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研究运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夹竹桃叶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sp.HK-08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butyl 2-(4-hydroxyphenyl)acetate(1)、4-hydroxyphenethyl acetate(2)、phenethyl 2-phenylacetate(3)、phenethyl 2-(4-hydroxyphenyl)acetate(4)、4-hydroxyphenethyl 2-(2-hydroxyphenyl)acetate(5)、4-hydroxyphenethyl 2-(4-hydroxyphenyl)acetate(6)、对羟基苯甲醛(7)、2-羟基苯乙醇(8)、对羟基苯甲酸(9)、对羟基苯乙酮(10)和3a-hydroxyindoline(11)。其中化合物4、5和11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6和11为首次从Colletotrichum属真菌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4和6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
作者利用化学与生物活性相集成的筛选方法,从采自黄河三角洲地区——东营黄河口的梭鱼Chelon haematocheilus的内脏中分离鉴定了1株耐盐真菌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 OUCMDZ-1925,其发酵产物具有抗枯草芽孢杆菌活性。进一步采用色谱分离、波谱鉴定,从其固体发酵(大米培养基)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即右旋丁内酯I(1)、丁内酯IV(2)、丁内酯II(3)、丁内酯III(4)和3,5,6-三甲基-2,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5)。并发现化合物1–3和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51650)有强的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均为0.31μg/mL,阳性对照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16μg/mL),化合物1和2对产气杆菌(ATCC13408)以及化合物1和3对枯草芽孢杆菌(ATCC93151)有中等的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25μg/mL和12.50μg/mL,阳性对照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25μg/mL和5.0μg/mL),化合物1–5对大肠杆菌(ATCC25922)以及化合物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51650)有弱的抑制活性,且化合物1的产量高,达2.5g/kg,为其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药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一株来自中华紫蛤的附生真菌HNMF114进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个新化合物和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lavatone(1)、cyclo(L-Trp-L-Trp)(2)、2,4(1H,3H)-quinazolinedione (3)、clavatol(4)、kotanin(5)、orlandin(6)、desmethylkotanin(7)、(S)-2-(1-Hydroxy-2,2-dimethylpropyl)quinazolin-4(3H)-one(8)、(S)-2-methyl-1-(4-oxo-3,4-dihydroquinazolin-2-yl)propyl acetate(9)。新化合物1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μg/mL。化合物4、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1μg/mL和4μg/mL。化合物5对枯草芽孢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8μg/mL。化合物4、5和9对李斯特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4、4和8μg/mL。  相似文献   

4.
研究假蒟(Piper sarmentosum)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假蒟叶的总生物碱部位分离得到7个生物碱类成分,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分别鉴定为chaplupyrrolidone C(1)、chaplupyrrolidone A(2)、chaplupyrrolidone B(3)、假蒟酰胺A(4)、N-3-苯丙酰胺吡咯(5)、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酰胺吡咯(6)、3-(3,4,5-三甲氧基苯基)丙酰胺吡咯(7)。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酰胺类生物碱,化合物7为首次从假蒟中分离得到。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试所有分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土壤链霉菌Streptomyces sp.KIB-K1次级代谢产物成分。实验采用硅胶、凝胶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分离方法,从该菌株发酵液中共分离得到7个大环内酯类化合物,通过解析NMR、MS等波谱数据,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为aldgamycin P(1)、aldgamycin E(2)、aldgamycin J(3)、aldgamycin K(4)、aldgamycin L(5)、GERI-155(6)和chalcomycin (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抗菌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7.81μg/mL,化合物2和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0.49和0.98μg/mL,高于阳性对照卡那霉素的MIC值(3.91μg/mL)。化合物1~7对于被测试的两株真菌小麦赤霉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藜蒿内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 sp.YLHJ01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并通过NMR、ECD、IR、HR-ESI-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包括一个新化合物2-(1S,3R-dihydroxybutyl)benzene-1,4-diol(1)以及6个已知化合物:6-羟基-2S-甲基-4-色满酮(2)、10-norparvulenone(3)、(S)-7-羟基-3-((S)-1-羟乙基)异苯并呋喃-1(3H)-酮(4)、murranoic acid A(5)、modiolide G(6)、尿嘧啶核苷(7)。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7在A549与HepG2细胞上均无明显的抑制活性。对化合物1~7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弱抑制效果,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400、100μg/mL,化合物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现为弱抑制效果,其MIC分别为800、400μg/mL。  相似文献   

7.
