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获得滇重楼栽培的采收周期和采收的最佳时间。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不同生长年龄(1~8年)的滇重楼种子苗地下根茎的皂苷含量,每月分析滇重楼地下根茎的皂苷含量;称取滇重楼地下根茎的重量,获得滇重楼种子苗地下根茎的年度生长特点,获得滇重楼地下根茎生长发育的月度变化规律。结果:滇重楼种子苗地下根茎的皂苷含量随栽培年限的增加,含量增高,第七年达到最高,第四年达到药材标准;地下根茎的发育从第四年进入快速生长期。一年之中,滇重楼地下根茎的皂苷含量,7月份最高,6月份最低。地下根茎的生长旺盛期从6月份开始,10月份达到顶峰。结论:滇重楼的采收周期以7年为宜,采收的最佳时间为10月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土壤因子对华重楼生长和药效成分积累的影响,该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以及相关性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测定了华重楼不同产地土壤成分、样品的生物量和重楼皂苷的含量,分析了土壤因子与华重楼生物量和药效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土壤成分和华重楼产量及其重楼皂苷含量均有差异。(2)相关性分析显示,干重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显著正相关,重楼皂苷Ⅰ与有机质和速效磷显著正相关,重楼皂苷Ⅱ与速效磷和速效钾显著正相关,而重楼皂苷Ⅶ与土壤各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干重的主导因子为碱解氮,影响重楼皂苷Ⅰ的主导因子为有机质,影响重楼皂苷Ⅱ的主导因子为速效磷,而重楼皂苷Ⅱ与碱解氮呈线性负相关。综合分析认为,影响华重楼干重的土壤因子主要是碱解氮,而影响华重楼皂苷含量的土壤因子主要为有机质和速效磷,该研究结果为华重楼的人工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益智等4种中药材无机元素含量与临床功效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益智等4种中药材中无机元素含量与功效关系.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锌、铁、锰、铜、钴、镍等元素含量、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定铅元素含量、原子荧光法测定砷、汞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海南特产益智等4种中药材中锌元素均处于高含量水平;锌、铁、锰、铜、钴、镍等元素含量不同程度高于市售同种药材的含量水平.而重金属铅、砷和汞却不同程度低于市售水平.可认为海南生态环境优良。造就了品质好、药效高的道地药材. 相似文献
4.
秦艽药材及其生长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光度法,测定云南20个种植地的秦艽及其生长土壤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探讨药材中无机元素分布特征,并对药材中无机元素含量与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秦艽药材无机元素的含量呈现K>Ca>Mg>Fe>Mn>Zn>Cu有规律的分布态势;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秦艽的特征元素为K、Cu、Ca和Zn;药材中钾含量与土壤中锌,钙与土壤中锰和铜,锰与土壤中钙和镁,铜与土壤中钾和锌元素含量间均分别显著负相关;而药材中镁含量与土壤中钙和镁,铁、铜与土壤中铁元素含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对秦艽各无机元素含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秦艽生长土壤有效钙,有效铁和有效锌其次,最后为有效锰。该研究结果为秦艽道地性成因及适宜栽培区域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为秦艽资源合理利用和GAP研究以及从无机元素的角度品评药材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不同产地黄芩中无机元素含量及其与根际土壤无机元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用植物中各无机元素含量的不仅影响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是药材有效成分的构成因子。通过对全国范围内16个不同产地(即居群)的92个野生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样本及其相应的根际土壤中10种无机元素含量的分析,发现不同产地黄芩及其根际土壤无机元素都有很大变异,且不同产地黄芩根际土壤中无机元素的变异远大于黄芩药材中无机元素的变异。总体来看,黄芩中Mg(9级)含量较其他植物含量高;P(1级)、K(2级)、Mn(3级)含量与其他植物相比处处较低水平;黄芩对Sr(富集系数达到3.52)有较强富集。并且通过无机元素分布曲线分析建立了无机元素指纹谱,主成分分析筛选出黄芩主要特征无机元素为Mg、K、Ca、Fe、Zn。本研究还表明,黄芩对各元素的吸收能力受产地的影响较大,提示黄芩对无机元素的吸收与各产地根际土壤无机元素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李卓蔚袁林叶明燕兰国新周浓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22,(11):1930-1938
