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焕镛木属——中国木兰科一新属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玉壶 《植物研究》1997,17(4):353-356
焕镛木属(Woonyoungia Law)曾分布于广西西北部罗城县,现星散分布于广西北部环江县,贵州省东部荔坡县、云南西南部马关县、是珍稀濒危树种。焕镛木属的花单性异株,与木兰科其他各属均不同;雄花的花被片形态相似而雌花的花被片则明显异形,这也是与木兰科其他各属均不同。此外,焕镛木属的雄蕊两药室稍分开,内侧向开裂,药隔伸出成舌状尖;雌蕊6-9,心皮全部合生,仅露出柱关面;成熟心皮革质,沿背缝开裂,形成近球形的聚合果。与它近缘的单性木兰属(Kmeria Dandy)则雄蕊两药室紧贴,内向开裂,顶端钝,药隔不伸出;成熟心皮木质、沿腹缝全裂及顶端开裂,最后裂成两果瓣、形成各成熟心皮散开的聚合果等不同。依上述不相同特征,故成立焕镛木属属新属。  相似文献   

2.
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和细胞学压片法,对焕镛木[Woonyoungia septentrionalis (Dandy) Law]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以及花粉萌发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焕镛木花单性,雄花的雄蕊多数、离生,每一花药具4个花粉囊,花药壁5~7层.腺质绒毡层具1~2层细胞;小孢子形成时胞质分裂方式为修饰性同时型;四分体排列方式以四面体型为主,并有交叉型和左右对称型,偶见T型和直线型;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花粉粒.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存在变形及败育现象.花粉萌发率为79.89%~80.62%.结合焕镛木花粉粒数目和萌发率的分析认为,雄配子体发育中的败育不是影响焕镛木濒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焕镛木幼苗的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 (土壤含水量分别为 2 0 1%、14 3%和 13 2 % ) ,比较研究濒危物种焕镛木幼苗的生理生态特性 ;测定了焕镛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 (A)、气孔导度 (gs)、内在水分利用率效率 (WUE)、比叶面积 (SLA)及叶片的光合作用 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相应增高 ,生长在最高土壤含水量下的植株 ,日平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分别为 8 5 5± 4 32 μmol·m-2 ·s-1和 81 5 7± 8 4 1μmol·m-2 ·s-1,分别比生长在最低土壤含水量下的植株高 2 5 6 1%和 17 6 8% ;另一方面 ,水分利用效率、比叶面积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趋于增加 ,土壤含水量最低时 ,植株的日平均水分利用率、比别增加0 2 8%和 15 87% ,其中 ,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幅较小 ;光饱和点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高。较高的土壤湿度有利于焕镛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极危植物焕镛木的群落学特征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广西罗城大黄泥常绿阔叶林进行样方调查,分析了极危植物焕镛木(Woonyoungia septentrionalis (Dandy)taw)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1200 m2样地内有维管植物129种,隶属57科103属,以热带属占绝对优势;优势科为樟科、壳斗科、茜草科等.群落中焕镛木为优势种,重要值最大,为35.06,其次为粗丝木、红锥,重要值分别为22.09和19.66,因此,本群落可命名为焕镛木-粗丝木-红锥群落(Woonyoungia septentrionalis+Gomphandra tetrandra+Castanopsis hickelii Community).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3亚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层间植物丰富.生活型以中、小高位芽为主,占67.18%.叶型以中、小型革质单叶为主.种群频度分布规律为A>B>CE,属于A级的种类占优势,为总种数的41.09%.乔木径级以小径级为主.焕镛木是我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非常珍稀濒危的物种,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在此设立保护区,以保护焕镛木的种质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5.
2001~2002年连续两年在广西环江木论和广西罗城大黄泥的2个焕镛木(Woonyoungia septentrionalis(Dandy)Law)自然种群中,对单性异株的濒危植物焕镛木进行繁育系统测定,对即将开花的雌花花蕾分别进行套袋、套网、人工授粉处理,并用自然授粉雌花作对照,其座果率和结实率统计结果表明:自然授粉、人工授粉、套袋和套网处理的花均能结实,但它们的座果率和结实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两个种群中,人工授粉和自然授粉的总结实率(PERS)均比套袋和套网处理的高,其中人工授粉的最高,套网处理的最低.由此可见,焕镛木既能通过有性生殖方式结实,又能通过无融合生殖方式结实,而且这两种生殖方式获得的种子均能萌发成幼苗,由此断定,焕镛木的繁育系统为兼性无融合生殖.这是首次报道木兰科植物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  相似文献   

