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氧化修饰LDL诱导U937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人髓系白血病细胞株U937细胞凋亡,并研究其作用机制.用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流式细胞仪和DNA断裂分析检测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检测c-fos、c-jun和c-myc蛋白表达,RT-PCR显示c-fos、c-jun和c-myc 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ox-LDL可致U937细胞凋亡,其作用具有浓度效应;ox-LDL可以上调c-fos、c-jun和c-myc基因表达,使c-fos、c-jun和c-myc蛋白合成增多,最终诱导U937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外源性Rb和P53基因导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后对c-fos和c-jun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将Rb基因或P5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c-fos、c-jun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以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β-半乳糖苷酶染色分别观察细胞凋亡和细胞衰老.结果显示,野生型P53基因导入可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c-fos和c-jun 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外源性Rb基因导入能促进细胞衰老,下调c-fos基因表达,但对c-jun基因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四磨汤口服液对脾虚便秘的治疗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脾虚便秘模型组和脾虚便秘治疗组。通过灌胃番泻叶水煎液7d,控制饮食、饥饱失常8d建立小鼠脾虚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脾虚便秘治疗组给予四磨汤口服液灌胃,治疗5d,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无菌水灌胃。结果脾虚便秘治疗组小鼠的空肠肠黏膜厚度明显小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5);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相比在回肠隐窝深度和肠黏膜厚度上增加极显著(P<0.01),脾虚便秘治疗组小鼠与正常组相比能显著增加回肠绒毛的高度、隐窝深度和肠黏膜厚度(P<0.05或P<0.01);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相比在盲肠绒毛高度上增加显著(P<0.05),脾虚便秘治疗组小鼠与正常组相比能明显增加盲肠的绒毛高度及其肠黏膜厚度(P<0.01或P<0.05)。结论四磨汤口服液能保护肠黏膜,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维甲酸对SK-N-SH细胞的增殖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苔盼蓝排除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周期、HE染色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以及SABC免疫细胞化学梁色法观察维甲酸对SK-N-SH相关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μmol/LRA处理后,SK-N-SH细胞的增殖活动受到明显的抑制,处理第7天抑制率达36.16%;周期测定显示处理后出现明显的G0/G1期阻滞,由对照组的49.7%增加至62.7%,增加了26.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处理后细胞癌基因c-myc、c-fos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抑癌基因p53、p27的表达则有所加强.结论:维甲酸能有效抑制SK-N-SH细胞的增殖活动,其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RA下调c-myc、c-fos等癌基因以及上调p53、p27等抑癌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RNA斑点杂交分析,对21例人脑原发性胶质瘤和11例人脑膜瘤中p53,Rb和c-myc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进行研究.发现48.4%的肿瘤中p53基因表达减弱,21.9%的肿瘤中Rb基因表达减弱;71.9%的肿瘤中c-myc基因表达增强.在p53基因表达减弱的15例病例中有13例(80%)c-myc基因表达增强.结果表明,p53基因表达减弱和c-myc基因表达增强与人脑原发性肿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沙土鼠海马CA1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与即早基因c-fos、c-jun、NF-κB在海马CA1区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阻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脑缺血/再灌注组(I/R)、姜黄素组(CU)、溶剂对照组(SC);每组据再灌注时间点的不同又分多个亚组,每组6只动物。在预定时间点行开阔法行为学检查、TUNEL法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检测,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测定c-fos、c-jun、NF-κB蛋白在海马CA1区的动态变化。结果姜黄素可显著减少沙土鼠探索活动及海马CA1区凋亡锥体细胞数量(P<0.01)、诱导Fos蛋白及抑制Jun和NF-KB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姜黄素具有脑保护作用,调控即早基因c-fos、c-jun和NF-κB的表达可能是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月~2009年8月收治的4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抑癌基因p53的表达,并分析不同肿瘤分化程度患者p53的表达。