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油莎豆SRAP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RAP分子标记构建了14份不同地理来源、表型具有差异的油莎豆品系的分子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0对引物中共有多态性引物42对,扩增出多态性带328条,平均每对引物7.8条。28对引物在12个品系上具有特征谱带,除品系4和14外,均可用1对引物进行鉴定;采用引物组合法仅用Me2/Em6和Me8/Em11这2对引物就可将14份材料区分开,并利用这2对引物构建了上述品系的数字指纹图谱。UPGMA聚类分析表明,所有参试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在0.12~0.75之间,平均为0.42,表明我国不同地理来源的油莎豆品系遗传差异较大,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32个柿主栽品种SSR图谱构建及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32份柿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SSR标记技术构建其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78对候选引物中筛选出20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引物作为核心引物,构建柿主栽品种SSR指纹图谱。结果显示:(1)20对引物在32份材料中共扩增出183条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扩增出3~20条不等,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9.15条,多态性比率为81.3%。各个位点的杂合度在0.410 3~0.914 3之间,平均为0.702 7。(2)8对引物在12个品种上具有特征带型,采用5对引物进行组合鉴定即可将32个柿品种完全区分开。(3)依据SSR带型特征,对每对引物生成的不同带型直接编号,简化柿SSR带型记录方法,并利用每个品种的带型编号,建立其DNA指纹图谱,结果表明,核心引物组合法比特征谱带法更适用于构建中国柿主栽品种DNA指纹图谱。(4)根据系统聚类分析将32个柿主栽品种分为两大类,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ISSR标记分析红阳(HY)及其杂交后代共14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并构建其ISSR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7条引物,在14个供试材料中扩增出92条多态性条带,遗传相似系数在0.308~0.904之间;在相似系数水平为0.607时,可将所有供试材料聚为三类。本研究构建的指纹图谱可有效鉴别供试材料,为今后猕猴桃育种和杂交亲本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筛选合适的RAPD随机引物,应用RAPD技术对药用植物绞股蓝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DNA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挑选出的20条引物中有19条引物的扩增条带清晰且多态性好;在清晰稳定出现的354条带中,294条具有多态性;其中有3条引物的扩增条带可清楚区分绞股蓝与混淆品种乌蔹莓,可建立其DNA指纹图谱。按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计算其遗传相似系数,结果显示,8份绞股蓝供试材料聚为两类,聚类结果与其地理区域远近和生长环境一致。本研究中筛选出的19条引物适用于绞股蓝遗传多样性分析,且获得的DNA指纹图谱可用于鉴别绞股蓝。  相似文献   

5.
虎杖种质资源的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RAPD、ISSR和SRAP标记对26份虎杖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在22个引物中有17个引物(77.3%)扩增产物具多态性,多态性水平相对较高.22个引物共得到98条扩增DNA片段,其中90.8%具有多态性.每个多态性引物平均可扩增出5.24个多态性片段.聚类分析表明,利用BAPD、ISSR和SRAP技术相结合可将全部供试材料区分开,26份材料在Gs值0.54水平上全部聚为一类,以所有材料间的平均遗传相似遗传系数0.71为阈值,将其分为11类.虎杖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遗传差异,RAPD、ISSR和SRAP标记可作为构建虎杖DNA指纹图谱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芦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APD技术对国内外43个芦笋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183条DNA片段,其中170条为多态性条带,约占总数的92.92%;平均每个引物扩增DNA带数超过15条.结果表明,43份材料的Nei氏相似系数分布在0.407~0.931之间,平均为0.765,可见遗传多样性相对偏低.对所有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在Coefficient=0.77处划等值线,可将参试样品划分为8大类群.其中Jwc1、Purple Passion、鲁芦笋1号等6个品种各单独列为1个类群,其余的被分为2个类群.  相似文献   

7.
甘薯SRAP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分子标记SRAP技术,构建22个甘薯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从49对SRAP引物中筛选了11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共扩增出98条带,多态性条带74条,多态性比率为75.5%,平均每对引物扩增8.91条带。利用引物Me2-em3和Me3-em7,构建了22个甘薯品种的指纹图谱。聚类结果显示,在阈值为15.5时可将22个甘薯品种被分为7类。[结论]地理来源相同的甘薯品种和具有同一亲本的甘薯品种聚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8.
RAPD技术在黑糯玉米亲缘关系划分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8个黑糯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利用CTAB微量提取法从幼苗中提取DNA,进行RAPD扩增,筛选出3个能产生稳定遗传多态性的引物,分别是OP—A01、OP—A11和OP-006;利用这些引物的扩增出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可将8个自交系划分为4个类群,与各个自交系的来源基本一致。表明RAPD可以用于黑糯玉米亲缘关系的划分。  相似文献   