6.
鹅掌楸的花部数量变异与结实率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濒危植物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的花被片一般为9枚,对贵州松桃(G)、湖南龙山(H)和浙江龙王山(Z)三地自然居群3年的观察发现,少数单株出现花被片数目变异,有10、11、12枚花被片情况。与居群G和H相比较,居群Z在单花花粉量,花粉大小和雌蕊数目等方面的变异较小,且无花被片数目变异。结实率与花部数目变异明显相关,变异较大的居群其结实率也高。居群间花粉平均大小与结实率有较好的正相关(r=076),并在居群间比较了结实率与花粉胚珠比(P/O)的关系(r=-074),发现P/O低的居群趋向于有较高的结实率,暗示资源配量限制了鹅掌楸的结实率。花部数量变异与结实率的关系表明潜在的遗传多样性对种子产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进行居群调查和取样的基础上,从形态学和细胞学角度,对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Druce和多花黄精P. cyrtonema Hua的各主要变异类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合对变异式样及中 间过渡类型的分析,初步探讨了玉竹和多花黄精变异产生的机制、途径及两者间的相互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滇蜀豹子花核型及其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详细报道了滇蜀豹子花的核型,发现居群中存在两种细胞型,即A型和B型。A型参考核型为2n = 24=2m(2SAT)+2sm+8st(4SAT)+12t(2SAT),其第3号两条同源染色体长臂均无居间随体:B型参考核型为2n=24=2m(2SAT)+2sm+8st(2SAT)+12t(3SAT)+0—1b,其第3号一条同源染色体长臂紧靠着丝点处有一大而明显的居间随体,而另一条同源染色体则无,构成明显的3号染色体的结构杂合性。统计表明,居群中二者的比例近似为1A;2B。研究还发现了大量的体细胞染色体结构变异核型,表明滇蜀豹子花核型尚未趋于稳定,还处于强烈分化之中,高频率的体细胞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其种内分化不可忽视的一种进化要素。  相似文献   

9.
以人工栽培的秦岭石蝴蝶为实验材料,通过观察并记录花器官形态和数目的变化,初步探讨秦岭石蝴蝶花器变异规律,并分析了导致其变异的诱因。结果显示:(1)在观察的1 996朵秦岭石蝴蝶花朵中,发现了17种花冠变异类型、5种萼片变异类型和7种可育雄蕊变异类型,总变异率分别为34.57%、38.38%和32.67%。(2)秦岭石蝴蝶花梗或可分支,花梗苞片数目2~3枚。(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下唇数目与可育雄蕊数目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7 4,而上唇数目与可育雄蕊数目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81 1,结合花型图示分析这可能与秦岭石蝴蝶雄蕊着生于花冠下唇内侧近基部有关。该研究统计的秦岭石蝴蝶变异类型丰富,可能对于今后秦岭石蝴蝶的系统进化、花器官发育、生殖生态以及分子遗传方面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培育不同观赏价值的品种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入侵植物花部性状的表型变异及其与繁殖适合度的关系是入侵生态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为明确入侵植物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种群间和种群内花部性状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并探讨刺萼龙葵花部表型变异对繁殖适合度的影响,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对中国京冀地区的6个刺萼龙葵自然种群的10个花部表型性状和果实种子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ⅰ)刺萼龙葵花部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极显著的变异,种群间的变异(27.26%)大于种群内的变异(3.55%),种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82.31%,种群间变异是刺萼龙葵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表明刺萼龙葵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ⅱ)各花部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为13.13%,变异幅度为7.45%~29.79%,柱头与最近喂食雄蕊顶端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the stigma and the closest feeding stamen, DSF)的变异系数最大,传粉雄蕊长(length of the...  相似文献   

