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蛭蚓科Branchiobdellidae是兼有蛭与蚓两者特征的一类动物。我国过去只在螯虾体上发现两属,即蛭形蚓属Branchiobdella和冠蛭蚓属Stephenodrilus;后来梁彦龄(1963)又于米虾体上发现一个新属——米虾蚓属Caridinophila。关于蛭形蚓属,日本和我国总共报告四种(山口,1934;刘思诚,1964)。今作者又于东北地区三种螯虾体上得到三个新种,报告于下。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医科大学卫生系。  相似文献   

2.
冠蛭蚓属 Stephanodrilus主要分布于亚洲。日本和朝鲜既往报告15种(Yamaguchi,1934);我国除在河南产的米虾体内发现寄生型的平头冠蛭蚓 St.truncatus(梁彦龄,1963)之外,绝大部分种类均分布于东北特有的螯虾体上,已知的记录共有9种(刘思诚、张金安,1964;刘思诚,1964),故迄今我国共有10种。美洲、欧洲虽亦有螯虾的分布,近年来对其体上的蛭蚓的生态、食性以及种类特征等曾进行多方面的研究(Brown,1962;Yo-  相似文献   

3.
前言 蛭蚓是寄生于十足类河虾科(Potamobiidae)体表的一种环节动物;Odier(1823)第一次命名为Branchiobdella(蛭的一属);Pierantoni(1912)详细解剖观察之后,才定为寡毛纲的一科——蛭蚓科(Branchiobdellidae),并初步分为5个属:Cirrodrilus,Branchiob-della,Stephanodrilus,Bdellodrilus,Pterodrilus。其后,Michaelsen和Stephenson(1928—1930)又增添4个属:Cambarincola,Ceratodrilus,Xironodrilus,Xironogiton。总共9个属,亚洲只有冠蛭蚓(Stephanodrilus)和蛭形蚓(Branchiobdella)两属(山口,1935)。这两个属在我国仅分布于东北地区的螯虾体上,因此,关于蛭蚓的资料和报导不多。作者在  相似文献   

4.
医蛭科牛蛭属Poecilobdella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Moore(1930)报道有一种菲牛蛭P.manillensis曾在南京发见,但未附图,也未描述其特征。另据胡经甫(Wu,1930;48)记载有一种颗粒牛蛭P.granulosa分布于北京、苏州和福建。然而陈义(1962)和宋大祥等(1977)报道,他们未在这些地区采到牛蛭属的标本,因此这是有待进一步弄清的问题。笔者于1979年5至6月先后从武昌东湖以及毗邻安徽省的黄梅县各获得牛蛭属标本一条。经过详细地活体观察以及内部解剖,並与产于海南岛陵水县和广西贺县的牛蛭属标本作了比较,认为此两标本同属一种並是一新种。由于标本首先在湖北地区发见,故命名为湖北牛蛭Poecilobdella hubeiensis Yang,sp.nov.  相似文献   

5.
杨潼 《动物学研究》1980,1(4):541-546
医蛭科牛蛭属Poecilobdella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Moore(1930)报道有一种菲牛蛭P.manillensis曾在南京发见,但未附图,也未描述其特征。另据胡经甫(Wu,1930;48)记载有一种颗粒牛蛭P.granulosa分布于北京、苏州和福建。然而陈义(1962)和宋大祥等(1977)报道,他们未在这些地区采到牛蛭属的标本,因此这是有待进一步弄清的问题。笔者于1979年5至6月先后从武昌东湖以及毗邻安徽省的黄梅县各获得牛蛭属标本一条。经过详细地活体观察以及内部解剖,并与产于海南岛陵水县和广西贺县的牛蛭属标本作了比较,认为此两标本同属一种并是一新种。由于标本首先在湖北地区发见,故命名为湖北牛蛭Poecilobdella hubeiensis Yang,sp.nov.  相似文献   

6.
中国箩纹蛾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科种类很少,全世界仅知十余种,胡经甫(1938)《中国昆虫目录》中仅有3种。本文记载7种,包括1新种。从幼虫特征可分为2属:1.Brahmaea,2.Brahmophthalma(有人作亚属)。从成虫亦有显著区别,即 Brahmophthalma 前翅中带后方有一圆球形斑纹,分布于华南及东南亚一带,而 Brahmaea 的前翅中带俱为长卵形斑纹组成,主要分布于旧北区。故本科实为两属。蛹与天蛾相似,喙离体成壶柄状。幼虫主要寄生在木犀科植物上,为林木害虫。  相似文献   

