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获得活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从贵阳杜仲的叶片中分离得到内生真菌GZWMJZ-068,发酵产物用乙酸乙酯提取,经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运用核磁、质谱和比旋光度等方法鉴定了15个化合物的结构,即isochromophilones IV(1)、epi-isochromophilone III(2)、(2R,3S)-1-(4-羟基苯基)-2,3-丁二醇(3)、(2S,3S)-1-(4-羟基苯基)-2,3-丁二醇(4)、6-[1-羟基-(1S)-戊基]-4-甲氧基-(6S)-2H,5H-2-吡喃酮(5)、6-(1-羟戊基)-4-甲氧基-2-酮(6)、quinolactacins Al(7a)、quinolactacins A2(7b)、dihydrocitrinone(8)、dihydrocitrinin (9)、原儿茶酸(10)、儿茶酸(11)、5-甲基尿嘧啶(12)、尿嘧啶(13)、citrinal A(14)。对15个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评价,化合物1和2对光滑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中等的抑制作用(MIC16-32μg/mL)。  相似文献   

2.
采用色谱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方法,以及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的鉴定方法,从蒟子全株中分离、鉴定出了10个化合物,其中4个为新的酰胺类成分,即蒟子酰胺A~D(1~4)。已知化合物包括3个二肽,即短蒟酰胺C~E(5~7),以及3个酰胺,即(E)-N-(3,4,5-三甲氧基肉桂酰基)四氢吡咯(8)、(E)-N-(5-甲氧基-3,4-亚甲二氧基肉桂酰基)四氢吡咯(9)和(Z)-N-(3,4,5-三甲氧基肉桂酰基)四氢吡咯(10)。采用MTS法测试了4个新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活性,蒟子酰胺A(1)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IC_(50)=10.99μM)、人肝癌SMMC-7721细胞(IC_(50)=17.10μM)、人肺癌A-549细胞株(IC_(50)=7.93μM)、人乳腺癌MCF-7细胞(IC_(50)=16.63μM)和人结肠癌SW480细胞(IC_(50)=9.16μM)的生长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活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从贵阳杜仲的叶片中分离得到内生真菌GZWMJZ-068,发酵产物用乙酸乙酯提取,经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运用核磁、质谱和比旋光度等方法鉴定了15个化合物的结构,即isochromophilones IV(1)、epi-isochromophilone III(2)、(2R,3S)-1-(4-羟基苯基)-2,3-丁二醇(3)、(2S,3S)-1-(4-羟基苯基)-2,3-丁二醇(4)、6-[1-羟基-(1S)-戊基]-4-甲氧基-(6S)-2H,5H-2-吡喃酮(5)、6-(1-羟戊基)-4-甲氧基-2-酮(6)、quinolactacins Al(7a)、quinolactacins A2(7b)、dihydrocitrinone(8)、dihydrocitrinin (9)、原儿茶酸(10)、儿茶酸(11)、5-甲基尿嘧啶(12)、尿嘧啶(13)、citrinal A(14)。对15个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评价,化合物1和2对光滑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中等的抑制作用(MIC16-32μg/mL)。  相似文献   

