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干旱区柽柳科植物种子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中国干旱区柽柳科(Tamaricaceae)植物3属7代表种的种子形态及种皮表面亚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表明种子形态及种皮表面亚显微结构可为本科植物的分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根据种子表皮毛着生的类型并结合外部形态特征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表皮毛可分为Ⅰ型表皮毛和Ⅱ型表皮毛,前者着生于种子表面,包括红砂属(ReaumuriaL.)和柽柳属(TamarixL.)植物的一些种类;后者着生于种子顶端的芒柱上,包括柽柳属一些种类和水柏枝属(MyricariaDesv.)植物。(2)表皮毛的演化趋势是由Ⅰ型表皮毛向Ⅱ型表皮毛转化。(3)红砂属处于本科的原始地位,水柏枝属较为进化,柽柳属是联系两者的中间环节,本属内亦存在许多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车前属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中国车前科Plantaginaceae车前属plantago2亚属8组17种及1变种植物的种子,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及亚显微结构(种皮纹饰).结果表明种子形态有四个类型:1,多角形类型;2.舟形类型;3.卵形类型;4.矩圆形类型。各个种的种子形态和种皮纹饰有着相当明显的区别。新种plantago densiflorus的建立应用了种子形态和种皮纹饰这一特征。车前种子形态分类与pilger用植物其他形态特征建立的车前属分类系统是一致的,因此,笔者支持Pilger的车前属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东北牛儿苗科(Geraniaceae)二属(太阳花属Erodium, 老鹳草属(Geranium)计14种(species)1变种(Variety)和1变型(form)植物的种皮亚显微结构(SEM)及种子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太阳花属与老鹳草属植物无论从种子形状, 长宽比, 还是种皮初级雕纹及次级雕纹形态都表现出明显差异。在老鹤草属下种及种下等级的鉴定和划分上, 种皮微形态及种子形态特征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陆兆华  曹文钟 《植物研究》1995,15(2):206-212
本文对中国东北Mang牛儿苗科二属(太阳花属Erodeium,老鹳草属(Geranium)计14种(species)变种(Variety)和1变型(form)植物的种皮亚显微结构(SEM)及了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花属与老鹳草属植物无论从种子形状,长宽比,还是种皮初级雕纹及次级雕纹形态都表现出明显差异。在老鹳草属下种及草种下等级的鉴定和划分上,种皮微形态及种子形态特征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毛茛科乌头属植物57种、5变种的种子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1)种皮微形态特征在属内颇为稳定,种子表皮细胞多为长方形(仅露蕊乌头的种子表皮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具有疏密不一的瘤状纹饰;(2)种子形态在亚属水平上有较大区别,特别是其中的单型亚属——露蕊乌头亚属的种子表面具有较为复杂的网状凹陷,与牛扁亚属和乌头亚属的种子(表面相当平滑)明显不同;(3)种子形态在牛扁亚属和乌头亚属中都有明显的分化,所观察的牛扁亚属的种子可分为两个类型,乌头亚属的种子可分为4个类型.根据上述结果,讨论了乌头属种子形态的分类和系统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11种党参属和金钱豹属(桔梗科)植物种子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码显微摄影技术对9种党参属(Codonopsis)植物及2种金钱豹属(Campanumoea)植物种子的形态及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种植物的种子均光滑无毛,除羊乳(Codonopsis lanceolata)和珠子参(Codonopsis convolvulacea var.forrestii)种子具有翼外,其他种类均无翼.种子多为椭球形或卵球形,表面颜色多为棕黄色或棕色.在光学显微镜下种皮表面纹饰可分为3种类型,即条纹型、网纹型、孔穴型.根据种皮微形态特征,对党参属内及与金钱豹属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凤仙花属种子形态及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次记载了对分布于峨眉山的凤仙花属Impatiens 12种植物的种子表面显微结构的观察, 并分析了种子表面形态在该属种水平上的分类价值及可能的系统学意义。种皮表层细胞特化、排列方 式、隆起状态、种脊上近合点端的突起、种子末端附属物的有无及其形态等性状被视为凤仙花属种子表 面的主要特征。依据这些性状12种凤仙花种子形态分为两种类型:1.种子表面光滑,无明显大、小细胞 分化。如白花凤仙I.wilsoni可能具3沟花粉凤仙花的种子形态的特点。2.表面粗糙,有明显大、小细 胞的分化及不同程度的细胞隆起,并呈现出多种特异形态.这代表了以一年生草本,4沟花粉为特点的 凤仙花种子形态特征。种子特征与植物体习性、花形态及花粉形态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属内类群的分化,因而在凤仙花科、属的分类和系统研究中是不可忽视的性状。  相似文献   

8.