结果:p53阳性表达率在在肝癌组、癌旁组分别为47.5%和2.5%,在正常组未检测到p53阳性表达,三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6.515,P=0.024);高分化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中低分化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低分化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癌组织中存在p53基因的高表达,其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讨IgG型浆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蛋白C系统(protein C system,PCS)变化中的作用。利用4%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模拟小鼠UC,免疫荧光法观察结肠组织黏膜固有层浆细胞及免疫复合物IgA/M/G的类型,分离小鼠结肠组织黏膜固有层细胞,用抗CD38~+、CD54~+抗体双标、流式细胞术检测浆细胞数量,以抗IgA/M/G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浆细胞类型;模拟IgG型免疫复合物刺激分离培养的巨噬细胞,ELISA法检测上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TNF-α、IL-6对结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表达的影响,发色底物法检测TNF-α、IL-6对微血管内皮细胞激活的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SS组小鼠结肠组织大量IgG型浆细胞浸润(P0.05),黏膜固有层IgG型免疫复合物水平显著升高;分离培养的巨噬细胞与模拟IgG型免疫复合物共孵育后,上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明显增高(P0.01);同时TNF-α或IL-6与小鼠结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孵育后,内皮细胞表达EPCR、TM的能力均有所降低(P0.05或P0.01),其APC活性明显降低(P0.05或P0.01)。以上结果提示,UC时IgG型浆细胞数量增加,并通过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影响巨噬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进而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PCS。浆细胞有望成为治疗UC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15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1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HSP70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HSP70和P53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HSP7O和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HSP7O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AJCC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以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P53在PTC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AJCC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HSP70和P53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679,P<0.01)。结论:HSP70和p53蛋白在PTC中均呈高表达,并有协同作用,两者可作为预测PTC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枳术丸对脾虚证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小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CFAs)、5-羟色胺(5-HT)和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探讨枳术丸治疗STC的机制。方法 将50只健康的KM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5只)和造模组(35只),正常组小鼠基础饲料喂养,造模组小鼠以番泻叶灌胃和限制饮食饮水方法制作脾虚证STC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小鼠分为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和枳术丸组,每组10只,对应给药治疗7 d。治疗结束后分别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小鼠粪便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粪便中SCFAs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改变,使用ELISA法检测小鼠脑组织、结肠组织中5-HT水平。结果 造模后,各造模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1);治疗结束后,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和肠道推进率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莫沙必利组和枳术丸组小鼠体质量和肠道推进率升高(均P<0.05)。小鼠结肠组织HE病理显示模型组腺体排列不齐,结肠黏膜轻微水肿、充血,轻...  相似文献   

11.
通过苔酚蓝染色细胞发现,外源性GM3(10μg/ml)能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生长,在GM3处理3d时,出现明显差异.通过NorthernBlot分析发现,外源性GM3可明显影响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中c-fos、c-jun、c-myc和N-ras这四种癌基因的mRAN表达.未经GM3处理的细胞中没有检测到c-fosmRNA,但c-jun微量表达,并有c-myc和N-rasmRNA的高水平表达而GM3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大量地诱导c-fos、c-junmRNA的生成.GM3处理的细胞,c-myc和N-rasmRNA的表达均明显减少.GM3处理45min时,c-myc基因表达只为对照组的39.55%;GM3处理24h时,N-ras基因表达为对照组的30.48%.以上结果提示:GM3抑制SMMC-7721细胞生长很可能是通过改变癌基因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S180及其克隆细胞株S1B11及S2D9mRNA的表达,对这些细胞株进行识别和质量控制.方法用生物素标记的6种cDNA探针,细胞玻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细胞中mRNA的表达.