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制备新型癌症化疗制剂载阿霉素(Adriamycin)、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微球(ADM-PLGA-NP),研究其性质及体外释药特点。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包封材料,阿霉素为模型药物,采用复乳蒸发法制备ADM-PLGA-NP,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粒径分布,紫外分光光度法计算载药率及包封率,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考察微球对ADM的缓释作用。结果:ADM-PLGA-NP外观呈球形,平均粒径约(237±12.7)nm,载药量及包封率分别为(6.42±1.67)%和(53.82±8.34)%,药物在体外缓慢释放,5 d累积释放量达85%。结论:通过复乳蒸发法制备的ADM-PLGA-NP性质稳定,具有药物缓释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药物化疗载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响应面法优化姜黄素壳聚糖微球制备的工艺参数,提高姜黄素的溶出度.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姜黄素缓释微球,以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星点设计考察配制壳聚糖的醋酸浓度、药物载体的比例以及交联剂浓度对微球制备工艺的影响,对结果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并根据最佳数学模型进行预测.结果:姜黄素壳聚糖微球最优制备工艺参数为:醋酸的浓度为1%,载体药物比例为0.83,交联剂的浓度为0.15%,载药量和包封率的预测值和理论值偏差分别为0.47%和3.2%.结论:响应面法优化姜黄素壳聚糖微球制剂处方具有很好的预测性,体内外药物释放度研究表明,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微球可以在提高姜黄素溶出度的前提下缓慢释放达12h.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装载于不同分子量的PLGA中的5-氟尿嘧啶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在体外条件下的缓释行为。方法:以水包油包固复乳法将5-氟尿嘧啶包裹在高分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中,形成缓释微球,考察其大小,外观,包封率等理化性质,以紫外分光光度法为检测方法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所制备的微球形态完整,大小较均匀。具有一定得包封率和载药量,体外释放研究表明其处方1和处方2的缓释时间为8天和23天。结论:以水包油包固复乳法制备的PLGA 5-氟尿嘧啶微球能够达到缓释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装载于不同分子量的PLGA中的5-氟尿嘧啶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在体外条件下的缓释行为。方法:以水包油包固复乳法将5-氟尿嘧啶包裹在高分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中,形成缓释微球,考察其大小,外观,包封率等理化性质,以紫外分光光度法为检测方法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所制备的微球形态完整,大小较均匀。具有一定得包封率和载药量,体外释放研究表明其处方1和处方2的缓释时间为8天和23天。结论:以水包油包固复乳法制备的PLGA 5-氟尿嘧啶微球能够达到缓释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降解产物为乳酸和乙醇酸,是机体正常代谢的中间产物,最终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分别经肺和肾脏排出体外,对人体不产生危害,所以PLGA在微球制剂的制备中常作为首选载体。近年来PLGA微球制剂在医药领域有着飞跃发展,尤其是在抗肿瘤、免疫疫苗、蛋白给药、基因治疗、诊断试剂和细胞支架等方面显现出很大优势。而且已有许多PLGA微球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临床应用也有令人满意的效果,未见报道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但现阶段国内生产的PLGA缓释微球的质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微球粒径偏大、包封率和载药量偏低、突释过大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本文将综述在制备包裹水溶性药物的PLGA微球过程中相关因素如药物本身理化性质、制备方法、PLGA结构特点、有机溶剂等对微球粒径、包封率的影响,以期为提高以PLGA为药物载体的药效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氢氧化镁对BSA微球体外释放的影响,优化BSA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通过水包油包固复乳法制备BSA-PLGA微球。先将BSA与葡聚糖制备成玻璃体颗粒,再将玻璃体颗粒与氢氧化镁包裹进PLGA中,制备成缓释微球。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形态。然后用Micro BCA法测定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所制得的微球粒径约60μm,呈较好的球形。添加氢氧化镁后,BSA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都有显著提高。不同含量的氢氧化镁对BSA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影响也不同。在体外释放过程中,载有氢氧化镁的微球14天累积释放量为(85.10±2.67)%,而对照组不到80%。结论:通过调整氢氧化镁的量,可以制得形态完整,大小均匀,突释较小的BSA微球。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响应面法优化柿叶总黄酮缓释微丸的载药量。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以海藻酸钠浓度、壳聚糖浓度、投药量和反应温度为因素,缓释微丸的载药量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依次对各因素的显著性及其交互作用进行分析,最终优化了柿叶总黄酮缓释微丸的载药量。当海藻酸钠浓度为2.75%、壳聚糖浓度为2.08%、投药量为35.94%、反应温度为51℃时载药量为22.41%。