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指标的变化,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20例克罗恩病活动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支持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结构、菌群多样性以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的差异。

结果

治疗后,患者肠道乳杆菌属(t=5.200,P<0.001)、大肠埃希菌(t=11.974,P<0.001)、克雷伯菌属(t=15.033,P<0.001)、糖单胞菌(t=12.166,P<0.001)、恶臭假单胞菌(t=31.063,P<0.001)、肠球菌属(t=28.867,P<0.001)数量均显著升高;同时患者肠道菌群OUTs(t=40.435,P<0.001)、Observed species(t=5.475,P<0.001)、Chao1指数(t=12.348,P<0.001)、Simpson指数(t=2.961,P=0.005)、Shannon指数(t=3.330,P=0.002)均显著升高。相比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血清以及粪便中的氨基酸、多肽、脂肪酸、胆固醇及碳水化合物水平均显著改善。

结论

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提高,同时患者脂质代谢的改善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通路相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其的干预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62例IBS-C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11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受试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分析菌群多样性,比较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前后IBS-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及便秘症状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肠道菌群Ace指数(P=0.001)、Chao指数(P<0.001)、Shannon指数(P=0.020)、Sobs指数(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门水平上,研究组患者肠道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拟杆菌门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后,患者肠道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均显著下降,拟杆菌门丰度显著提高。在属水平上,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后,患者肠道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上升。干预后IBS-C患者的便秘症状积分(P<0.001)、GIQLI评分(P<0.001)、WC评分(P<0.001)、PAC-QOL评分(P=0.005)均较干预前差异显著,排便次数也显著增加(P<0.001)。

结论

IBS-C患者肠道菌群显著紊乱,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同时能够改善胃肠道功能,缓解便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母乳和混合喂养方式对西安地区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收集24例0~2月龄西安地区健康婴儿粪便样本,根据婴儿的喂养方式,将样本分为母乳喂养组(17例)和以奶粉为主的混合喂养组(7例)。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肠道菌群进行测序,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差异的影响。

结果

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混合喂养组(t = 4.886,P<0.05;t = 6.855,P<0.05),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混合喂养组(t = 2.126,P<0.05)。门水平上,2组样本均以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但比例存在差异。相比混合喂养组,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升高(U = 6,P<0.05;U = 0,P<0.05),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显著降低(U = 24,P<0.05;U = 16,P<0.05)。属水平上,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双歧杆菌相对丰度(72.04%)显著升高,同时发现罗氏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也高于混合喂养组(U = 17,P<0.05;U = 28,P<0.05);而混合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中,克雷伯菌属、肠球菌属及韦荣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U = 19,P<0.05;U = 12,P<0.05;U = 28,P<0.05)。

结论

母乳喂养可能通过提高婴儿肠道菌群丰富度和部分益生菌相对丰度,同时降低条件致病菌比例等方式影响婴儿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为从微生态角度研究红茶在人体肠道菌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4周龄新生幼鼠(4weeks组,n = 30)、12周龄正常对照组小鼠(control组,n = 15)和12周龄喂饲红茶水实验组小鼠(teadrink组,n = 15)的肠道菌群分布,分析3组样本的菌群差异情况,探求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

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拟杆菌门(t = −7.711,P<0.001)、拟杆菌科(t = −3.411,P = 0.009)、长尾嗤菌体科(t = −2.515,P = 0.036)、拟杆菌属(t = −2.693,P = 0.027)、邓肯菌属(t = −2.434,P = 0.041)、居海事城球杆菌属(t = −3.327,P = 0.029)、迪博邓肯菌(t = −2.679,P = 0.028)、普通居海事城球杆菌(t = −3.401,P = 0.027)和Duncaniella_sp._C9t = −3.104,P = 0.035)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厚壁菌门(t = 8.952,P<0.001)、乳杆菌科(t = 13.102,P<0.001)、消化链球菌科(t = 3.665,P = 0.021)、爱格菌科(t = 4.481,P = 0.002)、理研菌科(t = 3.626,P = 0.022)、乳杆菌属(t = 5.542,P = 0.004)、黏液乳杆菌属(t = 6.334,P = 0.002)、龙包茨菌属(t = 3.785,P = 0.005)、阿德勒菌属(t = 4.504,P = 0.002)、约氏乳杆菌(t = 4.282,P = 0.011)和罗伊氏粘液乳杆菌(t = 6.156,P = 0.003)相对丰度显著减少。与4weeks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菌群分布差异大于control组。

