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指标的变化,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20例克罗恩病活动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支持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结构、菌群多样性以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的差异。

结果

治疗后,患者肠道乳杆菌属(t=5.200,P<0.001)、大肠埃希菌(t=11.974,P<0.001)、克雷伯菌属(t=15.033,P<0.001)、糖单胞菌(t=12.166,P<0.001)、恶臭假单胞菌(t=31.063,P<0.001)、肠球菌属(t=28.867,P<0.001)数量均显著升高;同时患者肠道菌群OUTs(t=40.435,P<0.001)、Observed species(t=5.475,P<0.001)、Chao1指数(t=12.348,P<0.001)、Simpson指数(t=2.961,P=0.005)、Shannon指数(t=3.330,P=0.002)均显著升高。相比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血清以及粪便中的氨基酸、多肽、脂肪酸、胆固醇及碳水化合物水平均显著改善。

结论

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提高,同时患者脂质代谢的改善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通路相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为从微生态角度研究红茶在人体肠道菌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4周龄新生幼鼠(4weeks组,n = 30)、12周龄正常对照组小鼠(control组,n = 15)和12周龄喂饲红茶水实验组小鼠(teadrink组,n = 15)的肠道菌群分布,分析3组样本的菌群差异情况,探求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

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拟杆菌门(t = −7.711,P<0.001)、拟杆菌科(t = −3.411,P = 0.009)、长尾嗤菌体科(t = −2.515,P = 0.036)、拟杆菌属(t = −2.693,P = 0.027)、邓肯菌属(t = −2.434,P = 0.041)、居海事城球杆菌属(t = −3.327,P = 0.029)、迪博邓肯菌(t = −2.679,P = 0.028)、普通居海事城球杆菌(t = −3.401,P = 0.027)和Duncaniella_sp._C9t = −3.104,P = 0.035)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厚壁菌门(t = 8.952,P<0.001)、乳杆菌科(t = 13.102,P<0.001)、消化链球菌科(t = 3.665,P = 0.021)、爱格菌科(t = 4.481,P = 0.002)、理研菌科(t = 3.626,P = 0.022)、乳杆菌属(t = 5.542,P = 0.004)、黏液乳杆菌属(t = 6.334,P = 0.002)、龙包茨菌属(t = 3.785,P = 0.005)、阿德勒菌属(t = 4.504,P = 0.002)、约氏乳杆菌(t = 4.282,P = 0.011)和罗伊氏粘液乳杆菌(t = 6.156,P = 0.003)相对丰度显著减少。与4weeks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菌群分布差异大于control组。

结论

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的形成能够产生影响,不同丰度的菌群可能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途径来达到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稳态的目的,具体代谢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2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试验组, 并选取19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入选者粪便标本并进行检测, 对比两组入选者肠道菌群数量; 同时对比两组入选者体质量、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胱抑素C水平,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

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t=21.915, P < 0.001)、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降低(t=18.220, P < 0.001), 肠球菌数量显著增高(t=16.782, P < 0.001)。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t=147.035, P < 0.001)显著降低, 血肌酐(t=43.129, P < 0.001)、血尿素氮(t=170.206, P < 0.001)、血胱抑素C(t=22.432, P < 0.001)水平显著增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r=-0.695, P < 0.001)和大肠埃希菌(r=-0.631, P < 0.001)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血肌酐、血尿素氮和血胱氨酸均是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降低、肠球菌数量升高, 且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冠心病(CHD)患者糖脂代谢与肠道菌群平衡的关系, 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79例CHD患者(CHD组)和8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研究。详细采集两组对象一般资料, 同时完成体格检查和生命体征检测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采集两组对象入组第1天时空腹外周静脉血, 检测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脂质代谢指标水平。收集两组研究对象新鲜晨便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梭菌和白假丝酵母数量。比较两组对象基本资料、糖脂代谢指标和肠道菌群分布, 分析CHD患者肠道菌群与糖脂代谢指标相关性。

