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FISH在人类未受精卵染色体异常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子细胞遗传学的主要技术代表———荧光原位杂交 (FISH)是用荧光标记的依靠探针杂交原理在细胞核中或染色体上显示某一特定核酸序列的位置 ,并可进行相对定量分析 .它广泛应用于遗传病的诊断、产前诊断、肿瘤遗传学、进化遗传学研究和基因定位等领域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进展 ,将在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 (PGD)、生殖细胞 (卵母细胞和精子 )染色体异常的研究方面发挥更大的用途 .它是联系分子遗传学和细胞遗传学之间的桥梁 .  相似文献   

2.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20世纪生物学领域的一项新技术。FISH应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作为架设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的桥梁,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学各方面的研究。本文就FISH的基本原理、技术发展及其在植物遗传育种、起源进化、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方面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细菌人工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BAC-FISH)是将包含不同特性的BAC克隆直接定位到染色体上的技术,其在植物基因组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综述其在各种植物染色体鉴定和核型分析、图谱构建、植物起源与进化分析、基因定位以及FISH的分辨率等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4.
荧光原位杂交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外源染色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探针主要有染色体重复序列、总基因组DNA、寡单拷贝序列和染色体涂色集中等,该技术在研究植物细胞遗传学、基因扩增、基因作图及植物进化和亲缘关系的鉴定上已广泛应用。简要概述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细胞遗传学和绘制基因图谱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染色体定位、基因克隆、遗传标记以及染色体畸变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用于FISH技术的染色体特异重复序列探针的开发和利用有了巨大进展.就近年来小麦、黑麦等FISH技术中染色体特异重复序列探针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植物中,程序性细胞死亡(PCD)发生在植物生殖和发育的许多方面,已有的研究表明,在玉米种子的发育过程中,胚肥组织经历了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bz1(bronze)和bz2是与种子的糊粉层发育相关的花青素生物合成基础,在玉米基因组中,bz1基因所在区域是重组热点,bz2与类黄酮的酰化、糖基化、转运、沉积等有关,基因的物理定位有利于基因的分离和克隆。TSA-FISH(Tyramide signal amplification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是一种新颖的高灵敏度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它的主要反应原理是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和标记的酪胺分子(tyramide)的苯环部分反应,使荧光标记的酪胺分子在直接带有或间接带有HRP报告分子的探针周围沉积,信号因此得以极大的放大,从而大大提高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灵敏度,9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动物和人类组织化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中,2001年才应用于植物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利用这一技术,我们将bz1基因定位于玉米的第9染色体的短臂和第1染色体的长臂上,其信号点距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40.2,75.4;bz2基因定位于玉米的第1染色体的长臂和第5染色体的短臂上,其信号点距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21.6,15.3。本文讨论了TSA-FISH技术在植物中小的、低拷贝的DNA序列定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近些年,基于参考基因组设计的低拷贝寡聚核苷酸探针在FISH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然而,由于植物基因组中分布大量的重复序列,这使得oligo-FISH的分辨率存在一定局限性。利用包含多个荧光基团的荧光PCR引物,扩增出甘蔗染色体特异oligo探针,并进一步优化甘蔗的荧光原位杂交体系,提高了甘蔗oligo探针识别近缘物种染色体的效率。通过开发多荧光标记的甘蔗oligo探针以及甘蔗荧光杂交体系的优化,有效拓宽荧光信号的最小分辨率,提高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并成功基于甘蔗oligo探针对高粱1-10号染色体分型。多荧光标记引物增强oligo探针信号的新方法及FISH体系的优化为今后在其他物种中提高oligo-FISH鉴定染色体及捕捉微弱的荧光信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染色体末端微小结构异常的分子细胞遗传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跃球  李麓芸  卢光琇 《遗传学报》2002,29(9):753-756,T001
为检出易于被忽略的染色体末端微小结构异常,为生育提供指导,选取特异性7号全染色体探针,X染色体长臂探针和7q亚端粒(7q36→qter)探针,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zation,FISH)结合G显带技术分析2个病例,其中病例1有不良妊娠史并疑有末端微小易位,病例2在G显带水平已发现为X和7号染色体易位的卵巢早衰患者,结果表明,FISH确诊病例1为染色体末端的隐匿易位,病例2的易位断点得到精确定位,它不在7q36而在7q末端。应用特异性染色体探针及亚端粒探针,通过FISH技术可以确诊染色体末端区域的微小结构异常,在临床遗传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是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的有效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灵敏的TSA-FISH在玉米中定位bz1、bz2基因(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中 ,程序性细胞死亡 (PCD)发生在植物生殖和发育的许多方面 ,已有的研究表明 ,在玉米种子的发育过程中 ,胚乳组织经历了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bz1 (bronze)和bz2是与种子的糊粉层发育相关的花青素生物合成基因 ,在玉米基因组中 ,bz1基因所在区域是重组热点 ,bz2与类黄酮的酰化、糖基化、转运、沉积等有关 ,基因的物理定位有利于基因的分离和克隆。TSA FISH (Tyramidesignalamplification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是一种新颖的高灵敏度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它的主要反应原理是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和标记的酪胺分子 (tyramide)的苯环部分反应 ,使荧光标记的酪胺分子在直接带有或间接带有HRP报告分子的探针周围沉积 ,信号因此得以极大的放大 ,从而大大提高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灵敏度 ,9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动物和人类组织化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中 ,2 0 0 1年才应用于植物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利用这一技术 ,我们将bz1基因定位于玉米的第 9染色体的短臂和第 1染色体的长臂上 ,其信号点距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 40 .2 ,75 .4;bz2基因定位于玉米的第 1染色体的长臂和第 5染色体的短臂上 ,其信号点距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2 1 .6,1 5 .3。本文讨论了TSA FISH技术在植物中小的、低拷贝的DNA序  相似文献   

