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广东、浙江、福建、湖南、湖北等省的一些地方,积极开展“以蛙治虫”防冶农作物虫害的活动。已收到显著效果。这些地方的经验证明,“以蛙治虫”,不但能减轻害虫危害,  相似文献   

2.
青蛙是捕食农作物害虫的能手。浙江省临安县上甘公社樟村大队科研组和公社农科站、供销社一起,在去年早稻田放养青蛙治虫,虫害大为减轻,早稻增产。 1973年春,他们采集青蛙卵和蝌蚪进行人工培养,5月30日放入早稻田试验区,每只管五十丛稻  相似文献   

3.
在纪念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中共中央1966年5月16日《通知》十周年的光辉日子里,回顾全国植保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一个“以菌治虫”的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到处蓬勃开展,形势十分喜人。“以菌治虫”这个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为实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作出了巨大贡献。据1974年25省市区不完全统计,“以菌治虫”的面积在1,500万亩以上;1975年仅广东、湖北、吉林、黑龙江等13省市,就扩大到1,000万亩以上。这就充分证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遵照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教导,为了在双抢期间解决双抢和治虫争劳力的矛盾,做到双抢、治虫两不误,1973年,我们作了二季晚稻栽前药水浸秧试验,收到了显著的治虫效果。 一、试验情况 供试品种早丰,广秋4309-2,农垦58。  相似文献   

5.
前言 应用微生物防治森林虫害,是近年来治虫工作中的一个新途径。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以菌洽虫的群众运动蓬勃兴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我国农林害虫的防治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由于化学农药在农作物上的长期、大量施用,对危害作物的害虫不仅不能消灭,反而增强了抗药性,污染了环境,影响了人畜的健康。青蛙是消灭害虫的能手,已为举世所公认,但是,由于化学农药的使用不当,烤田及其它农田管理的影响,以及捕捉为家禽饲料等,数量正在逐渐减少。在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指引下,为了保护和繁殖这种害虫的天敌,达到“以蛙治虫”的目的,在公社党委领导下,我们自1974年3月至1975年10月,进行了繁殖青蛙,消灭虫害的试验工作,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试验创制的《式接蜂器》,使用方便,用工少,功效高,蜂质好,适于“三新繁蜂工艺流程”和农村社、队在无冷藏条件下,大搞群众性“育蜂治虫”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为了提高病虫防治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护环境,增进人民的身体健康,在总结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经验与利用啮小蜂防治三化螟的基础上,1974年我们在新丰县通过采用育蜂治虫、以菌治虫、保护天敌、放养生物、农业栽培技术、抗病品种以及施用少量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等措施,初步开展了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试区设在新丰县城郊公社的城东、大洞、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外防治森林害虫正趋向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近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一场“以菌治虫”的群众运动正在迅速发展。我国南方各省利用菌剂防治农林害虫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东北高纬度地区使用菌剂防治虫害报导尚少。我们于1972、1973年在大兴安岭开展了白僵菌和青虫菌对落  相似文献   

10.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在植物保护工作上,我们要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综合防治消灭害虫。“以虫治虫”是其中的重要措施。研究益虫越冬集群的规律,扩大益虫来源,给利用天敌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为此开展本题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缸养初春,把采来的蛙卵养入大号的金鱼缸,到出卵膜后分养,每缸20尾。在缸中养水草,便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用面包屑喂食。尾巴脱落、四肢长全时换入大水缸,缸中养些水葫芦等浮水植物,再放入木板或泡沫塑料,便于幼蛙栖息。池养校内有河流或水池的地方,初春捕捉抱对蛙放入池中,让其自然产卵。在池中种莲、菱、茭自等水草。  相似文献   