结果

CHD组患者HOMA-IR(t=2.729, P=0.007)和血清TC(t=2.915, P=0.030)、TG(t=2.567, P=0.01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血清LDL-C(t=2.129, P=0.03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HD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t=2.247, P=0.026)和拟杆菌/梭菌比值(t=2.111, P=0.036)低于对照组。CHD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拟杆菌/梭菌比值与HOMA-IR(r=-0.384、-0.354, P < 0.001、=0.012)以及血清TC(r=-0.361、-0.329, P=0.005、0.027)、TG(r=-0.358、-0.341, P=0.009、0.020)和LDL-C(r=-0.326、-0.317, P=0.031、0.038)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CHD患者糖脂代谢和肠道菌群分布均存在显著异常, 且HOMA-IR、血清TC、TG和LDL-C水平均与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拟杆菌/梭菌比值呈负相关, 因此对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和合理干预有利于调节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校女性日常能耗及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分析不同能耗指标与特征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人体运动能耗检测仪对广州两所大学的青年女性(Y组,n=30)、中年女性(M组,n=30)进行48 h能耗监测,统计分析日常能耗的组间差异。采集调查对象清晨粪便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运用多元统计学分析中青年女性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将目、属水平的特征菌群与能耗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及回归分析。

结果

Y组人群的日均步数(t=4.250,P<0.001)、每日能耗值(t=3.590,P<0.001)、日均中高强度活动时长(t=4.357,P<0.001)均显著高于M组;两组人群肠道菌群的目、属水平的丰度差异菌群主要为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t=2.537,P=0.014)、小杆菌属(Dialister)(t=2.904,P=0.005)、布劳特菌属(Blautia)(t=3.246,P=0.002),其中Lactobacillales和Dialister与多项能耗指标呈正相关,Blautia与多项能耗指标呈负相关。

结论

日均步数、每日能耗值、日均中高强度活动时长的能耗指标可用于预测更好的身体机能;一定条件下,增加低、中、高强度活动时长可能提高Lactobacillales和Dialister的丰度,进而延缓身体机能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可改善患者便秘症状的植物乳植杆菌LP45、嗜酸乳杆菌La28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AL531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HT-29细胞与肠道菌群体外批量发酵系统结合的方法,检测益生菌增殖肠上皮细胞、提升肠道紧密连接性与黏膜屏障能力以及增强五羟色胺转运体(SERT)、水通道蛋白-3(AQP-3)表达的能力。

结果

菌株LP45和BAL531均具有较好的黏附能力并能够增殖肠上皮细胞,菌株La28无增殖作用;菌株LP45、La28和BAL531能显著提升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最高达2.73倍(t = 13.099,P<0.001),从而增强肠道屏障。菌株LP45使黏蛋白(MUC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升1.89倍(t = 10.285,P = 0.001),菌株La28与BAL531无显著影响;菌株LP45、La28和BAL531使SERT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提升2.13倍、1.45倍和4.00倍,其中菌株BAL531效果最显著(t = 21.308,P<0.001);另外,菌株LP45可使AQP-3 mRNA相对表达量提升2.12倍(t = 10.625,P<0.001),菌株BAL531使AQP-3 mRNA相对表达量下调0.79倍(t = ‒2.611,P = 0.059),菌株La28无显著影响(t = ‒0.951,P = 0.395)。

结论

菌株LP45、La28和BAL531对便秘症状的缓解作用可能是通过特异性增加肠道润滑、促进肠道蠕动、减缓肠道水液吸收等不同机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在混合痔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TST)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预防术后便秘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混合痔TST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组(n=46,接受莫沙必利治疗)和研究组(n=54,接受莫沙必利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持续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便秘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肠道菌群数量、血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

结果

研究组患者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17,P=0.032)。研究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15.103、13.358、8.463,均P<0.001)。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排便困难程度及粪便性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5.221、4.001,均P<0.001)。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杆菌、球杆菌、酵母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t=4.646、3.688、2.454、4.818、8.681,均P<0.001)。研究组患者血清SP水平高于对照组,VIP水平低于对照组(t=3.328、8.999,均P<0.001)。

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可预防混合痔TST术后患者便秘的发生,同时优化患者肠道菌群及脑肠肽类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益生元低聚果糖(FOS)对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小鼠肠道辅助性T细胞的调节作用。

