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善娜  刘玉兰 《遗传》2003,25(5):555-556
棉花雄性不育系洞A近二十年来一直彼认为受一对隐性核不育基因控制。最近黄观武等发现的临 时保持系MB及杂合不育系MA,其荃因型及遗传特征很难用原有假说解释。作者对此提出了两对核 基因互作的假说,可以较好地说明原假说难以说明的一些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2.
陆地棉洞A核雄性不育系及其MB保持系的遗传模式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论述了陆地棉洞A核雄性不育系遗传的不同解释。根据洞A核雄性不育系以及它的不育保持系MB的遗传研究结果,证明洞A核雄性不育系受1对隐性核不育基因控制的结论是正确的,并提出了它的不育保持系MB的遗传本质。  相似文献   

3.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Pingxiang Dominant Genic Male Sterile Rice,PDGMSR)是在水稻中首次发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其育性由两对显性基因互作控制,一对是萍乡显性核不育基因Ms-p,另一对是显性上位恢复基因(dominant epistatic fertility restorer gene,Rfe)。两者共同存在时显性上位恢复基因能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从而使育性表现可育。本实验用一个对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有恢复能力的水稻品种E823与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配制杂交组合,将(萍乡核不育水稻/E823)F2作为定位群体,根据F3株系的育性分离,选择育性分离株系对应F2单株(基因型为Ms-pMs-pRefrfe和Ms-pms-pRferfe)构建可育池,用对应F2株系中的不育单株(基因型为Ms-pMs-prferfe或Ms-pms-prferfe)构建不育池,将显性上位恢复基因Rfe定位在水稻10染色体RM311和RM3152一侧,遗传距离分别为7.9cM和3.6cM。根据已有的Ms-p的定位结果,合成10染色体部分微卫星引物,对不育单株进行分析,发现RM171和RM6745位于Ms-p的两侧,距离分别为0.3cM和3.0cM。根据10染色体的测序结果,将Ms-p界定在约730kb的范围内,并构建了Ms-p的电子重叠群。植物显性核不育的育性恢复机理存在“复等位基因”和“显性上位互作”两种假说,贺浩华等用经典的遗传学方法证明了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育性恢复的遗传机理属于“显性上位互作”。理论上认为,确定其遗传机理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基因定位,如果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位于同一位点,则其遗传机理属于“复等位基因”,否则为“显性上位互作”。本实验将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定位在水稻10染色体不同的位点,用基因定位的方法证实了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育性恢复的遗传机理属于“显性上位互作”。  相似文献   

