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为从微生态角度研究红茶在人体肠道菌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4周龄新生幼鼠(4weeks组,n = 30)、12周龄正常对照组小鼠(control组,n = 15)和12周龄喂饲红茶水实验组小鼠(teadrink组,n = 15)的肠道菌群分布,分析3组样本的菌群差异情况,探求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

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拟杆菌门(t = −7.711,P<0.001)、拟杆菌科(t = −3.411,P = 0.009)、长尾嗤菌体科(t = −2.515,P = 0.036)、拟杆菌属(t = −2.693,P = 0.027)、邓肯菌属(t = −2.434,P = 0.041)、居海事城球杆菌属(t = −3.327,P = 0.029)、迪博邓肯菌(t = −2.679,P = 0.028)、普通居海事城球杆菌(t = −3.401,P = 0.027)和Duncaniella_sp._C9t = −3.104,P = 0.035)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厚壁菌门(t = 8.952,P<0.001)、乳杆菌科(t = 13.102,P<0.001)、消化链球菌科(t = 3.665,P = 0.021)、爱格菌科(t = 4.481,P = 0.002)、理研菌科(t = 3.626,P = 0.022)、乳杆菌属(t = 5.542,P = 0.004)、黏液乳杆菌属(t = 6.334,P = 0.002)、龙包茨菌属(t = 3.785,P = 0.005)、阿德勒菌属(t = 4.504,P = 0.002)、约氏乳杆菌(t = 4.282,P = 0.011)和罗伊氏粘液乳杆菌(t = 6.156,P = 0.003)相对丰度显著减少。与4weeks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菌群分布差异大于control组。

结论

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的形成能够产生影响,不同丰度的菌群可能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途径来达到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稳态的目的,具体代谢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校女性日常能耗及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分析不同能耗指标与特征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人体运动能耗检测仪对广州两所大学的青年女性(Y组,n=30)、中年女性(M组,n=30)进行48 h能耗监测,统计分析日常能耗的组间差异。采集调查对象清晨粪便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运用多元统计学分析中青年女性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将目、属水平的特征菌群与能耗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及回归分析。

结果

Y组人群的日均步数(t=4.250,P<0.001)、每日能耗值(t=3.590,P<0.001)、日均中高强度活动时长(t=4.357,P<0.001)均显著高于M组;两组人群肠道菌群的目、属水平的丰度差异菌群主要为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t=2.537,P=0.014)、小杆菌属(Dialister)(t=2.904,P=0.005)、布劳特菌属(Blautia)(t=3.246,P=0.002),其中Lactobacillales和Dialister与多项能耗指标呈正相关,Blautia与多项能耗指标呈负相关。

结论

日均步数、每日能耗值、日均中高强度活动时长的能耗指标可用于预测更好的身体机能;一定条件下,增加低、中、高强度活动时长可能提高Lactobacillales和Dialister的丰度,进而延缓身体机能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在混合痔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TST)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预防术后便秘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混合痔TST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组(n=46,接受莫沙必利治疗)和研究组(n=54,接受莫沙必利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持续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便秘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肠道菌群数量、血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

结果

研究组患者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17,P=0.032)。研究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15.103、13.358、8.463,均P<0.001)。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排便困难程度及粪便性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5.221、4.001,均P<0.001)。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杆菌、球杆菌、酵母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t=4.646、3.688、2.454、4.818、8.681,均P<0.001)。研究组患者血清SP水平高于对照组,VIP水平低于对照组(t=3.328、8.999,均P<0.001)。

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可预防混合痔TST术后患者便秘的发生,同时优化患者肠道菌群及脑肠肽类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2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试验组, 并选取19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入选者粪便标本并进行检测, 对比两组入选者肠道菌群数量; 同时对比两组入选者体质量、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胱抑素C水平,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

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t=21.915, P < 0.001)、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降低(t=18.220, P < 0.001), 肠球菌数量显著增高(t=16.782, P < 0.001)。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t=147.035, P < 0.001)显著降低, 血肌酐(t=43.129, P < 0.001)、血尿素氮(t=170.206, P < 0.001)、血胱抑素C(t=22.432, P < 0.001)水平显著增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r=-0.695, P < 0.001)和大肠埃希菌(r=-0.631, P < 0.001)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血肌酐、血尿素氮和血胱氨酸均是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降低、肠球菌数量升高, 且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母乳和混合喂养方式对西安地区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收集24例0~2月龄西安地区健康婴儿粪便样本,根据婴儿的喂养方式,将样本分为母乳喂养组(17例)和以奶粉为主的混合喂养组(7例)。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肠道菌群进行测序,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差异的影响。