9.
二十八份玉米自交系的RAPD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RAPD技术,对28份玉米自交系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旨在DNA水平上揭示玉米自交系之间的亲缘关系,为进一步提高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水平提供有益的信息从100个10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4个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对28份玉米自交系DNA进行扩增,扩增出24张DNA指纹图谱,其中多态性DNA谱带106条,占总扩增带数的64%。利用DNA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建立了28个玉米自交系的亲缘天系树状图,将供试材料划分为五个类群,RAPD分析结果与已知系谱的亲缘关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大豆种质资源SRAP分子标记中的引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3个大豆栽培品种和20个野生品种为材料,从288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2对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可重复性好的SRAP引物组合。用筛选出的12对引物组合对大豆品种进行PCR扩增,获得了带型丰富和清晰可辨的DNA的PAGE指纹图谱;共扩增出25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20条,多态性谱带比率为87.6%,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8.3条谱带。结果显示,所筛选出的12对引物组合可以有效的应用于大豆种质资源的SRAP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47份经甄别鉴定的宁夏水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筛选出28对较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条带清晰稳定、多态性丰富的SSR标记构建了宁夏水稻微卫星标记数据库。共检测到144个等位基因,标记间差异性位点数3~10个,平均5.14个;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187。28个位点上参试材料间均有差异。只在1个位点上存在差异的是宁粳28号和宁粳23号,宁粳23和宁粳35号;其余品种差异性位点均在2个或2个以上,占参试材料的93.6%。28对引物中筛选出10对核心引物,各材料间至少有1对引物存在差异,能够把参试品种(系)一一区分开来。利用这10对引物,在相同的迁移位置上以1、0标记扩增片段的有无,构建了宁夏水稻DNA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12.
利用SCoT标记对32个猕猴桃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7个SCoT引物中筛选了11个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185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80个,多态性比率为97.30%。各引物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238 4,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为0.377 8。利用UPGMA构建32份猕猴桃种质资源的聚类树状图。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8处可将32个猕猴桃品种分为5组,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利用4条引物扩增的16个多态性位点构建了32个猕猴桃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可以将32个猕猴桃品种区分并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13.
红掌品种亲缘关系SR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从100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 26对多态性高、条带清晰的SRAP引物,对33个红掌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如下:(1)26对引物共扩增出366条条带,其中有314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85.79%。引物组合产生的条带数在9~23之间,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14.1条和12.1条多态性条带。(2)根据SRAP扩增结果,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33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5~0.94之间,在遗传相似系数0.786处可将33个红掌品种分为5个类群。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本研究为品种鉴定和杂交育种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
甘蓝品种'争春'和'寒光2号'的DNA指纹图谱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DS法提取甘蓝(Brassfca oleraceavat.capitata)品种‘争春’、‘寒光2号’及其各自亲本的基因组DNA,通过SRAP、RAPD两种分子标记方法,构建其DNA指纹图谱,用于种子纯度鉴定。利用30对SRAP引物组合和200个RAPD随机引物,以各品种及其亲本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组进行筛选,结果显示:多数SRAP引物组合对模板组的扩增带型一致,少数组合扩增出差异,但未能找到具有互补差异的引物组合;通过RAPD标记方法筛选出能鉴定2个品种纯度的引物分别为S42、S103、S193和S42、S89、S151,其中引物S42对2组材料均能扩增出特异的RAPD指纹图谱,并将RAPD指纹图谱转变为相应的数字指纹。  相似文献   