魏鑫  张卫  丁彩凤  于浩飞  张丽艳  周英 《广西植物》2021,41(7):1054-1060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常用于治疗咽喉部感染性疾病,其大极性提取物已经报道了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潜力。为了深入探究山豆根大极性抗菌活性成分,该文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分离纯化方法对山豆根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开展了单体成分抗细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真菌(白色念珠菌)的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从山豆根正丁醇部位中共分离鉴定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2',4',7-trihydroxy-6,8-bis(3-methyl-2-butenyl) flavanone (1)、染料木苷(2)、2-(2',4'-二羟基苯基)-5,6-二氧亚甲基苯并呋喃(3)、maltol-β-D-glucopyranoside (4)、leonuriside A (5)、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6)、光甘草酚(7)、2-(2',4'-dihydroxy-phenyl)-8,8-dimethyl-10-(3-methyl-2-butenyl)-8H-pyrano [2,3-d]chroman-4-one (8)、氧化苦参碱(9)、番石榴酸(10),其中化合物4-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化合物2对绿脓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15.6μg·mL~(-1),化合物3对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值均为31.3μg·mL~(-1)。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江西迷迭香精油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抑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迷迭香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迷迭香精油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和还原力来研究迷迭香精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以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供试菌,测定抑菌圈大小和最低抑菌浓度(MIC)来研究迷迭香精油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从迷迭香精油中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占精油总量的99.46%,其主要化学成分有α-蒎烯(39.05%)和1,8-桉叶素(16.86%),其次是莰烯(4.22%)、D-柠檬烯(3.87%)、龙脑(3.74%)、β-石竹烯(3.11%)等,α-蒎烯的含量高于国内其他产地;迷迭香精油对DPPH、羟基自由基和还原力的半数清除率IC50值分别为76.42、51.40和49.15μL/mL;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大小分别为14.40±0.66、11.41±0.19、11.70±0.27 mm,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0、10.00、10.00μL/m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结果表明迷迭香精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对中药牛虻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正相及反相色谱法、凝胶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从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并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方法解析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分别命名为(1R,4S,9S)-1-ethoxyoctahydro-5H,10H-dipyrrolo[1,2-α:1,2'-d]pyrazine-5,10-dione(1)、threo N-((4E)-1,3-dihydroxytetradec-4-en-2-yl)acetamide(2)、3-[(3-phenyl-2E-propen-1-yl)oxy]-1,2-propanediol(3)、3-(2-hydroxyphenyl)-1-propanol(4)、1-(2-ethylphenyl)-1,2-ethanediol(5)、2-(2-hydroxyethyl)benzoic acid(6)、1-phenyl-1,2,3-propanetriol(7)、1-phenyl-1,2-propanediol(8)、1-phenyl-1-hydroxy acetic acid(9)、3-hydroxy-3-(4-hydroxyphenyl)propanoic acid(10)、methyl 3-phenylpropanoate(11)、methyl-3-(4-hydroxyphenyl)propanoate(12)、ethyl 3-(4-hydroxyphenyl)propanoate(13)、4-hydroxybenzoic acid ethyl ester(14)、benzoic acid ester(15)、(E)-4-methoxycinnamic acid(16)、4-methoxyphenol(17)、4-hydroxybenzaldehyde(18)、4-methylphenol(19)、4-methylacetophenone(20)、苯甲酸(21)、邻羟基苯甲酸(22)和间羟基苯甲酸(23)。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牛虻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是一个环二肽衍生物,其绝对构型经ECD计算确定。  相似文献   

10.
徐晓  卢贻会  张应烙 《微生物学报》2017,57(12):1797-1805
【目的】黄蜻幼虫肠道分离菌QTYC38菌株的鉴定及抗菌除草活性代谢物的研究。【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ITS序列分析,对菌株QTYC38进行鉴定。利用生长速率法和琼脂扩散法测定菌株粗提物及其单体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合培养皿生物分析法测定菌株粗提物及其单体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同时运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发酵产物中的活性成分,并根据质谱和核磁共振谱数据确定其结构。【结果】菌株QTYC38被鉴定为浅黄新萨托菌Neosartorya aureola,在供试浓度为100μg/mL时,其粗提物对稗草和反枝苋的生长抑制活性较好,抑制率均大于65%;当供试浓度为30μg/滤纸片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为22.7 mm,与阳性对照药(硫酸庆大霉素23.2 mm)活性相当。从该菌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helvolic acid(1),aromatic lactones(2),questin(3)和erogosterol(4)。其中,化合物1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均具有较好的生长抑制活性,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3.1和1.5μg/mL;当供试浓度为100μg/mL时,化合物3和化合物4分别对杨树溃疡病菌(Dothiorella gregaria)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分别为52.4%和72.3%。【结论】菌株QTYC38具有开发为微生物源除草剂和新型杀菌剂的潜能。  相似文献   

11.