结论

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的形成能够产生影响,不同丰度的菌群可能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途径来达到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稳态的目的,具体代谢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广西不同健康状况百岁老人肠道菌群的特征。

方法

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广西长寿地区按年龄收集不同健康状况的21对百岁老人粪便和血样标本,同时收集个体一般信息和食物摄入信息;使用标准量表测量身体机能和认知功能(MMSE),测定血生化指标,采用16S rRNA的V4–V5区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差异。

结果

非健康组百岁老人较健康组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t = 3.987、4.000、3.703,均P<0.001);健康组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中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黏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丰度显著高于非健康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显著低于非健康组;健康组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中别样杆菌属(Alistipes)、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气味细菌属(Odoribacter)、厌氧菌属(Anaerotruncus)、丁酸单胞菌属(Butyricimonas)丰度显著高于非健康组;非健康组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中拟杆菌纲(Bacteroidia)、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拟杆菌种(Bacteroides coprophius)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非健康组百岁老人身体机能、MMSE评分显著降低(t = 2.775、2.058,P = 0.008、0.046)。

结论

广西不同健康状况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具有显著特征,健康状况良好的百岁老人可能具有更好的肠道菌群构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动物模型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探究鸟苷酸环化酶C(guanylate cyclase C,GC-C)激动剂(利那洛肽)对便秘的治疗作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便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平均分为对照组、便秘模型组及治疗组,每组10只。其中对照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便秘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给予洛哌丁胺灌胃构建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小鼠给予GC-C激动剂灌胃。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粪便含水率、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小肠推进率以及血清中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水平;使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3组小鼠肠道菌群特点和差异。

结果

与便秘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粪便含水量、小肠推进率显著提升(t = 3.418,P = 0.003 1;t = 3.141,P = 0.005 6),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t = 4.756,P = 0.000 2);血清VIP水平降低(t = 4.894,P = 0.000 5),SP水平有升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便秘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门水平上,Firmicutes丰度升高和Bacteroidetes丰度降低;属水平上,便秘模型组小鼠MuribaculaceaeLachnospiraceaeAkkermansia丰度降低(均P<0.050 0),AllobaculumTuricibacterClostriclium丰度升高(均P<0.001 0),通过GC-C激动剂干预可以改善便秘引起的菌群改变,并显著提高了Lactobacillus丰度(P = 0.030 5)。

结论

GC-C激动剂可能通过影响血清中SP、VIP水平,并调节便秘小鼠的肠道菌群趋于正常,增加LactobacillusMuribaculaceae等产短链脂肪酸菌群丰度,提高肠道动力,从而起到改善便秘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肠道菌群的改变,为该类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8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试验组,另选我院同期健康新生儿83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对象粪便标本。对比两组对象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肠道菌群Chaol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Ace指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对象肠道厚壁菌门、变形菌门、链球菌属相对丰度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肠道菌群改变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路易体痴呆(DLB)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及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招募的17例DLB患者和招募的21名健康对照者(HC),分别设为DLB组和HC组。DLB患者通过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估病情。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两组肠道菌群组成的异同。菌群特征和DLB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两组间性别、年龄、受教育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LB组MMSE评分、ADL评分、UPDRSⅢ评分与H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HC组相比,DLB组肠道菌群菌种多样性降低(P<0.05),粪杆菌属相对丰度下降,埃希−志贺菌属、链球菌属、Ligi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升高(P<0.05)。粪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405,P<0.001),与病程和UPDRSⅢ呈负相关(r= −0.238,P=0.019);埃希−志贺菌属与病程和UPDRSⅢ呈正相关(r=0.263,P=0.008),与MMSE评分和ADL评分呈负相关(r= −0.290,P=0.003)。

结论

DLB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在DLB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校女性日常能耗及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分析不同能耗指标与特征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人体运动能耗检测仪对广州两所大学的青年女性(Y组,n=30)、中年女性(M组,n=30)进行48 h能耗监测,统计分析日常能耗的组间差异。采集调查对象清晨粪便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运用多元统计学分析中青年女性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将目、属水平的特征菌群与能耗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及回归分析。

