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型趋同的分子证据探索一直是趋同演化研究的热点.高通量测序带来的多组学数据为分子趋同演化提供了大量研究材料和更加多样的研究角度.分子趋同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也从编码基因的氨基酸替换趋同扩展到基因丢失趋同、表达调控趋同、表达模式趋同、肠道微生物趋同等多个不同分子层级.本文对近年来基因组时代下基于多组学水平的分子趋同演化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Wnt信号通路高度保守,对细胞命运决定、迁移、极性建立、原始体轴形成和器官的发生以及干细胞的自我更新等起着关键的作用。Dishevelled (DVL)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胞浆蛋白,是Wnt信号通路的核心组分,在Wnt信号传导通路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不同物种(从单细胞动物到哺乳动物)基因组中DVL家族基因进行检索发现:DVL蛋白家族起源于早期的多细胞动物,与大堡礁海绵有共同的祖先,其成员可分为四个亚家族,分别是DVL1亚家族、DVL2亚家族、DVL3亚家族和无脊椎动物DVL亚家族,并发现DVL蛋白家族演化过程中存在基因复制现象;在演化历程中,DVL蛋白家族Motif的组成存在着规律性的变化,随着物种的演化Motif的数量有所增加;DVL家族基因存在着内含子的插入和缺失现象,其相位在高等动物中较为保守。本研究为进一步理解DVL蛋白家族的起源与演化动态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动物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们曾对转基因动物的制作方法、转基因动物研究的应用、转基因的表达特征及提高转基因表达的策略等作过专题综述^「1」。而这之后在转基因动物的研究方面又获得了许多新进展,其中转线粒体动物的问世拓宽了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内容。在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方法上,1998-1999年世界上先后报道了三种新方法:即由Schniek等报道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实现转基因,由Anthony W.S.C等报道的通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感  相似文献   

4.
5.
陈平富 《化石》2010,(3):2-9
自二十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约翰·奥斯罗姆复兴了赫胥黎提出的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后,鸟类起源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一假说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1975年,美国古生物学家罗伯特·巴克甚至大胆地宣布:  相似文献   

6.
动物转基因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到目前为止,原核注射是最可靠,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动物转基因方法.但该方法存在整合效率太低及不能定点整合的问题.在过去的20年里,出现了一些新的转基因方法,包括精子介导、反转录病毒介导、携带外源基因体细胞的核移植、ES细胞基因打靶技术等.但这些方法都未能根本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最近的一些文献中报道转基因技术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做出了改进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7.
计红  李鹏  杨焕民 《生物学杂志》2004,21(2):7-9,56
对动物特异性基因进行筛选和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而且为基因诊断、治疗和遗传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对近几年来,一些传统方法不断被改进,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新方法和新策略,并对这些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总结,为我们的实验和实践提供选择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海洋动物因具有产生抗菌物质、抗肿瘤物质、抗病毒物质、免疫调节物质等活性产物的巨大潜力,备受研究人员重视。近年来,各 国研究者已从海洋动物中分离出了数千种结构新颖的活性物质,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简要介绍了近六年来海绵、珊瑚、海参、 海鞘等海洋动物来源的活性物质研究进展,旨在为海洋药用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氧化还原系统主要由活性氧、自由基、活性氧生成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组成。大量的研究表明,氧化还原系统在机体多种生物学功能中发挥关键的调节作用。抗氧化系统主要包括酶类抗氧化剂和非酶类抗氧化剂。抗氧化系统一方面可以通过调节活性氧的水平影响各种生物学功能,另一方面各种酶类抗氧化剂和非酶类抗氧化剂本身也可以参与多种生化反应,调节机体功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机体内除了典型的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还存在多种抗氧化新型抗氧化酶,如硫氧还蛋白、谷氧还蛋白和金属基质蛋白酶等。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近年来的一些文献,综述抗氧化系统的研究新进展,旨在为抗氧化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将新的遗传物质注入小鼠受精卵后,再将这些卵植入寄母体内发育基因转移小鼠,已成为分析一系列生物学问题的近乎常规的工具。如能将这一技术用于家畜,那在实际上和经济上将是极为重要的,可使品种间特征的转移化比用传统育种法迅速得多。更有趣的是这可使遗传转移能在种间进行。  相似文献   

