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rctocyonidae科是食肉类哺乳动物中最原始和基本的一个科。这一科的化石过去仅在北美和欧洲的古新統和下始新統地层中发現。最近,我国在河南卢氏的上始新統中发現了这一科的化石,不仅代表了亚洲第一次的发現,而且使这一科在全世界的分布时代由早始新世延长到晚始新世。因此,这个发現无論在地层和古生物上,都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裂齿目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裂齿目(Tillodontia)是一类绝灭的哺乳动物。它们的地貭历史很短,最老的化石发现于晚古新世,始新世后的地层中即无发现。它们在系统发生上的来源还不清楚,可能起源于第三纪开始时的某种肉齿类。过去许多年来,这一目的化石,除了欧洲早始新世的一个种外,只限于北美洲的上古新统至中始新统。1937年,杨锺健教授研究李悦言先生在山西垣曲河堤村垣曲统中采集  相似文献   

3.
在欧亚大陆中新統和下上新統发見的几种安琪馬类化石,一般都认为是从北美进入这一大陆的这一馬亚科的旁枝。Anchitherium是这类旁枝中最有名的代表。这是一种齿冠較低、結构簡单、以嫩叶为食的馬类。早期中新世的Anchitherium个体較小,晚期的类型变得稍大,但齿冠的基本結构并无多大变化。齿冠保持簡单結构,而个体逐漸增大是晚期安琪馬类旁枝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征。典型的安琪馬化石过去都只在中新統內发現。在上新統內发現的安琪馬类,性貭都巳相当特化,个体变得很大。欧洲上新世的安琪馬化石  相似文献   

4.
始鼠化石在甘肃省党河地区上渐新统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正>始鼠科(Eomyidae)是一类已绝灭的小型的鼠类,在古近纪和新近纪时广布全北区,以北美(中始新世—晚中新世)和欧洲(早渐新世—晚上新世)发现的化石较丰富。过去在亚洲发现的始鼠化石极少。亚洲的第一个始鼠化石是1982年才发现的(郑绍华等,1982)。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亚洲陆续发现了一些始鼠化石,表明从中始新世到上新世时在亚洲已有始鼠生存过(Wang and Emry,1990;Qiu,1994,1996;Tomidaand Setoguchi,1994;Emry et  相似文献   

5.
云南禄丰、元谋晚中新世古猿地点始鼠科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始鼠科(Eomyidae)是一类绝灭了的啮齿类动物,渐新世和中新世时广布全北区,但亚洲远没有欧洲和北美常见。中国含始鼠类化石地点不多,发现的属只有渐新世的Eomys、Eomyodon和Pseudotheridomys,以及中新世的Keramidomys和Leptodontomys(Zheng and Li,1982;Falhbusch et al.,1983;Wang and Emry,1991;Qiu,1996;Wang,2002)。本文描述的云南始鼠类化石,系1983年在禄丰石灰坝和1999、2000年在元谋雷老两个古猿地点采集到的。材料不多,但至少代表始鼠科的两个新属,为我国惟一采自南方,并与古猿类共生的稀少啮齿类动物。新种的模式产地均为禄丰石灰坝。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团队于7月24号在英国《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他们有关蜥脚类恐龙演化的最新成果,报告了一种来自中国中侏罗世早期(1.74亿年前)的梁龙类新属种——神奇灵武龙(Lingwulong shenqi),这一发现挑战了关于梁龙类恐龙和其它新蜥脚类恐龙的起源和扩散的传统观点。蜥脚类恐龙是一类植食性恐龙,其中包括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陆地动物。人们一直认为新蜥脚类恐龙——蜥脚类恐龙晚期演化分  相似文献   

