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静  孙梦  刘俊萍  黄永红 《菌物学报》2021,40(8):2043-2055
由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的轮纹病是严重威胁我国苹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病害之一.前期研究表明,韭菜及其主要成分硫化物能显著致死病原菌并能高效防控该病的发生.为了明确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cm)基因家族在葡萄座腔菌中的基本功能,在全基因组水平对葡萄座腔菌Mcm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并...  相似文献   

2.
通过生长曲线、最适培养温度、最适培养方式、体外抑制奶牛子宫内膜炎常见病原菌的效果及其与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黏附性等一系列实验,对1株分离自健康奶牛阴道的嗜酸乳杆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最适培养温度为39℃,在偏于厌氧的环境下生长最佳,在培养18~20 h后收获最佳,对奶牛子宫内膜炎常见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与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具有一定的黏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文英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13,32(Z1):108-114
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及其无性型包括许多植物病原菌以及有经济价值的类群,是腔子囊菌的重要类群.简要回顾了我国该属真菌的分类研究历史,概述了近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进展,提供了中国已知种类检索表,展示建立在分类学基础上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即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是多谱系的类群,可分为多个分支,各分支代表其不同的无性型类群.对开展该类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鱼病蛭弧菌的微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次以鲫鱼出血性腹水病病原菌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为宿主菌。从自然界分离获得6株噬菌蛭弧菌菌株,它们具有噬菌蛭弧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这6株蛭弧菌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 ̄28℃,pH7.2,有溶菌性,能裂解多种鱼类病原菌。其中对蛭弧菌Bds-4菌株在实验条件下对病原菌的自然净化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说明蛭弧菌是精养鱼糖水体中某些致病菌的自然净化的重要生物因素之  相似文献   

5.
刘思睿  宋莉莎  任静  李忠 《菌物学报》2019,38(6):768-777
为明确发生在贵州省施秉县的黄精叶斑类病害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形态特征及rDNA-ITS、β-tubulin和tef1多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为棕榈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体适宜生长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5;以葡萄糖为碳源、酵母浸膏为氮源比较适合菌丝体的生长;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PDA;光照对菌丝体生长无明显影响;菌丝体致死温度为45℃。  相似文献   

6.
吴希禹  付永平  李玉 《菌物学报》2019,38(5):646-657
香菇是我国产量最高的食用菌之一,因其独特浓郁的风味而广受赞誉。然而随着香菇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其各种病害的发生也日趋频繁。近期在浙江省庆元县多个菇棚内发现一种新病害。为了明确致病菌,本研究通过对罹病香菇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获得纯化菌株QS02,随后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通过柯赫氏法则的验证,确定该病原菌为树状枝葡霉Cladobotryum dendroides。同时,本文还对该病原菌展开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5℃,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pH区间为5–6;光照对该菌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是由树状枝葡霉引起的香菇蛛网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芒果炭疽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芒果炭疽病是芒果生长期和采后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芒果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从芒果炭疽病的症状、病原菌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侵染特性及致病机理等方面进行综述;针对芒果炭疽病症状复杂、我国芒果炭疽病病原菌未获详细而系统的研究,指出全面了解我国芒果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及优势种群,明确我国芒果炭疽菌的致病力强弱,有助于研究该病的发生流行规律,为抗病材料的选育和抗病品种在田间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提出对我国芒果炭疽菌的抗药性进行系统监测分析,可防止或减缓芒果炭疽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产生,从而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为研究芒果炭疽病绿色防控新策略、新方法和新药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四霉素对杨树溃疡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四霉素水剂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ibis的室内毒力,采用刮治喷涂法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引起的杨树溃疡病进行田间应用效果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的EC_(50)和EC_(90)分别为114.82 a.i.mg/L、389.05 a.i.mg/L,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优于对照药剂多抗霉素。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刮治喷涂0.3%四霉素水剂可以有效防治真菌病原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导致的杨树溃疡病,其有效成分浓度为60~150 a.i.mg/L时,田间防效达68.25%~82.41%,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9.
苹果轮纹病(apple ring rot)为苹果重要病害,严重危害果实和枝干,甚至造成幼树枯死等。苹果轮纹病可引起果实腐烂、枝干疣突、溃疡、粗皮等症状,导致苹果轮纹病病害汉语名称使用混乱,如苹果轮纹病、苹果干腐病、苹果果实轮纹病、苹果枝干轮纹病、轮纹烂果病等。病原拉丁学名的使用亦相当混乱,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贝林格葡萄座腔菌B. berengeriana、贝林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 berengeriana f. sp. pyricola、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锹冢大茎点霉Macrophoma kuwatsukai、梨生囊孢Physalospora pyricola和梨生球座菌Guignardia pyricola等学名都在被使用。本文根据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新进展,认为苹果轮纹病是一类复合病害,与欧美国家发生的白腐病为同一种病害,其病原包括葡萄座腔菌B. dothidea和锹冢葡萄座腔菌B. kuwatsukai。建议将该复合病害汉语统称为苹果轮纹病,英文采用apple ring rot。鉴于两种病原在我国苹果产区的普发性,建议在病害发生规律及抗病育种等研究中,对于葡萄座腔菌和锹冢葡萄座腔菌均需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0.
2021年6月,广西南宁一紫芝培养基地出现疑似蛛网病危害。为明确引起紫芝蛛网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多位点基因(ITS,RPB2,TEF1)系统发育学分析、形态学特征观察和致病性测定对分离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鉴定,并开展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明确引起广西南宁紫芝蛛网病的病原菌为凸出枝葡霉Cladobotryum protrusum。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佳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酵母粉,最适生长温度为25℃,pH为6,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这是首次报道由C. protrusum引起的紫芝蛛网病。  相似文献   