11.
12.
CHO细胞表达系统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是上前重组糖基蛋白生产首选体系。本文综述近几年该系统在生产基因工程药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HamsterOvaryCell)是目前重组糖基蛋白生产的首选体系。本文综述近几年来该系统在生产基因工程药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无脊椎动物的系统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上已知的动物有一百多万种。一般把包括原生动物在内的所有动物都归入动物界。但也有人主张把原生动物从动物界分出来,与大多数藻类门合成原生生物界;这样,动物界只包括后生动物。后生动物是动物中的主体,特征为:多细胞,异养,经胚胎发育而成。从原生动物门(有的学者把它分成鞭毛动物门、肉足动物门、孢子动物门、丝孢子动物门和纤毛动物门五门)到后生动物(一般分32门)中最后一门(脊  相似文献   

15.
缪绅裕 《化石》1992,(1):11-11,26
海产化石描绘了一幅6亿7千万年前动物初期脱离裸露大陆沙滩生活的田园景象:软珊瑚在海底弯成弓形。水母在流洋中波动起伏,海产蠕虫在软泥中艰难前行。经过1亿年后——寒武纪的开端,海的轮廓突然改变,使动物被上了鳞、刺、管和甲壳。为使表面不再裸露,动物骨胳令人弦目地以多变的形态出现了。  相似文献   

16.
注射新的遗传物质剂于小鼠的受精卵内,卵随后在寄母体内发育成转移基因小鼠(transgenicmice)。这在生物学问题广泛范围的分析中已成为一种常规方法(Rigby,1985)。假如同一技术能够应用于家畜,则它将是很为实用,并且很有经济价值的。将一种动物的特性转移到另一种动物,要比常规育种快的多。更引人注目的是它能够让基  相似文献   

17.
鹿科麂属(Muntiacus, Cervidae)在近两三百万年内经历了快速物种辐射, 但其物种间核型差异巨大. 5个现生种核型数据显示, 该类群染色体数目范围从小麂(Muntiacus reevesi)的46条到赤麂(M. muntjak vaginalis)的6条. 该类群的基因组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快速演化, 使其成为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材料. 40多年来, 技术的革新使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 染色体重排的类型、推动重排的分子机制及物种间的核型演化历程逐渐被阐释. 而且, 研究中发现, 雄性黑麂(M. crinifrons)1p+4染色体的演化途径与哺乳动物Y染色体的演化历程相似, 可成为哺乳动物性染色体演化研究的珍贵模型. 有关麂属动物基因组演化依然有许多问题等待更加全面、深入的探讨. 本文总结了该领域研究进展, 并对未来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补体系统功能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非常活跃。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方面的一些新进展:1.补体膜攻击机制。2.生物膜的组成和补体的活化。3.补体活化通路中的活性小片段。4.补体对巨噬细胞的作用。5.补体受体。 6.C_(1q)。7.补体和心血管疾患。8.补体活化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
蒙古高原绣线菊属植物演化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最小平行进化法对蒙古高原绣线菊属植物进行了分支分类研究,将本属植物分为4个组、6个系。其组的进化顺序为:Sect.Spiraea→Sect.Calospira→Sect.Glomerati→Sect.Chamaedryon。本属的进化趋势为冬芽芽鳞由数枚减少到2枚,花序由总状圆锥花序→复伞房花序→伞房花序→伞形花序。研究认为绣线菊属是泛北极起源。  相似文献   

20.
孙启高 《生态学报》2001,21(4):653-659
陆地植物的起源和演化与全球气候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环境和植被均呈动态变化,被子植物在白垩纪开始出现,并发生强烈分化,成为植物界的主宰,对这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化格局和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大量保存在地层中具有叶相特征的被子植物叶化石对认识这一过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生物学信息,简述了利用被子植物的叶相对古气候,古地理等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历史,“气候与叶片多变量分析程序”(Climate-Leaf Analysis Multivariate Program CLAMP)颇具特色,运用CLAMP在定量解释古气候等方面可以得到准确而精确的结果,这对定量重建晚白垩世以来全球陆地气候环境变化的格局与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对今后的深入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