结果

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混合喂养组(t = 4.886,P<0.05;t = 6.855,P<0.05),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混合喂养组(t = 2.126,P<0.05)。门水平上,2组样本均以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但比例存在差异。相比混合喂养组,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升高(U = 6,P<0.05;U = 0,P<0.05),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显著降低(U = 24,P<0.05;U = 16,P<0.05)。属水平上,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双歧杆菌相对丰度(72.04%)显著升高,同时发现罗氏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也高于混合喂养组(U = 17,P<0.05;U = 28,P<0.05);而混合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中,克雷伯菌属、肠球菌属及韦荣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U = 19,P<0.05;U = 12,P<0.05;U = 28,P<0.05)。

结论

母乳喂养可能通过提高婴儿肠道菌群丰富度和部分益生菌相对丰度,同时降低条件致病菌比例等方式影响婴儿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制剂对肿瘤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及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7月发表的所有关于肿瘤化疗患者应用双歧杆菌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使用Revman 5.4和Stata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5篇文献(2 1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高于对照组[SMD = 2.89,95% CI(2.28,3.49),P<0.001;SMD = 2.20,95% CI(1.57,2.84),P<0.001],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SMD = −1.08,95% CI(−1.64,−0.52),P<0.001;SMD = −0.88,95% CI(−1.58,−0.17),P = 0.010;SMD = −0.98,95% CI(−1.68,−0.28),P = 0.006]。

结论

在化疗的基础上添加双歧杆菌制剂对肠道主要菌群水平能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其的干预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62例IBS-C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11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受试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分析菌群多样性,比较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前后IBS-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及便秘症状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肠道菌群Ace指数(P=0.001)、Chao指数(P<0.001)、Shannon指数(P=0.020)、Sobs指数(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门水平上,研究组患者肠道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拟杆菌门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后,患者肠道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均显著下降,拟杆菌门丰度显著提高。在属水平上,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后,患者肠道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上升。干预后IBS-C患者的便秘症状积分(P<0.001)、GIQLI评分(P<0.001)、WC评分(P<0.001)、PAC-QOL评分(P=0.005)均较干预前差异显著,排便次数也显著增加(P<0.001)。

结论

IBS-C患者肠道菌群显著紊乱,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同时能够改善胃肠道功能,缓解便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配伍的黄连素和黄芩苷在模拟肠道厌氧环境下对肠道内有害菌、条件致病菌和益生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黄连素和黄芩苷不同配伍对肠道内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肠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及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体外生长24 h后吸光度的影响。

结果

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1(组合六)125 μg/mL(t = –39.350,P<0.001),抑制率为99.91%;对于沙门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0∶1(组合七)250 μg/mL(t = –73.788,P<0.001),抑制率为80.47%;对于肠炎链球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组合一)250 μg/mL(t = –57.549,P<0.001);对于大肠埃希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组合一)125 μg/mL(t = –29.085,P<0.001);对于乳杆菌,增殖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0∶1(组合七)31.25 μg/mL(t = 76.280,P<0.001);对于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增殖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0∶1(组合七)62.5 μg/mL(t = 8.357,P<0.001)。

结论

黄连素∶黄芩苷 = 10∶1(组合六)、黄连素∶黄芩苷 = 100∶1(组合七)对有害菌的抑制作用更强,黄连素∶黄芩苷 = 100∶1(组合七)对益生菌的增殖作用更强,而黄连素和黄芩苷联合使用对条件致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可改善患者便秘症状的植物乳植杆菌LP45、嗜酸乳杆菌La28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AL531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HT-29细胞与肠道菌群体外批量发酵系统结合的方法,检测益生菌增殖肠上皮细胞、提升肠道紧密连接性与黏膜屏障能力以及增强五羟色胺转运体(SERT)、水通道蛋白-3(AQP-3)表达的能力。

