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锡玲  王赛赛  王全喜 《生物学通报》2012,47(9):52-53,F0004
团扇蕨[Gonocormus minutus (Blume) Bosch]是观察蕨类植物孢子囊发育过程的一种好材料.以团扇蕨为材料观察孢子囊发育具有取材容易、方便确定和获得孢子囊发育的各个时期、方便进行半薄切片和观察、可代表大多数蕨类植物孢子囊发育的特点(薄囊型)等优点,可为丰富《植物学实验》的教学材料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产十种蕨类植物孢子囊和叶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邢怡  党安志  刘保东 《植物研究》2004,24(4):413-418
用扫描电镜对黑龙江产十种不同科属、不同生境的蕨类植物的孢子囊和叶表皮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显示:蕨类植物的孢子囊和叶表皮在扫描电镜下,显示出更为丰富的形态特征,并表现出细致而稳定的异同点,可作为蕨类系统分类的现代手段,能更好的应用于疑难科属的分类研究;十种蕨类植物也都表现出其形态结构与生态生理的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Eaton)O.Ktze.)孢子囊的发育及在此期间质体的分化过程。研究表明:(1)红盖鳞毛蕨孢子囊的发育类型属于薄囊蕨型;(2)绒毡层为混合型,即内层绒毡层为原生质团型,外层绒毡层为腺质型;(3)孢子囊原始细胞中的质体通过3条路径分化,其一,原始细胞中含淀粉粒的质体通过分裂分配到下方细胞,继而进入孢子囊柄;其二,原始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生质体被分配到上方细胞,进而被分配到除顶细胞外的原基细胞中,顶细胞将含淀粉粒的质体通过分裂分配到外套层原始细胞中;其三,顶细胞也将具淀粉粒的质体通过分裂分配到内部细胞,使分裂产生的孢原细胞和绒毡层原始细胞具新生质体;造孢细胞和孢子母细胞的质体具淀粉粒,孢子母细胞还具油体,新生孢子中具造粉体和油体;两层绒毡层具新生质体,随着退化外层绒毡层出现造粉体,内层绒毡层出现油体;(4)红盖鳞毛蕨与少数被子植物小孢子发育阶段质体分化模式类似,由前质体分化为造粉体再到油体。研究结果为蕨类植物质体在孢子囊发育过程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差异分化提供了新观察资料,为蕨类植物发育生物学和系统演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陆树刚   《广西植物》1999,19(1):27-28
本文报道鳞毛蕨属的一个新名称和瘤蕨属的两个新组合名称。  相似文献   

5.
两色鳞毛蕨(Dryopteris bissetiana(Baker)C.Chr.)在中国是比较常见和熟知的一种蕨类植物。《中国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中采用的是一不合法的学名。在此给予纠正。  相似文献   

6.
中国蕨类植物志中两色鳞毛蕨学名的纠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色鳞毛蕨(Dryopteris bissetiana (Baker) C. Chr.)在中国是比较常见和熟知的一种蕨类植物。《中国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中采用的是一不合法的学名。在此给予纠正。  相似文献   

7.
香港新记载的三种蕨类植物苏美灵(香港浸会学院生物系,香港九龙窝打老道224号)NEWRECORDSOFFERNSINHONGKONG¥SUMei-Ling(M.L.So)(BiologyDepartment,HongKongBaptistColleg...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四川峨眉山、云南点苍山和北京雾灵山产的25种蕨类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其中15种的染色体数目和4个种的细胞型是首次记载。此外,还对荚囊蕨属(Struthiote-ris)和水龙骨属(Ppolypodiodes)等属的染色体基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10.
11.
利用透射电镜对模式植物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孢子囊的早期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蕨的孢子囊是由叶片表皮的原始细胞发育而来,经过横向和纵向分裂形成外套层原始细胞和内部细胞,此过程中各个细胞内线粒体和叶绿体逐渐变大,变发达;之后外套层原始细胞继续纵分裂形成孢子囊壁细胞,内部细胞分裂形成内外两层绒毡层和孢子母细胞,此过程中电子密集物在分裂最为旺盛的细胞内体积最大,数量最多;最后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孢子,此时可见孢子之间以及孢子与原生质团之间均存在着表面膜.内层绒毡层为周原质团绒毡层,外层绒毡层为腺质型绒毡层.水蕨孢子囊的早期发育属于薄囊蕨型发育.  相似文献   

