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以IU表示之,由于意见不一致,至今尚未指定酶反应温度,而同一量的酶,  相似文献   

2.
潘新社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152-2152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以IU表示之,由于意见不一致,至今尚未指定酶反应温度,而同一量的酶,在不同温度时间为1分钟所转化底物量将有明显差异,为避免临床上误认为只要是同一国际单位的酶量在国际上无论何处所测结果都应一致,目前大多数实验工作者常省略国际二字(简写也由IU改为U)。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以IU表示之,由于意见不一致,至今尚未指定酶反应温度,而同一量的酶,在不同温度时间为1分钟所转化底物量将有明显差异,为避免临床上误认为只要是同一国际单位的酶量在国际上无论何处所测结果都应一致,目前大多数实验工作者常省略国际二字(简写也由IU改为U)。  相似文献   

4.
潘新社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9):1920-1920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以I U表示之,由于意见不一致,至今尚未指定酶反应温度,而同一量的酶,在不同温度时间为1分钟所转化底物量将有明显差异,为避免临床上误认为只要是同一国际单位的酶量在国际上无论何处所测结果都应一致,目前大多数实验工作者常省略国际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  相似文献   

7.
补白     
《西北植物学报》2012,(11):2189+2200+2292+2343+2365
酶活性的浓度单位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武秀之 《生物多样性》2015,23(2):259-263
<正>命名的根本目的是用语言和文字区分事物,而不是描述事物,更不是文化传承。一个命名如果在区分事物时容易造成混乱,就不能说是一个很好的命名。目前,植物的中文命名相当混乱,以至于无法实现准确的名物对应。1植物中文命名的混乱现状古人命名植物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物种概念,几千年来自发形成的中文植物命名相当复杂,同名异物和一物多名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以及各种地方植物志书中,许多植  相似文献   

10.
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体内,迄今已发现的酶有数千种之多。为了避免混乱,国际酶学委员会在1961年曾提出一个关于酶的分类命名的报告。1972年出版的《酶分类法》中,收录了当时所知的所有酶的分类命名资料。国际酶学委员会关于酶的分类命名原则已被各国酶学工作者广泛接受。鉴于这一原则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又便于国际交流,我国的各种出版物中也应  相似文献   

11.
<正> 在Ramon絮状试验中,最广泛用于表示白喉和破伤风毒素及类毒素浓度的Lf单位,其原始定义为分别与一个国际单位(Iu)的白喉和破伤风抗毒素等价结合的毒素或类毒素量。如果已知类毒素的浓度(Lf/ml),则可采用絮状试验测定抗毒素的效价(Iu/ml)。同样,用已知效价的抗毒素(Iu/ml)可以 测定未知类毒素的浓度(Lf/ml)。由于一些抗毒素和对应毒素的中和能力及凝絮能力不同,因此,就难于维持这种定义。这两种特性似乎不是相同的。因此,建立了用于絮状试验的白喉抗毒素专用参考品。对于破伤风抗毒素,国际标准品指定两种效价:以国际单位(Iu)标定的破伤风抗毒素效价和以Lf-当量单位标定的第二效价。 最近,决定用Lf单位标定的类毒素代替抗毒素作为参考品的结果进行了研究。这种  相似文献   

12.
1 .概述如今 ,至少已有 1 0 0 0 0多条人类基因被发现 ,而且每天约有 9条新基因登录。在下一个 1 0年中 ,人类的所有基因将被发现。这些基因的命名往往在它的结构功能阐明以前就要进行 ,因此如果要求基因的命名能表明其功能就不可能。而且 ,当一个基因的功能已相当清楚时 ,一些习用的命名仍在使用 ,这就容易引起误解。白介素转化酶相关蛋白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按命名者的偏好 ,这个酶曾被使用过FILCE、MACH、Mch5、ICErelⅡ、ICH 2和TX等名字 ,现在则统一命名为caspase ,依据该酶是一个在“天冬氨酸后切断…  相似文献   