10.
FISH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染色体显带技术的补充和发展,以人类精子,早期胚胎等间期核及中期染色体为材料,用FISH技术检测染色体的数目异常和微小的结构异常。结果快速准确,显示它较之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技术诊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临床应用中有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在染色体、间期核和DNA纤维上定位特定DNA序列的一种有效而精确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20年来,植物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发展迅速:以增加检测的靶位数为目的,发展了双色FISH、多色FISH和多探针FISH鸡尾酒技术;为增加很小染色体目标的检测灵敏度,发展了BAC-FISH和酪胺信号放大FISH(TSA-FISH)等技术;以提高相邻杂交信号的空间分辨力为主要目的,发展了高分辨的粗线期染色体FISH、间期核FISH、DNA纤维FISH和超伸展的流式分拣植物染色体FISH技术。在植物基因组分析中,FISH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用于:物理定位DNA序列,并为染色体的识别提供有效的标记;对相同DNA序列进行比较物理定位,探讨植物基因组的进化;构建植物基因组的物理图谱;揭示特定染色体区域的DNA分子组织;分析间期核中染色质的组织和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鉴定植物转基因。  相似文献   

1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荧光原位杂匀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80年代末才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分子遗传学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本文简要综述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及其在植物学中的应用,包括在异源染色质的鉴定、染色体物理图谱的构建和染色体RNA及植物基因组进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额外小染色体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符生苗  高春生 《遗传学报》1992,19(4):294-297
本文应用’H标记的7.3kb的rRNA基因探针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并结合多种细胞遗传学技术对一个额外小染色体的家族进行分析研究。在该家族调查的三代人中有8名成员带有相同的额外小染色体,携带者表型均正常。结果证实该额外小染色体是D组或G组染色体的短臂。并就其额外小染色体的起源,遗传效应及生育等问题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WTBX〗in situ 〖WTBZ〗hybridization, FISH)是80年代末才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分子遗传学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本文简要综述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及其在植物学中的应用,包括在异源染色质的鉴定、染色体物理图谱的构建和染色体RNA及植物基因组进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研究无精症患标记染色体的来源,对无精症患进行明确的遗传学诊断。方法:应用双色FISH技术和PCR技术对2例无精症患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确定了两例特发性无精症患的标记染色体均来源于Y染色体,其核型为46,X,ishdel(Y)(q11)(DYZ3 ,DXZ1-)。结论:FISH技术结合PCR技术,是鉴定标记染色体来源的又一非常重要方法,对于无精症患在进行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或其它治疗之前,完成遗传咨询和明确的遗传学诊断也是特别必须的。  相似文献   

