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糖尿病和冠心病是当前危害公共健康的最普遍的问题,它们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由糖尿病引发的心脑血管、肾、周围神经、眼、足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致残或致死的风险。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如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等,严重时也会危及患者生命。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通过诱发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异常、提高血尿酸水平等途径,增加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病率,从而影响这些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其诱发2型糖尿病的机制含内毒素机制、短链脂肪酸机制和胆汁酸机制等。本文从肠道菌群失调的角度综述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及冠心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高,易引起严重的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造成多重器官损伤;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生存质量普遍偏低,致残率、致死率走高;发病机制异常复杂,目前仍未能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报道显示,肠道菌群作为人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参与了宿主的健康维持和疾病发生,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就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为肠道菌群及2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腹泻患者肠道菌群与肝肾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收集了26例2型糖尿病合并腹泻患者和2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菌群数据和肝肾指标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两者的肝肾指标的差异,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肝肾指标与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的关联,采用PERMANOVA程序分析肠道菌群β多样性结构差异,然后采用Spearman秩相关测试分析肝肾生化指标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类人群肝肾指标中的甘油三酯(TG)、血尿素氮(BUN)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6,P=0.003);2型糖尿病合并腹泻患者的血清胆红素的升高与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的降低相关;2型糖尿病合并腹泻患者的拟杆菌、毛螺菌、普雷沃氏菌的含量降低,但瘤胃菌的含量明显增高;毛螺菌和瘤胃菌含量与血清胆红素呈正相关,与TG的降低有关,与BUN的升高无关。2型糖尿病合并腹泻患者的肝肾指标与肠道菌群存在相关性,可为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腹泻提供新菌群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肥胖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及其与糖脂代谢、炎症指标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T2DM合并肥胖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取同期120例单纯肥胖患者为肥胖组,12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肠道菌群(肠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梭杆菌、拟杆菌和类杆菌)数量,糖、脂代谢指标[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清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检测相关指标与肠道菌群数量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组患者肠道肠球菌[lg(8.02±0.26)CFU/g]和肠杆菌[lg(9.68±0.19)CFU/g]检出数量均高于肥胖组和对照组,同时肥胖组上述菌群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lg(5.69±0.14)CFU/g]、双歧杆菌[lg(5.73±0.28)CFU/g]、梭杆菌[lg(6.01±0.25)CFU/g]、拟杆菌[lg(6.97±0.24)CFU/g]和类杆菌[lg(7.05±0.15)CFU/g]检出数量均低于肥胖组,同时肥胖组上述菌群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血糖、血脂(TC、TG、LDL-C)和炎症指标水平均高于肥胖组,且肥胖组各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HDL-C水平低于肥胖组,且肥胖组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与血糖、血脂(TC、TG)、炎症指标水平均呈正相关;乳杆菌、双歧杆菌、梭杆菌、拟杆菌和类杆菌数量与血糖、血脂(TC、TG)、炎症指标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