中国茨藻科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对国产茨藻科植物的外种皮和内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茨藻科植物在种子表面细胞形态、表面纹饰和内种皮内层细胞形态及小瘤状突起的大小和密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可作为种级水平分类的依据,并首次发现外种皮微形态特征也与内种皮内层小瘤状突起一样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根据种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结果,我们支持Miki(1937)和Shaffer-Fehre(1991b)等关于茨藻科与水鳖科近缘,而不应放在眼子菜目的观点。对弯果茨藻Najas ancistrocarpa A.Br.ex Magnus和草茨藻N.graminea Del.外种皮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外种皮细胞表面具瘤状颗粒而非网状加厚。  相似文献   

9.
羊蹄甲属植物种子表面微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羊蹄甲属21种(含1亚种、2变种)的种子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羊蹄甲属植物的种子颜色、形状和外种皮纹饰多样,还发现种脐位置、假种皮裂片、拟透镜状突起和种皮表面纹饰有一定的相关性:即没有假种皮裂片,拟透镜状突起在种子表面不明显,具网状纹饰的种子其种脐位于种子亚顶部的位置,而非顶部位置。此外,大部分羊蹄甲亚属种子的表面纹饰为皱波状,而显托亚属的纹饰没有皱波状纹饰,却以网状纹饰居多。分析认为,羊蹄甲属植物中种皮网纹状纹饰可能是比较进化的特征;并认为种脐在亚顶部位置,没有假种皮裂片,拟透镜状突起在表面不明显,具网状纹饰的种子应是羊蹄甲属内较进化的式样。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扫描电镜对35种1变种柃属(Eurya)植物种子的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相对大小(长×宽)RS值和种皮表面纹饰作为种子形态比较的特征参数。结果显示,柃属种子根据相对大小RS值可划分为小型(RS<1.0),中型(1.03.0)三个等级,最小的种子相对大小不足0.5,最大的种子相对大小超过10;种皮表面纹饰分为负网纹和网纹两种类型,网纹类型在网眼的方向性、网眼形状、网眼深度、网脊特点等方面呈现出种间多样性,可用于类群的比较和鉴别。文中同时还探讨了种子大小及种皮微形态在属内的系统发育关系,推测了种皮表面纹饰的演化路线,研究结果表明种子的微形态特征对本属植物系统分类及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属内一些关键种系统位置的分析提供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1.
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在杜鹃花属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国产杜鹃花属Rhododendron6个亚属的代表种和近缘类群杜香属Ledum杜香L.palustre的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杜鹃花属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并通过比较现存杜鹃花属植物和种子化石,新发现一些居间的种子类型。结果表明,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叶状苞亚属subgen.Therorhodion的叶状苞杜鹃R.redowskianum的果实有短而疏的刺毛,无气孔,种子为无翅类,扁平,外围轮廓长椭圆形。杜鹃亚属subgen.Rhododendron植物果皮为百合花杜鹃型,具有鳞片,气孔器散生于指状突起之间,与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一致,其种子为百合花杜鹃型,表面具宽而浅的沟,呈脑纹状,有别于无鳞类杜鹃花。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果皮为云锦杜鹃型,其角质层表面不规则,无表皮毛,偶见气孔;种子为云锦杜鹃型。映山红亚属subgen.Tsutsusi果皮为岭南杜鹃型,密生长表皮毛,角质层致密;种子为南边杜鹃型和岭南杜鹃型。微形态特征与“常绿杜鹃亚属和(国产)映山红亚属均为内部支持率很高的单系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一致。马银花亚属subgen.Azaleastrum的马银花组sect.Azaleastrum和长蕊杜鹃组sect.Choniastrum微形态区别明显,支持各自为独立的单系类群。羊踯躅亚属subgen.Pentanthera的羊踯躅R.molle果皮特征明显,可与其他亚属区分,但种子类型更接近常绿杜鹃亚属。本研究结合分子系统发育资料和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讨论了一些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支持将腺萼马银花处理为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12.