结果

Y组人群的日均步数(t=4.250,P<0.001)、每日能耗值(t=3.590,P<0.001)、日均中高强度活动时长(t=4.357,P<0.001)均显著高于M组;两组人群肠道菌群的目、属水平的丰度差异菌群主要为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t=2.537,P=0.014)、小杆菌属(Dialister)(t=2.904,P=0.005)、布劳特菌属(Blautia)(t=3.246,P=0.002),其中Lactobacillales和Dialister与多项能耗指标呈正相关,Blautia与多项能耗指标呈负相关。

结论

日均步数、每日能耗值、日均中高强度活动时长的能耗指标可用于预测更好的身体机能;一定条件下,增加低、中、高强度活动时长可能提高Lactobacillales和Dialister的丰度,进而延缓身体机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首发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异,探讨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和抑郁症状间的关系,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首发抑郁症患者及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分为抑郁组(n = 23)和健康组(n = 31)。对研究对象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中V4−V5区域片段进行基因测序,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两组对象抑郁症状进行评估。检测两组对象肠道菌群α多样性、β多样性和组间差异。

结果

首发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对象肠道拟杆菌门和拟杆菌纲的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对象芽胞杆菌目等的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和种水平上,两组对象分别有28个菌属和40个菌种的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EfSe分析显示,拟杆菌科、艾克曼菌科等10种菌科是造成两组对象肠道菌群差异的主要细菌。

结论

首发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未发现显著差异,但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人群相比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在拟杆菌属等细菌在抑郁症患者肠道中的相对丰度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与健康儿童的肠道菌群利用不同碳水化合物产生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儿科门诊的15例ASD患儿为研究对象,并匹配15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粪便,稀释成10%悬浊液,然后分别接种到以乳果糖(LAU)、乳糖(LAT)、棉籽糖(RAF)、低聚半乳糖(GOS)、低聚异麦芽糖(IMO)和低聚甘露糖(MOS)为单碳源的肠道微生态小型模拟发酵系统中批量发酵24 h,检测SCFAs浓度、底物降解率和产气气压。结果 ASD组患儿粪便SCFAs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YCFA(无碳源对照培养基,蛋白发酵为主)培养基发酵后总SCFAs、乙酸和丙酸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09、-2.509、-3.007,P=0.011、0.011、0.002);在添加LAT、RAF、GOS、IMO和MOS的培养基发酵后总SCFAs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85、2.344、2.675、2.344、2.302,P=0.016、0.019、0.007、0.019、0.021),而含LAU的培养基发酵后,两组研究对象总SCFAs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SD患儿肠道菌群利用蛋白发酵产SCFAs能力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利用碳水化合物产SCFAs能力显著高于健康对照。6种发酵底物中,乳果糖是最适合ASD患儿的碳水化合物,有改善ASD患儿肠道菌群产SCFAs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人粪便中分离Collinsella aerofaciens,并给予正常和高脂饮食的C57BL/6J小鼠,观察Collinsella aerofaciens对小鼠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方法

将4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成正常饮食组(NCD组)、正常饮食+菌液组(NCD+B组)、高脂饮食组(HFD组)和高脂饮食+菌液组(HFD+B组),每组10只。NCD组和HFD组给予100 μL的生理盐水,其余组给予Collinsella aerofaciens 1×109 CFU/mL,连续灌胃12周。第0、4、8和12周通过试剂盒检测空腹血糖(FBG)、随机血糖(GLU)、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水平。第12周,对各组小鼠进行口服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试验,并检测血浆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水平。收集小鼠粪便,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16S rRNA V3‒V4区序列,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变化。

结果

第8和12周4组小鼠间T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32.424,P<0.001;F = 107.601,P<0.001),与NCD组相比,NCD+B组小鼠TC水平显著升高(P<0.050);与HFD组相比,HFD+B组小鼠TC水平显著升高(P<0.050)。4组小鼠间HDL-C和L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7.809,P<0.001;F = 41.521,P<0.001),与NCD组相比,NCD+B组小鼠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0),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0);与HFD组相比,HFD+B组小鼠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0)。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小鼠肠道中Desulfovibrionaceae丰度与FBG、GLU、TC和LDL-C水平呈正相关(r = 0.512,P = 0.011;r = 0.445,P = 0.029;r = 0.728,P<0.001;r = 0.758,P<0.001)。