T2DM合并肥胖患者肠道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增加,乳杆菌、双歧杆菌、梭杆菌、拟杆菌、类杆菌数量降低,其变化与机体糖脂代谢和炎症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被誉为人类"第二基因组"的肠道菌群能够影响糖脂代谢,进而调节相应疾病。本文就肠道菌群的分布、种类、影响因素进行大体介绍,主要对肠道菌群与糖脂代谢疾病联系和肠道菌群调节糖脂代谢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糖脂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带来裨益,为在此领域上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种途径影响宿主的代谢与生理功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与多样性,改善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归纳总结了近年来肠道菌群影响2型糖尿病的主要途径,为阐明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以及基于肠道菌群靶点的药物研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年龄增大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它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肠道菌群作为进入人体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肠道微生物的菌群变化影响宿主能量物质的吸收,调节肠道的分泌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营养、代谢、疾病等各方面与我们生命活动相关。肠道菌群已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影响宿主的免疫,在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在兰溪市中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00例,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观察组A 38例与观察组B 62例,其中观察组A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0%、观察组B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0%,同时选择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收集3组患者新鲜粪便,检测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及肠杆菌等肠道菌群的含量,同时检测3组患者的白介素-2(IL-2),比较3组患者肠道菌群及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观察组A与观察组B患者的肠杆菌、酵母菌数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t=3.63、2.13,2.45、2.01,P0.05或P0.01),观察组A患者的肠杆菌、酵母菌数量多于观察组B患者(t=2.42、2.33,P0.05);观察组A与观察组B患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数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t=3.48、2.36、2.28,2.15、2.04、1.99,P0.05或P0.01),观察组A患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数量少于观察组B(t=2.22、2.18、2.09,P0.05);3组肠球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与观察组B患者的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3.88、2.36,P0.05或P0.01),观察组A患者的血清IL-2水平低于观察组B患者(t=2.31,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内肠杆菌、酵母菌增多,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减少,IL-2水平降低,其变化的幅度与血糖升高水平相关,因此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应关注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功能下降情况,及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特点及其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1年9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42例Lynch综合征患者作为Lynch组,并选取42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粪便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应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不同菌属拷贝数与糖脂代谢指标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Lynch组患者肠道菌群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均高于对照组,Simpson指数低于对照组(均P<0.05)。Lynch组患者HbA1c、TC、TG、LDL-C、FPG、apo-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和apo-A1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Lynch组患者粪便中以变形菌门、肠球菌属、埃希菌属、消化链球菌属、韦荣球菌属、不动杆菌属为主要优势菌。Lynch组患者TG水平与乳杆菌属拷贝数呈负相关,与埃希菌属和韦荣球菌属拷贝数呈正相关(均P<0.05);HDL-C水平与乳杆菌属和布劳特菌属拷贝数呈正相关,与埃希菌属、韦荣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拷贝数呈负相关(均P<0.05);FPG水平与乳杆菌属和布劳特菌属拷贝数呈负相关,与肠球菌属、埃希菌属、韦荣球菌属拷贝数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Lynch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低于健康人,其中乳杆菌属、布劳特菌属、埃希菌属等菌群与糖脂代谢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冠心病(CHD)患者糖脂代谢与肠道菌群平衡的关系, 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79例CHD患者(CHD组)和8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研究。详细采集两组对象一般资料, 同时完成体格检查和生命体征检测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采集两组对象入组第1天时空腹外周静脉血, 检测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脂质代谢指标水平。收集两组研究对象新鲜晨便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梭菌和白假丝酵母数量。比较两组对象基本资料、糖脂代谢指标和肠道菌群分布, 分析CHD患者肠道菌群与糖脂代谢指标相关性。

