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石蜡切片和荧光显微技术观察了温光敏核不育水稻N28S 无花粉败育过程中的显微结构变化, 结果显示: N28S 的小孢子母细胞形成后细胞质变得稀薄, 一部分不能进行减数分裂, 一部分减数分裂阻滞在细线期或胞质分裂异常, 最终所有细胞液泡化解体消失。在此过程中, 还观察到小孢子母细胞在细线期胼胝质壁不产生或提早消失, 以及小孢子发育后期花药壁绒毡层的异常解体。认为N28S 的无花粉败育是由小孢子母细胞的细胞质异常引起的, 胼胝质壁和绒毡层的异常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2.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花粉败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光学显微镜技术对萍乡显性不育水稻(PXDGMSR)可育株和不育株花粉形成及发育过程,药壁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其发育进行了研究,导致其不育株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有:(1)绒毡层细胞解体延迟;(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方式为“连续型”,但分裂期细胞液泡化严重,染色体粘连,纺缍体形成不规则,核中出现囊泡化现象,(3)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方式为“同时型”,母细胞形成多核现象。  相似文献   

3.
温敏核不育水稻籼S是从优质常规稻籼黄占自然突变而来的一个无花粉型光温敏核不育种质资源。在广州(23°08′N)自然条件下,一年中具有明显的“可育-不育-可育”的育性转换,5月初至10月底为稳定不育期。在人控光温条件下,低温诱导其由不育转为可育需要较长的持续时间,日均温21℃需7d以上,23.5℃需15d以上。细胞学观察表明其无花粉败育主要是由减数分裂时期的异常引起的,表现为小孢子母细胞粘连与液泡化、减数分裂受阻于前期Ⅰ的细线期、进行无丝分裂与异常的胞质分裂,始终没有正常四分体的形成,而是产生大小不同、核数不等的异常细胞,并最终解体消失。其花粉败育特点不同于以往研究过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具有花粉败育时期早而败育彻底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张自国 《生命世界》1992,19(3):22-24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花粉育性,可依种植地区与种植季节而变化。同一品系既可用作不育系而制杂交稻种子,又可自交繁殖而省去保持系。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改“三系法”为“二系法”开辟了新途径。光敏核不育材料育性可转换是该材料的宝贵之处。同时,这种可转换特性,特别是温度参预育性转换的调控引起的育性波动,给生产利用带来了一定困难。这种困难同其他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一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加以  相似文献   

5.
温光敏核雄性不育小麦雄性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掌握小麦温光敏核雄性不育系雄性败育发生的时期和类型,为两系法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提供依据,用涂抹压片法观察了其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在叶枕距-5cm 左右、幼穗长5cm 左右、孕穗前5~10d的时段处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发育正常;叶枕距-2~1cm 、幼穗长8cm 左右、孕穗前4~5d到孕穗当天的时段处于减数分裂期,减数分裂行为基本正常,能形成正常的四分体;叶枕距5cm 左右、穗长9cm左右、孕穗后到抽穗前的时段处于小孢子发育期,小孢子能发育到单核靠边期,但此后就发育停滞,细胞质和核物质逐渐解体,不能被苏木精或碘液染色,出现败育;发生败育的高峰在小孢子单核晚期,败育花粉的主要类型是圆败型.而在高温长日照条件下,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与常规对照品系相同,能形成正常可育的三核花粉粒.  相似文献   

6.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温光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W_(6154)S、安农S-1和衡农S-13个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做材料,采用分期播种的办法研究,提出了“临界低温”、“临界高温”和“过渡温度”的概念,求得W_(6154)S和安农S-1的临界低温为23℃,临界高温为25℃;衡农S-1的临界低温为23.5℃,临界高温为27℃。认为(1)不同的光敏核不育系的温光反应特性不同;(2)以“生态因子敏感雄性核不育水稻”这一名称代替“光敏核不育水稻”为宜;(3)在生产上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7.
新型旱稻昆植S—1两用核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世斌  孙又明 《遗传学报》1994,21(3):201-204
本文首次报道了一种新型旱稻昆植S-1两用核不育系的花粉败育过程。当不育系处于不育临界光温条件以下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末期I和末期II,不能形成细胞板,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的二、四分体,而形成4、6、8、16或更多的多核细胞。这些多核细胞形成花粉壁后发生核解体,内含物渗出,花粉粘连,败育。基于以上的特点,称之为“核增增生型”花粉败育途径。  相似文献   

8.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系由正常品种“农垦58”自然突变产生。为弄清该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曾用覆盖整个水稻基因组的300余个RFLP探针对农垦58S和“农垦58”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7个具多态性的探针,其中2个探针RG30和ZR626正好落在第7染色体上以前定位的光敏核不育基因pms1所在的区段。以这两个标记对农垦58S/“农垦58”组合F2随机群体140单株进行了RFLP分析,按RFLP  相似文献   