12.
海南大绿臭蛙寄生双睾虫属一新种(单殖吸虫纲,多盘虫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海南五指山的大绿臭蛙Ranalivida膀胱内检获多盘科Polysto matidae双睾虫属Diplorchis单殖吸虫1新种,以宿主种名命名为大绿臭蛙双睾虫Diplorchis lividae sp.nov.。新种以肠支侧突明显而区别于蛙双睾虫、拉氏双睾虫和无指盘臭蛙双睾虫;与石林双睾虫的区别是本种的肠支末端进入后吸器;本种中央大钩的形状与杭州双睾虫的大钩基部具深裂的缺刻明显不同;与黑斑蛙双睾虫的区别是本种中央大钩的内突上附有向前延伸的长条形肌腱,另本种卵巢较小、长度与卵相近,而黑斑蛙双睾虫的卵巢长度超过卵长的一倍。本种为海南多盘类单殖吸虫的首次报道。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寄生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13.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近年来,我区微生物农药的生产和应用有了新发展。为了进一步验证杀螟杆菌的治虫效果,1973年我们在阳谷县石门宋公社的东宋、西宋、官路堂、商坑、岳海、韩洼等十七个大队,依靠贫下中农、科学实验小组。搞了大面积杀螟杆菌防治玉米钻心虫示范样板田,施药面积达4,000余亩。多  相似文献   

14.
遵照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关于“同病虫害作斗争”的教导,我县广大贫下中农大搞微生物治虫的科学实验活动,在连续三年生产和使用微生物农药的基础上,1976年,在县委统一领导下,在城关、袱水、莲花、巡店四个公社918个生产队的十万亩稻田上开展了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水稻害虫的工作。这四个公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开学前做了一个养蛙器,飼养了几只青蛙。有意識的观察适应生活环境的情况,經过多次实驗,証明青蛙的皮色是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做法:首先在养蛙器中放些綠色植物,几乎把水盆全盖上了,經过五、六天的时间,青蛙皮膚逐漸变成綠色的颜色。(圖1)其次除去緣草,在水盆的周圍  相似文献   

16.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为了寻找防治农业害虫的新途径,探索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际效果,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于1972-1973年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大豆造桥虫等几种主要害虫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两年来我们在汶上、鱼台、兖州等地共计放蜂面积达850亩,其中防治玉米螟650亩,防治稻纵卷叶螟150亩,防治棉铃虫20亩,防治大豆造桥虫30亩。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效果较好,一般均在70—90%。此法简单易行,经济有效,每亩成本费仅0.13元,深受贫下中农欢迎。但我地区在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大豆造桥虫效果很差,不能压低虫口密度,一般放蜂区卵寄生率仅有20-30%,最高不超过40%。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施放异色瓢虫卵防治棉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遵照毛主席关于“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的伟大教导,大胆地进行了棉田施放异色瓢虫卵防治棉蚜效果的尝试。经过初步试验取得可喜的成果,治蚜效果达到89.1—92.3%,为移瓢治蚜工作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采自湖北省洪湖地区的泽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肠道内寄生的泽蛙原蛙片虫进行了形态学再描述, 包括活体形态、固定染色标本形态及扫描电镜下超微结构。样本形态特征参数值与Nie(倪达书)首次发现并命名时所记述标本参数值颇为相符(包括体长、体宽, 核长、核宽)。此外, 本文对2个重要的分类特征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1)缝线位于虫体顶端, 贯穿背腹侧; 所有体动基列均从缝线两侧发出。(2)胞核分裂时在两新核间产生的连接细丝, 在虫体整个生活周期一直存在。并针对这2点特征与其他已知的原蛙片虫属种类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认为缝线结构是较为稳定的分类特征之一, 体动基列均由此处生发并与虫体纵轴平行延伸; 推测泽蛙原蛙片虫子代虫体中的2个胞核均来自于母体中同一个核, 而其2核间的连接细丝可能是胞核分裂进化历程中比较原始的残迹。  相似文献   

19.
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Hallowell)卵是研究正常个体发育和实验发生学以及教学上常用的实验材料。但黑斑蛙卵的发育系在水内进行,需经常补充及更换培养液,在操作上不方便。 基于自然界中产卵在水外发育的两栖动物之普遍存在,正常产卵于水内发育的黑斑蛙卵是否也可以进行水外培养呢?遵照毛主席关于“你要有知识,你就得  相似文献   

20.
闽西北棘胸蛙生态调查及人工试养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棘胸蛙(Rana spinosa)在贵州、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均有分布,数量也多。棘胸蛙体大肉鲜,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布尔恩格尔(Boulenger)曾于1892年、1899年先后曾记载在湖北、浙江、福建发现有棘腹蛙,1920年他又改定为棘胸蛙。丁汉波(1944—1956)在研究福建的两栖动物时曾对棘胸蛙有过报道,但目前国内对棘胸蛙系统的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很好地开展。刘承钊等(1961)曾建议设法在池塘中试养,而国内至今未见人工养殖棘胸蛙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