7.
记真恐角兽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这里记述的真恐角兽是1974年和197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区测队五分队和651地质队寄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的,同它一起寄来的还有雷兽、中兽等材料,这些化石均产自百色盆地洞均组的灰质泥岩和灰岩中。真恐角兽(Eudinoceras)属于冠齿兽科(Coryphodontidae),是一类已绝灭了的大型钝脚兽。真恐角兽仅在亚洲晚始新世地层中发现,因此是确定上始新统的标准化石之一。百色盆地的真恐角兽材料是钝脚类化石在西南地区首次记录,也是这一类动物分布的最南端的地点。这一材料的发现对探讨这类动物的迁移和演化都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对于确定百色盆地早第三纪哺乳动物群的时代和地层对比增添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这篇短文中记述了肉齿类(Creodontia)中兽科(Mesonychidae)的三个新种。中兽科是全北区早第三纪(中古新世到早渐新世)的原始食肉类,齿列很特殊,沒有裂齿,据推想主要是杂食性动物。已知的化石共代表11个属,过去在北美发现的材料较多,在欧洲和亚洲则不甚重要,只在我国内蒙二连地区的伊尔丁曼纳层(上始新统)中有少量发现。近几年来,在亚洲有许多新的发现,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下始新统(或上古新统)  相似文献   

9.
采用光镜电镜技术探测猫腰骶背根全切后脊髓Ⅱ板层内新出现的一类终末—非典型复合终末(ACT)神经活性物质的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光镜下Ⅱ板层内SP与CCK阳性反应强度早期(7~24天)减弱、范围减小;晚期(2—4.5月)有所回升。m-ENK与5-HT阳性反应强度和范围早期无变化,晚期增加。电镜下分别找到SP、CCK、m-ENK,5-HT阳性的ACT,表明至少存在这四种神经活性物质类型的ACT。本文讨论了四种ACT的机能意义和可能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埃及蟾蜍(Bufo regularis Reuss)从早期幼虫到变态结束,光和暗对视网膜的影响。所观察到的对光和暗反应的变化限于色素上皮和光感受细胞。实验动物分四组:1)在亮处固定的对照(CL);2)在暗处固定的对照(CD);3)连续养在暗处的动物(DD);4)连续受光照的动物(LL)。在CD和DD组动物,黑色素颗粒在色素上皮细胞突起(PEP)中的分布限于光感受细胞顶部间之外周区(巩膜方位)。与此相反。在CL和LL组动物,大量黑色素颗粒则分散在视觉细胞外节段和椭球段间色素上皮细胞突起之向心端位置(玻璃体方位)。在这种动物,上皮细胞色素对光和暗反应发生的光机械运动出现在肢芽期以前。新变态小蟾蜍DD组眼球,与其他三组比较起来,色素上皮层相当厚并含有大的脂肪滴。在较晚期,只有DD组动物的一些杆细胞外节段呈现退化现象。其次,这一组中,由于连续缺少光照的结果,眼球之锥细胞数目有明显减少。四组动物的视网膜上也观察到锥细胞的细胞核位置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新生代晚期的剑齿象(Stegodon)进行再研究,提出了下列几点看法:1)依据Ste-godon的特征,可将已命名的中国剑齿象种分为3类。一类为有效的剑齿象种,包括晚中新世的S.licenti Teilhard & Trasseart,1937;上新世的S.zdanskyi Hopwood,1935和S.officinalis Hopwood,1935;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的S.zhaotongensis Chow & Zhai,1962;更新世的S.chiai Chow & Zhai,1962,S.orientalis Owen,1870,S.sinensis Owen,1870和S.huananensis sp.n.等种。另一类是从剑齿象属中分出,归入到其他属或科的种。属于这一类的有可能置入真象类(Elephantoidae)的Stegodon parahypsilophus He,1984,S.guizhouensis Li & Wen,1986,Stegodon cf.S.hypsilophus和S.primitium Liu et al.,1973以及归入Stegolophodon的Ste-godon baoshanensis Yun,1975。第三类为属种分类位置未定的种,以S.wushanensis Huang et al.,1991为代表。2)南亚更新世的S.elephantoides(Clift),1828可能在我国不存在。3)我国的剑齿象化石相当丰富,发现于东经99°以东、北纬38°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和甘肃以及华中、华南、西南和部分华东等地区),生存时代为晚中新世晚期至更新世。4)在新生代晚期我国的剑齿象可能经历了3次大的由北向南的扩散和迁移事件。第一次发生在晚中新世,第二次在晚中新世晚期至早上新世早期,第三次在更新世早期。5)剑齿象可能起源于亚洲。S.licenti是我国出现时代最早的剑齿象,也可能是剑齿象最原始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记内蒙古Juxia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在内蒙古沙拉木伦额尔登敖包地区第三系下渐新统乌兰戈楚组中发现的始巨犀的一个新种:寿氏始巨犀(Juxia shoui)。据其前臼齿及鼻切迹的位置等特点,这一新种当为始巨犀属中比较进步的一个成员,是包氏始巨犀和巨犀之间的过渡类型的犀类动物。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二叠纪苏铁科新属、种——古生铁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继中国始苏铁Primocycas chinensis Zhu et Du之后,又报道一种古植物文献未见记载的早二叠世晚期苏铁科小孢子叶球,命名为古生铁花(新属、种)Cycadostrobilus paleozoicus Zhu,gen. et.sp.nov.标本采自我国山西省太原市东山煤矿的下石盒子组,它是世界迄今已知的一种最古老的小孢子叶球化石。和本新属同层发现的化石,除了中国始苏铁之外,还有楔叶Sphenophyllum、齿叶Tingia,楔羊齿Sphenopteris、楔叶羊齿Sphenopteridium、织羊齿Emplectopteris、栉羊齿Pecopteris、大芦孢穗Macrostachya、科达Cordaites、带羊齿Taeniopteris、角籽Cornucarpus和几种也未见记载而形态又非常特殊的植物。本文认为当前报道的古生铁花(新属、种)很可能和中国始苏铁同属一种植物,其营养叶可能是疏脉带羊齿Taeniopteris norinii Halle。  相似文献   