探究接种不同解有机磷细菌后滇重楼根茎、须根及根际土壤中重金属残留量的变化规律,为滇重楼人工种植过程中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参考。通过室内盆栽接种试验,研究了在灭菌土壤接种不同解有机磷细菌对滇重楼根茎、须根及根际土壤中汞(Hg)、镉(Cd)、铅(Pb)、铬(Cr)、砷(As)5种重金属残留量的影响。与对照组(CK组)相比,接种不同解有机磷细菌对滇重楼根茎及须根中5种重金属残留量影响各不相同,对重金属Pb的修复效果最明显,其中三种菌(Bacillus mycoides、B.wiedmannii、B.proteolyticus)混合处理组(S7组)对滇重楼重金属的修复效果最佳。此外,单项污染指数和内梅罗污染指数表明,除B.mycoides处理组的土壤存在污染风险以外,其余处理组均达到清洁水平。同时,5种重金属元素在滇重楼根茎和须根中的富集能力各不相同,富集系数最大为Cd,最小为Cr, S7组滇重楼根茎中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滇重楼根茎和须根中的Hg和Pb元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761、0.811。综上,接种解有机磷细菌能够有效降低滇重楼根茎及须根中Hg、Pb和Cr元素的含量,其中S7组接种处理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以幼龄茶树(Camellia sinensis var.sinensis)、十年茶树、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尼泊尔桤木(Alnus nepalensis)、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间作模式和荒坡栽培滇龙胆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株高、茎粗、叶长、根粗、生物量等性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其形态和生物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荒坡栽培、滇龙胆与十年茶树间作其株高最高,为(37.32±8.36)cm和(37.31±9.62)cm,与大叶桉间作其株高最低,为(19.08±12.40)cm;荒坡栽培植株茎粗数值最高,为(0.36±0.13)cm,大叶桉间作茎粗数值最低,为(0.23±0.04)cm;与茶树间作植株根系最长,为(18.42±7.23)cm和(17.71±7.34)cm,与尼泊尔桤木间作植株须根数最少,为(7.32±2.23)cm;根粗受栽培模式影响不显著(P0.05);荒坡栽培全株生物量最高,为(14.52±13.37)g,大叶桉间作全株生物量最低,为(2.17±1.42)g。相关性分析显示,株高、茎粗和须根数与全株生物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514,P0.01;R=0.510,P0.01;R=0.339,P0.01)。根茎比与全株生物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29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各性状对全株生物量的积累贡献程度不同,株高、茎粗、须根数和根粗是影响滇龙胆生物量积累的主要性状。荒坡栽培光照条件较好,有利于植株生物量的积累;与桉树间作,滇龙胆可能受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共同影响,使其植株矮小,生物量偏低。6种栽培模式中荒坡、滇龙胆与茶树、木瓜间作栽培为高产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农林药用复合种植中物种搭配、时间和空间种植技术优化升级以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云南金钱槭形态变异与遗传变异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我国特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云南金钱槭的形态变异水平、遗传变异模式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形态学性状分析结果表明 :各居群形态性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列为 :文山居群 (WSh)、屏边居群 (PB)、黑龙潭居群 (HL T)、蒙自居群 (MZ) ;文山居群与屏边、黑龙潭、蒙自居群间已产生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形态差异 ,而后三者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RAPD分析检测到 10 3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 84个 ,云南金钱槭物种水平的多态位点比率为 81.5 5 % ,与其它珍稀濒危植物相比该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不低。 AMOVA和 N ei基因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 ,尽管大部分遗传变异仍存在于居群内 (分别为5 7.86 %、5 7.33% ) ,但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已达较高水平 (分别为 4 2 .14 %、4 2 .6 7%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云南金钱槭的形态变异与海拔、土壤有机质等生态因子有着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相关性 ,但与遗传变异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 ,说明云南金钱槭的形态变异虽然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但可塑性及环境压力对形态变异的产生作用更大一些。基于形态性状和 RAPD数据的聚类分析则进一步说明 ,云南金钱槭的形态变异受到环境因子的强烈影响而与遗传背景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11.
