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洲坝下游胭脂鱼的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属鲤形目,胭脂鱼科,是我国的一种珍稀鱼类。胭脂鱼科约有65种,几乎都分布于北美洲。在亚洲只有两种,而见于西伯利亚东部的亚口鱼(Catostomus catostomus)是与北美共有的一个种。唯有胭脂鱼是亚洲特有的物种,因此,它在鱼类学和动物地理学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胭脂鱼主要分布在长江,其体型大,摄食水生无脊椎动物。胭脂鱼产卵场主要在长江上游,繁殖的仔鱼大量漂流到中下游,生长数年成熟后,溯游到上游参加繁殖。    相似文献   

2.
中国胭脂鱼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胭脂鱼科(Catostomidae)的绝大多数现存种类分布在北美,约有14属、80种。中国胭脂鱼是该科鱼类分布在我国的唯一现生种。 北美胭脂鱼核型曾有报道,其染色体数目是100左右,可是,被某些学者认为是胭脂鱼科发生地的亚洲的一种中国胭脂鱼的核型却未有报道。故此,我们作了它的核型研究 本研究所用的材料是活体鱼的肾脏,实验鱼是四川省水产研究所(宜宾)提供的,(2♀♀,(?)(?)),染色体玻片标本的制作按我们实验室常规方法—空气干燥法进行。  相似文献   

3.
胭脂鱼外周血细胞的显微、超微结构与细胞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Bleeker)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胭脂鱼科或称亚口鱼科(Catostomidae)。该科鱼类全世界现知约有13属70种,绝大多数种类分布于北美洲,仅胭脂鱼为我国也是亚洲的特有种,分布于我国的长江和闽江。胭脂鱼在鱼类系统演化和动物地理学研究上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现为国家二类水生野    相似文献   

4.
中国胭脂鱼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本文利用同工酶电泳方法,研究了中国胭脂鱼的种群关系。分析的五种酶均为单态,故中国胭脂鱼应为一个种。并根据重复基因表达(祖征)情况,认为它应属于较原始的种类。少数重复基因不表达,形成功能二倍体为离征。其酶谱表现了组织的异质性,伹无性别、年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胭脂鱼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利用PCR技术扩增了采自长江宜昌江段和清江的8尾中国胭脂鱼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研究发现该种具有脊椎动物线粒体控制区的一般结构,在获得的958bp的碱基序列中,共检测出32个多态性核苷酸变异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0.033。核苷酸的变异位点除一个为缺失外,其余全部为碱基转换。变异位点主要集中在55-365bp高变异区,而其他区域突变稀少,个体的变异在0-1.36%之间,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多态性差异。中国胭脂鱼的线粒体控制区的变异远大于美国胭脂鱼(Moxostoma robustum)的0.016。  相似文献   

6.
池养大口胭脂鱼鱼种的食性研究表明 ,大口胭脂鱼鱼种为浮游动物尺寸选择性鱼类 ,其选食行为主要受鱼体及水体中浮游动物的个体大小影响 ,与浮游动物的种类、逃跑能力、运动方式等关系不明显。并初步探讨了 3种浮游生物食性鱼类 (大口胭脂鱼、鲢、鳙 )的食物关系。  相似文献   