14.
Archaeoperisaccus属的地质历程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rchaeoperisaccus是苏联孢粉学者纳乌莫娃(Naumova,1953)在俄罗斯陆台晚泥盆世早期Similuke和Petino层中发现并建立的属,该属的地质时代限于晚泥盆世早期弗拉斯阶(Frasnian),地理分布限于北欧、北美和安加拉古大陆。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Archaeoperisaccus在中国也有广泛分布,该属的地质历程从中泥盆世早期艾菲尔阶(Eifelian)至晚泥盆世晚期斯特连阶(Strunian)。因此,中国的Archaeoperisaccus孢子早于苏联、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的阿拉斯加。中国可能是该属的起源中心。 根据古地磁资料,西藏聂拉木、华南(包括西秦岭)在泥盆纪时都位于古赤道以南,因此该属可以出现在古赤道南、北两半球,南半球可能早于北半球。  相似文献   

15.
山西、云南早第三纪几种石炭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炭兽科(Anthractheriidae)属于猪形亚目(Suiformes),是一类有悠久研究历史的絕灭了的偶蹄类。这一科中包括的种类較多,地理分布也較广,在北美、欧洲、非洲、亚洲各大陆均有其代表。在地史分布上,始新世时即有其祖先类型出現,如中国的Gobiohyus及北美的(Helohyus,Lophiohyus)等。漸新世以后,这一类动物普遍出現在北美,非洲及欧亚大陆,其形态已十分特化,个体一般也較大。更新世初期以后即全部絕灭。  相似文献   