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柿叶总黄酮缓释微丸的载药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W/O/W方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载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缓释微球, 表征了缓释微球形貌和粒径分布, 研究了体外释放行为, 进行了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 结果显示:微球形貌规则, 粒径均匀; 药物包封率达85.6%; 缓释时间达24 h. 细胞实验表明, 微球比rhEGF原液具有更好的促进细胞增殖作用; 通过观察动物实验中溃疡面积变化、组织病理切片和PCNA表达, 发现微球组治疗效果优于生长因子原液组和空白对照组, 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为rhEGF缓释微球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响应面法优化柿叶总黄酮缓释微丸的载药量。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以海藻酸钠浓度、壳聚糖浓度、投药量和反应温度为因素,缓释微丸的载药量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依次对各因素的显著性及其交互作用进行分析,最终优化了柿叶总黄酮缓释微丸的载药量。当海藻酸钠浓度为2.75%、壳聚糖浓度为2.08%、投药量为35.94%、反应温度为51℃时载药量为22.41%。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柿叶总黄酮缓释微丸的载药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S/O/W和W/O/W法,和不同的苄丝肼载药量制作缓释微球,用HPLC考察其释放曲线、突释情况和包封率,实验表明S/O/W法制作的苄丝肼微球缓释效果更好,达到了6d,包封率能达到70%以上,突释情况可以接受,苄丝肼载药量低的微球能达到更高的包封率。  相似文献   

11.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缓释微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固体/油/水法制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缓释微球,为开发其缓释剂型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聚乳酸.聚羟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用固体/油/水法和水/油/水法制备载rhG-CSF缓释微球;考察粒径大小、外观、包封率等理化性质;用MieroBCA法考察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及影响因素;用SEC-HPLC和MTT比色法初步评价了微球制备工艺过程对rhG-CSF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两种方法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分散性良好,包封率均超过80%。固/油/水法制得的微球体外释放在2周内可超过90%,而水/油/水法制得的微球在相同的时间内仅释放30%。对于固/油/水法制备过程,SEC-HPLC法测定蛋白无明显聚集体出现,MTT法测定蛋白活性无明显损失。结论:实验证明了固/油/水法制备的PLGA微球可以实现2周以上的体外缓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实验旨在开发一种胶原酶缓释微球制剂,用以治疗手掌腱膜挛缩症,以减小现有水针剂的不足。方法:利用水相-水相乳化法和低温冷冻相分离法两种方法制备载药颗粒,分别将其包裹于PLGA微球内,制备成胶原酶微球,并用扫描电镜考察其表面形态,对其粒径进行统计学分析,测定体外释放行为并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制备的微球表面光滑圆整,都可以达到缓释的效果,一个星期内释药完全。水相-水相乳化法制备的微球比低温冷冻相分离制备的微球粒径大,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水相-水相乳化法制备的微球粒径较均一,其体外释放更加平缓,突释较小。结论:本研究制得的胶原酶微球能实现理想的体外缓释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胶原酶粉针剂型快速释放并分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交联壳聚糖微球,再与α-酮戊二酸反应生成Schiff碱,以NaBH_4还原制得改性壳聚糖微球.用FT-IR,SEM和XRD进行表征.并以来氟米特(LEF)为模型药物,考察了其缓释效果.结果显示:微球对药物的最大包封率为94%,载药量为62%,在缓释初期2 h内微球平均释放药量的16%,后期则呈现缓慢释放的趋势.本论文采用的微粒的药物承载量和释放速度既保证了药物的药效又降低了药物释放速率过快引起的对人体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开发一种白细胞介素-12(IL-12)长效缓释微球剂型。方法:采用水包油-油包固(S/O/W)法制备了白介素-12因子多糖微粒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PLA)微球,研究了微球的表面形态和粒径大小,并且运用ELISA方法考察了微球的体外释放效果和免疫活性。结果:本方法制备的白介素-12因子微球光滑圆整,体外缓释达45天,累积释放率近90%。结论:本方法制备的白介素-12因子微球,不仅具有有效地保护IL-12蛋白活性,同时实现长效缓释的目标,是一种可行的IL-12缓释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以高分子多聚物聚乳酸(PLA)为材料,10-甲氧基喜树碱(Me OCPT)为模型药物,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10-甲氧基喜树碱缓释纳米粒,表征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缓释纳米粒具有明显的球状结构,确定了最佳投料比为0.02∶1,平均粒径在100~250 nm之间,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3.57±3.45%和3.10±1.19%,体外持续缓慢释放达48 h以上,累计释放率超过70%,缓释效果明显。以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的载10-甲氧基喜树碱缓释纳米粒,为聚乳酸作为药物缓控释载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为难溶性小分子药物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6.