不同产地栀子药材、土壤无机元素含量特征与有效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不同产地栀子及土壤中无机元素的分布规律与药材质量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及液相色谱对全国范围内36个产地的栀子及土壤无机元素、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发现不同产地栀子及其土壤中无机元素存在较大的变异。总体来看,Ca、B、Cu、Zn、K和Cr是栀子药材的特征无机元素。药材中B、Cu、Zn、P、Ca与土壤中无机元素的显著相关。栀子有效成分的形成是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土壤无机元素的含量不是最直接因素。本研究为合理施肥、改良土壤、控制栀子中有害元素含量及提高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云南丽江鲁店乡18个样点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ex Burk.)的根茎品质指标以及栽培土壤基本养分和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根茎品质指标与土壤化学指标的相关性,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影响粗茎秦艽根茎品质的主要土壤化学因子。测定结果表明:各样点间粗茎秦艽根茎的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分、醇溶性浸出物、马钱苷酸和龙胆苦苷含量的差异较大,平均值分别为2.84%、0.28%、6.21%、28.57%、1.53%和4.70%,均符合相关的药材标准。土壤p H值为p H 4.67~p H 6.83,平均值为p H 5.51;土壤中有机质、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差异明显,平均值分别为7.38%、128.09μg·g-1、86.85μg·g-1和232.33μg·g-1;土壤中交换性Ca、交换性Mg、有效Zn、有效Mn、有效Fe和有效Cu含量也有较大差异,平均值分别为1 391.16、91.87、2.81、56.18、51.07和0.92μg·g-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P含量与粗茎秦艽根茎中醇溶性浸出物和龙胆苦苷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Fe含量与根茎中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和龙胆苦苷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Cu含量与根茎中总灰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粗茎秦艽根茎中总灰分含量的土壤化学因子是有效Zn、有效Fe和有效Cu含量,影响根茎中酸不溶性灰分和龙胆苦苷含量的土壤化学因子是有效Fe含量,影响根茎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土壤化学因子是速效P含量;而根茎中水分和马钱苷酸含量与各土壤化学因子均无明显的回归关系。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云南丽江粗茎秦艽种植区域的土壤均呈弱酸性,基本养分充足、矿质元素含量丰富,适宜于粗茎秦艽的生长;土壤有效Fe含量对粗茎秦艽根茎的品质指标影响最大,在实际生产中应适当喷施含Fe的微肥。 相似文献
13.
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分析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的形态特征,评价植被恢复的土壤供磷潜力,阐明有机碳及钙素在无机磷形态转化中的作用,选取研究区内8种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蒋柏藩无机磷分级方法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分别在0.25—1.35 g/kg、1.05—53.01 mg/kg范围,无机磷总量在123.94—934.61 mg/kg,耕地与退耕地以及各退耕地之间全磷、速效磷、各形态无机磷含量水平差异明显,各退耕地磷素含量水平介于耕地与次生马尾松林地之间,退耕地中桃林地、花椒林地磷素含量水平较高、樟树林地、柳杉林地、撂荒草地次之、撂荒灌丛地较低。各样地土壤无机磷占全磷比例在51.2%—72.4%,不同形态的无机磷含量表现为O-PFe-PCa-PAl-P,其中Ca2-P、Al-P对速效磷的贡献率大,Fe-P、Ca8-P贡献较小,O-P、Ca10-P献率最小。不同活性土壤有机碳与不同形态钙素对各形态无机磷在总无机磷中比例的影响较大,p H、容重、粘粒含量、含水量等其它理化性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囊萼紫草属与滇紫草属花粉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囊萼紫草属3种和滇紫草属12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囊萼紫草属的花粉为哑铃形或茧形,中等大小,P/E比为1.6一1.67,三孔沟,内孔横长;具小刺状纹饰。滇紫草属的花粉为近长球形或近卵球形,P/E为l—1.23;三孔沟或三合沟孔,内孔一般纵长,具皱波状纹饰,在皱波上具密集的小瘤或微颗粒。从花粉形态的角度,本文支持把囊萼紫草属从滇紫草属(广义)中分离出来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滇紫草属的花粉中首次观察到了一种比较少见且特化的花粉即单极三合沟孔的花粉。 相似文献
15.