9.
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期饲喂放射性同位素,长日照或短日照处理条件下幼穗中~(32)P的含量分别为 1.66%和 4.48%,~(14)C的含量分别为20.80%和35.02%;在对照品种的幼穗中,长、短日照处理之间~(33)p,~(14)C的含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光敏核不育水稻幼穗的乙烯生成与育性转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11.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与其衍生不育系的叶绿体DNA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扩增了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及从它衍生出来的5个两用核不育系叶绿体DNA的ORF(open reading frame)100、ORF29-TrnC^GCA、rps16(ribosomal proteins16)基因内含子和TrnT^UGU-TrnL^UAA(tRNA^Thr(UGU)-tRNA^-Leu(UAA)等4个片段,并测定了其序列。研究结果表明,粳型光敏核不系农垦58S的叶绿体为粳型。农垦58S衍生的核不育系中,粳型核不育系7001S以及3个籼型核不育系1103S、培矮64S和广占63S的叶绿体DNA为粳型,与选育者提供的细胞质系谱一致。籼型核不育系W6154S的叶绿体DNA为籼型,与选育者提供的细胞质系谱不一致,推断选育者在选育过程中更换过细胞质(曾用不育系作过父本)。5个粳型叶绿体DNA的rps16基因内含子和TrnT^UGU-TrnL^UAA间区的序列相互之间有1-2个单核苷酸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
上位性对光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不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来源于农垦58S的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Oryza satiwa L.)培矮64S(长日低温下不育性稳定)和8902S(长日低温下不育性不稳定)及其人F1、F2群体为材料,通过长日低温和不同长日生态条件的7种处理,并结合RFLP分子标准记,研究了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的遗传及其基因定位和基因互作对其育性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表现为微效基因的作用,定位了  相似文献   

13.
要以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为材料,采用卡宝品红压片法研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胞学变化。结果表明:不育环境下的BS36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细胞形态异常现象较多。染色体异常主要表现为: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染色体散乱排列,微核、染色体分离不同步。细胞形态异常表现为:二分体时期细胞质不完全分裂,细胞板不平整;四分体时期子细胞大小不一。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异常四分体的比例为62.88%;成熟花粉粒中败育率为89.5%。推测减数分裂期间异常的染色体行为以及细胞形态可能是影响花粉育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花药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稻培矮64S花药培养的几个条件,认为低温预处理天数以7~8d为宜,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宜采用N6或SK3.  相似文献   

15.
SP2S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甘蓝型油菜温敏核不育系,本文采用半薄树脂切片、扫描电镜对SP2S及其可育近等基因系SP2F的花药发育及花粉形态进行观察比较,发现SP2S花药发育在减数分裂时期出现异常,单核花粉时期彻底败育。其主要特征是:减数分裂时期绒毡层已经径向肥大且出现大液泡,胼胝质不能及时降解,使得单核小孢子相互粘连在一起,小孢子无花粉壁的形成且细胞质物质逐渐降解,最后小孢子仅剩下空壳残留物,聚集在一起。SP2S败育特征与现有的核不育材料不同,表明其有可能是一种新型温敏核不育材料。  相似文献   

16.
光敏核不育水稻等位突变系的APLP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NK58s和NK58F这一对光敏核不育水稻等位突变系的AFLP分析,比较了AFLP,RAPD及RFLP检测DINA多态性的相对效率。结果表明,这三种分子标记的DNA多态性检出效率依次为AFLP>RAPD>RFLP;找出了水稻AFLP分析的最适反应条件;通过AFLP和集群混合分析(Bulked segregating analysis,BSA),筛选出了一批与水稻光敏核不育(PGMS)基因连锁的多态性AFLP产物,已完成了对4个多态性AFLP产物的克隆,Southem杂交证明其中2个为单拷贝顺序,另外2个为低拷贝顺序。对上述三种分子标记各自的优缺点及它们在DNA多态性检测中的适用之处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测定紫叶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桂紫-(?)S’及其配组杂种生育后期与叶片光合及衰老相关生理指标、杂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结果表明:‘桂紫-(?)S’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光合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比对照绿叶水稻不育系‘GD-(?)S’高,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较低,显示其未表现出早衰现象;其配组的杂种间叶片衰老生理指标差异较大,部分优于对照品种‘博优253’,也未出现早衰:籼粳中间型父本所配杂种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显著优于对照品种‘博优253’。  相似文献   

18.
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的初步定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农大3338是通过多年鉴定发现的一个优良的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小麦品系,运用SSR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对其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进行了定位,检测到了两个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座位,并分别命名为ptms1和ptms2,其中ptms1的基因效应是ptms2的2~3倍。  相似文献   

19.
李念华  童哲 《Acta Botanica Sinica》2000,42(10):1045-1050
首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方法对长日和短日处理后的农垦58S和对照农垦58(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花药中的IAA进行了定位研究和相对水平的比较。结果表明,此方法可反映游离态IAA在花药中的分布及其相对水平的变化。从雌雄蕊原基形成期至单核晚期的5个时期中,经长日照处理的农垦58S花药中的IAA水平都低于短日照处理的农垦58S及在不同光周期处理下的农垦58花药。对花  相似文献   

20.
在控制光长与温度的人工气候室,研究了7个核不育系籼稻抽穗与结实的光、温反应特性。二九青S、安农S-1、衡农S,CY8526S,W6154S,KS-14植株抽穗的感光性均弱,光周期敏感期(PSP)为-6至8天,仅8902S中等,PSP为31天,抽穗的高温促进率(TSR)一般为20%左右,感温性均属中等:KS-14为41%属强级。它们结实对光周期一般不敏感,仅二九青S、CY-8526S8902S在LD下结实率明显下降,但未达到全不育程度,因此均不是光敏核不育系;它们结实对温度均极敏感,30℃高温下5个品系全不育,W6154S在高温与20℃低温下都近于全不育;衡农S则在低温下近于全不育。供试7个不育系全为温敏不育系,它们结实的最适温度范围相当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