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解盐城灰鹤(Grus grus)的越冬种群动态及行为特征,在盐城保护区设置两条样线,自2008年12月始,连续5个冬季每月一次作种群监测,并观察灰鹤家族群的越冬行为。结果显示,近5年来,盐城越冬灰鹤种群(303~707只)较为稳定,沿海开发对其种群似乎并无负面影响,这可能与灰鹤的食性及生境偏好有关。年龄对灰鹤越冬行为影响显著,幼鹤相较成鹤将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采食,而用于警戒的时间较少,这与幼鹤所处的生长及学习阶段有关。家族群大小对灰鹤的采食、警戒及群体警戒效率等均无显著影响,说明对于灰鹤而言,两只幼鹤并未显著增加其在警戒行为上的投入。 相似文献
2.
白鹤( Grus leucogeranus )越冬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珍贵稀有的动物——白鹤,它的数量日趋减少。现今世界上白鹤的总数约有250只左右,是世界公认的濒危动物之一。为了挽救这种珍贵稀有的鹤类,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地进行研究和保护,尽最大努力使它不致遭到灭绝。我国已把白鹤列为国家保护动物。 白鹤的繁殖地主要在西伯利亚,我国东北亦有繁殖的记载,多年来在东北虽有所见,但均未发现其巢。白鹤迁徙时经我国东北、河北、到 相似文献
3.
4.
西班牙羚(Hispanodorcas)是一类中小型牛科动物,此前只在泛地中海地区和南亚有所发现.西班牙羚的分类一直有所争议,曾被认为与羚羊族(Antilopini),苇羚族(Reduncini)或角羊族(Oiocerini)有关.报道了甘肃庆阳正宁地区的代店化石点首次发现的陇东西班牙羚新种(H.longdongica sp.nov.),时代大约为保德期早期(约8-7 Ma).新材料包括5个头骨,保存状态各异,提供了迄今为止关于西班牙羚最完整的骨骼信息.其角心长而细、向后弯曲,且微弱地同向扭曲(homonymous twist);角心同时还具有外-背侧沟和内-腹沟,这些都是西班牙羚的典型特征.代店地点发现的西班牙羚在已知各种中体型最小,面部和脑颅之间的弯曲较弱,前后基结节均发育较弱.这些原始的特征表明陇东西班牙羚可能代表了这个属的早期演化阶段.此外,该种头骨与瞪羚(Gazella)的相似之处表明西班牙羚可能是直接从瞪羚的祖先演化而来,其同向扭转的角心与角羊族一致,可能是两者平行演化所致. 相似文献
5.
金龙鱼化石的鳞片和骨骼碎片在过去时有报道,但鉴定并非十分可靠,因为在骨舌鱼科鱼类中这些鳞片和骨骼十分相似.首次记述了保存完美的金龙鱼化石,标本产于湖南湘乡下湾铺组和湖北松滋洋溪组,确立为骨舌鱼科金龙鱼属一新种:中华金龙鱼Scleropages sinensis sp.nov..新种与现生金龙鱼(Scleropages)在头部骨骼、尾骨骼、各鳍的形状和位置以及具有网状鳞片等方面极为相似,因而归入该属.然而,新种在以下特征上不同于金龙鱼的现生种:鼻骨无纹饰,鼻骨上的感觉管显露于沟内,感觉管联合不经过顶骨,翼耳骨侧向加厚,眶前骨上的感觉孔大,眼眶后的眶下骨不完全覆盖前鳃盖骨上支,其宽高比例为0.75而非现生种的1-1.2,前鳃盖骨后下角变尖,鳃盖骨后下缘凹形、下端变尖,匙骨背突长大,脊椎46-48,椎体横突短小,胸鳍十分长大,上下两端的尾鳍条和内部鳍条等长.亚洲的现生种发现于各种河流和小溪中,比较喜欢水草茂盛的静水环境,一般游弋于表层水中,以鱼虾、昆虫等为食,新种中华金龙鱼也应该有相似的生长环境和食性.新种似具有性二形性,雄鱼体形略纤细,头部略大,口裂更深.中华金龙鱼化石的发现,说明金龙鱼属(Scleropages)和骨舌鱼属(Osteoglossum)在早始新世以前就已经分化,这对解释骨舌鱼类的跨洋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第四纪响蜥(Tinosaurus)化石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陕西洛南张坪洞穴的第四系中采得一些响蜥类(Tinosaurus)化石,有保存相当完好的上下齿骨和齿列,这是响蜥在第四纪的首次报道,使该属化石的地史分布从早第三纪延伸到第四纪。新材料下颌骨较粗壮,但个体很小,有齿间沟,同时兼具亚洲种及北美种的某些特征,因此建立一新种Tinosaurus luon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7.
黑颈鹤的种群总量有5000~6000只个体,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分布区约22×105km2,占有面积约5400km2。青藏高原北部和西部为其繁殖区,越冬区主要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中段、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及云贵高原部分区域,青藏高原东部为其迁徙途径之地。越冬时以家族、同种群及混合群(主要与灰鹤Grusgrus和斑头雁Anserindicus)形式集群活动。繁殖期分化为非繁殖群和繁殖对(Bredingpair)两种类型。繁殖对能否成功地占有领域是繁殖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该物种依IUCN(1994)标准应列为易危级(Vulnerable,VU) 相似文献
9.