结果

CHD组患者HOMA-IR(t=2.729, P=0.007)和血清TC(t=2.915, P=0.030)、TG(t=2.567, P=0.01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血清LDL-C(t=2.129, P=0.03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HD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t=2.247, P=0.026)和拟杆菌/梭菌比值(t=2.111, P=0.036)低于对照组。CHD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拟杆菌/梭菌比值与HOMA-IR(r=-0.384、-0.354, P < 0.001、=0.012)以及血清TC(r=-0.361、-0.329, P=0.005、0.027)、TG(r=-0.358、-0.341, P=0.009、0.020)和LDL-C(r=-0.326、-0.317, P=0.031、0.038)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CHD患者糖脂代谢和肠道菌群分布均存在显著异常, 且HOMA-IR、血清TC、TG和LDL-C水平均与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拟杆菌/梭菌比值呈负相关, 因此对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和合理干预有利于调节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血糖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胰岛功能水平[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hINS)、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h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血糖血脂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及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 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显著增加,肠球菌、肠杆菌及酵母菌数量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INS、2hINS、FCP、2hCP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lc、FPG、TG、LDL C、CRP、IL 6和TNF α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结论 二甲双胍可明显增加患者肠道有益菌群数量,调节菌群失衡,控制血糖血脂代谢水平,改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青春双歧杆菌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和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水平,探讨青春双歧杆菌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青春双歧杆菌灌胃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取粪便检查正常菌群,取血和脏器检测TC、TG、HDL-C、SOD和MDA含量。结果青春双歧杆菌导致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增加,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下降;TC、TG和MDA水平下降,而HDL-C和SOD水平升高。结论青春双歧杆菌具有改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功能和降血脂作用,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的代谢性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以往,人们一直认为导致T2DM发生的肥胖是外部因素所致,但目前已有证据表明,身体内部因素同样是导致肥胖的诱因之一.人体微生物群的最新研究表明,个体肠道中的特定菌群可能促...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是一种隐匿性骨密度降低的全身骨代谢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骨质疏松作为糖尿病在骨骼系统中的常见并发症,在临床治疗中却忽略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采用分开诊治的方案。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相关,而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着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因此考虑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本文通过深入阐明三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肠道菌群在糖尿病及骨质疏松中的作用,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缺少,进一步影响骨代谢过程,进而提出调节肠道菌群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合并慢性肾脏病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内科确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及并发慢性肾脏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20例)及糖尿病肾病组(20例),选择本院健康老年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对象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血肌酐(Scr)、血磷(P)、血钙(Ca2+)、碱性磷酸酶(AL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同时分析各组对象肠道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杆菌、酵母菌、真杆菌的差异。 结果 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糖尿病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2+水平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糖尿病组患者血清Scr、P、Ca2+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2+、HbA1c、ALP、hs CRP水平呈正相关,双歧杆菌、真杆菌数量与Scr、P、Ca2+、HbA1c、ALP、hs CRP水平呈负相关(均P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其特征为大肠埃希菌数量增多,双歧杆菌、真杆菌数量减少。大肠埃希菌数量升高,双歧杆菌和真杆菌数量降低均为糖尿病并发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和联合治疗组,各60例。利拉鲁肽组患者使用利拉鲁肽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使用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利拉鲁肽进行治疗。采用血糖检测仪对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清趋化素(Chemerin)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使用光冈法对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半年后联合治疗组患者FBG、2hPG、HbA1c水平均低于利拉鲁肽组(均P2=4.227,P=0.040)。 结论 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利拉鲁肽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指标水平以及血脂水平,提升患者抗氧化能力,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微生物和空腹高血糖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19年8月我院内分泌科招募的10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配到干预饮食组(LCD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或控制饮食组(LFD组)。LFD组患者的饮食为500 g蔬菜/d,100 g主食/餐(300 g/d),3汤匙油/d,两餐之间提供稳定血糖、低血糖指数水果,5种蛋白质(220 mL牛奶、1个鸡蛋、100 g鱼虾、50 g大豆、50 g肉)/d,6 g盐/ d。LCD组每天摄入杏仁56 g以取代150 g/d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其余饮食方案与LFD组相同。收集所有参与者的粪便标本,取豌豆大小的粪便置入1.5 mL的试管中,立即于−80 ℃保存。使用QIAAMP® DNA粪便抽提试剂盒进行粪便样本的总DNA提取,随后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对其菌群进行分析。

结果

LCD组患者肠道微生物群Shannon指数,Chao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LFD组(均P<0.05)。两组患者按照规定饮食3个月后肠道微生物组检测显示,总共有9个门,其中排名前5位的细菌门约占所有细菌的96.00%。LCD组患者以拟杆菌门为主(72.32%),其次为假单胞菌门(13.81%)、变形菌门(8.22%)、梭杆菌门(0.03%)、放线菌门(0.63%)。LFD组患者肠道菌群门水平的细菌组成与LCD组相近。其中,LFD组梭杆菌门丰度(0.35%)高于LCD组(0.03%)。同时,LCD组产单链脂肪酸细菌(Roseburis)和瘤胃球菌的相对丰度升高。两组之间3种主要营养素的总能量和热量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总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FD组相比,LCD组患者来自碳水化合物的热量减少,而来自脂肪的热量显著增加(均P<0.05)。此外,干预后,LCD组患者中有40%来自碳水化合物的热量达到LCD标准,而LFD组患者中有25%来自脂肪的热量达到LFD标准。治疗3个月时,LCD组患者HbA1c下降幅度大于LFD组(P<0.05)。干预期间,LCD组有3例、LFD组有5例患者降糖药物使用量减少,其余受试者无显著变化。

结论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通过改善T2DM患者肠道菌群区系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糖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