7.
我国蛭蚓种类,山口英二(1934,1940)和笼屋留太郎(1938—1940)在东北蝲蛄体上得5种。笔者们(1964)和李璞等(1964)又得5种。梁彦龄(1963)在云南米虾体上得3种。最近,笔者们在辽宁的宽甸和新金两地,又采得5种,即远东蛭形蚓(Br.orien-talis)及川村冠蛭(St.kawamurai)和三个新种:陈氏蛭形蚓(Br.cheui)、无齿冠蛭蚓(St.anodontus)及微小冠蛭蚓(St.minimus)。所有模式标本都存于沈阳医学院。兹将这5种分别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四节金小蜂科Tetracampidae是小蜂总科中的1个小科。1968年统计,全世界只有2亚科6属18种(Boucek and Askew,1968)。1971年,苏联的Sugonjaev根据在蒙古和苏联的哈萨克加盟共和国采到的标本描述了3新属1新亚科。Boucek于1988年又记述了澳大利亚的1个新属。这样,四节金小蜂科现在共包括3亚科10属31种(不含化石种)。我国迄今还未见有本科昆虫分布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海鼓虾科角鼓虾属系统分类进行了研究.角鼓虾全世界共记录34种,其中中国海记录了9种.本文中记录中国海分布的角鼓虾属Athanas 8种,其中对中国海2新纪录种A.polymorphus Kemp和A.squillophilus Hayashi,进行了描记,并提供了中国角鼓虾种检索表.在中国的材料中:A.japonicus、A.ohsimai、A.polymorphus及A.squillophilus 4种的螯足表现了多态性,A.ohsimai和A.squillophilus的螯足多态性也是首次发现和记载.所有研究测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安息香科的系统位置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息香科为柿目的一成员,包括11个属,为一自然的分类群.它与山茶科很接近,并可能是从它的祖先类群演化而来的.本文分析其形态特征的演化趋势,认为子房上位,花冠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裂片两倍,花序圆锥花序为原始性状,而子房下位.花冠裂片镊合状排列,雄蕊与花冠裂片的同数,花序少花或单花为进化性状.安息香属为本科最大的属,形态变异多样化,既具有最原始性状,为本科原始类群代表,同时又有较多进化性状.其他各属可能是以它作为基干演化而来.从分析各属的分布区类型,本科有7属分布于热带地区,但仅有3属真正分布于热带,其余4属分布于亚热带或其边缘地区.因此,安息香科基本上是一个热带科,但不典型,它可能是从古热带山区的亚热带地区演化而来的.根据全科的属和种的统计,有11属,150余种,间断分布于欧亚和美洲两大陆块上,亚洲有10属,57种,主要分布于东亚,在这一地区,以我国秦岭和长江以南至南岭以北及华西南种类最丰富,包括有最原始类群和系统演化各阶段类群;热带南美洲有2属83种,这一带种类虽丰富,但仅2属及缺乏原始类群.因此,我们称东亚为安息香科的分布和分化中心,而热带南美洲为第二分布中心.根据化石记载结合本科现代分布格局,我们  相似文献   

11.
沼科Elipsocidae我国香港曾记载一种,Elipsocus oligotricuhus Thornton,1959,上科Epipsocidae台湾记载一种,Epipsocus hageni Banks,1937,共2种。华立中(1987)记载有3种,其中把香港的Elipsocus oligotricuhus分放于两个科的两个属中,同时Epipsocus hageni为N.Banks 1937记述,并非1917。本文记述了采自宁夏、陕西的沼科1新属2新种(均为短翅雌虫);云南的上科1新种,至此我国两科共5种。  相似文献   

12.
陈俊良  李玉 《菌物研究》2013,11(1):3-13,37
文中对中国蜡伞科(Hygrophoraceae)真菌进行了整理、修订,简要介绍了其生境和分布,并对该科的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重点整理了文献记载该科的102个种,广泛分布于28个省区。其中有效名称86个,包括蜡伞属(Hygrophorus)47个,湿伞属(Hygrocybe)36个,湿皮伞属(Humidicutis)1个,坛杯伞属(Ampulloditocybe)1个,金盖菇属(Chrysomphalina)1个,应转移到其他科的有5种,错拼名称有9种,另有存疑种2种。  相似文献   

13.
记述采于南海北部的长额虾科3属8种,作为Liand Komai(2003)记述1958-1960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采于南海北部的长额虾总科2科8属20种的补充,同时记述该调查中采于东海的长臂虾科隐虾亚科的2属2种.8个长额虾科种是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新馆搬家过程中新发现标本鉴定得来,即Chlorotocella gracilis,Plesionika izumiae,P longidactylus,P.ortmanni,P.pumila,P.sindoi,P.unidens,Procletes levicarina.其中Li and Komai(2003)描述的新种P.longidactylus又发现5只携卵雌虾,证明此种在南海并不少见;P.unidens是深海种类,目前仅发现分布在200m以深海底,虽然其报道很少,但已有记录却来自从孟加拉湾至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不同海域,说明其分布较广,在Li and Komai(2003)文中没有记述此种,本文首次记录其在中国水域的分布,并提供特征图.隐虾亚科的两个种,即富兰克林副岩虾Paraclimenes franklini(Bruce,1990)和土佐岩虾Periclimenes tosaensis Kubo,1951均为东海海域的新纪录,将富兰克林副岩虾的已知分布区域向北扩展到北纬28°,同时填补了土佐岩虾在日本海域和南海海域之间的分布空白.  相似文献   