方法

将6周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体重18~20 g)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每组10只。通过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构建CAC小鼠模型,干预组每日使用2 mg/kg b.w. FOS灌胃,持续10周。造模期间监测各组小鼠体重变化,造模结束后测量结肠长度和肿瘤数目。采用微球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肠系膜淋巴结内Th1、Th2、Th17细胞亚群比例。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小鼠结肠长度显著增加(t=3.106,P=0.006 4),肿瘤数目显著减少(U=15.000,P=0.011 1),血清中IL-17A(t=3.504,P=0.008 8)、TNF-α(t=2.381,P=0.030 0)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降低,肠系膜淋巴结Th17细胞比例显著降低(t=6.031,P=0.002 7),Th1/Th2显著升高(t=2.419,P=0.038 7)。

结论

FOS可调控CAC模型小鼠结肠内辅助性T细胞的分化,抑制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配伍的黄连素和黄芩苷在模拟肠道厌氧环境下对肠道内有害菌、条件致病菌和益生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黄连素和黄芩苷不同配伍对肠道内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肠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及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体外生长24 h后吸光度的影响。

结果

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1(组合六)125 μg/mL(t = –39.350,P<0.001),抑制率为99.91%;对于沙门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0∶1(组合七)250 μg/mL(t = –73.788,P<0.001),抑制率为80.47%;对于肠炎链球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组合一)250 μg/mL(t = –57.549,P<0.001);对于大肠埃希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组合一)125 μg/mL(t = –29.085,P<0.001);对于乳杆菌,增殖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0∶1(组合七)31.25 μg/mL(t = 76.280,P<0.001);对于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增殖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0∶1(组合七)62.5 μg/mL(t = 8.357,P<0.001)。

结论

黄连素∶黄芩苷 = 10∶1(组合六)、黄连素∶黄芩苷 = 100∶1(组合七)对有害菌的抑制作用更强,黄连素∶黄芩苷 = 100∶1(组合七)对益生菌的增殖作用更强,而黄连素和黄芩苷联合使用对条件致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益生菌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方法

随机选择24只雄性SD大鼠,平均体质量(220±20)g,随机选择6只SD大鼠作为正常组,另取18只SD大鼠为造模组,以高糖高脂饲料+5%葡萄糖水喂养21 d,对造模组大鼠进行腹腔链脲佐菌素(STZ)注射3 d,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枸橼酸缓冲液,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每组各6只。对于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厄贝沙坦组大鼠进行20 mg/mL厄贝沙坦片灌胃,联合给药组大鼠在厄贝沙坦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灌胃(1×1010 CFU/mL乳酸菌+1×108 CFU/mL其他菌),每天灌胃1次,共灌胃2周。治疗结束后收集新鲜粪便于−80 ℃冰箱中储存,收集24 h尿液,测定24 h 尿蛋白(UP),收集腹主动脉血液,测定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对血样中空腹血糖(FBG)水平进行检测。应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DNA,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DNA含量进行检测,对16S rDNA V4区进行PCR扩增检测,对rDNA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

结果

经过15 d治疗,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的FBG、Scr、BUN和24 h UP水平均有降低,其中联合给药组大鼠的FBG、Scr、BUN和24 h UP水平降低情况优于厄贝沙坦组(t = 8.379,P = 0.001;t = 3.570,P = 0.005;t = 7.579,P = 0.001;t = 2.486,P = 0.032);粪便样本中有60%以上高质量序列,组间粪便样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的Ace指数和Chaol指数均相对模型组有所改善(t = 9.210,P = 0.001;t = 2.134,P = 0.050;t = 12.314,P = 0.001,t = 7.180,P = 0.001),而且联合给药组改善情况优于厄贝沙坦组(t = 3.091,P = 0.011;t = 2.769,P = 0.020);在门水平上群落结构相似(P>0.05),在属水平上,乳杆菌属在各组中均有较高丰度。相对正常组,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门、纲、目、属分类水平均有差异,在科、属中,SMB53科、脱硫弧菌科、消化链球菌科、传代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丰度有所上调,瘤胃菌科、理研菌科、梭菌属、乳杆菌属丰度有所下降,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各菌属表达均有所改善,其中联合给药组大鼠改善程度优于厄贝沙坦组(t = 9.181,P = 0.001;t = 2.497,P = 0.032;t = 11.288,P = 0.001;t = 2.466,P = 0.033;t = 2.598,P = 0.027;t = 3.152,P = 0.010;t = 7.924,P = 0.001;t = 5.313,P = 0.001;t = 2.287,P = 0.045)。