研究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根部和茎部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ODS开放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及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等色谱手段,对宁夏枸杞根和茎部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及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以及波谱数据鉴定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N-[2-(3,4-dihydroxyphenyl)-2-hydroxyethyl]-3-(4-methoxyphenyl)prop-2-enamide(1)、3-(4-hydroxy-3-methoxy phenyl)-N-2-(4-hydroxyphenyl)-2-methoxyethyl]acrylamide(2)、N-trans-coumaroyloctopamine(3)、(E)-2-(4,5-dihydroxy-2-{3-[(4-hydroxyphenethyl)amino]-3-oxopropyl}phenyl)-3-(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N-(4-acetamidobutyl)acrylamide(4)、1,2-dihydro-6,8-dimethoxy-7-hydroxy-1-(3,4-dihydroxy-phenyl)-N1,N2-bis[2-(4-hydroxyphenyl)ethyl]-2,3-naphthalene dicarboxamide(5)、(+)-syringaresinol(6)、zhebeiresinol(7)、(±)-eriodictyol(8)、isovanilin(9)、5,5′-dimethoxybiphenyl-2,2′-diol(10)、p-hydroxyphenethyltrans-ferulate(11)、E-ferulic acid hexacosyl ester(12),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采用MTT法和抑制一氧化氮(NO)生成实验,从细胞毒活性和抗炎活性两方面评估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其IC50值(17.00±1.11μmol/L)小于阳性对照药槲皮素的IC50值(17.21±0.50μmol/L)。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分离自黄草乌(Aconitum vilmorinianum Kom.)的一株接骨木镰孢菌(Fusarium sambucinum B10.2)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cyclonerodiol(1)、trichoderiol A(2)、T-2 tetraol(3)、sambacide(4)、12β-acetoxy-4,4-dimethyl-24-methylene-5α-cholesta-8,14-diene-3β,11α-diol(5)、bisphenol A(6)、β-谷甾醇(7)、木兰脂素(8)、吲唑(9)、尿嘧啶(10),1~3和5~10均是首次从接骨木镰孢菌中分离得到,其中6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活性研究表明6和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与阳性对照相同,为64μg/mL;4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C)为32μg/mL;2、3和4具有中等强度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3.
白背叶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白背叶[Mallotus aplta(Lour.)Muell.-Arg.]的根得到5个化合物,经化学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晶 A 为 erythordiol-3-acetate,结晶 B 为β-sitosterol,结晶 D 为3β,29-di-hydro-xylupane,结晶 E 为 ursolic acid acetate 及结晶 F(待鉴定)。以上鉴定的4个成分均系首次从白背叶根中分得的已知化合物。抑菌试验表明结晶 A,B,D,E 和 F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红曲霉(Monascus)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性真菌,其自身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然而红曲霉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却鲜有报道。利用红曲霉发酵液进行药效物质成分追溯,对了解红曲霉药效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对红色红曲霉(M.ruber)Mr-1次级代谢产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和生物学功能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SephadexLH-20凝胶柱等色谱技术对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解析;对鉴定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抑菌和酶活性测定。【结果】从红色红曲霉Mr-1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4个活性化合物,鉴定为3个黄酮类化合物Luteolin(1)、Hesperetin(2)、Glycitein(3)和1个萜类化合物Ursolic acid(4)。化合物1、2、4为首次从红曲菌科中分离得到。在抗氧化试验中,化合物1对ABTS+、DPPH和OH-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IC50分别为13.36、8.74和32.75μg/mL;在抑菌试验中,化合物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表现出中等强度的抑菌能力,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4 mm和11.9 mm;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试验中,化合物4表现出很强的抑制能力,IC50为21.34μg/mL。【结论】红色红曲霉Mr-1是宝贵的微生物种质资源,其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成分多样,具有开发成功能性食品原料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桃金娘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Ait.) Hassk.]的化学成分,从其叶的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1)、杨梅素-3-O-α-L-鼠李糖苷(2)、rhodomyrtone (3)、4,8,9,10-四羟基-2,3,7-三甲氧基蒽醌-6-O-β-D-葡萄糖苷(4)、豆甾醇(5)、山奈酚-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6)、杨梅素(7)、23-羟基委陵菜酸(8)、2α,3β,19α,23-四羟基乌苏-12-烯-28-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9)和laricitrin (10)。其中化合物5~10均为首次从桃金娘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表现出显著的抗菌活性(MIC=0.78μg mL–1)。  相似文献   

16.