结果北京市肿瘤研究所(肿瘤所)保存的S180与生物素标记的P16、c-fos、c-myc及c-jun探针杂交阳性,克隆细胞株S1B11与c-fos及c-jun探针杂交阳性,克隆细胞株S2D9与c-fos、c-myc及c-jun探针杂交阳性.结论肿瘤所S180及其2株克隆细胞中mRNA的表达不同,c-myc基因的表达与否可以把S1B11及S2D9克隆细胞区别开;细胞株致瘤性与癌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p27和p53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癌组织中p27、p53基因的表达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探讨p27、p53基因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方法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大肠癌组织及正常黏膜中p27mRNA和P27蛋白的表达,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法分析相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状况。结果 p27mRNA在大肠癌组织及正常黏膜中的表达阳性率均为100%。P27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55.17%,在正常黏膜中的表达阳性率为96.55%(P〈0.01);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3.45%,正常黏膜未见P53蛋白表达(P〈0.01);大肠癌组织中P27与P53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27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1),与临床其它病理因素均无相关性(P〉0.05)。大肠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P27蛋白表达的调控主要在转录后水平,P27蛋白检测可作为评价大肠癌恶性程度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P27及P53蛋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p53及其调控的线粒体有氧代谢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对线粒体有氧氧化供能能力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低住低练组(LoLo)、高住高练组(HiHi)和高住高练低训组(HiHiLo)。以当地海拔1 500 m为常氧环境,模拟海拔3 500 m为低氧环境,各组大鼠按训练方案训练5周后,取股四头肌行匀浆及提取线粒体。Real-time PCR检测p53、细胞色素c氧化酶合成2(SCO2),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XⅠ)和谷氨酰胺酶2(GLS2) mRNA表达,Westem blot检测p53、SCO2、COXⅠ和GLS2蛋白表达;ELISA测定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C),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及ATP合酶(ATP synthase)活性。结果:(1)与LoLo组比较,HiHi和HiHiLo组p53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HiHiLo组p5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HiHi和HiHiLo组SCO2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H...  相似文献   

15.
小鼠脾虚便秘造模对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鼠脾虚便秘造模对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为脾虚便秘的治疗提供基础。方法采用灌胃番泻叶水煎液7 d,然后控制饮食,饥饱失常;正常组灌胃等量的无菌水7 d后正常喂养,共15 d,制备小鼠脾虚便秘模型。分析小鼠体重、肠道菌群和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体重、体重变化率均显著小于正常组(P<0.05或P<0.01);肠道细菌总数显著小于正常组(P<0.01),大肠埃希菌、乳酸菌、双歧杆菌数和真菌均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或P<0.01);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则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小鼠脾虚便秘造模影响小鼠的体重,破坏了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并影响肠道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FMT)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小鼠饮用2.0%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构建小鼠UC模型;50只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留取10只取粪便(这10只不参与后续的实验),其余40只称重、编号,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DSS模型对照组(Model组)、美沙拉嗪组(Model+5-ASA组)和粪菌液组(Model+FMT组),每组10只,Con组和Model组均给予0.9%NaCl溶液灌肠,给药组分别给予美沙拉嗪、粪便滤液灌肠;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各组结肠组织病理情况,用透射电镜检测各组小鼠的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结构的变化情况,ELISA检测各组血清内毒素、炎症因子TNF-α水平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Toll样受体4(TLR4)及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ZO-1蛋白表达。结果与Model组相比,粪菌移植明显改善小鼠的DAI指数和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结肠上皮细胞间隙增宽程度减轻,腺上皮细胞间连接较紧密,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完整,排列整齐,内毒素、TNF-α的含量明显下降,TLR4及NF-κB在结肠组织的表达明显下降,ZO-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促进结肠黏膜屏障的修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543,P<0.0001;t=3.7641,P=0.0010;t=4.5899,P=0.0020;t=13.2886,P<0.0001;t=4.9750,P=0.0010;t=6.9388,P<0.0001;t=8.3744,P<0.0001)。