12.
报告了寄生于蕨类植物上的枝孢属Cladosporium二新种:扇蕨枝孢C.Neocheiro-pteridis和巢蕨枝孢C.neottopteridis。新种提供了拉丁文和中文描述及形态图。模式标本收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13.
报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东方荚果蕨配子体发育的过程。培养5 d左右孢子萌发;丝状体单列细胞;片状体发育方式为槲蕨型(D rynaria type);成熟雄配子体近心形,成熟雌配子体呈阔圆心形;毛状体由1~3个细胞组成;精子器发育方式为水龙骨科型(Polypod iaceae type);配子体中部及基部细胞内存在哑铃型叶绿体;在近原丝体细胞中,可观察到极不规则的叶绿体;假根单细胞,丝状。  相似文献   

14.
蕨类植物现存约12 000种,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中国有蕨类植物61科223属约2 600种,其中可供药用的有300余种,以华南及西南地区分布较多[1]。据报道,药用蕨类植物具有舒筋活血、除湿镇痛、清热滑肠、止咳化痰、利尿安神、止血、驱虫、解毒、抗菌、抗癌和抗HIV等功效[2-7],其化学成分主要包含酚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甾体及三萜类等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蕨类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成分,  相似文献   

15.
报告了寄生于蕨类植物上的枝孢属Cladosporium二新种:扇蕨枝孢C.Neocheiro-pteridis和巢蕨枝孢C.Neottopteridis。新种提供了拉丁文和中文描述及形态图。模式标本收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16.
蕨类植物普遍能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并显著增强其获取养分和抵抗环境胁迫的能力,为了明晰AMF在不同蕨类植物体内的侵染特征,该研究对广东封开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内的蕨类植物进行野外调查取样,并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蕨类植物—AMF共生体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分析,以明确不同蕨类植物与AMF的共生特征,从而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利用华南地区蕨类植物资源。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AMF对不同蕨类植物的侵染形式均以菌丝为主,而丛枝侵染率最低;不同蕨类植物之间的AMF总侵染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团叶鳞始蕨(56.03%)均显著高于其他物种(P<0.05)。(2)显微观察显示,菌丝是AMF定殖于各种蕨类植物根系中最常见的形式,在9种蕨类植物根皮层细胞中均有发现,但不存在于中柱细胞。(3)观察发现,AMF菌丝主要由2~3层厚薄不一的薄壁细胞组成,多呈椭圆形和扁平形状。(4)AMF菌丝及泡囊中包含许多小液泡和脂质类物质,这可能是菌根结构储存能量的重要方式。研究认为,陆地生态系统中AMF对蕨类植物普遍具有侵染的能力,但其在不同蕨类植物根系中的赋存形式具有显著差异,这可能归因于植物自身生理特征以及生境条件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几种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抑菌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6种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不同浸提液对几种常见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它们普遍表现了很好的抑菌效果,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抑制效果最好,最大的抑菌率达到90.4%;通过对鳞毛蕨科3个属的抑菌作用比较,耳蕨属(Polystichum)的普遍抑菌作用占优势;从浸提方法上看,醇提取的方法并不比水提取的方法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刘云龙  何永宏 《菌物系统》2000,19(2):169-171
报告了寄生于蕨类植物上的枝孢属Cladosporium二新种:扇蕨枝孢C.Neocheiropteridis和巢蕨枝孢C.neottopteridis。新种提供了拉丁文和中文描述及形态图。模式标本收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19.
王汉臣  胡尚勤  袁涛 《菌物研究》2011,9(4):216-218,223
报道了环柄菇属距孢环柄菇组的2个中国新记录种:红斑环柄菇(Lepiota erythrosticta)和黄栗环柄菇(Lepiota luteocastanea).根据中国的标本对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就重要显微特征进行绘图,讨论了它们与相近种的区别,总结了其分布、生境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产叉蕨科7属34种植物孢子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叉蕨科植物孢子为左右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超半圆形或豆形;极轴长为18~38μm,赤道轴长为23~57μm;单裂缝,裂缝长度为孢子全长的1/2~2/3;孢子具脊状、翅状、刺状和耳状4种纹饰,孢子表面有时具细刺、颗粒或孔。通过孢粉学分析,叉蕨科依据孢子形态特征和依据孢子体形态特征的分类结果并不一致,孢粉纹饰类型呈现一定程度的属间交叉;支持将叉蕨科和鳞毛蕨科进行重新划分的MAARTEN J.M的新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