结论

益生菌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对肠道菌群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其的干预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62例IBS-C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11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受试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分析菌群多样性,比较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前后IBS-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及便秘症状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肠道菌群Ace指数(P=0.001)、Chao指数(P<0.001)、Shannon指数(P=0.020)、Sobs指数(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门水平上,研究组患者肠道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拟杆菌门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后,患者肠道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均显著下降,拟杆菌门丰度显著提高。在属水平上,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后,患者肠道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上升。干预后IBS-C患者的便秘症状积分(P<0.001)、GIQLI评分(P<0.001)、WC评分(P<0.001)、PAC-QOL评分(P=0.005)均较干预前差异显著,排便次数也显著增加(P<0.001)。

结论

IBS-C患者肠道菌群显著紊乱,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同时能够改善胃肠道功能,缓解便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 muciniphila)通过干预肠道微生态,对大鼠高温运动后的器官损伤的影响。

方法

采用6~8周龄的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5)、常温运动组(RT组,n=8)、高温运动组(HT组,n=8)、A. muciniphila干预组(AKK干预组,n=8)、高温粪菌移植组(HT.R组,n=4)和A. muciniphila粪菌移植组(AKK.R组,n=4),在力竭运动后采集大鼠的血液、组织及粪便样本,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变化。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和GC-MS方法分析粪便中菌群和代谢产物的改变,对结肠组织和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评估肠道屏障功能。

结果

HT组和AKK干预组大鼠在(35±2)℃、湿度(55±5)%的环境下平均运动时间分别为(13.76±3.454)和(19.55±1.99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4,P=0.001 1)。A. muciniphila干预后,大鼠血清的AST(U/mL)、ALT(U/mL)、BUN(mmol/L)和Cr(μmol/L)平均水平(3.953±1.877、2.622±1.086、10.040±1.088、65.800±12.010)均低于HT组(6.358±1.436、4.335±1.304、15.010±1.913、93.980±39.110),其中AST、ALT、BUN水平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78、2.856、6.381,P=0.0122、0.0127、<0.0001)。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在属水平上发生变化,粪便中代谢产物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病理结果显示,AKK干预组大鼠的肝脏损伤较HT组有显著缓解。AKK干预组大鼠的肠道屏障相关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表达量的累积光密度值(6 330±481.8、6 140±281.7)较HT组(3 425±257.0、3 943±242.1)上调(t=9.216、10.250,P=0.0008、0.0005)。

结论

A. muciniphila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改善肠道微生态,减轻高温运动带来的肠道及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的治疗方案对儿童功能性便秘患者排便频次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探究。

方法

通过随机数表法将选取的150例于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来我院进行便秘治疗的儿童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乳果糖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乳果糖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排便频次、肠道菌群和不良反应以及复发率作对比。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经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对照组(86.67%)显著低于观察组(9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438,P = 0.035);治疗后两组患儿便秘频次和便秘困难程度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且对照组患儿的便秘频次和便秘困难程度评分降低幅度不及观察组显著(t = 8.880,P<0.001);两组患儿经治疗后双歧杆菌数量均有增多,葡萄球菌、酵母菌、肠杆菌数量均有减少,且对照组患儿无论是双歧杆菌数量的增多情况或是葡萄球菌、酵母菌、肠杆菌数量的减少情况均不及观察组显著(t = 7.823,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3%和1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80,P = 0.597),复发率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中分别为2.67%和1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390,P = 0.020)。

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增加患儿排便频次,平衡肠道菌群,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人粪便中分离Collinsella aerofaciens,并给予正常和高脂饮食的C57BL/6J小鼠,观察Collinsella aerofaciens对小鼠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方法

将4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成正常饮食组(NCD组)、正常饮食+菌液组(NCD+B组)、高脂饮食组(HFD组)和高脂饮食+菌液组(HFD+B组),每组10只。NCD组和HFD组给予100 μL的生理盐水,其余组给予Collinsella aerofaciens 1×109 CFU/mL,连续灌胃12周。第0、4、8和12周通过试剂盒检测空腹血糖(FBG)、随机血糖(GLU)、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水平。第12周,对各组小鼠进行口服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试验,并检测血浆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水平。收集小鼠粪便,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16S rRNA V3‒V4区序列,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变化。