田大丰  李英  田晓琳  刘静  莫凤奎  王中彦 《生物磁学》2009,(14):2735-2736,2723
目的:以均匀设计法筛选优化硝酸咪康唑苹果酸化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提供可控性及预测性,并对微球稳定性和药物释放规律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微球。采用U5(53)试验表进行试验,分别考察各处方的制备的微球的形态和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得到方程及优化工艺条件。结果:优化方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有较好的吻合性。制备出的微球可以在室温(25℃)条件下保存;微球的药物释放动力学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结论:本实验通过均匀设计法优化硝酸咪康唑微球的制备工艺预测性好且制备的微球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PLGA微球复合明胶支架对蛋白药物的释放影响。方法:将模型蛋白BSA通过复乳法制备成缓释PLGA微球,然后将微球埋置于明胶支架中,形成担载蛋白的PLGA微球复合明胶组织工程支架。考察复合支架体外蛋白释放行为,并用MicroBCA法定量测定释放的BSA量,采用β-半乳糖苷酶催化ONPG的方法检测制备前后蛋白的活性,并与不含PLGA微球直接担载蛋白的支架做对照。结果:PLGA微球复合支架蛋白的包封率能达到73.2%,其中第一天释放20%,对蛋白活性的保持达到70%以上。结论:微球复合明胶支架可以改善一般组织工程支架蛋白药物的突释,提高蛋白药物在制剂,贮存,释放过程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萘普生缓释微球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壳聚糖和海藻酸钠通过复凝聚法将萘普生制成微球,研究成球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及载药微球性能,制备了可生物相容,自然降解无毒的载药微球。实验中,以微球的药物包封率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壳聚糖浓度∶海藻酸钠浓度为1:1,pH值为4.0,搅拌速度为300rpm,反应温度为35℃。以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制备的含药微球,重现性好,工艺稳定,同时体外溶出实验表明,该微球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分子药物缓释用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了先交联制备可溶胀的壳聚糖载体微球,后将模型高分子药物以被动吸咐方式担载在溶胀的微球内的两步法,制备缓释高分子药物微球,避免了高分子药物接触有机试剂引起的活性损失。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将左旋聚乳酸微球(PLLAms)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醇酸(nHA/PLGA)多孔支架复合,构建可次第释放不同生长因子的骨组织工程支架.首先,制备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左旋聚乳酸微球(BMP-2-PLLAms),然后将微球与nHA/PLGA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通过超临界流体发泡制备BMP-2-PLLAms/FGF-2-nHA/PLGA复合支架.制备的BMP-2-PLLA载药微球呈规则球形,粒径分布在6~10μm之间,BMP-2载药量为1.45×10-3%,包封率为61.9%,制备的BMP-2-PLLAms/FGF-2-nHA/PLGA复合支架孔径为100~200μm,孔隙率为75.8%,抗压强度为6.8 MPa,8周降解率为19.9%.7天时,FGF-2和BMP-2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77.1%和44.2%;14天时,FGF-2和BMP-2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84.9%和61.5%.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成骨诱导实验证明复合支架中释放的BMP-2和FGF-2能够持续有效地刺激BMSCs的增殖和分化,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BMP-2-PLLAms/FGF-2-nHA/PLGA复合支架有效实现了FGF-2和BMP-2的次第释放,且能够显著地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