结论

人粪便中分离的Collinsella aerofaciens可以影响小鼠糖脂代谢,可能与其破坏肠道菌群平衡有关,同时为防治血糖血脂异常代谢提供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玉米须水提物对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收集正常组、高脂组、模型组及给药组大鼠粪便,采用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和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组大鼠粪便的菌群多态性结构及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ERIC-PCR指纹图谱显示,正常组在250~750bp间显示两条特征条带,而高脂组与模型组则在100~250bp间出现多条特征条带,250~750bp间的条带变浅或消失,给药组的指纹图谱接近正常组;高脂组和模型组大鼠粪便的乙酸、丙酸、丁酸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模型组大鼠降低尤为显著,给药组三种短链脂肪酸含量相对于模型组及高脂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玉米须水提物可能通过调节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而使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增加进而发挥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联合抗生素通过饮水和灌胃2种给药途径干预大鼠,评估是否可建立伪无菌大鼠模型。

方法

将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组),饮水组(Dri组)和灌胃组(Ig组),每组5只。饮水组:用超纯水配制成浓度为0.5 g/L万古霉素、1.0 g/L氨苄西林、1.0 g/L新霉素和1.0 g/L甲硝唑的混悬液,自由饮水。灌胃组:用生理盐水配制成浓度为200 mg/mL万古霉素,400 mg/mL氨苄西林,400 mg/mL新霉素和400 mg/mL甲硝唑的混悬液,0.5 mL/kg体积灌胃。建模14 d。收集空肠、盲肠和结肠的肠道内容物分别进行菌群培养,并对混合的肠道内容物样本进行测序。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在有氧和厌氧培养条件下,饮水组和灌胃组肠道内容物在培养基上的菌落数量显著减少。饮水组和灌胃组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明显降低,肠道菌群的物种数量显著减少。饮水组大鼠肠道菌群主要以埃希-志贺菌属为主,灌胃组以克雷伯菌属为主。

结论

通过饮水和灌胃给予大鼠联合抗生素,均清除了其大部分的肠道菌群,可以达到建立伪无菌大鼠模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经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粪菌移植后的2型糖尿病db/db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探讨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糖尿病的关系。

方法

db/db小鼠分为模型组(db/db+PBS组)和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粪菌液干预组(db/db+KNGT组),db/m小鼠为空白对照组(db/m+PBS组),每组9只,干预10周。分别在干预0周、6周和10周后检测小鼠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水平,并收集各组小鼠粪便,运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干预0周、6周和10周后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

结果

在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粪菌液干预6周和10周后,与db/db+PBS组相比,db/db+KNGT组小鼠粪样中乙酸、丁酸的含量显著增加(F乙酸 = 3.210,F丁酸 = 8.530,均P<0.05)。

结论

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粪菌液移植后小鼠粪样中菌群代谢产物乙酸和丁酸水平增加,从而改善了db/db小鼠的糖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6.
An altered gut microbiota has been linked to obesity in adulthood, although little is known about childhood obesit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obese (n = 42) and normal‐weight (n = 36) children aged 6 to 16. Using 16S rRNA gene‐targeted sequencing, we evaluated taxa with differential abundance according to age‐ and sex‐normalized body mass index (BMI z‐score). Obesity was associated with an altered gut microbiota characterized by elevated levels of Firmicutes and depleted levels of Bacteroidetes.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gut microbiota of obese children also had increased correlation density and clustering of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 Members of the Bacteroidetes were generally better predictors of BMI z‐score and obesity than Firmicutes, which was likely due to discordant responses of Firmicutes OTUs.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observations, the main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gut bacteria,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s), were higher in obese children, suggesting elevated substrate utilisation. Multiple taxa were correlated with SCFA levels, reinforcing the tight link between the microbiota, SCFAs and obesit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and elevated fermentation activity may be involved in the etiology of childhood obesity.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研究发现肾脏与肠道微生态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称为“肠-肾轴”。慢性肾脏病患者(CKD)由于各种因素往往导致肠道生态失调,表现为肠道菌群种类的相对丰度、组成及其代谢产物发生改变。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是联系宿主和肠道菌群的重要中介物质,具有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SCFAs主要通过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节RAS系统、炎症反应和细胞自噬等,起到延缓肾脏炎症和纤维化的作用。基于SCFAs与肾脏之间的紧密联系,SCFAs可能成为慢性肾脏病治疗的新靶点。外源性补充SCFAs能延缓CKD发生和发展的作用逐渐受到认可。因此,进一步研究SCFAs在肾脏方面的具体作用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