以农林复合系统种植的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ex Hemsl.)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不同栽培系统滇龙胆茎、叶的色谱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主要活性成分马钱苷酸、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和当药苷含量,研究不同栽培系统滇龙胆茎、叶化学计量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变量投影重要性准则(VIP)等方法进行化学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滇龙胆主要活性成分马钱苷酸含量为(1.85±0.92)mg/g~(7.43±7.64)mg/g,獐牙菜苦苷含量为(1.03±0.17)mg/g~(1.58±0.50)mg/g,龙胆苦苷含量为(15.28±11.34)mg/g~(24.59±7.84)mg/g,当药苷含量为(4.10±1.64)mg/g~(31.67±22.70)mg/g,且叶片中4种活性成分的总含量高于茎;不同栽培系统中,与尼泊尔桤木间作的滇龙胆茎、叶活性成分总含量最高,而与核桃间作的滇龙胆茎、叶活性成分总含量最低。相关性分析显示,植株相同部位和不同部位间的环烯醚萜和裂环烯醚萜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表明,不同栽培系统滇龙胆茎指纹图谱相似度介于0.989~0.992之间、叶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88~0.996,相同部位样品化学成分种类相似。PLS-DA分析结果表明,茎和叶片整体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单作及林药间作的样品被区分为不同类群,不同间作模式下滇龙胆茎、叶化学成分具显著差异,叶片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可用于区分不同栽培系统滇龙胆样品。本研究结果可为农林复合系统滇龙胆有效成分含量研究及滇龙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闽江河口互花米草入侵湿地土壤无机硫赋存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时空互代法,探讨了不同互花米草入侵年限(SA1: 5-6 年;SA2: 8-10 年;SA3: 12-14年)湿地土壤的无机硫赋存形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互花米草入侵年限的增加,湿地土壤的水溶性硫(H2O-S)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而吸附性硫(Adsorbed-S)、盐酸可溶性硫(HCl-Soluble-S)和盐酸挥发性硫(HCl-Volatile-S)含量整体均呈降低趋势。相对于SA1,SA2、SA3土壤的H2O-S含量分别增加了10.02%和2.68%,而其Adsorbed-S、HCl-Soluble-S和HCl-Volatile-S含量分别降低了9.02%、10.95%、7.57%和15.61%、32.89%、15.14%。湿地土壤的总无机硫(TIS)含量、TIS储量及其占全硫(TS)储量的比例均随互花米草入侵年限的增加而降低,且这种降低主要取决于Adsorbed-S、HCl-Soluble-S和HCl-Volatile-S的贡献。此外,随着互花米草入侵年限的增加,影响湿地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硫赋存的环境因子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土壤颗粒组成、EC和pH的改变对无机硫赋存形态的影响最为明显。研究发现,随着互花米草入侵年限的增加以及该区对互花米草定期刈割活动的进行,湿地土壤无机硫养分可能将继续降低并逐渐趋于缺乏状态,长期而言将减弱互花米草自身的入侵能力。 相似文献
17.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酸度与有机磷形态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东北东部山地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酸度变化规律以及与有机磷形态相关关系的研究发现,不同发育阶段落叶松根际土壤水解性总酸度都高于非根际土壤,而交换性酸与总酸度的比值则相反;落叶松由幼龄林到成熟林随林龄的增大根际土壤活性酸(pH值)呈降低趋势,而非根际土壤活性酸(pH值)(除成熟林外)、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交换性酸、土壤交换性铝、土壤水解性总酸度和交换性酸/总酸度的比值随林龄的增大呈显著增大趋势。但由于暗棕壤具有较强的缓冲性能,并且土壤活性酸(pH值)由幼龄林到成熟林随林龄的变化范围为5.27±0.25~5.93±0.12,因此,在落叶松树种适生的范围之内,不需施用石灰调节土壤的酸度。各年龄阶段森林根际土壤酸度与根际土壤有机磷形态相关密切。随着土壤潜性酸度的增加,各年龄阶段森林土壤有机磷总量、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含量降低。活性有机磷分别与活性酸、水解性总酸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与水解性总酸度相关性随林龄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白浆土-植物系统营养物质转化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Ⅱ.白浆土无机磷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培养和微区试验研究表明,施入白浆土中无机磷在短时间内(24h、8d)主要向FeP和AlP转变,较长时间后(80d),AlP向FeP转化,CaP变化较弱,土壤中无机磷形态转化与白浆土本身的土壤属性具有密切关系.施用有机肥改变了土壤中无机磷形态的转化过程,其与土壤中的铁、铝氧化物反应形成的“Al有机质P”和“Fe有机质P”是作物较易利用的有效P源 相似文献
19.
