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新型甜味剂--赤藓糖醇产生菌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土壤、酿造食品、花粉等样品中分离赤藓糖醇产生菌的方法,分离得到约300株耐高渗酵母,其中有3株菌产赤藓糖醇,2608在葡萄糖培养液中可产赤藓糖醇32mg/ml。  相似文献   

2.
赤藓糖醇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藓糖醇的制备方法主要为微生物发酵法。为提高圆酵母(Torulasp.)B84512转化葡萄糖生产赤藓糖醇的发酵产量,采用控制发酵过程中葡萄糖起始浓度(30.0%)、中间流加葡萄糖浆的工艺使总葡萄糖糖浓度达到40%,发酵120h可产赤藓糖醇162.5gL,生产率为1.35gL·h,而不采取中间流加工艺,起始葡萄糖浓度为40.0%,发酵120h可产赤藓糖醇120gL,生产率为1.00gL·h。通过研究发现在赤藓糖醇发酵过程中采取中间流加葡萄糖工艺,能大大提高赤藓糖醇的发酵水平,提高幅度达30-35%,生产率也有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3.
亚致死浓度赤藓糖醇对红火蚁工蚁觅食和弃尸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火蚁是国际上最具危险性外来害虫之一,已入侵华南地区并造成严重危害。为弄清潜在杀虫剂赤藓糖醇在亚致死浓度下对红火蚁的影响,本研究使用0.05 g/mL赤藓糖醇水溶液喂食室内蚁群24 h,观察了工蚁的觅食行为和弃尸行为的变化。结果显示,取食赤藓糖醇后工蚁发现食物时间约为5 min,而取食10%蔗糖水后发现食物时间缩短到2 min以内;取食赤藓糖醇后工蚁招募速度和食物搬运效率也显著低于对照。取食赤藓糖醇后工蚁发现尸体时间和弃尸速度变化显著,发现尸体时间由对照的3.45 min延长至8.13 min,开始丢弃尸体时间由20 min延长至37.5 min,丢弃完所有尸体耗时由3.08 h增大至5.37 h。亚致死浓度赤藓糖醇显著降低了红火蚁工蚁觅食和弃尸能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效阴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法(HAPEC-PAD)对食用菌菌丝体中糖醇类成分赤藓糖醇、阿糖醇和甘露醇进行分析,并对赤藓糖醇测定的方法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赤藓糖醇的分析具有灵敏度高、分离度好、检测效率高等特点。不同食用菌菌丝体均含有糖醇类成分,但含量和种类差异大,同时发现百令胶囊的测定结果与药典有较大差异,主要含有赤藓糖醇,而非甘露醇。此研究为糖醇类成分的质量标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赤藓糖醇高产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出发酵性能优良的赤藓糖醇高产菌株。方法:利用含50%葡萄糖的高渗培养基筛选出耐高渗酵母,采用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酵液中多元醇的组成和含量,并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试验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结果:由泰山养蜂场上采集的蜂蜜、花粉、蜂巢里筛选出13株单产赤藓糖醇的野生菌,其中7株赤藓糖醇产量高于20g/L。菌株K-23经初步鉴定为球拟酵母属,在含20%葡萄糖、1%酵母膏、0.1%尿素的发酵培养基中培养144h后赤藓糖醇的浓度达46.8g/L,转化率达23.4%。结论:所获得的菌株K-23具有一定的赤藓糖醇生产能力,且具有产物单一的优良发酵性能,为该菌株的菌种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糖的过量摄入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风险.甜味剂的发现和合理使用有助于减少食品中糖的添加.作为天然甜味剂的赤藓糖醇,因其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如热值低、基本不被人体代谢、稳定性高和食用不会引起肠道不适等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赤藓糖醇已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工产品中,其国内外市场需求量正逐年提升,这对赤藓糖醇的工业化生产提出...  相似文献   