7.
周龙艳  李秀明  付世建 《生态学报》2022,42(17):7288-7295
近年来,长江流域鱼类资源急剧下降,而有关鱼类对环境变化的行为和生理响应对于评估环境变化对种群动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亟待开展。选取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幼鱼为实验对象,考察两种鱼类在1-2周禁食后的自发群体运动时间比、游泳速度、个体间距离、最大匀加速速度、溶菌酶含量、鱼体免疫球蛋白(IgM)水平、血清皮质醇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响应。研究发现:(1)相比之下,胭脂鱼的自发游泳行为表现不太活跃,游泳能力和IgM水平更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更高;(2)胭脂鱼在正常摄食条件下比中华倒刺鲃生长更慢,但是在1-2周短期禁食条件下其体重下降更少;(3)1-2周的短期禁食结束后,两种实验鱼的SOD活性和游泳能力变化不明显,但是其IgM水平和皮质醇都提高,胭脂鱼表现不及中华倒刺鲃;(4)胭脂鱼的溶菌酶含量在1-2周短期禁食后明显提高,但是中华倒刺鲃的溶菌酶含量没有受到1-2周短期禁食的显著影响。研究表明:(1)相比于中华倒刺鲃,胭脂鱼不太活跃,免疫和运动能力也更低,当食物充足时生长优势不明显,但在食物短缺时,营养物质和能量损失更少;(2)两种实验鱼的生理机能(比如游泳行为和免疫功能)对短期禁食有不同的响应,胭脂鱼更加不敏感(溶菌酶除外)。总体而言,研究表明同样的食物资源波动可能导致同一水域不同鱼类不同的生态后果,更多鱼类的相关研究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8.
为检测不同蛋白含量的日粮和饥饿对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幼鱼胰蛋白酶活性和mRNA表达的影响, 首先用RACE 和PCR 的方法从胭脂鱼幼鱼的肝胰脏组织中克隆得到胰蛋白酶cDNA 全长, 然后用半定量RT-PCR 和酶活性检测方法分别检测了经不同蛋白含量日粮(酪蛋白含量分别为35%、45% 和 55%)投喂和饥饿处理后的胭脂鱼幼鱼的胰蛋白酶mRNA 表达水平和胰蛋白酶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 胭脂鱼胰蛋白酶cDNA 全长为912 bp。投喂蛋白质含量适中(45%酪蛋白)日粮组的试验鱼胰蛋白酶活性和mRNA 水平高于投喂高蛋白水平日粮组(55%酪蛋白)和低蛋白水平日粮组(35% 酪蛋白); 饥饿明显降低mRNA水平和胰蛋白酶活性; 胰蛋白酶活性的变化滞后于mRNA 水平的变化。胰蛋白酶活力的变化与mRNA 水平的变化之间未呈现直接相关性。因此, 胭脂鱼胰蛋白酶合成可能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调控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9.
长江胭脂鱼的洄游问题及水利工程对其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春光  赵亚辉 《动物学报》2001,47(5):518-521
胭脂鱼为我国特有鱼类,自然分布地仅在长江和闽江。长江上游为胭脂鱼的主要分布区,孵化出的部分幼鱼可能会随水流漂至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生长发育,至性成熟前返回上游参加繁殖,其后留在上游生活。目前长江上游和葛洲坝以下江段已存在自然繁殖的不同的胭脂鱼种群;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不会直接威胁胭脂鱼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相似文献   

10.
中国胭脂鱼种群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采用RAPD和PCR—RFLP技术,分析了长江中游两个中国胭脂鱼群体的遗传结构。50个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有3个引物显示了多态,宜昌、金口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9274、0.9313,群体之间遗传相似度为0.9000。12个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两群体线粒体DNAND-5/6基因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仅内切酶Ncil的酶切图谱显示了多态,基因型间的核苷酸序列歧化距离为0.235%,核苷酸多样性为0.004。分析表明,长江中游两个中国胭脂鱼群体遗传结构较为单一,群体之间表现了较为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1.
胭脂鱼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张春光  赵亚辉 《动物学报》2000,46(4):438-447
文中较详细地描述胭脂鱼早期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胭脂鱼成熟卵粒呈圆球状,为沉性卵,吸水膨胀后卵间隙较大;水温18.7℃时,大约经163小时孵化出仔鱼;再经9~10天的发育,仔鱼鳔开始充气,并开始摄食。还对胭脂鱼胚胎发育速率与水温的关系,以及胭脂鱼人工繁殖死亡率高、资源下降的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刘娟 《化石》2007,(3):2-6
胭脂鱼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如诗如画中引人浮想联翩,让人不禁想到莲步轻移的古代女子,想到童话故事中的人鱼姑娘,正如旧时女子腮间唇畔的一抹余香,娇羞中自有一番魅惑.这是它名字的魅力,也是胭脂鱼本身的魅力所在.这个千万年前游来的鱼儿有着怎样的故事怎样的神秘,我们还是一起探询一二吧.  相似文献   