鲻鰕虎鱼属(Mugilogobius Smitt)是鰕虎鱼亚科Gobiinae中一个较小的属。我国珠江口、郁江、长江中下游和闽江等水系有分布。1987年8月在嘉陵江采集鱼类标本时,采到一批鰕虎鱼标本,经鉴定为鲻鰕虎鱼属和栉鰕虎鱼属Ctenogobius,前者为四川省新纪录,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记比耶鱼(Birgeria)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记述了采自云南罗平晚三叠世法郎组竹杆坡段的比耶鱼一新种──刘氏比耶鱼(Birgeria liui sp. nov.),这是比耶鱼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刘氏比耶鱼与产自瑞士圣乔治山中三叠世边境沥青层的史氏比耶鱼最为相近,两者仅在尾柄长高之比、尾鳍长短与上下叶外缘交角、背鳍和臀鳍辐状支鳍骨的数目、臀鳍辐状骨骨板的大小、以及侧线管骨化与否等特征上略有差异。比耶鱼与软骨硬鳞鱼超目的鲟形目最为接近,两者共有一系列特征,如除尾上叶外体侧裸露,副蝶骨末端伸达头后,鳃盖骨退化;但比耶鱼同时也具有不少的特有特征,代表了软骨硬鳞鱼超目的另一类群──比耶鱼目(Birgeriiformes ord. nov.)。刘氏比耶鱼的发现进一步表明华南扬子区中、晚三叠世鱼类化石与特提斯西部的鱼群具有密切的动物地理关系。 相似文献
11.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5)
College of L ife Scienc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grew out of Biology Depart-ment in December 1996 based on the Biology Departm ent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which was first set up in195 2 in Xi an Normal college,and then changed its name intoBiology Department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in 196 0 .It s one of the earliest col-leges founded in the university.1 Organizations setupThe college is composed of 3departm ent and 4 research institutes,that are biologyEducation Depart… 相似文献
12.
牡丹江城市鸟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4年5月至2009年4月对牡丹江城市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91种,隶属14目31科,占全国鸟类总种数的7.69%.说明牡丹江地区鸟类资源比较丰富,其丰富度指数1.967,均匀度指数0.653 8,Shannon-Wiener指数2.949.记录的91种鸟中留鸟26种,夏候鸟53种,冬候鸟3种,旅鸟9种,分别占总数28.6%、58.2%、3.3%、和9.9%.在居留型上,主要以夏候鸟为主.在区系组成上,东洋种5种,占5.5%,古北种54种,占59.3%,广布种32种,占35.2%,以古北种为主.记录到的91种鸟类中包括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苍鹰(A.gentilis)等8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在所调查的鸟类中雀形目鸟类最多,15科52种. 相似文献
13.
师范院校植物学(系统分类)教学改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植物学(系统分类)教学如何适应师范院校的特点,怎样利用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在孢子植物、实验课、理论课和实验课的结合、电化教学、检索表的使用、腊叶标本的制作以及考试的方式等各个教学环节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力求提高植物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秋季鸟类环志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9月3日至11月1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园经过51d的工作,共网捕环志鸟类2目10科28种165只。其中留鸟4种,占总数的14.29%;旅鸟18种,占总数的64.29%;夏候鸟4种,占总数的14.29%;冬候鸟2种,占总数的7.15%。通过网捕环志技术,并结合春季同一地区的环志结果,分析了迁徙季节本地区鸟类群落的组成,以及群落随时间、季节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5.
自2017年参加“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植物子平台以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除了数字化植物标本以外,还挖掘、整理了贵州师范大学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历程。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最后向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提供了10 044份信息齐全的植物标本。通过此次植物标本数字化工作,彻底摸清了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标本的家底,盘活了标本室的库存,使得老一辈植物地理学家黄威廉等老先生60余年的科研成果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通过植物标本的数字化工作,挖掘整理出老一辈精彩的植物标本采集史和学术故事。在标本数字化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对植物标本以及植物标本背后的故事有了新的认识,对植物标本数字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17.
东北春大豆种质资源表型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质资源是大豆遗传育种和解析复杂数量性状的基础,通过对种质资源的评价,可指导育种实践中优异互补亲本的选择,提高优异基因交流累加和新品种培育的效率。本研究选用来自东北三省一区1923-2010年间选育的340份春大豆种质资源,通过在牡丹江地区对12个表型性状的2年综合鉴定,评价品种群体遗传变异特点和筛选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1)春大豆种质资源表型变异丰富。除生育期年份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品种间和年份间均呈显著的差异,且2年变化趋势相同。有效分枝数变异幅度最大,其次是主茎荚数、单株粒重和株高,这些性状选择潜力较大,品质性状的变异幅度较小,选择潜力有限;(2)表型性状特征频率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受育成单位纬度和育种目标的影响,生育期呈现北早南晚,北部育成品种营养体较小、植株矮小、节数相对较少、脂肪含量较高,南部育成品种营养体较大、植株高大、单株有效节数多且主茎单节最多荚数多,部分品种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3)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表明,吉育71的ZF值最高,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表型性状与ZF值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地上部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主茎荚数和主茎单节最多荚数等7个表型性状可作为春大豆种质资源综合评价指标。在大豆育种中应重视利用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基因资源,在亲本选配时适当选择综合性状优良、育种性状优势互补的种质。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