曲鹏  刘培培  付鹏  王乂  朱伟明 《微生物学报》2012,52(9):1103-1112
【目的】从黄河三角洲耐盐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寻找具有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方法】应用化学与生物活性相集成的筛选方法,从耐盐微生物中筛选获得代谢产物丰富并具有生物活性的目标菌株;通过高盐胁迫目标菌株,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解析、钼靶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圆二色散谱(CD)和密度泛函数(DFT)-ECD的计算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采自黄河三角洲的泥土样品中得到一株耐盐真菌HK14-01,鉴定为产黄青霉Penicilliumchrysogenum;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2S,3R)-oxaline(1,主产物)、(3R,4R)-3,4,8-trihydroxy-3,4-dihydronaphthalen-1(2H)-one(2)、(Z)-N-(4-hydroxystyryl)formamide(3)、(E)-N-(4-hydroxystyryl)formamide(4)、emodin(5)、4-(2-hydroxyethyl)benzene-1,2-diol(6)、methyl 2-(4-hydroxyphenyl)acetate(7)和2-(4-hydroxy phenyl)acetonitrile(8);化合物1、3和4对大肠杆菌以及化合物1和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抑菌活性,化合物5对P388细胞表现出微弱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论】首次确定了化合物2的绝对构型、首次报道了化合物1和2的CD数据;从黄河三角洲的耐盐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可以得到活性化合物,这一区域的耐盐微生物资源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白木香形成的沉香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采用液相和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沉香中得到10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2-phenylethyl)chromone(1)、6-methoxy-2-(2-phenylethyl)chromone(2)、5-hydroxy-6-methoxy-2-(2-phenylethyl)chromone(3)、6,7-dimeth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4)、7-Hydroxy-6-meth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5)、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6)、6,7-dimethoxy-2-[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7)、6,7-dimethoxy-2-(2-phenyl ethyl)chromone(8)、6,8-dihydroxy-2-[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9)、6-hydr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10)。结合脂多糖介导RAW264.7细胞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2~4和10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IC50值分别为5.31±0.75,5.57±0.62,0.57±0.02,3.78±0.64μM。化合物5为首次从白木香产沉香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通体结香技术所产沉香中所得,为其品质评价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虎奶菇发酵液中的抑菌成分,本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指示菌,研究了温度、pH、紫外线、蛋白酶K对虎奶菇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并采用硅胶柱层析及反相中压液相层析追踪分离抑菌活性物质,通过核磁共振并结合相关资料对分离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显示,发酵液抑菌成分对蛋白酶较为稳定,对紫外照射敏感,可在90℃以下、pH1~9的范围内较好的保持其抑菌活性;活性追踪分离得到1个抑菌物质PtrA,经鉴定为2-呋喃甲酸(2-furoic acid)。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桐花树内生真菌在抑菌方面的价值,该文以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抑菌作用为评价指标筛选活性菌株,采用生物活性跟踪方法结合多种色谱技术分离活性菌株的化学成分,通过波谱与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并利用微孔板法测定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1)从桐花树分离得到的16株内生真菌分属2纲7目10科10属,镰刀菌属(Fusarium)为优势菌属。内生真菌GXIMD02029和GXIMD02039的发酵产物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粘性放线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GXIMD02038发酵产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2)7个化合物从内生真菌Phomopsis sp. GXIMD02029中被分离并鉴定为(15R)-acetoxydothiorelone A(1)、cytosporone B(2)、pestalotiopsone H(3)、pestalotiopsone B(4)、4-Hydroxybenzaldehyde(5)、p-Hydroxybenzoic acid(6)、N-(2-phenylethyl)acetamide(7)。(3)化合物1和2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化合物1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16.25 SymbolmA@ g·mL-1,对藤黄微球菌和粘性放线菌的MIC值为7.812 5 SymbolmA@ g·m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31.25 SymbolmA@ g·mL-1。化合物2对藤黄微球菌的MIC值为62.5 SymbolmA@ g·mL-1,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粘性放线菌的MIC值为125 SymbolmA@ g·m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250 SymbolmA@ g·mL-1。该文筛选了3株活性菌株,首次报道化合物1具有抗菌活性,为桐花树内生真菌在抗菌价值方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醉鱼草果实水部位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作用,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醉鱼草果实水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结合现代光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密蒙花苷C(1)、异毛蕊花糖苷(2)、毛蕊花糖苷(3)、4′-hydroxyphenyl ethyl vanillate(4)、6-O-香草酰筋骨草苷(5)、syringa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6)、刺五加苷B(7)、松柏苷(8)、醉鱼草皂苷Ⅳb(9)、6-O-(3"-O-p-coumaroyl-α-L-rhamnopyranosyl)catalpol(10),其中化合物4、6、7、8、10为首次从醉鱼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为首次从醉鱼草果实中分离得到;利用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模型对化合物1、5、6、7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四个化合物均能使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