13.
参考多种生物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用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肝总RNA逆转录得到cDNA并扩增获得特异性片段,回收纯化后亚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测序后经序列比对分析表明,所得到的序列是胭脂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cDNA片段,共489bp,包括该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486bp,编码162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鲤形目鱼类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对胭脂鱼IGF-Ⅰ在一些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发现,IGF-Ⅰ在肝中表达最多,其次是胰、性腺,在脑、垂体、鳃、心、脾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而在肠、肾、肌肉中的表达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分别检测了人工饲养和野外采集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耳石微结构特征。根据透明性的差异,可将耳石划分出暗区和亮区两部分,63.16%人工饲养胭脂鱼的耳石具有明显的亮暗区界限,暗区大小为0.17 mm±0.03 mm;14.81%野外采集胭脂鱼的耳石亮暗区界限清晰,大部分亮暗区界限模糊或没有亮暗区差异,暗区大小为0.14 mm±0.06 mm。人工饲养和野外采集胭脂鱼耳石中心核直径分别为13.10μm±1.87μm和11.14μm±1.74μm,原基个数分别为1个和1~2个。人工饲养胭脂鱼耳石标记轮1~3条,生长轮宽度为2.14μm±0.59μm,宽度均匀,波动幅度小;野外采集个体耳石标记轮1~7条,生长轮宽度为2.54μm±1.12μm,波动幅度相对较大。生长轮宽度聚类分析表明,在欧氏距离为2.5处可将94.59%的人工饲养胭脂鱼耳石聚在一起,聚类结果与微结构特征检测结果基本吻合。人工饲养与野外采集胭脂鱼耳石的亮暗区、生长轮宽度、标记轮等微结构特征差异明显,可用于两者的识别。  相似文献   

15.
饥饿对胭脂鱼血液指标及造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胭脂鱼[体长141—178 mm,体重(94.82±4.52)g]在26.0—27.5℃进行禁食,研究了不同饥饿时间(0、5、10、20、30、60d)对其血液指标和造血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对胭脂鱼RBC、Hb、MCV、MCH和MCHC等生理指标都有显著影响,而对WBC和HCT影响不显著。饥饿5—30d之间,外周血红细胞中含有较多数量的未成熟红细胞和较年轻的成熟红细胞,饥饿至60d时新生红细胞的能力严重减弱。饥饿60d的胭脂鱼出现大量断裂核红细胞,显示了营养不良造成的细胞病理学特征。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与红细胞数量变化趋势一致。除胆固醇和谷草转氨酶外,其余各项生化指标均受到饥饿的显著性影响。血糖对饥饿较敏感。持续饥饿使肾脏、头肾、脾脏、肝脏等造血器官体积减小、内部结构排列疏松、细胞萎缩、造血区解体。随饥饿时间的延长,造血器官中成熟和趋向衰老的血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各种原始和幼稚血细胞减少,造血机能下降,甚至丧失。饥饿使胭脂鱼造血过程和原有红细胞的衰老过程减缓,从而降低能量的代谢:当饥饿对鱼的生存产生胁迫时,作为能量节省机制,保存现有红细胞和停止红细胞生成可能是鱼类耐受饥饿的常用对策。  相似文献   

16.
胭脂鱼弹状病毒对鲤科鱼类感染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已报道的鱼类弹状病毒有十几种1~4,包括胭脂鱼弹状病毒)Chinese Sucker Rhabdovirus,CSRV)、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Viral haemorrhagic septicemia virus,VHSV)、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等。    相似文献   

