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CT扫描及CAD技术,建立了无牙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种植固定义齿的设计,对正中咬合状态下种植体骨周围组织应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应力随着义齿游离端长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尤其靠近游离端的种植体远中骨组织压应力增值最为明显。提示在临床使用种植固定义齿时必须限制游离端的长度以减小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压应力,防止骨吸收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不同大连接体对支持组织受力影响的光弹实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采用光弹实验应力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大连接体设计的上下颌单侧游离端义齿,在侧向加截时对基牙和缺牙区牙槽嵴的受力情况。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群口腔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以我国为例,每年因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而接受治疗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无论何种修复体,义齿的固位和稳定一直是口腔医生和患者评价修复体成功与否的最直观的标准。如何提高义齿的固位和稳定是口腔专业工作者长期关注并研究的主题。义齿的固位与稳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强化。义齿粘附剂(DA)是用来辅助粘膜支持式义齿(包括全口义齿)固位的方法之一。本文通过阐述义齿粘附剂提高义齿固位与稳定的机理,探讨不同类型的义齿粘附剂对口腔环境的影响,对义齿粘附剂在口腔修复学科应用的现状及发展作一综述,以利于DA的使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松软牙槽嵴和/或牙槽嵴粘膜增生形成的原因,探讨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180例戴用全口义齿一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临床调查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缺牙原因,义齿戴用的时间,牙槽嵴粘膜情况,松软牙槽嵴和/或牙槽嵴粘膜增生发生的部位,人工牙的类型等。结果:①180例全口义齿病例中,有松软牙槽嵴者20例,占22%,男:女=6:4,其中下牙槽嵴占60%,上牙槽嵴占,20%,上下牙槽嵴均有者占20%。患牙槽嵴粘膜增生者共8例,占4.4%,最多发生在下舌侧,其次为下唇沟。同时患有松软牙槽嵴和牙槽嵴粘膜增生的有4例,占患牙槽嵴粘膜增生病例的一半。②在患松软牙槽嵴的病例中,人工牙为塑料牙和瓷牙各占50%。缺牙原因为牙周病者共12例,占60%,龋病2例,占10%,龋病-牙周病者8例,占30%。③在患松软牙槽嵴的病例中,下颌牙槽嵴条件均为差,上颌牙槽嵴条件均为中或差。在患增生的粘膜组织的病例中,75%病例义齿固位为中或差,25%义齿固位为较好。结论:发病原因与患者缺牙原因,牙槽嵴部位,牙槽嵴条件,人工牙类型等有关。因此可以认为,牙槽嵴粘膜松软是戴用全口义齿后出现的不可忽视的问题,而牙槽嵴粘膜松软和/或增生的粘膜组织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一副全口义齿不是一劳永逸的,使用一定的时间后需要更换,特别对牙槽嵴条件较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种植体周围炎的微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内牙种植体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义齿修复方式,该技术作为无牙牙合进行口腔修复重建的一项常规技术,已有理想的长期组织整合修复的临床报告,应用前景十分乐观,但同时存在少数种植体失败。种植体失败在临床上表现为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与口腔微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该文就此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固定-可摘联合义齿应用于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牙周病伴牙列缺损诊断标准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可摘夹板式活动义齿修复,观察组给予固定-可摘联合义齿修复,两组患者均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戴义齿18个月观察组咀嚼效率(55.4±3.8),显著高于对照组(50.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戴用义齿后基牙拔除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固定-可摘联合义齿应用于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效果较佳,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关于正常颌位总义齿前牙排列的(牙合)关系,长期来传统观点的常规排列均为正中(牙合)时其上下前牙应呈1mm浅覆(牙合)的(牙合)接触关系,而且要求上下中切牙的唇舌向位排成垂直或稍微唇向位,因此临床长期来总义齿前牙排成覆盖极小的1mm浅覆(牙合)的上下前牙呈紧密的面接触关系。1980年Heinlein还提出应建立前牙的正中(牙合)接触起前导(Anterior Guidance)作用,可保护后牙免受偏斜接触。但近年来有提出不同观点,1980年前Zarb等提出正中(牙合)时相对的上下前牙间不应有任何  相似文献   