13.
飞蝗可溶型海藻糖酶基因的序列分析及mRNA表达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藻糖酶是海藻糖代谢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 在昆虫发育和能量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探讨海藻糖酶基因的功能, 本文分析了飞蝗Locusta migratoria一可溶型海藻糖酶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并对其mRNA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海藻糖酶(TRE, GenBank登录号: FJ795020)不含有跨膜结构。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 该酶与大豆蚜Aphis glycines、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可溶型海藻糖酶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因此我们将该酶的基因命名为LmTre-1。对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表达量的荧光定量 PCR 分析表明: LmTre-1在卵发育前期、 中期的表达量都很低, 卵发育后期表达量显著提高; LmTre-1在5龄若虫和成虫被检测的组织部位中均有表达, 在体壁中的表达量最高, 其次是在脂肪体、 肌肉、 气管、 精巢及卵巢中; 5龄飞蝗刚蜕皮后LmTre-1在体壁中的表达量较高, 随着生长发育其表达量逐渐降低; LmTre-1在成虫发育期体壁中稳定高表达。LmTre-1的mRNA表达特性与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非常相似, 据此推测该基因可能与体壁几丁质的合成相关。本研究为深入探讨该基因的生理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并为以海藻糖酶为杀虫靶标的农药筛选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局限青霉生淀粉水解酶的产生条件及酶一般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淀粉水解酶产生菌局限青霉(Penicillium restrictum)127-2是由土壤中分解得到的,具有较强的降解生淀粉能力,水解1g生淀粉需8.0国际单位酶量.Sasaki等曾报道草酸青霉1-9、变幻青霉的培养液能分解生淀粉,但未报道酶的形成条件;Takao等研究了罗尔伏革菌生淀粉酶的形成条件和酶的一般性质.本文介绍局限青霉127-2生淀粉水解酶的形成条件和酶的一般性质.1 材料和方法1.1 菌种培养1.1.1 斜面培养:用查氏琼脂斜面培养基在28—30℃培养5—7天.1.1.2 三角瓶振荡培养:于250ml三角瓶中加40ml发酵培养基,经1kg/cm~2 30分钟灭菌,冷却后接种,置于28—30℃的摇床(200r/min)振荡培养4—5天.1.2 酶活力测定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根据苎麻转录组测序结果中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基因片段,利用RT-PCR结合RACE方法从苎麻(Boehmeria nivea L.)中克隆到一个APX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BnAPX1。BnAPX1 cDNA全长1 201 bp,开放阅读框(ORF)为870 bp,推测其编码一个含289个氨基酸序列的多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BnAPX1属于植物过氧化物酶超家族成员,与其他物种过氧化物酶体APX相似性较高,C端具1个跨膜区。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BnAPX1在苎麻的根、茎中段、茎尖、茎皮、幼叶各部位均有表达,其中幼叶表达量最高,且该基因BnAPX1受重金属镉诱导上调表达,可能在重金属镉胁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桔红诺卡氏菌发酵生产胆固醇氧化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蛋白胨改良培养基及底物诱导方法,以桔红诺卡氏菌(Nocardia rhodochroms)发酵生产胆固醇氧化酶。酶活力最高可达487.5 u/l(国际单位)。研究了发酵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产酶的影响,酶的分离和提取方法。粗酶液经DE-52柱层析后,酶纯度可提高10倍。  相似文献   

17.
<正> 一、绪论国际植物学大会为各国植物学家、真菌学家及地衣学家提供了一个共同使用的、精确而简明的命名制度,即《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实践证明,这个命名法规在植物学科的发展中已经并将继续起到巨大作用。在我国,由于植物、真菌及地衣的汉名缺乏一个供大家共同使用的明名法规,致使植物、真菌及地衣在汉名命名方面存在着极大混乱。例如  相似文献   

18.
<正> 世界上昆虫的种类估计约在一百万种左右。同一种昆虫在不同国家叫法不同,就是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叫法也很不一致。为了避免混乱,便于开展学术交流,科学家们制订了国际命名法则,规定每一种昆虫一律按一定的方法用拉丁文命名,并在世界各国通用,这就是昆虫的学名。 拉丁文是古代拉丁民族的语言,是罗马帝国的国语,目前在科学界使用广泛。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西班牙、巴西等国家的语言均是从拉丁文演化来的,都属于拉丁语系。 一、拉丁文的字母及读音 拉丁文由25个字母组成(其中“j”是后来德国人加进去的),比英文字母缺一个“W”。汉语拼音字母除了一个“V”以外,都包括了,在读昆虫学名时可以用汉语拼音作为基础,发音以普通话为准。 (一)拉丁文字母表及发音 现将拉丁文的发音以英语国际音标注音,并辅以汉语拼音及汉字注音,以便于初学者掌  相似文献   

19.
答:国际植物和动物命名法规的一个基本准则是植物和动物的学名必须是拉丁名称,如果是从其它语言中派生出来的话,至少要给予拉丁化处理。这样就防止了生物命名中出现多种语言命名的混乱局面。拉丁文被选择作为命名的原因主要有二。首先,生物的统一命名始源于林奈的双名法,林奈采用的就是当时欧洲最为通行的语言——拉丁文。其次,拉丁语是死文字,变化甚  相似文献   

20.
一般来讲,进化学派承认分支学派对系统学的研究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如应用分支分析方法重建系统发育,应用共有衍征确定分类群之间的分支关系以及应用外类群方法来判断性状的极性等,都对系统学的方法有所改进。但分支学派的致命缺点是拒绝接受并系类群。我们属于进化学派,认为并系类群是可以接受的。例如,根据分子资料分析,Zabelia属可以包括于Abelia属内。Zabelia属不但在花粉上和Abelia属不同,可能由于它占有了新的生态位,获得了新的特征,如叶柄基部膨大两两联合,并宿存以保护腋芽。有理由认为它们应独立成属,并不由于Zabelia属从Abelia属分出而使后者成为一个并系类群而把它们合并。分支学派的一些学者认为生物名称作为交流的工具和生物信息储存系统应有明晰的、唯一的和稳定的特性。但具等级的林奈命名系统并不具有这些特性来命名分支和种。最后,PhyloCode被提出。PhyloCode对分支的命名方法有3种,即分支结点定义、分支基干定义和衍征定义。我们认为林奈命名系统作为传媒系统在生物学界的应用已近250年,若要废弃它而采用PhyloCode,必然会在命名方面引起一片混乱。但我们并不是说PhyloCode的拥护者所提出的建议一无是处,我们建议他们宜继续进行研究。由于应用生物学种概念于植物界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多为植物系统学家所抛弃。分支学派的兴起,推动了系统发育种概念的提出。该概念基于3个特征,即自征、区别特征和基本排它,因此分别命名为自征种概念、特征种概念和谱系种概念。事实上,目前大多数植物系统学家仍然应用着形态–地理学种概念,但我们在划分种时,必须有尽可能多的资料,特别是要将传粉、繁育系统、分子系统学资料和形态学资料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