11.
枣树干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山西省枣树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病菌分离与培养研究。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证明该病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无性阶段Fusicoccum aesculi。  相似文献   

12.
座囊菌目及相关类群属间关系的系统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英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09,28(2):161-170
本研究对座囊菌纲部分类群的18S和28SnrDNA部分序列片段进行分析,探讨它们属间的系统学关系。邻接法和简约法分析结果显示,座囊菌纲供试类群为单起源,形成三个独立的分支并获得较强的支持率,分别代表座囊菌目、葡萄座腔菌目和格孢腔菌目。结果还显示,座囊菌纲中分类地位不确定的属Macrovalsaria与Botryosphaeria的关系相对接近,应该归于葡萄座腔菌目;历史上分类地位有疑问的Neopeckia和Dothidotthia两个属处于不同的目中,前者属于座囊菌目,后者为葡萄座腔菌目的成员;座囊菌目的Plowrightia属并非单系群,该属成员分别与Dothidea、Neopeckia和Sydowia三个属聚类在一起;现行的Botryosphaeria属也非单系群,其属的概念有待澄清。格孢腔菌目参试的7个属形成一个单系群,但属间的支持率非常低,表明它们应该在较高的分类等级上予以区分;序列分析的结果支持了基于形态学特征将Phragmogibbera纳入格孢腔菌目的分类观点。  相似文献   

13.
程燕林  梁军  吕全  张星耀 《生态学报》2011,31(11):3197-3207
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真菌是农业和林业上重要的病原菌、内生真菌或潜在的致病菌,主要引起树木溃疡病。这类真菌种类繁多,寄主范围广,广泛分布于全球,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葡萄座腔菌科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简要介绍了葡萄座腔菌科真菌物种鉴定及其研究方法方面的发展,并列出了2006年以来发现的6个新属和38个新种;概述了该科各个种、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科内区分的18个群。在真菌种群遗传结构及其与寄主关系方面,已有研究表明葡萄座腔菌科真菌大体可分为寄主专化型和广谱寄生型两种类型,并已经揭示了无性型为Diplodia,Lasiodiplodia和Dothiorella等部分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它们与寄主之间的联系。在种内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动研究方面,展示了利用ISSR、SSR等分子标记方法取得的一些重要结果,有些种群(如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没有寄主专化性,它们在不同寄主间表现出很强的基因流动,但在不同区域内的基因交流却很有限。文章最后讨论了该科分子生态学研究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丙硫唑、咪康唑和异噻唑啉酮对猕猴桃软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本试验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其对猕猴桃软腐病致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了丙硫唑和咪康唑及异噻唑啉酮的复配制剂对以上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菌葡萄座腔菌、可可毛色二孢菌、小新壳梭孢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菌葡萄座腔菌的EC50值分别为20.355, 7.665, 3.759 mg/L;对可可毛色二孢菌的EC50值分别为6.551, 25.915, 0.839 mg/L;对小新壳梭孢菌的EC50值分别为15.484, 6.778, 0.568 mg/L.进一步复配试验发现,丙硫唑与咪康唑或异噻唑啉酮的复配制剂均能够提高对猕猴桃软腐病致病菌的防效,丙硫唑与咪康唑复配制剂抑制以上3种病原菌的最佳复配比分别为1∶1, 1∶1和1∶2;丙硫唑与异噻唑啉酮复配...  相似文献   