结论FMT可减少内毒素及炎症因子的产生,改善结肠炎症,TLR4-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FMT修复结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株乳杆菌(植物乳植杆菌、罗伊氏粘液乳杆菌和副干酪乳酪杆菌)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缓解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法构建C57BL/6J小鼠急性UC模型,并在造模前后均给予乳杆菌干预治疗;测量各组小鼠体质量、结肠长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小鼠结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分析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组成情况;转录组测序分析小鼠结肠组织基因表达差异。结果与DSS模型组相比,植物乳植杆菌干预组(t=2.285,P=0.045)和副干酪乳酪杆菌干预组(t=2.360,P=0.040)小鼠体质量增加显著;植物乳植杆菌干预组(t=2.335,P=0.042)结肠长度显著增加;植物乳植杆菌干预组(ZO-1:t=4.975,P=0.003;Occludin:t=2.629,P=0.034)和罗伊氏粘液乳杆菌干预组(ZO-1:t=3.523,P=0.013;Occludin:t=2.525,P=0.040)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乳杆菌干预组结肠黏膜组织病理损伤得以缓解,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降低得以改善。植物乳植杆菌干预组vs DSS模型组共有69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 pathway分析提示差异基因富集于免疫调节、内分泌与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等通路上。结论3株乳杆菌对UC小鼠展现出较好的缓解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修复肠道屏障、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降低肠道炎症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HBVDNA、c-fos和p53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关系。利用PCR技术和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肝癌基因组中HBVDNA的整合、c-fos和突变p53的表达。HBVDNA整合率为67%,C-FOS蛋白阳性率为67%,突变P53蛋白阳性率为58%。HBVDNA整合与c-fos激活、p53突变有显著的一致性(P>0.05;P>0.05),c-fos激活与p53突变之间呈负相关,但无显著意义(r=-0.2816,P>0.05)。HBVDNA的整合可能引起c-fos的激活和/或p53的突变,从而导致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探讨柠檬苦素(limonin)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致实验性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将20只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柠檬苦素组和5-氨基水杨酸组,每组5只。正常的小鼠每日给予蒸馏水饮用,其余各组小鼠给予30 g/L DSS连续饮用7 d后,继续饮用正常水3 d,诱导小鼠急性UC模型。药物治疗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柠檬苦素和5-氨基水杨酸的剂量为50和50 mg/(kg·d),每日1次,连续灌胃治疗10 d。实验终点时,分析实验动物的体质量变化、结肠长度、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细胞核转录因子kappa B (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柠檬苦素可显著改善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症状,包括体质量降低、结肠长度缩短、稀便和血便等,减轻小鼠急性结肠炎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和肠黏膜坏死。此外,柠檬苦素亦可以降低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表达,抑制NF-κB p65的激活。柠檬苦素通过抑制NF-κB p65的激活,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口服可溶性ST2(Soluble ST2,sST2)质粒,观察其对于小鼠炎症性结肠黏膜免疫应答水平。方法提取小鼠脾脏总RNA,扩增sST2基因,并克隆至pcDNA3.1/myc-His A载体,构建pcDNA3.1-sST2-myc-His A质粒,借此转染COS-7细胞,使之表达sST2-myc-His A融合蛋白。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包裹,制备口服sST2质粒,经灌胃给予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生溃疡性结肠炎的C57BL/6实验小鼠,并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变化。用Real-time PCR检测sST2基因表达,用免疫印迹检测sST2质粒融合蛋白的表达;用ELISA检测小鼠肠固有层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4、IL-5和IL-13)的分泌水平。结果Real-time PCR检测到sST2基因的正确表达,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质粒pcDNA3.1-sST2-myc-His A构建成功,免疫印迹试验在转染的COS-7细胞检测到sST2-myc-His A融合蛋白的表达,其相对分子质量与预期的相符;观察到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发生的变化;Real-time PCR结果显示,sST2质粒组在结肠黏膜组织内sST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cDNA3.1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ELISA结果显示sST2质粒组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4、IL-5和IL-13的分泌水平高于pcDNA3.1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实验成功制备口服sST2质粒;该质粒可抑制小鼠炎症性结肠黏膜组织内Th2型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