五味子属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五味子属(Schisandra)10种96号样品的种子宏观形态和种皮的微观形态特征进行观察,首次对该属的种皮微观形态特征进行系统报道,并编排有分种检索表。研究结果表明:该属的种子宏观形态呈现平滑、细皱纹或瘤状突起,并认为五味子属种子形态可有从平滑到有细皱纹再到有瘤状突起的演化趋势;该属种皮表面微观形态可分为疣状突起型和网纹型。结合其它性状,本文认为网纹型所代表的两种植物应与本属中其它植物建立并列的分类单元。五味子属植物在种子形态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为属以下、种以上的分类提供依据,并为探讨该属的系统演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石竹属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石竹属(Dianthus)10种植物的种子宏观形态和种皮的微观形态特征进行观察,首次对该属的种皮微观形态特征进行系统报道。研究结果表明:该属的种子宏观形态可分为3种类型:椭圆形、卵圆形和三角形。种皮表面微观形态均为条形—负网状纹饰或负网状纹饰,按网眼形状将其分为了3个类型,种间网眼大小,网脊宽度具明显差异,这对于石竹属的系统分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裕民贝母种子休眠的形态响应机制,判断外源GA_3能否有效解除种子形态休眠,对CK和GA_3:30 mg/L处理下种子的形态结构及亚微结构变化规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GA_3:30 mg/L处理下种子的形态休眠时间为60 d,比CK处理提前20 d,胚率从22.33%提高到87.67%,然后种子进入生理休眠阶段;(2)种子具翅,质轻型小,胚完成形态休眠后结构分化仍不明显;(3)随种子形态休眠的打破,种皮颜色不断加深,胚乳不断水解,胚不断生长发育,胚率提高至恒定;(4)随种子形态休眠的解除,种皮气孔器结构稳定,但叶绿体数量持续增加,种皮、胚乳及胚的亚微结构变化不明显,仅胚乳表皮细胞破损严重。  相似文献   

15.
应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沙棘属(Hippophae Linn.)6种6亚种植物种子形态、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沙棘属植物种子形态、种皮微形态等性状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同时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种及种下类群的分类、鉴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种皮微形态可分为4种类型:拟脑纹状纹饰、线纹-穴状纹饰、近平滑-细疣状纹饰、浅穴-疣状纹饰.从内果皮和种皮结合程度及种皮表面光泽一致性等方面可明显地将沙棘属植物划分为二者紧密结合与分离两种情况,基本支持将沙棘属植物划分为有皮组和无皮组两大类群的观点,但观察结果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镜(SEM)对大戟属一品红亚属(Subgen.Poinsettia)的4种草本植物种子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显示:(1)在光学显微镜下,4种植物种子外形较为一致,为倒卵形至宽倒卵形,表面具瘤突.(2) SEM观察发现,4种植物的种子外种皮表面纹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其中猩猩草种子表面纹饰为鳞片状,齿裂大戟为棒状、刺状,E.davidii为横棒状、疣状,而白苞猩猩草种子表面是由分泌层形成的疣状突起或假孔穴组成.研究表明,4种一品红亚属植物种子微形态特征在种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并可作为检疫鉴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滨藜属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中国滨藜属(Atriplex L.)13种植物的种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并探讨其在分类学中的意义. 在种子外部形态观察基础上明确了胚根位置类型的划分标准, 认为滨藜属胚根位置仅有胚根上位和胚根侧位两种类型;利用扫描电镜首次观察报道了该属种皮微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种子形态及种皮微形态特征对属内类群划分具有较大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蓝钟花属(Cyananthus)11种植物的种子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微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蓝钟花属种子呈窄卵形,表面光滑,颜色多为黑色、褐色至棕色,其中多年生组表面具有特殊黑色斑纹;胚属短小型,胚乳白色或棕色,胶质或脂质;种皮表面纹饰为条纹型,网壁螺旋排列或平行排列,又可细分为阔网状条纹、窄网状条纹与一般性条纹三种类型.种子形态在属下三组间差异明显,种子长度、表面颜色及表面纹饰为属内组的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一年生组各种在种子形态上分化最为明显,可能与其较强的适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通过扫描电镜对凤仙花属(Impatiens)14种植物的种子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根据种皮表面纹饰及衍生物的特点,将该属植物的种皮微形态特征划分为4种类型,即光滑型、颗粒型、网状型和隆起型,后两者又可细分为若干亚型,其中负网状亚型和网状-丘状隆起亚型为首次报导。研究表明,14种凤仙花属植物种子表皮微形态特征差异显著,它们作为属内种的分类鉴别特征具有重要价值;种子表皮的微形态学特征与其植物体的部分表型特征具有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属内类群的分化。  相似文献   

20.
珍珠菜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11种珍珠菜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种皮微形态特征,可以明显的划分为两种类型,即黑腺珍珠菜型和金爪儿型。珍珠菜亚属的7种植物均属于黑腺珍珠菜型,黄连花亚属的4种植物均属于金爪儿型。种皮微形态特征支持以雄蕊群的构造为主要依据的属下分类系统,在亚属级水平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