15.
从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的幼茎中分离出一株产紫杉醇内生真菌J11.菌株J11的发酵提取物经高分辨质谱分析,证实J11菌株可产紫杉醇.提取该菌株的基因组DNA,扩增核糖体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28S核糖体large subunit rRNA gene(LSU)序列,经测序获得该菌的ITS序列和LSU序列.序列比对和检索结果表明,J11菌株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ssp.)属中的一个新菌株.形态学鉴定符合葡萄座腔菌属特征,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J11菌株的紫杉醇含量约为615.1μg/L.本研究首次证实葡萄座腔菌J11是一株高产紫杉醇野生型菌株,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了解落葵上一种新病害的发病规律,文中对其病原菌落葵匍柄霉(Stemphylium basellae)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的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硝酸钾,菌丝在15~35℃范围内适宜生长,最适温度25℃,最适p H 5.0,黑暗条件更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病原菌在落葵煎汁培养基上产孢最多,产孢最适碳氮源、最适温度、最适p H和光照条件与菌丝相同。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条件分别为45℃处理15 min和43℃处理15 min。  相似文献   

17.
福建漳州是我国出口创汇植物盆栽榕树Ficus microcarpa的重要生产基地,近些年来炭疽病发生严重。为明确该病的病原菌种类,本文从福建漳州盆栽榕树栽培基地采集炭疽病病叶,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培养,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和actin(肌动蛋白)基因序列分析,证明该病菌为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这是盘长孢状刺盘孢菌所致盆栽榕树炭疽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葡萄座腔菌科真菌的系统学和多样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座腔菌科的真菌是子囊菌中重要的代表性类群,是农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类真菌物种资源丰富、全型特征多样,包括许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的类群,隶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果囊菌亚门(Pezizomycotina)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葡萄座腔菌目(Botryosphaeriales)。本文在概述葡萄座腔科真菌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回顾了一百年来该类真菌目、科、属和种各级分类单元的建立及其系统分类研究历史,重点评述以von ArxMüller和Barr提出的两大分类系统,总结了基于全型形态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的现代分子系统学研究现状。虽然该类群的分类系统日趋完善,但中国的相关研究存在资源挖掘不够深入、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等问题。主要针对资源挖掘必要性、分类依据科学性、物种特征全息化等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该类真菌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苹果树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其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和苹果树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对健康富士苹果树茎部和根部中的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和初步鉴定,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和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和炭疽病菌有明显抑制效果的拮抗菌,进一步研究了其发酵液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从筛选出的49株内生真菌中,8株对苹果树腐烂病和炭疽病病原菌有明显抑制效果,最高抑菌率达到83.93%;拮抗菌发酵液的平均抑菌率均在89%以上,最高达98.81%。且在同等条件下,拮抗菌对病原菌抑菌率比化学药剂高50%左右。该研究为新型生物农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草莓炭疽病生防菌株MT-06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草莓炭疽病具有良好生防效果的菌株MT-06的抑菌谱、生物学特性及其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T-06具有广谱抗菌性,对多种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其营养生长的最适条件是:在PDA或PSA培养基上,28-35℃,初始pH为5,24h全光照;在查氏培养基上,25-28℃,24h全光照条件下孢子产量最高。经形态观察和rDNA-ITS序列及β-tubulin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Talaromyces flavus(Klcker)Stolk Sams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