016,(2):42-46
正美国保存了世界上最佳的早二叠世脊椎动物群,这一时期的脊椎动物化石主要来自于德克萨斯。德州中北部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历史有一百多年,经过几代古生物学者的工作,发现了许多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类群,如异齿龙(Dimetrodon)、基龙(Edaphosaurus)、引螈(Eryops),等等。这些化石是美国大大小小许多博物馆的重要收藏。德州二叠系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始于1876年的春天,达拉斯的博尔(Jacob Boll)在阿彻(Archer)县东部采集动物标本,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以及别的材料。次年美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先驱科普(Edward D.Cope,1840-1897)来到达拉斯,见到这些标本,很  相似文献   

18.
广东南雄、始兴,江西赣州的蛋化石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1962—1963和1963—1964两个季度在广东南雄、始兴一带工作时,除发现大批的新生代初期化石外,还在南雄层中发现了一些恐龙化石和龟化石等。但最多的发现还是蛋化石。关于这一地区的这些化石采集和分布情况,已有初步报导(张玉萍、童永生1963)。第二季度的工作对前一季度作了一些补充,就蛋化石的分布与保存情况看,增加不多。但是两个季度的工作,可以使我们对于这一地区的蛋化石有了基本的了解,代表着迄今为止所知道的关于蛋化石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发掘队从1954年9月22日到11月12日在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发现了三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二千多件石器,以及三十多箱包括至少26种脊椎动物的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将有重要贡献。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研究确定:这个丁村化石人,是属于黄土时期以前和泥河湾时期以后在汾河下流居住的原始人类。它的地质时代,和北京附近周口店所发现的“中国猿人”的时代大致相同。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杨钟健换算结果,认为这是大约十五万年到六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据人类学家吴汝康的初步观察,丁村化石人比“中国猿人”较为进步。这种人使用的石器,用一种黑色的火成岩制成。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裴文中的初步研究,认为石片制作方法简单,形式很原始。和这种人类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犀牛、象、牛和马的化石。(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20.
1962—1963和1963—1964年两个野外季度,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广东南雄作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化石发掘工作。在两个野外季度的工作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和属于第三纪初期的脊椎动物化石。但是在中生代的地层中,除了在乌逕腊树园(6225)发现了比较完整的乌逕南雄龟(Nanhsiungchelys wuchingensis Yeh)以外,几乎所有骨化石,都很破碎甚至不能鉴定。由于和蛋化石一起也保存有象龟那样比较完好的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