4.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分离方法对青海湖干旱土壤来源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pactum L8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数据分析,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鉴定为Germicidin B(1)、Germicidin A(2)、1-Acetyl-β-carboline(3)、N-Isobutylacetamide(4)、cyclo-(1-Pro-1-Val)(5)、cyclo-(1-Pro-1-Phe)(6)和3-Hydroxy-3-(2-Hydroxyethyl)-6-(3-Methylbut-2-en-1-yl)indolin-2-one(7),其中化合物7为新化合物。初步抑菌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微弱的活性,化合物4对玉米弯孢病菌有弱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黄皮[Clausena lansium(Lour.)Skeels]果皮中的抗菌活性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从黄皮果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学分析鉴定为:lansine(1)、3-甲酰基咔唑(2)、3-甲酰基-6-甲氧基咔唑(3)、6-甲氧基咔唑-3-羧酸甲酯(4)、(6R,7E,9S)-9-羟基-4,7-巨豆二烯-3-酮(5)、7-羟基香豆素(6)、8-羟基呋喃香豆素(7)、辛黄皮酰胺(8)、对羟基肉桂酸甲酯(9)和胡萝卜苷(10)。其中化合物5和9为首次从黄皮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的碳谱数据是首次报道。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2、3、6、7和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抑制作用。这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利用黄皮这一药食两用的水果资源。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藜蒿内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 sp.YLHJ01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并通过NMR、ECD、IR、HR-ESI-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包括一个新化合物2-(1S,3R-dihydroxybutyl)benzene-1,4-diol(1)以及6个已知化合物:6-羟基-2S-甲基-4-色满酮(2)、10-norparvulenone(3)、(S)-7-羟基-3-((S)-1-羟乙基)异苯并呋喃-1(3H)-酮(4)、murranoic acid A(5)、modiolide G(6)、尿嘧啶核苷(7)。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7在A549与HepG2细胞上均无明显的抑制活性。对化合物1~7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弱抑制效果,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400、100μg/mL,化合物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现为弱抑制效果,其MIC分别为800、400μg/mL。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苦槛蓝(Myoporum bontioides A.Gray)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从苦槛蓝叶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野黑樱苷(1)、类叶升麻苷(2)、5,7-二羟基二氢黄酮(3)、3-O-β谷甾醇苷(4)、(3R)-oct-1-en-3-o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ide(5)、7-甲氧基香橙素(6)、异樱花素(7)、匙叶桉油烯醇(8)、愈创木醇(9)、(1S,2R,5S,6R)-2,6-bis(5-methoxy-3,4-methylenedioxyphenyl)-3,7-dioxabicyclo[3.3.0]octane(10)、(1R,2S,5R,6S)-2-(4-hydroxy-3-methoxyphenyl)-6-(3,4-methylenedioxyphenyl)-3,7-dioxabicyclo[3.3.0]octane(11)、去甲基川陈皮素(12)和3′,4′,5,6,7,8-六甲氧基黄酮(13),其中化合物4、5、7~11为首次从苦槛蓝植物中分离得到。刃天青显色法测试部分化合物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5,7-二羟基二氢黄酮(3)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MIC值为62.50μg mL–1。  相似文献   

8.
魏鑫  张卫  丁彩凤  于浩飞  张丽艳  周英 《广西植物》2021,41(7):1054-1060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常用于治疗咽喉部感染性疾病,其大极性提取物已经报道了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潜力。为了深入探究山豆根大极性抗菌活性成分,该文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分离纯化方法对山豆根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开展了单体成分抗细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真菌(白色念珠菌)的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从山豆根正丁醇部位中共分离鉴定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2',4',7-trihydroxy-6,8-bis(3-methyl-2-butenyl) flavanone (1)、染料木苷(2)、2-(2',4'-二羟基苯基)-5,6-二氧亚甲基苯并呋喃(3)、maltol-β-D-glucopyranoside (4)、leonuriside A (5)、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6)、光甘草酚(7)、2-(2',4'-dihydroxy-phenyl)-8,8-dimethyl-10-(3-methyl-2-butenyl)-8H-pyrano [2,3-d]chroman-4-one (8)、氧化苦参碱(9)、番石榴酸(10),其中化合物4-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化合物2对绿脓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15.6μg·mL~(-1),化合物3对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值均为31.3μg·mL~(-1)。  相似文献   

9.
研究白及中的化学成分及对金葡菌的抑制机理。对白及成分进行色谱分离纯化,通过NMR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试化学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通过考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胞外碱性磷酸酶含量、DNA泄漏程度、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的变化探究白及中活性成分的抑菌机制。本研究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shancidin(1)、coelonin(2)、lusianthridin(3)、orchinol(4)、isoshancidin(5)、blestriarene A(6)、(E)-3-(4-hydroxyphenyl) acrylic acid(7)、3-phenylpropanoicacid(8)、ethyl 2-(4-hydroxyphenyl) acetate(9)、ethyl 2-(4-ethylphenyl) acetate(10)。其中,化合物7~10为首次从该植物种中分离得到。此外,化合物6有着显著的抑菌效果,最小抑菌浓度在10μg/mL(阳性药物阿莫西林0.8μg/mL),它通过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膜结构,导致碱性磷酸酶和DNA泄漏,从而导...  相似文献   