4.
大白菜显性不育基因向白菜型油菜上转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白菜的显性核不育基因向白菜型油菜上转育,成功地育成了白菜油菜3种不育系。其配合力测定的总趋势,甲型不育〉全不育〉乙型不育,经遗传分析,选育,找到了上位显性核互作恢复基因(Ms),它对核不育基因(Sp)具有上位恢复作用,育性是2对显性核不育基因(Sp)和上位显性核互作恢复基因(Ms)控制的。并弄清了其相应的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普通小麦D^2型CMS-育性恢复体系中育性基因的种类及其遗传特性。结果表明:(1)D^2型不育系具有较好的不育性保持与恢复特征,在一般的普通小麦品种(系)中具有广泛的恢复(基因)源、可恢复度高(恢复度超过50%的品种或品质占到33.61%),也能较容易地转育出新的不育系(完全保持不育性的品种或品系占到25.21%),这一特征明显优于现有T、K、V型等不育系。(2)D^2型不育系的不育性受核内不育基因和抑制基因控制,相应的核基因型分为Al(不育基因)、A2(不育基因+抑制基因)两类;恢复纱的恢复性受核内主效恢复基因、微效恢复基因和抑制基因控制,相应的核基因型分为C1(主效恢复基因)、C2(驻效恢复基因+微效恢复基因)、C3(微效恢复基因)、C4(主效恢复基因+抑制基因)、C5(主效恢复基因+微效恢复基因+抑制基因)、C6(微效恢复基因+抑制基因)6种。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育性基因、尤其是微效恢复基因和抑制基因的遗传效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D^2型不育有效杂交组合的模型为:A1+C1`A1 C2、A2+C2。(3)D^2型不育系等位恢复基因的遗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非等位恢复基因的遗传表现出积效应,这正是强恢复系德育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叶绿体基因组的翻译产物与细胞质雄性不育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实验通过对叶绿体基因组翻译产物的分析,发现高粱3197 A不育系及其核代换系白马丁A和遗3 A不育系均比保持系(3197 B)多1个52,000道尔顿的变异多肽。而细胞质来源不同的粒息A不育系除52,000道尔顿多肽外还有1个特有的80,000道尔顿变异多肽。小麦T型不育系具有1个54,000道尔顿的变异多肽。甜菜不育系与保持系无差异。这说明某些作物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叶绿体遗传系统有关。在高粱恢复系和F_1叶绿体蛋白质中发现三种特有的多肽。它们是由核基因编码的,这可能是恢复基因的产物。由于恢复基因的作用,在F_1恢复育性的同时其叶绿体变异多肽的合成也受到了强烈的抑制。这进一步证明了不育性与叶绿体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大白菜显性核不育基因向白菜型油菜上转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白菜的显性核不育基因向白菜型油菜上转育,成功地育成了白菜型油菜3种不育系。其配合力测定的总趋势:甲型不育>全不育>乙型不育。经遗传分析、选育,找到了上位显性核互作恢复基因(Ms),它对核不育基因(Sp)具有上位恢复作用。育性是由2对显性核不育基因(Sp-)和上位显性核互作恢复基因(Ms-)控制的。并弄清了其相应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8.
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普通核雄性不育性遗传方式能够满足对植物最佳雄性不育系选育的要求,是水稻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极好遗传工具。如果能解决其不育系繁殖问题,将优于现有的其他杂种优势利用方式。克隆出普通核雄性不育性的可育基因,通过叶绿体转化,将核雄性不育性可育基因向普通核雄性不育株细胞质转移,创造普通核雄性不育株的保持系;通过种子成熟后表达的启动子;和以位点特异性重组技术为基础的基因开关以及化学诱导启动子的利用,都可能繁殖出100%不育株率的普通核雄性不育系,创造普通核雄性不育性利用的新途径,对植物杂种优势利用产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不育性的遗传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晓国  朱英国 《遗传》1991,13(3):1-3
本文选用5个常规粳稻品种和3小光敏感核不育系与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杂交,用花粉育性、套袋自交结实率、自然结实率和大田目测4种育性指标同时鉴定同一植株育性,观察分析杂种后代在长日下植株育性的表现。结果表明:光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的遗传行为表现为受1对隐性主基因控制,不同的遗传背景对不育性的遗传行为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不育系的不育机理至今尚未搞清。本工作对红莲型不育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花药蛋白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为从分子水平阐明其不育机理奠定基础。分别在不育系(A)、保持系(B)、杂种一代(F1)和恢复系(R)的花粉母细胞单核、二核及三核四分体时期取花药,匀浆、反复离心制备上清液、定量后,做不连续Bis-Acr凝胶电泳、染色,观察其蛋白电泳条带的变化。结果见Fig.1&2和Tab.1:大多数主要的、表达量大的蛋白质在二核期前后(花粉败育时期),没有明显变化,这些蛋白与败育无关。条带X、XI随着小孢子发育过程出现变化,但它们在A、B、F1和R中的表达行为变化一致,也与败育无关。条带Ⅰ、Ⅱ在不育系中不表达,条带Ⅲ为不育系所特有,条带Ⅳ在单核期以后出现,条带Ⅶ在二核期受到抑制,它们均可能与育性有关。A、F1中均有条带Ⅴ表达,说明该编码基因是由不育系遗传到F1中的,它与育性无关;而R、F1系中均有条带Ⅵ、Ⅷ表达,该编码基因可能是由恢复系遗传到F1中的,可能涉及F1的育性恢复。  相似文献   

11.
在玉米黄早4雄性不育系、保持系的10个组织(叶、根、茎、芽鞘、胚轴、苞叶、穗轴、花丝、雌蕊、花药)中共检测出18种正、负极向过氧化物酶,其中有7个组织不育系与保持系间过氧化物酶没有差异,只有在3个组织中(叶、茎、花药)不育系与保持系间的过氧化物酶存在差异,说明玉米黄早4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的过氧化物酶可能由细胞核基因编码。不育系与保持系个别组织内过氧化物酶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核内编码过氧化物酶的基因表达异常所引起,而这种表达异常,可能是与不育系中不育细胞质基因调控核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与核质互作不育系的遗传关系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1─1992年,分析了7个光(温)敏核不育系与15 个核质互作不育系杂交F1及部分F2植株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清楚地表明,有些光敏核不育系能够保持核质互作不育系的雄性不育性,有些光(温)敏核不育系则能够恢复或部分恢复; 有些光敏核不育系对某一核质互作不育系具有保持能力,对另一核质互作不育系则具有恢复能力; 并初步推测光(温)敏核不育基因与核质互作不育基因是独立发生的,当核质互作不育系中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隐性不育基因一起作用时,能够掩盖光(温)敏不育基因及其育性恢复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植物基因互作型显性核不育材料的新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基因互作型显性核不育材料的新假说刘秉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植物雄性不育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有的受遗传基因控制,有的则由于外界环境条件影响所致。显性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称为显性核不育。在通常情况下,显性核不育材料的异...  相似文献   