结果

菌株LP45和BAL531均具有较好的黏附能力并能够增殖肠上皮细胞,菌株La28无增殖作用;菌株LP45、La28和BAL531能显著提升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最高达2.73倍(t = 13.099,P<0.001),从而增强肠道屏障。菌株LP45使黏蛋白(MUC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升1.89倍(t = 10.285,P = 0.001),菌株La28与BAL531无显著影响;菌株LP45、La28和BAL531使SERT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提升2.13倍、1.45倍和4.00倍,其中菌株BAL531效果最显著(t = 21.308,P<0.001);另外,菌株LP45可使AQP-3 mRNA相对表达量提升2.12倍(t = 10.625,P<0.001),菌株BAL531使AQP-3 mRNA相对表达量下调0.79倍(t = ‒2.611,P = 0.059),菌株La28无显著影响(t = ‒0.951,P = 0.395)。

结论

菌株LP45、La28和BAL531对便秘症状的缓解作用可能是通过特异性增加肠道润滑、促进肠道蠕动、减缓肠道水液吸收等不同机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营养干预对肝硬化代偿期合并糖尿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22年9月—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80名肝硬化代偿期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营养干预,根据1.5 g/kg的体重剂量摄入乳清蛋白质粉,接受常规饮食咨询和营养建议。每4周收集空腹血清样本,在干预前和营养干预后12周收集粪便样本,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ELISA法检测血清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胆固醇水平等临床参数。使用Illumina Nova Seq平台对粪便基因组DNA测序。

结果

对照组患者12周后临床各项指标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营养干预后空腹血糖(t=2.862,P=0.005)、空腹胰岛素(t=5.926,P<0.001)、HOMA-IR(t=2.680,P=0.009)、hs-CRP(t=3.386,P=0.001)、蛋白质氧化率(t=7.762,P=0.001)均显著降低,呼吸商显著增加(t=2.958,P=0.004)。营养干预后6个菌种的相对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分别属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属于拟杆菌属和梭菌目的菌种在营养干预后产生了显著的菌株基因组变化。基于HOMA-IR的相对改善,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响应者(R)亚组和非响应者(NR)亚组。两个亚组之间肠道微生物群的动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结论

肠道微生物群在营养干预对肝硬化代偿期合并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有助于临床实施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乳剂TPF-D联合微生态制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心肺功能及营养指标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108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乳剂TPF-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微生态制剂,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比较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二胺氧化酶(DAO)]、炎症反应指标[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营养指标[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心肺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氧耗量(VO2)、二氧化碳生成量(VCO2)、呼吸商(RQ)、每分钟通气量(VE)、NT-proBNP]、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应激性溃疡、腹胀、腹泻、胃潴留、便秘等)。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FABP和DAO水平低于对照组(t = 17.533、8.469,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WBC、CRP和PCT水平低于对照组(t = 14.997、18.710、23.197,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A和ALB水平高于对照组(t = 8.083、7.292,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t = 3.862,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O2、VCO2、RQ、VE和TN-pro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 = 3.923、12.569、7.292、3.095、10.079,均P<0.05)。观察组患者腹胀、腹泻、胃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 = 4.441、4.821、4.216,均P<0.05)。

结论

肠内营养乳剂TPF-D结合微生态制剂有利于改善AECOPD患者黏膜屏障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增强患者心肺功能,改善患者营养状态,降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和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方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方案组)、B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方案组)和对照组(常规肠内营养方案组),各52例。检测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B淋巴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及ALB、TF、PA等营养指标。同时检测患者肠道菌群,判定3组患者肠道菌失调症发生率。治疗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并发症及不良预后。结果 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患者CD4+细胞、CD8+细胞、CD4+/CD8+、NK细胞、B淋巴细胞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患者除CD8+细胞和NK细胞外,其余各细胞水平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发病7~10 d后,A组患者菌群失调发生率为5.77%,低于B组(19.23%)和对照组(36.54%),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A组患者出现1例胰腺及胰周感染,1例MODS,0例病死;B组出现1例胰腺及胰周感染,2例MODS,3例菌血症,1例腹腔感染,2例病死;对照组出现6例胰周胰腺感染,7例MODS,5例菌血症,3例腹腔感染,3例病死。A组和B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且A组预后优于B组(P<0.05)。结论 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与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均能显著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免疫水平,且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在改善肠道菌群及预后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白介素-6(IL-6)对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预测效能。

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AECOPD患者纳入研究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8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入院后均采集血液、粪便样本检测血清Hcy、IL-6水平及肠道菌群。比较两组对象血清Hcy、IL-6水平及肠道菌群数量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血清Hcy、IL-6对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预测效能,同时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因素。