11.
濒危植物焕镛木的兼性无融合生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2年连续两年在广西环江木论和广西罗城大黄泥的2个焕镛木(Woonyoungia septentrionalis (Dandy) Law)自然种群中,对单性异株的濒危植物焕镛木进行繁育系统测定,对即将开花的雌花花蕾分别进行套袋、套网、人工授粉处理,并用自然授粉雌花作对照,其座果率和结实率统计结果表明:自然授粉、人工授粉、套袋和套网处理的花均能结实,但它们的座果率和结实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两个种群中,人工授粉和自然授粉的总结实率(PERS)均比套袋和套网处理的高,其中人工授粉的最高,套网处理的最低。由此可见,焕镛木既能通过有性生殖方式结实,又能通过无融合生殖方式结实,而且这两种生殖方式获得的种子均能萌发成幼苗,由此断定,焕镛木的繁育系统为兼性无融合生殖。这是首次报道木兰科植物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濒危植物单性木兰种群径级结构和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性木兰是我国特有的濒危植物。对广西北部木论自然保护区内的单性木兰代表种群进行调查,分析其种群径级结构和存活曲线,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结果表明:雄株与雌株的比例约1.06:1,幼苗和幼树在种群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单性木兰种群的径级结构呈非典型的金字塔型分布,为稳定型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种群在两个低龄级Ⅰ和Ⅲ出现相对较高的死亡高峰,死亡率分别为0.23和0.35,而高径级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3.
Woonyoungia septentrionalis (Dandy) Law is aceae. The floral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species a dioecious species with unisexual flowers in Magnoliare conspicuously different from other species and are important to the study of floral phylogeny in this family. The floral anatomy and ontogeny were investigated to evaluate the systematic position of W. septentrionalis,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light microscopy. All of the floral organs are initiated acropetally and spirally. The carpels are of conduplicated type withou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tigma and style. The degenerated stamens in the female flowers have the same structures as the normal stamens at the earlier developmental stages, but they do not undergo successive development and eventually degenerate. The male floral apex was observed to have the remnants of carpels in a few investigated samples. As the bisexual flower features could be traced both in the male and female flowers in W. septentrionalis, it suggests that the flower sex in Magnoliaceae tends toward unisexual. As well as the unisexual flowers, the reduced tepals and carpels and concrescence of carpels conform to the specialized tendency in Magnoliaceae, which confirms the derived position of W. septentrionalis in this family. As the initiation pattern of floral parts of W. septentrionalis is very similar to other species in this family, it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especially comparison with species in Kmeria to evaluate the separation of Woonyoungia.  相似文献   

14.
北草蜥幼体短期禁食后的补偿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4~5月,对幼体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进行了不同短期禁食的饥饿处理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实验。研究用蜥蜴于2005年4月捕自安徽滁州琅琊山,蜥蜴带回实验室禁食至无尿、粪排出后,随机选取状态较好的39条蜥蜴分为禁食0 d(C组)、3 d(S3组)、6 d(S6组)、9 d(S9组)4个组。禁食结束的各实验组蜥蜴用面包虫饱足饲喂至第24 d。恢复生长期间,各实验组蜥蜴的体重随饲喂时间延长而增加。饥饿组消化率和同化效率与C组无显著差异,S3组的消化率显著高于S9组、同化效率显著高于S6和S9组。S3组和S9组的摄食量显著高于C组。本研究结果表明,经各短期禁食处理的幼体北草蜥在恢复生长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补偿效应;该补偿现象主要因摄食水平显著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15.
北草蜥几种消化酶活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酶学分析法测定了越冬后北草蜥胃、肠组织中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活力。结果表明 ,不同年龄、性别的北草蜥同一组织中消化酶活力有显著差异 ;不同地理种群的北草蜥同一组织中消化酶活力有显著差异 ;不同消化酶在北草蜥同一组织中的活力有显著差异 ;在北草蜥不同的组织中同一消化酶的活力有显著差异。说明北草蜥消化酶的活力与年龄、性别、部位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受食物组成、能量需求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 ,产生了不同的酶活力和分布。这也说明生物长期适应环境 ,形成了不同的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6.
单性木兰花粉壁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次报道单性木兰花粉的形态特征和外壁超微结构。花粉外部形态与木兰科各属特征一致,表明单性木兰花粉的原始性。但花粉外壁超微结构显示其外壁表面具皱波状纹饰;覆盖层波浪状,具稀疏的小穿孔;柱状层很薄,小柱典型,直立,短而细。外壁超微结构表明单性木兰属在木兰亚族中是一个较进化的属。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资料揭示出单性木兰在植物分类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