新疆伊贝母有效成分含量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系统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伊贝母(新疆贝母Fritillaria walujewii、伊犁贝母F. pallidiflora)有效成分含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筛选影响其质量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新疆不同产地气候因子存在较大差异,伊贝母总生物碱和西贝母碱含量与年均气温、地面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降水量等5个气候因子无显著相关性;西贝母碱苷含量与年均相对湿度有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年均地面温度有显著正相关(P<0.05),与年均日照时数有显著负相关(P<0.05);水溶性成分腺苷含量与年均降水量和地面温度均有显著正相关(P<0.05);水溶性成分β-胸苷含量与年均气温、相对湿度和地面温度均有显著正相关(P<0.05),与年均日照时数有显著负相关(P<0.05)。上述相关分析结果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一致。年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地面温度升高有助于伊贝母中西贝母碱苷、腺苷和β-胸苷的形成与积累,年均日照时数升高则抑制西贝母碱苷和β-胸苷的形成与积累。伊贝母最佳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为年均气温13~27℃,降水量169~288 mm,相对湿度55%~66%,日照时数2140~2547 h,地面温度26~41 ℃。 相似文献
20.
闽江口芦苇与短叶茳芏湿地土壤无机硫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闽江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以及二者交错带湿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无机硫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芦苇与短叶茳芏在空间扩展过程中形成的交错带湿地土壤的水溶性硫(H_2O-S)、吸附性硫(Adsorbed-S)和盐酸可溶性硫(HCl-Soluble-S)含量在0—40 cm土层上整体要高于芦苇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而盐酸挥发性硫(HCl-Volatile-S)含量则与之相反。在垂直方向上,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的H_2O-S、Adsorbed-S和HCl-Soluble-S含量整体均自表层向下呈先降低而后增加的变化,而盐酸挥发性硫(HCl-Volatile-S)含量则与之相反。3种类型湿地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硫平均含量整体均表现为HCl-Soluble-S H_2O-S Adsorbed-S HCl-Volatile-S,且其总无机硫(TIS)平均含量分别占全硫(TS)含量的22.29%—39.99%(芦苇湿地)、32.39%—33.33%(交错带湿地)和30.20%—30.86%(短叶茳芏湿地)。与芦苇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相比,交错带湿地土壤的H_2O-S、Adsorbed-S、HCl-Soluble-S和TIS平均含量整体均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36.94%和54.31%、34.84%和13.03%、73.25%和67.59%以及45.72%和45.28%;与之不同,HCl-Volatile-S平均含量则呈降低趋势,降幅分别为2.78%和22.24%。不同类型湿地土壤中H_2O-S、Adsorbed-S和TIS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有机质含量和细颗粒组成的控制,而HCl-Soluble-S和HCl-Volatile-S含量主要受土壤氧化还原环境和金属元素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芦苇与短叶茳芏的空间扩展明显增加了交错带湿地土壤的H_2O-S、Adsorbed-S、HCl-Soluble-S和TIS含量,但降低了HCl-Volatile-S含量,说明二者的空间扩展在整体提高交错带湿地土壤有效硫供给能力的同时,亦降低了挥发性硫化物可能对二者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这对于保持二者在交错带湿地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