14.
辣椒雄性核不育基因的遗传研究及其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辣椒(Capsicum annuum L.)雄性核不育和核-质互作型不育类型已在杂交种的选配中得到应用。核不育类型由细胞核内的基因控制,而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则由细胞核和细胞质内的基因共同控制。综述了辣椒雄性不育的遗传及其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包括辣椒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核基因的定位、连锁分子标记的发展,为深入研究辣椒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及基因克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稻雄性不育一恢复基因的阈性状和剂量效应假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虎渠 《遗传》1990,12(5):47-48
杂交水稻不育一恢复基因的遗传行为比较复杂,现有的关于该方面研究的报道不足以解释杂交水稻不育一恢复基因的遗传机理。本文提出杂交水稻不育一恢复基因的阑性状和剂量效应假说,其主要论点有二:(1)恢复基因只有剂量效应,没有显隐性之分,一个品种恢复力的强弱依赖于该品种携带恢复基因的剂量;(2)不育一恢复这一性状属于闻性状,是核质互作的结果,当合子中恢复基因的剂量达到某rA值时,激活了不育系细胞质的育性,因此对于某一不育系来说,其相应的恢保关系可以分为三大类:没有恢复能力的L型品种,可作为保持系;具有完全恢复能力的H型品种,可以作为恢复系;具有部分恢复能力的M型品种。根据此假说得到的推论能够解释杂交水稻不育一恢复基因的遗传行为。  相似文献   

16.
水稻新资源温敏核不育系长S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S是来自普通野生稻与籼稻珍珠矮杂交后代的温敏核不育系。以长S与中浙B、R608等配组的F1和F2为材料,对其育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所有F1均为正常可育,F2群体中可育株数和不育株数经卡平方测验符合3∶1的理论分离比例,说明长S的育性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长S与HN5S、C815S、广占63S、湘陵628S及HD9802S的F1为材料,并进行育性观察。结果表明,长S与HN5S的F1为正常可育,而长S与C815S等其余4个不育系的F1表现为不育,这说明长S与HN5S的不育基因位点不等位,而与C815S等4个不育系的不育基因位点等位。  相似文献   

17.
朱英国 《生命世界》1992,19(2):20-22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为两系杂交稻奠定了基础。农垦58S为晚梗型,经济性状不理想,直接利用于生产较困难,必须将光敏核不育特性转育到优良的籼、粳品种中,选育出符合生产要求的光敏核不育系,才有生产利用价值。光周期诱导水稻雄性育性转换特性是由1—2对主效基因控制的,可以通过杂交转育。自八十年代以来,湖北和全国的水稻遗传育种学家开展了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到1991年止,由农垦58S为源的通过省级以上鉴定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18个,其中籼稻10个粳稻8个,由光、温敏核不育系配制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开始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8.
油菜单显性核不育及其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选育的单显性核不育油菜分离群体为材料,对单显性核不育油菜的育性特征、花器形态进行了多代跟踪调查;对其遗传规律进行了探讨,确定该不育性状受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利用集群分离法(BSA)对该油菜单显性核不育基因进行了RAPD分析。在所选用的300个随机引物中,获得引物S243(5’CTATGCCGAC 3’)在可育集团与不育集团问扩增出多态性产物S-2431500。通过对该分离群体及其姐妹系分离群体进行单株验证,均获得相同的扩增结果,表明S-2431500与单显性核不育基因相连锁。  相似文献   

19.
小麦K型及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RFLP和RAPD技术对具有相同核遗传背景的小麦K型不育系K149A,V型不育系V149A及相应保持系149B的线粒体DNA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线粒体DNA的结构显著不同,atpA,atp9,coxⅡ,cob等线粒体功能基因有组织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水稻籼型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  言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是一种典型的生态遗传现象 ,其遗传行为既受内部基因控制 ,又受外部光、温等生态因子的调节 ,还与所处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 .前人已对农垦 5 8S及其衍生系等粳型光温敏核不育性有过较系统地研究 ,并提出一对、二对、三对和重复基因突变等多种假说[3 ,5,7~ 9] ;但对籼型及非农垦 5 8S基因源的光温敏核不育性研究较少 .本文采用极大似然法 ,对不同来源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性进行系统研究 ,旨在揭示其遗传本质 ,为解决两系法杂交水稻推广过程中出现的不育起点温度“漂移”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