16.
家蚕丝心蛋白H链基因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蚕丝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家蚕作为重要的模式生物和生物反应器, 历来为人们所关注. 有关蚕丝基因的结构、表达调控和分子进化都已有较详细的研究和报道, 但关于蚕丝结构基因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基因定位的研究, 几乎尚无报道. 经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对家蚕丝心蛋白H链基因(Fib-H)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定位研究结果, 初步将家蚕丝心蛋白H链基因定位在了分子细胞遗传学第25连锁群染色体的端部, 即25~0.0的位置, 从而解决了该基因迄今尚未定位的问题, 并证实了丝心蛋白H链基因在染色体位置上为单一座位.  相似文献   

17.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家蚕单拷贝的丝胶基因1(Ser-1)及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13基因(CI-13)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的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Ser—1位于第11连锁群染色体的近端部位置,在粗线期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为12.5±1.4;CI-13位于第2连锁群染色体的近端部,在粗线期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为8.2±1.2,进而绘制了上述基因在家蚕染色体上的位置模式图——FISH图,并对家蚕染色体的荧光原位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纯合等臂假双着丝粒X染色体特纳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和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1例14岁女性发育迟缓、先天子宫及双侧卵巢缺如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做细胞遗传学检查;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染色体微阵列芯片技术(chromosome microarray assay, CMA)进行验证。结果:发现该患者染色体核型为纯合等臂假双着丝粒X染色体;FISH检测在间期细胞中确认有3个X染色体着丝粒,在中期细胞中确认了其中2个着丝粒位于同一条染色体;CMA检测确认了Xpter-Xq22.1的片段重复及Xq22.1-Xqter的片段缺失。结论确诊患者为特纳综合征;纯合等臂双着丝粒X染色体的TS患者比较罕见,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及CMA技术的合理组合应用,有助于鉴别诊断并可能指导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不等鞭毛类(stramenopiles)许多物种的报道认为,5SrRNA基因与其45SrRNA基因存在连锁关系,但通过设计不同引物进行PCR反应的探索,在海带中没有获得连锁的数据。为了从细胞学角度给予直观的证据,本研究基于海带5SrRNA及45SrRNA基因序列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技术和原理,以海带5SrRNA与45SrRNA基因的DNA为模板分别合成带有不同生物素荧光标记的探针,然后杂交到海带配子体的染色体上。FISH图片显示,红色标记的18S-5.8S-25S rDNA探针与绿色标记的5SrDNA探针,在同一幅海带配子体的染色体图片上都只出现了一个杂交信号;从大到小排列的核型显示,45SrDNA及5SrDNA分别定位于海带配子体的第23号和第27号染色体上,直观而清晰地表明5SrDNA并没有与45SrDNA连锁。这是首次尝试性地利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探讨藻类rDNA的染色体定位报道,这个结论有助于将FISH技术应用在海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等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以薄片牡蛎(Dendostrea folium)成体鳃组织为材料制备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标本,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将18S-28S核糖体RNA基因定位于中期染色体上。FISH探针是通过PCR扩增介于18S-28S rRNA基因之间的ITS和5.8S rRNA基因序列,并在PCR扩增过程中掺入了Biotin-11-dUTP进行生物素标记。结果显示,薄片牡蛎的单倍染色体数目为n=10,全部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与大多数已知巨蛎属牡蛎的染色体核型相似。ITS探针在薄片牡蛎中期分裂体相上产生两簇FISH信号,分别杂交于2号染色体短臂的近端粒区域。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薄片牡蛎的中期染色体核型以及18S-28S核糖体RN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