10.
从叉毛蓬全株首次分离出4-羟基苯乙酮(1)、紫丁香酸(2)、金圣草黄素(3)、香草酸(4)、4-羟基-3-甲基苯乙醇(5)、N-[2-(3,4-二羟基苯基)-2-羟基乙基]-3-(4-甲氧基苯基)丙-2-稀酰胺(6)和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7)7个化合物。通过MTT法测定这7个化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多数化合物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2对枯草芽孢杆菌,化合物5对大肠杆菌,化合物7对番茄疮痂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作用均强于阳性对照硫酸链霉素对同种菌的抑制。用DPPH和FRAP两种方法测定了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DPPH方法中化合物6的抗氧化活性最好,IC50值为0.2452 mg/m L,在FRAP方法中化合物5有最好的抗氧化活性,FRAP值为9.402 mmol/g,强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  相似文献   

11.
采用硅胶柱、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制备等方法从分离自云南锡尾矿土壤的链霉菌AE21985发酵液中分离到1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为11个环二肽类化合物:3-(4-羟基苄基)-6-(1H-吲哚-3-基甲基)哌嗪-2,5-二酮(1)、(3S,6S)-3-((R)-仲-丁基)-6-甲基哌嗪-2,5-二酮(2)、(3S)-3-苄基哌嗪-2,5-二酮(3)、(3S,6S)-3-(2-甲基丙基)-6-(丙-2-基)哌嗪-2,5-二酮(4)、3-异丁基六吡咯并[1,2-α]吡嗪-1,4-二酮(5)、(3S,6S)-3-((R)-仲-丁基)-6-甲基哌嗪-2,5-二酮(6)、(3S,6S)-3-异丙基-6-甲基哌嗪-2,5-二酮(7)、(3S,7R,9S)-7-羟基-3-异丁基六吡咯并[1,2-α]吡嗪-1,4-二酮(8)、3-(1H-吲哚-3-基甲基)-6-(丙-2-基)哌嗪-2,5-二酮(9)、(3S,8a S)-3-(丙-2-基)六氢吡咯并[1,2-α]吡嗪-1,4-二酮(10)及(3S,6S)-3-苄基-6-甲基哌嗪-2,5-二酮(11);5个酰胺类化合物:(2E)-3-苯基丙-2-烯酰胺(12)、3-苯基丙酰胺(13)、2-苯基乙酰胺(14)、苯甲酰胺(15)及3-(1H-吲哚-3-基)丙酰胺(16);1个生物碱类物质:1H-吲哚-5-甲醛(17);2个核苷类物质:尿苷(18)及胸腺嘧啶(19)。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株中发现。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柯拉斯那(Aquilaria crassna Pierre ex Lecomte)沉香的化学成分。实验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从该沉香中分离得到9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学技术分别鉴定为6-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1)、5-羟基-6-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2)、tetrahydrochromone F(3)、6-甲氧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基]色酮(4)、6-甲氧基-7-羟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5)、6,7-二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6)、6,7-二甲氧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7)、6-羟基-2-[2-(4′-羟基苯基)乙基]色酮(8)、5-羟基-2-[2-(2′-羟基苯基)乙基]色酮(9)。化合物2、3和5~9均为首次从柯拉斯那所得沉香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单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2和4具有微弱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3.
真菌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乙酸乙酯粗提物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对人参锈腐病病原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因此为探究出芽短梗霉A.pullulans固体发酵物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对其发酵物乙酸乙酯部位采用正相柱,反相柱,以及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并根据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鉴定单体化合物。分离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经鉴定为3,4-二甲氧基-5-甲基苯-O-α-D-吡喃葡萄糖苷(1)、5′-hydroxygriseofulvin(2)、7-dechlorogriseofulvin(3)、6′-hydroxygriseofulvin(4)。以上4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真菌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对落叶松针叶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现代波谱技术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提取浸膏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从落叶松针叶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arixol (1)、(2R)-5,4'-二羟基-6-甲基-7-甲氧基-黄酮(2)、2',4'-二羟基-4,6'-二甲氧基二氢查尔酮(3)、2',4-二羟基-4',6'-二甲氧基查尔酮(4)、2',4'-二羟基-4,6'-二甲氧基查尔酮(5)、异鼠李素(6)、4',5-二羟基-7-甲氧基-8-甲基黄酮(7)、山奈酚(8)、β-谷甾醇(9)、豆甾醇(10)、胡萝卜苷(11)、香草酸(12)、对羟基苯甲酸(13)、二甲基罗汉松脂素(14)、15-二十九烷醇(15)。其中,化合物2,4,5和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乙酸乙酯萃取浸膏在浓度为5~100 mg·mL-1时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5%~70%、53%~72%、61%~71%和33%~65%。上述结果为更加深入探究落叶松针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干燥草质茎的化学成分及其抗哮喘活性。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Toyopreal HW-40C柱色谱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手段对中麻黄草质茎的50%丙酮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22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4-甲氧基肉桂酸(1)、肉桂酸(2)、ω-hydroxypropioguaiacone(3)、threo-8S-7-methoxysyringylglycerol(4)、3-(2,4′-dihydroxy-3′,5′-dimethoxyphenyl)propanoic acid(5)、8-hydroxy-9-methyl-7-(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7-propanone(6)、3-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7)、2-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8)、异咖啡酸甲酯(9)、trans-syringin(10)、cis-syringi...  相似文献   