14.
尹文英 《昆虫学报》1984,(4):418-425
原蚖属(Proturentomon)(始蚖科)过去共记载9种,其中6种分布于欧洲中部和南部,2种在非洲,1种在美洲和澳洲,唯独在亚洲各国从未见这一属的出现。1982年从山西和河北等地采到一批原尾虫,经鉴定其中一部分标本系原蚖属的一新种,这不汉是我国的首次记录,也是亚洲地区的第一次发现。在上述地区和云南西双版纳还分别找到了夕蚖属(夕蚖科)的两个新种,现一并记述如下。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片角叶蝉科(Idioceridae)属同翅目,叶蝉总科(Cicadelloidea)。至目前为止全世界记载本科共有60属。最近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一新属一新种,现记述如下。模式标本存放于安徽农学院。 弯茎叶蝉属Flexocerus新属 头部包括复眼显然宽于前胸背板,头冠宽短,略向前突出,前后缘几平行,中央长度约为二复眼间宽1/4;颜面宽度稍大于长,单眼生于颜面,位于复眼内缘中央偏基方之间,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以及荒漠地区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学研究的深入,新的隐存种不断被发现,一些类群的分类地位也发生了变动。中国是世界上跳鼠总科(Dipodoidea)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通过对中国跳鼠总科物种的分类系统进行重新梳理和研究,确认跳鼠总科在中国有3科6亚科12属22种。证实中国分布有第五种蹶鼠——灰蹶鼠(Sicista pseudonapaea)。五趾跳鼠亚科原属Allactaga是一个并系群,应拆分为Allactaga、Orientallactaga、Scarturus三个属;原五趾跳鼠、巨泡五趾跳鼠、巴里坤跳鼠归于Orientallactaga属,小五趾跳鼠移入Scarturus属,且是一个包含隐存种的种团。大五趾跳鼠在我国仅有文献记载,其分布存疑。跳鼠亚科原三趾跳鼠努日亚种提升为种——塔里木跳鼠(Dipus deasyi);而准噶尔羽尾跳鼠(Stylodipus sungorus)在我国有分布。奇美跳鼠(Chimaerodipus auritus)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现并命名的新属新种。  相似文献   

17.
链壶蚧属Asterococcus隶属壶蚧科Cerococcidae,由Borchsenius 1960年建立。此属雌成虫以其外壳顶端有若虫蜕、外壳后部有一向上的管状突起物;8形腺在腹缘成明显的宽带及肛环刚毛8根,与本科中其它2属区别。链壶蚧属,目前世界已知7种,除1种分布在南非外,其余均分布在古北区和东洋区,我国目前已记载5种。本文记述了产于我国四川、湖南的链壶蚧属1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昆虫学教研室昆虫标本室。 文中所涉及的长度单位均为微米(μm)。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的平鳍鳅科鱼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平鳍鳅科鱼类,在云南省曾有过零星记载。近年陈宜瑜(1978、1980a)对我国平鳍鳅科作了详尽整理,共记载有15属49种,其中云南省(包括金沙江的在内)有8属11种。作者(1980)又报道1个新种。现经进一步整理在云南省采得的标本,共有8属17种,其中包括5新种,现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长臂虾总科的动物地理学特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讨论了长臂虾总科在中国分布的3个科,即拟贝隐虾科、叶颚虾科和长臂虾科的属、种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及区系特点。拟贝隐虾科和叶颚虾科种类较少,分布于热带海域,我国分别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发现1属1种和3属3种,均为广布的常见种。长臂虾科是本总科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十分常见的科,包括2亚科102属,世界性分布,海洋、淡水均有,我国大量分布。其起源中心应在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一部分浅海沿岸种经河口进入淡水水域, 大量发展,很少种可分布至温带区边缘;另一部分在热带珊瑚礁环境大量发展,并与许多动物类群共栖或共生。长臂虾亚科基本上是浅海-淡水自由生活类群,我国已记录9属61种,主要分布于南部,多数为东洋界热带和亚热带种,分别属东洋界(淡水)和印度-西太平洋区(海水、半咸水);而极少数种分布至北方,温带性的淡水种有2种白虾,1种小长臂虾和仅见于东北部的条纹长臂虾,属于古北界区系(淡水),海水种有黄、东海的敖氏长臂虾及细指长臂虾,属于北太平洋温带区系(海水、半咸水)。隐虾亚科全部为海洋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以珊瑚礁为主要栖息地,大部分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80%以上的种类或多或少与其他海洋生物共栖,自由生活的种很少。根据推论,隐虾类的起源中心应在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水域的珊瑚礁环境, 并在这一水域得到了充分的分化与发展,分别适应与腔肠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海绵动物、棘皮动物和海鞘类被囊动物共栖生活;而热带美洲的类群则是在隐虾类演化到可与石珊瑚类共栖时由印度-西太平洋水域扩散过去的, 共栖宿主仅涉及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我国南海水域已发现31属96种,极少数种也分布到东海,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水域珊瑚礁区系。  相似文献   

20.
瘤蚱属(Thoradonta Hancock,1908)为刺翼蚱亚科(Scelimeninae)中一个小属,已知7种,主要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越南、菲律宾和中国等地区。在我国,以往曾记载过2种,近年来在整理中山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的蚱科标本时,发现有2新种及2种国内新纪录。为了便于比较和鉴定,现将已知的种类包括在检索表内。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