15.
利用SRAP和ISSR分子标记,研究了14份耐盐茄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种标记均能揭示材料间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ISSR标记多态性略高于SRAP标记。在SRAP分析中,每对引物组合可扩增出8-15条DNA片段,平均为12.12条:26对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15条DNA片段,其中263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83.49%;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212~0.923,平均值为0.755。在ISSR分析中,每个引物可获得5~16条DNA片段,平均为10.87条;15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63条DNA片段,其中141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86.50%;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333-0.957,平均值为0.736。聚类分析表明,2种标记都能将供试材料完全区分开来,聚类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异。Mantel相关分析表明,SRAP分析与ISSR分析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性水平(r=0.904,P〈0.01)。  相似文献   

16.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132份甘薯种质的DNA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为甘薯种质资源亲缘关系鉴定、分类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筛选的核心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显示,19对引物共扩增出232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65条,多态性比率为71.1%,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8.68个条带,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化范围在0.6706~0.9331之间,平均为0.8158;其中引物SSR9和引物C33可将132份种质完全区分开,并构建供试材料的DNA指纹图谱,供试材料遗传距离在0.0363~0.5939之间,平均为0.4087,表明种质资源间遗传多样性丰富。基于SSR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2个类群,第Ⅰ类群分为两个亚类,第Ⅰ-1亚类包括济薯25和3份日本引进品种日本金千贯、安納芋、日本薯;第Ⅰ-2亚类包括济徐薯23、苏丹、济薯09281。第Ⅱ类群分为两个亚类,第Ⅱ-1亚类由S07甘薯品系和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20份甘薯种质组成;第Ⅱ-2亚类由剩余的70份甘薯种质组成,为甘薯分子辅助育种中亲本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ISSR标记构建云南省栽培灯盏花DNA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从20对候选引物中筛选出7对引物对云南10个地方栽培灯盏花进行扩增,通过扩增带型的差异构建其DNA指纹图谱,利用Popgen32、NTSYS2软件进行遗传一致性系数和遗传多样分析.结果:7对引物在10份共扩增出48条谱带,其中33条具有多态性,占68.8%,表明各居群的遗传差异较大.10个地方种质资源被聚为2个大类,野生居群被聚为一类,栽培灯盏花聚为一类,其中栽培灯盏花有两大亚类.结论:通过构建DNA指纹图谱容易地把灯盏花种植资源相互区分鉴别出来,10个地方灯盏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栽培灯盏花与野生具有差异,栽培种质材料之间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种质库中保存的19个海带品种(系)的36个海带配子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16条可扩增出清晰条带的引物,在36个海带配子体中共扩增出362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比例达99.45%。遗传相似性分析表明,这36个配子体之间的遗传相似性范围为0.682-0.978,以0.756为最低遗传相似系数,可将36个种质材料分为6个大类,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品系的雌雄配子体大部分能聚在一起,品系间遗传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AFLP标记技术在鉴定甘蓝种子真实性及品种纯度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AFLP方法对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的5个甘蓝杂交组合及其10个亲本共15个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清晰的DNA扩增指纹图谱,在AFLP分析中,共采用了32个EcoRI 3/MseI 3引物组合,每个引物组合扩增出的条带数在43-62条之间,平均为54.5条,并从这32个引物组合中筛选出一个引物组合,能够用来对供试5个甘蓝杂交种进行真实性及品种纯度鉴定。从而证明了AFLP技术在甘蓝种子真实性及品种纯度鉴定中的可行性。该技术应用于甘蓝种子真实性及品种纯度鉴定在国内尚属首次,其稳定性重复性好,检测分辨率高,很适合甘蓝种子真实性及品种纯度鉴定,是今后种子真实性及品种纯度鉴定的发展方向,应加大其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20.
张安世  骆扬  范定臣  张中海 《广西植物》2017,37(11):1378-1385
采用SCoT标记分析了18个皂荚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UPGMA法对18个皂荚种质进行了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筛选出的多态性条带构建了18个皂荚种质的SCoT指纹图谱。扩增结果表明:从51个SCoT引物中筛选了15个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2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16条,多态性比率为96.61%。各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PIC)、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的平均值分别为0.875 9、1.964 9、1.440 1、0.272 6、0.426 1。18个皂荚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91 4~0.938 1之间,表明供试材料之间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0处可将18个皂荚种质分为3组,其中野皂荚单独为一组,山皂荚和皂荚-T聚为一组,其它皂荚材料聚为一组。利用3个引物扩增的8个多态性位点构建了18份皂荚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可以将其区分并精准鉴定。该研究结果为皂荚种质的鉴定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