结果

第8和12周4组小鼠间T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32.424,P<0.001;F = 107.601,P<0.001),与NCD组相比,NCD+B组小鼠TC水平显著升高(P<0.050);与HFD组相比,HFD+B组小鼠TC水平显著升高(P<0.050)。4组小鼠间HDL-C和L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7.809,P<0.001;F = 41.521,P<0.001),与NCD组相比,NCD+B组小鼠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0),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0);与HFD组相比,HFD+B组小鼠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0)。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小鼠肠道中Desulfovibrionaceae丰度与FBG、GLU、TC和LDL-C水平呈正相关(r = 0.512,P = 0.011;r = 0.445,P = 0.029;r = 0.728,P<0.001;r = 0.758,P<0.001)。

结论

人粪便中分离的Collinsella aerofaciens可以影响小鼠糖脂代谢,可能与其破坏肠道菌群平衡有关,同时为防治血糖血脂异常代谢提供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定量检测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T2DM)和糖耐量正常(NGT)人群肠道中的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水平。方法 提取上述人群粪便细菌总DNA后,采用16S rDNA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普拉梭菌水平进行定量检测;运用Pearson分析普拉梭菌水平与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体重和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结果 (1)16S rDNA基因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新疆维吾尔族NGT组相比,普拉梭菌水平在T2DM中较低(t=2.590,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新疆维吾尔族上述人群肠道中普拉梭菌水平与FBG呈负相关(r=‒0.434,P=0.012),体重呈负相关(r=‒0.359,P=0.044),TG呈负相关(r=‒0.410,P=0.034)。结论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水平在肠道中降低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其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经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粪菌移植后的2型糖尿病db/db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探讨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糖尿病的关系。

方法

db/db小鼠分为模型组(db/db+PBS组)和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粪菌液干预组(db/db+KNGT组),db/m小鼠为空白对照组(db/m+PBS组),每组9只,干预10周。分别在干预0周、6周和10周后检测小鼠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水平,并收集各组小鼠粪便,运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干预0周、6周和10周后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

结果

在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粪菌液干预6周和10周后,与db/db+PBS组相比,db/db+KNGT组小鼠粪样中乙酸、丁酸的含量显著增加(F乙酸 = 3.210,F丁酸 = 8.530,均P<0.05)。

结论

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粪菌液移植后小鼠粪样中菌群代谢产物乙酸和丁酸水平增加,从而改善了db/db小鼠的糖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动物模型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探究鸟苷酸环化酶C(guanylate cyclase C,GC-C)激动剂(利那洛肽)对便秘的治疗作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便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平均分为对照组、便秘模型组及治疗组,每组10只。其中对照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便秘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给予洛哌丁胺灌胃构建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小鼠给予GC-C激动剂灌胃。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粪便含水率、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小肠推进率以及血清中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水平;使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3组小鼠肠道菌群特点和差异。

结果

与便秘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粪便含水量、小肠推进率显著提升(t = 3.418,P = 0.003 1;t = 3.141,P = 0.005 6),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t = 4.756,P = 0.000 2);血清VIP水平降低(t = 4.894,P = 0.000 5),SP水平有升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便秘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门水平上,Firmicutes丰度升高和Bacteroidetes丰度降低;属水平上,便秘模型组小鼠MuribaculaceaeLachnospiraceaeAkkermansia丰度降低(均P<0.050 0),AllobaculumTuricibacterClostriclium丰度升高(均P<0.001 0),通过GC-C激动剂干预可以改善便秘引起的菌群改变,并显著提高了Lactobacillus丰度(P = 0.030 5)。

结论

GC-C激动剂可能通过影响血清中SP、VIP水平,并调节便秘小鼠的肠道菌群趋于正常,增加LactobacillusMuribaculaceae等产短链脂肪酸菌群丰度,提高肠道动力,从而起到改善便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中国妊娠期糖尿病母亲与正常母亲母乳中N-聚糖的岩藻糖基化水平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对其子代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和健康母亲在哺乳期第6天和第42天母乳样本各15例,及其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同一天的粪便样本;以凝集素AAL分析母乳中N-聚糖的岩藻糖基化水平;以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检测两组新生儿肠道菌群差异。结果 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母乳N-聚糖岩藻糖基化水平显著高于健康母亲(t=4.438,P<0.01;t=3.238,P<0.001);两组新生儿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主要的微生物群如长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泛菌属等的相对丰度有所不同。结论 母乳中N-聚糖岩藻糖基化水平在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母乳中显著升高,这一变化可能影响其子代的肠道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