8.
年轻恒牙作为基牙制备后脱敏处理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年轻活髓牙牙体制备后脱敏处理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随机选择23例双端固定桥义齿以两侧活髓牙为基牙中的23颗活髓牙作实验牙,临床虎体制备后给以脱敏处理,于制备后24小时、一周及二周进行随访统计,并与另外23颗牙作对比;结果:经脱敏剂脱敏处理的年轻活髓牙牙本质过敏症状明显低于不做脱敏处理的活髓牙。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以微种植钉为支抗压低伸长磨牙在牙列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9月1日至2009年9月1日期间,11例修复空间不足,需要压低因对颌牙缺失而伸长的上颌第一磨牙患者,男5例,女6例,年龄18~40岁,平均26岁.9位患者下颌单侧第一磨牙缺失,2位患者下颌双侧第一磨牙缺失,上颌磨牙由于对颌牙长期缺失而伸长,咬舍于对颌牙槽嵴黏膜,妨碍牙列修复治疗.利用微种植钉作为支抗,使用弹力链牵引伸长的磨牙,产生根向压入力.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和曲面断层片.结果:11例患者伸长的磨牙均成功压低,获得足够的义齿修复的垂直空间,伸长磨牙平均压入3mm,成功进行了种植义齿或固定义齿修复.治疗时间平均为6个月.结论:采用微种植钉作支抗,能有效压低伸长的上颌磨牙,创造足够的义齿修复空间,且方便、高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隐形义齿与传统卡环固位式可摘局部义齿进行对比,探寻隐形义齿对基牙龈沟内菌群的影响,从而指导活动义齿的选择和设计。方法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戴用弯制卡环式可摘局部义齿、铸造卡环式可摘局部义齿和隐形义齿。定时对基牙龈沟进行取样并行细菌培养,并统计细菌总量、专性厌氧菌检出率以及G-菌检出率。结果戴牙后同期相比,隐形义齿组与传统卡环固位式可摘局部义齿相比,基牙龈沟内细菌总量更大,专性厌氧菌检出率及G-菌检出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述研究结果说明:相较于传统卡环固位式可摘局部义齿,隐形义齿对基牙龈沟内菌群的影响更大。对于牙周状况不佳的患者应当谨慎使用隐形义齿作为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11.
夏璐  史衍辉  赵堂民  兰赟 《生物磁学》2011,(11):2156-2158
目的:探讨安氏11类错[牙合]非拔牙矫治中GMD矫治器的疗效和适应症。方法:选择36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病例,主要表现为以乳磨牙早失形成的磨牙近移或上牙列轻中度拥挤的的非拔牙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GMD推磨牙装置远移磨牙开辟后牙间隙。结果:36倒患者中除1例因上切牙唇倾致患者对面形不满意而改行拔牙矫治外其余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第一磨牙平均远移5.6mm,远移到位平均4—5个月。磨牙建立中性关系。结论:GMD装置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推磨牙向后的矫治器,但要掌握好适应症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可摘局部义齿基牙易发龋坏部位致龋菌的检出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戴入可摘局部义齿后基牙易发龋坏部位的早期细菌组成的测定,探讨可摘局部义齿与基牙龋坏之间的潜在关系。观察12个6活动桥的24颗基牙,其中5、7各12颗。病人平均年龄255岁。采取基牙靠缺隙侧邻面1/3区域的菌斑。采用细菌培养技术,持续观察了3个月,测定了菌斑细菌的组成。结果发现,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在实验中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在牙位7上的检出率比在牙位5上的检出率高。结论戴用可摘局部义齿造成了口腔微生态环境的改变,促进了某些致龋细菌的生长,成为基牙发生龋坏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运用数字总线技术实现多模块化控制,对CT或X光片、口腔数字化扫描仪、印模扫描图像等进行三维重建、立体构图,开发系列规划软件,为口腔医生提供优化治疗、修复方案。同时,计算机可联接微型CAD/CAM自动进行义齿、贴面快速加工,以及种植导板等产品的设计、加工;联接手术导航仪进行牙种植手术导航;联接PACS、HIS等系统,实现数字化图像传输以及远程医疗功能。在诊所内一体化完成诊断、治疗、制作、修复、整形、美容等系列复杂、精细工作。  相似文献   

14.
全口义齿不同牙尖斜度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探讨全口义齿上颌笫一磨牙近中舌尖颊面的五种不同牙尖斜度,进行垂直向(牙合)力作用下的有限元应力分析。结果表明10°牙最佳,0°牙较佳,30°牙较差,40°牙更差,20°牙比10°及0°牙差,但比30°及40°牙好,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庙后山——辽宁省本溪市旧石器文化遗址》一书中记述了人类犬齿、右下臼齿各一枚;本文现补记庙后山人牙的第三颗,也就是右上第三臼齿。 1979年春,天津自然博物馆古人类组应邀参加庙后山遗址发掘工作,曾搜集一些动物化石标本,主要是单个兽牙。笔者之一(林)于1985年6月间至天津自然博物馆,认出这颗人牙。  相似文献   

16.
无牙颌患者需用全口托牙恢复咀嚼功能。长期以来,多数采用个别制作的方法进行修复,需经过取模、颌关系转移、排牙、上蜡、装盒充填、热处理、出盒磨光等十余道工序和多次就诊。怎样通过预先制作成半成品或成品化的方法简化步骤、提高效率,满足广大无牙颌患者的需要,早已引起口腔矫形工作者的重视。1958年陈华等在对2000例自然牙列模型测量统计的基础上、完成了圆形五个型号的无腭顶、硬塑料基托的成品总义齿,并  相似文献   

17.
牙缺损伴牙颌畸形的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牙缺损伴牙颌畸形的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效果。方法对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采用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结果 38例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经过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其中36例成功,成功率达94.74%。修复后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基牙无松动、移位,患者对疗效满意。2例失败,占5.26%,表现为固定义齿有移位现象,出现不同程度的牙列间隙。结论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克服了单一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面形和咬合关系,修复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着色牙在临床较为常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严重者不仅影响美观,而且还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在92年引进美国产奥普申斯牙用漂白剂,对62颗单个着色前牙作内漂白的脱色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牙体、牙周情况基本良好的单个着色前牙62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上颌肯氏I类牙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戴用前后的临床语音适应效果做出客观评价。方法:对30例上颌肯氏I类牙列缺失患者在义齿初戴前、初戴时、初戴后的1、2、4、8用语音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辅音/j/:在塑料组,在初戴后2.4、8周与初戴时F2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初戴时与初戴前相比F2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初戴后1周也有统计学差异(P〈O.05);两组同一时间内比较,/j/的F2在初戴时有统计学差异(P〈0.01)。/sh/音:在初戴时与初戴后2、8周F1有统计学差异(P〈0.05)。/z/音:在塑料、铸造两组中,F1、F2在初戴前、后2、4、8周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可摘局部义齿基托厚度主要影响的发音部位是硬腭前部,在临床上,减少硬腭区基托厚度,对临床修复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选择性压力印模在下颌后牙游离缺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临床上38例下颌远中游离缺失的Kennedy一二类患者采用选择性压力印模制作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追踪其治疗效果。结果:32例患者义齿修复为优占84.2%,5例为中占13.2%,远超历史资料水平,效果良好。结论:选择性压力印模在下颌后牙游离缺失中的应用效果满意,提高了修复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