16.
镰形棘豆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柱层析(CC)、短柱减压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镰形棘豆乙醇提取液中分得7个已知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N-苯甲酰基-2-苯基乙胺(1),N-肉桂酰基-2-苯基-2-乙胺(2),N-苯甲酰基-2-羟基-2-苯基乙胺(3),2′-羟基-4′-甲氧基查儿酮(4),7-甲氧基黄烷酮(5)、5-羟基-7-甲氧基黄烷酮(6),β-谷甾醇(7).化合物1~3、5、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4,5对人胃癌细胞株SGC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3.61和6.11 μg/mL.  相似文献   

17.
研究深海真菌Neoroussoella sp.FS526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对菌株FS526的固体发酵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菌株FS526中共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amestolkolide B(1)、thailandolide B(2)、aspergillumarins A和B(3和4)、de-O-methyldiaporthin(5)、4-(2-acetoxyethyl)phenol(6)、5,6,8-三羟基-4-(1′-羟乙基)异香豆素(7)、sescandelin(8)、penicifuran A(9)、7-羟基-5-甲氧基-4,6-邻苯二甲酯(10)、pestalotiolactone A(11)、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苯乙酮(12)、1-(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苯基)乙酮(13)、2,5-二甲基间苯二酚(14)、3,5-二羟基甲苯(15)。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细胞毒和抗氧化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具有较弱的细胞毒活性,其IC_(50)值为41.44~77.89μM;化合物7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IC_(50)值为13.93μM。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黄皮种子中的酰胺类生物碱及其杀线虫活性,运用多种色谱学及波谱学方法分离并鉴定了10个酰胺类生物碱,分别为:N-甲基桂皮酰胺(1),clausenalansamide A(2),3-dehydroxy-3-methoxyl-clausenalansamide A(3),clausenalansamide B(4),黄皮新肉桂酰胺B(5),N-(2-苯乙基)肉桂酰胺(6),2′-dehydroxy-2′-oxo-clausenalansamide B(7),lansamide-7(8),homoclausenamide(9),1,5-dihydro-5-hydroxy-1-methyl-3,5-diphenyl-2H-pyrrol-2-one(10)。其中,化合物3,7,10为新天然产物。首次对黄皮种子中的酰胺类生物碱2~8进行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的测试,发现所测化合物均有致死活性,其中,化合物2,3,5和8有较强的致死活性,且均优于阳性对照除线磷,可为相关农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国产人工打洞方法所结沉香的化学成分,从国产人工打洞沉香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1)、3-羟基-4-甲氧基-苯丙酸甲基酯(2)、姜油酮(3)、对甲氧基苯丙酸(4)、正三十二烷醇(5)、(20R)-24-ethylcholest-4-en-3-one(6)、麦角-4,6,8(14),22-四烯-3-酮(7)、豆甾醇(8)。化合物1,2,4~8均为首次从沉香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抗菌活性表明化合物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 aureus)和烟草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均有抑制作用,化合物7仅对烟草青枯菌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青海干旱生境土壤链霉菌Streptomyces pactum KIB-HL8液体发酵,应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5个化合物,并用MS、NMR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解析,分别鉴定为N-乙酰酪胺(1)、N-乙酰色胺(2)、吡咯-2-甲酰胺(3)、Inthomycin C(4)和Inthomycin B(5)。对其抗真菌、细菌活性进行筛选,发现化合物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活性,化合物1和2对番茄灰霉病菌有抑制活性,化合物3对番茄早疫病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