17.
鱼类对环境的行为和生理适应能力与其在自然界的资源变动状况密切相关,研究选取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和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考察1周捕食者(乌鳢, Channa argus)驯化对2种鱼类的运动能力(最大匀加速速度)、特异(血浆IgM水平)和非特异免疫(血浆溶菌酶含量)指标和抗氧化能力(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及在有无捕食者急性暴露两种条件下的驯化和非驯化鱼群自发游泳行为(游泳速度、运动时间比和个体间距离)和应激反应(血浆皮质醇水平)。研究发现:(1)总体上中华倒刺鲃比胭脂鱼有更快的游泳速度、更为活跃的自发游泳行为、更高的血浆皮质醇和IgM水平;(2)1周捕食驯化导致两种鱼类血浆皮质醇水平、特异免疫和非特异免疫水平的上升,并且中华倒刺鲃比起胭脂鱼表现的更加明显;(3)急性捕食者暴露导致血浆皮质醇水平上升,个体间距离下降,但后者仅在非驯化组有所体现。研究表明:(1)捕食驯化鱼类通过皮质醇动员特异和非特异免疫应对应激,这些生理和行为的改变可能有利于鱼类增强避敌能力或加快非致死捕食损伤的快速恢复。这表明捕食驯...  相似文献   

18.
管狭颊寄蝇属的新种记述(双翅目:寄蝇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铭 《昆虫学报》1976,(3):335-338
管狭颊寄蝇属(Thecocarcelia T.T.)是一个小属,目前仅知有5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其中有1种即 Th. incedens (Rond., 1861)同时分布于非洲和欧洲;Crosskey R. W.(1973)曾提到本属在伊里安岛也有所分布,但未说明具体种类。 本文记述在我国发现的三个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眼的发生过程, 结果显示: 胭脂鱼眼的发育经历了眼原基形成期、眼囊形成期、视杯形成期、晶体板形成期、晶体囊形成期、角膜原基形成期、角膜上皮形成期、视网膜细胞增殖期、晶状体成熟期、眼色素形成期以及眼成型期等11个时期。视网膜发育最早, 起始于眼原基的形成, 直至眼成型期分化完成, 形成了厚度不一的8层细胞, 由内向外依次为神经纤维层、神经细胞层、内网层、内核层、外网层、外核层、视杆视锥层和色素上皮层, 且发育历时最长, 约264h。晶状体的发育在视网膜之后, 始于晶体板的形成, 于出膜前期成熟, 发育历时最短, 约74h。角膜发育最晚, 始于角膜原基的形成, 出膜1 d分化为透明的成熟角膜, 发育历时约96h。出膜4 d仔鱼眼色素沉积明显, 视网膜各层分化明显, 晶状体内部完全纤维化, 眼的形态结构基本发育完全。  相似文献   

20.
用荧光物质浸泡标记胭脂鱼仔、稚鱼耳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茜素络合物和盐酸四环素溶液分别对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仔、稚鱼浸泡标记,结果表明,100~200mg/L的茜素络合物溶液浸泡24h对胭脂鱼仔、稚鱼耳石有很好的标记效果。相同浸泡浓度下,随着日龄的增长,耳石上的荧光反应强度降低。三对耳石中,微耳石和矢耳石对茜素络合物较敏感,星耳石敏感性则较低。盐酸四环素溶液对仔、稚鱼耳石的标记效果很差,浸泡液浓度为100mg/L和120mg/L时,仅能在微耳石上检测到较弱的荧光标记,而150mg/L及以上浓度的浸泡液对稚鱼有较高的致死作用。因此,茜素络合物是对胭脂鱼早期鱼苗进行化学标记比较合适的荧光物质,而盐酸四环素不适于标记该鱼的耳石。在对标记鱼进行荧光检测时,矢耳石和微耳石是适合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