16.
1.在1×10~(-3)秒強閃光下,Vit K,FMN及Fe(CN)_6~≡偶联的光合磷酸化的每閃产量达到最高所需的暗时間相等,在10—20度时为0.05—0.07秒。这与光合作用及希尔反应的暗反应速度相似。而循环光合磷酸化所需的暗时間却要短1—2倍。2.Vit K所导致的光合磷酸化的最高每閃产量高于PMS系統,且都受温度及閃时长短的影响。3.Vit K系統的最高每閃产量被3×10~(-5)二氮杂菲抑制了85%,而PMS系統則仅抑制40%。两系統的暗反应都受到程度相近的抑制。4.文章討論了PMS及Vit K系統途径的差异与暗反应速度之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苏联研究網状組織的概况介紹在苏联研究网状組織电生理学情况的时候,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下半紀一些著名俄罗斯生理学家的工作。 1862年发現了中枢神經系統内抑制現象,开辟了科学地研究中枢神經系統生理学的領域。根据目前苏联一些生理学者(等)的意見,著名的謝切諾夫抑制現象,就是通过脑干部下行抑制系統机制实現的。很可能,所发現的网状下行抑制系統的特性,进一步闡明了这一現象  相似文献   

18.
始新世晚期的哺乳类化石层位是我国发现化石种类最丰富、研究工作做得最多的早第三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之一,而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产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的地层,是我国除内蒙二连地区外在这方面研究最早和发现化石最多的一个地区。但是,有关这一地区主要含化石的地层和化石地点的资料,大多比较零散,而且有一些错漏之处,需要补充、修订和从地层及生物群方面进行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1)河南卢氏盆地始新统卢氏组剖面的描述、化石地点与发现的脊椎动物属、种名单及其动物群性质的讨论。(2)关于河南、山西间黄河岸边“垣曲盆地”始新世、渐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的分布、层位和时代方面的修订和补充资料。(3)河南济源的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述要。  相似文献   

19.
(1)提供了一种快速水解液,蛋白貭或多肽完全水解仅需20分鉀至2小时,其配制方法是:12NHCl:85%甲酸:水=2∶1∶1。水解温度160—180度。(2)提供了氨基酸高溫层析法及正丁醇:呲啶系統可在4小时內完成单向层析,10小时內完成双向层析,其溶剂系統各成分的比例如下: 酸性溶剂系統:(1)正丁醇:85%甲酸:水=15∶3∶2。(2)正丁醇:冰醋酸:95%乙醇:水=4∶1∶1∶2。溶剂(1)适用于单向层析和双向层析的第一向,溶剂(2)适用于单向层析。硷性溶剂系統:正丁醇:呲啶:60%乙醇:水=5∶1∶1∶1。此溶剂适用于双向层析的第二向。(3)高溫层析的温度有二种:(1)在40—45度进行(2)60度进行一半移室温完成。前者較易操作,重复性也較強。(4)引用了等的吲(口乃木)醌显色法,对氨基酸的分辨极有帮助,并发現一些氨基酸的衍生物或多肽也均显不同顏色。(5)經选择后的新华定性滤紙层析效果頗佳。  相似文献   

20.
30多年来,中国新近纪堆积物中发现了大量的小哺乳动物化石,但一些种类的材料很少,而且仅在个别地点出现,在动物群中常以未定属、种记述。详细描述了4种罕见的啮齿动物,其中3种,泗洪豪鼠(Sayimys sihongensis)、亚洲别齿始鼠(Apeomys asiaticus)和新来鼠(未定种)(Neocometes sp.)发现于江苏泗洪早中新世下草湾组,一种,细小云南始鼠(Yuneomys pusillus)产自云南禄丰晚中新世石灰坝组。与欧亚或北美有关材料的比较研究表明,江苏泗洪标本无法归入相关属的任何已知种,因此被确定了两个新种(S.sihongensis和A.asiaticus);禄丰原归入Leptodontomys pusillus的标本与该属的特征不符,被指定为新属Ynueomys。泗洪的A.asiaticus和Neocometes sp.分别代表该属在亚洲和中国的首次记录;它们与S.sihongensis在亚洲远东地区的出现,增加了我们对这些稀有动物地理分布和欧亚古生物地理关系的知识。禄丰的新属Yuneomys与共生的Plesieomys和Heteroeomys属同为丘齿型始鼠类,可能都属热带或亚热带森林型动物;在禄丰动物群中缺少脊齿型始鼠类,与华北动物群的组成不同,似乎表明华南和华北始鼠动物群在中新世期间已有明显的分异,进而支持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不同生态区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