结果

研究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 = −10.167、−4.045,均P<0.001),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 = 8.493、8.440,均P<0.001)。96例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为36.45%(35/96)。与对照组血清Hcy[(10.76±3.23)μmol/L]、IL-6[(0.86±0.35)mg/L]水平相比较,肠道菌群失调组AECOPD患者血清Hcy[(38.65±5.41)μmol/L]、IL-6[(132.55±25.62)mg/L]水平和肠道菌群正常组患者血清Hcy[(20.22±4.18)μmol/L]、IL-6[(40.58±6.69)mg/L]水平均显著升高(t = 28.543、30.408、14.865、46.327,均P<0.001),且肠道菌群失调组AECOPD患者血清Hcy、IL-6水平均显著高于肠道菌群正常组(t = 18.641、25.664,均P<0.001)。ROC曲线显示,血清Hcy预测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曲线下面积为0.771,截断值为29.50 μmol/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62%、58.62%;IL-6预测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曲线下面积为0.752,截断值为88.69 mg/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62%、65.34%;血清Hcy联合IL-6预测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曲线下面积为0.90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04%、87.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cy[OR(95% CI) = 3.904(2.049~7.440)]、IL-6[OR(95% CI) = 3.414(1.926~6.052)]及急性加重次数≥2次/年[OR(95% CI) = 3.404(1.936~5.986)]均为影响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因素。

结论

AECOP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且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乳杆菌减少及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增多,其发生与血清Hcy、IL-6水平密切相关,血清Hcy、IL-6水平的升高可作为预测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观察免疫增强型与普通肠内营养制剂对老年重症肺炎营养状态、肠黏膜屏障功能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6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68)、对照组(n=68),对照组患者给予普通肠内营养制剂进行干预,研究组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干预,对比两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营养状态、肠黏膜屏障功能、T细胞亚群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干预10 d后各项营养状态指标: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血红蛋白(HGB)均较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10 d后两组各项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内毒素(ET)、二胺氧化酶(DAO)均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0 d后两组CD3+、CD4+、CD4+/CD8+均较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与普通肠内营养制剂相比,安全性相当,但前者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营养状态、肠黏膜屏障功能、免疫功能改善效果均更好,且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儿童变应性鼻炎(AR)的辅助治疗作用,为该类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纳入我院耳鼻喉科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确诊为AR的6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37例作为AR组,另纳入4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分别收集两组对象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将62例AR患儿进一步分为对照组和益生菌组,各3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糠酸莫米松喷鼻治疗,益生菌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监测治疗期间两组患儿肠道主要菌群的变化并对治疗前后患儿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建立AR大鼠模型,验证益生菌对AR的治疗效果。

结果

AR组患儿肠道菌群Faith’s PD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_e指数均显著低于健康组(U = 538.000、459.000、445.000、446.000,均P<0.05)。AR患儿与健康儿童相比,肠道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均显著增多(U = 275.000、412.000,均P<0.05),而双歧杆菌显著减少(U = 304.000,P<0.001)。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患儿治疗后肠道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均显著增加(U = −241.500、−212.000,均P<0.05),拟杆菌属显著减少(U = −327.000,P<0.05)且症状改善更加显著(t = 11.63,P<0.05)。补充益生菌可以显著缓解大鼠鼻腔黏膜的炎症。

结论

AR患儿与健康儿童相比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补充的双歧杆菌、肠球菌能有效地在AR患儿的肠道中定植,且对肠道中的拟杆菌可能有抑制作用。益生菌对儿童AR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益生菌强化肠内营养结合饮食指导对老年胃疾病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临床收治的手术治疗的88例老年胃肠疾病患者。根据术后营养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采用常规营养治疗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益生菌强化肠内营养的48例患者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和总蛋白(TP)水平、胃肠反应发生情况、康复时间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肠球菌等肠道菌群的数量。

结果

治疗前,两组ALB、PAB和TP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患者ALB、PAB和TP水平均上升,但研究组的这3个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胃肠道发生反酸、腹胀和便秘等胃肠道反应的总发生率为6.3%,低于对照组的2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肠道菌群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球菌数量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益生菌强化肠内营养结合饮食指导能显著提高老年胃肠疾病患者术后的营养水平和胃肠功能,改善患者肠道菌群,缩短患者预后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