7.
张悦  徐硕  王楠  池萍  张馨月  程海荣 《微生物学报》2022,62(11):4165-4175
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泡沫的产生是发酵领域遇到的共性问题。在不影响发酵性能的前提下抑制菌株的产泡,对简化操作以及降低发酵成本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解脂耶氏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之前称为Candida lipolytica)是一种常用的合成生物学底盘,也是合成赤藓糖醇等功能糖醇的生产菌株。但在发酵合成赤藓糖醇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泡沫,需要添加消泡剂以消除泡沫。【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产泡能力显著降低的解脂耶氏酵母新菌株,以减少赤藓糖醇发酵过程中消泡剂的添加。【方法】本研究利用解脂耶氏酵母中非同源靶向重组占支配地位的原理,采用一段外源DNA随机插入基因组的手段,随机突变基因组,改变菌株的发酵产泡性能,使突变株在发酵过程中不产泡或者降低其产泡的能力。【结果】通过筛选,获得一株在发酵过程中产泡性能显著降低的工程菌株,该菌株在保留高效合成赤藓糖醇性能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泡沫的产生。【结论】所获得的菌株对工业发酵合成赤藓糖醇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也为控制其他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泡沫的生成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使用含碘乙酸的固体平板培养基对自然界中富含高浓度糖分的含菌样品进行筛选,获得一株产赤藓糖醇的菌株,再运用紫外线、氯化锂和硫酸二乙酯(DES)对出发菌株进行诱变育种,利用纸层析、高碘酸氧化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赤藓糖醇,最终获得一株能够高产赤藓糖醇的耐高渗菌株JunA-27.对该菌株的细胞形态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提取了菌株的DNA并对18S rDNA进行PCR扩增、测序和DNA序列同源性比对,确定该菌株与Yarrowia lipolytica相似性最高,并将其命名为Yarrowia lipolytica WX 506.  相似文献   

9.
当前,陶瓷膜已经在发酵液中的赤藓糖醇提纯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工艺技术人员将陶瓷膜组件引进各大生产企业,实现了对赤藓糖醇发酵液的分离提取。文章结合陶瓷膜在赤藓糖醇的提取实验和工业中的实际应用,总结分析了在陶瓷膜运行过程中,运行压力、运行温度、浓缩倍数、加水量等对陶瓷膜组件运行的通量、稳定性及收率的影响。较之传统工艺,陶瓷膜过滤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即工艺流程更短、过滤清液的质量更稳定、除菌效果更好以及运行成本更低等。  相似文献   

10.
甘露糖赤藓糖醇脂是一种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主要由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发酵生产,具有良好表面活性和特殊生物活性,其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其研究在国外备受关注,而国内却鲜有报道。文中综述了甘露糖赤藓糖醇脂的发酵生产、多样性结构及活性、构效关系、生物合成途径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1.
产赤藓糖醇菌种的诱变育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凤珠  张鑫 《生物技术》2005,15(4):22-23
以耐高渗酵母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诱变处理,得到了一株变异株C1。其摇瓶发酵产赤藓糖醇24.9g/L左右。通过摇瓶发酵试验,研究了菌株C1的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经多次传代实验,菌株C1的发酵产糖醇能力没有改变,表明其是稳定的变异株。赤藓糖醇的产量由诱变前的12、594g/L提高到24.943g/L,提高了98.1%。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丛梗孢酵母发酵产赤藓糖醇的响应面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丛梗孢酵母发酵产赤藓糖醇的产量,在前期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对影响其产赤藓糖醇的发酵条件进行评估并筛选出了影响显著的3个因素:葡萄糖、初始pH和温度.采用响应面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利用SAS软件对其结果进行二次回归分析,确定了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葡萄糖260g/L、酵...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赤藓糖醇对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及其耐氟菌株混合菌生长和产酸影响的体外研究,为赤藓糖醇防龋作用的机理提供制论依据。方法采用最小抑菌浓度递增法对变形链球菌(S.mutans ATCC 25175,S.m)、远缘链球菌(S.sobrinus 6715,S.s)进行氟化钠体外诱导耐氟菌株(S.m-FR、S.s-FR),利用液体稀释法配制赤藓糖醇TSB液8个浓度,分别加入含有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及其耐氟菌株的细菌混悬液48 h,用比浊法观察其对混合菌生长的影响,并用pH计测定培养前后上清液的△pH值。结果吸光度A值和△pH值实验前后与对照组相比最低浓度为12%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浓度的升高A值和△pH值均下降。结论赤藓糖醇能抑制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及耐氟菌株混合菌生长和产酸,并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HOG1抑制剂对球头三型孢菌产多元醇进行调控。方法:向培养基中加入SB239063、SB202190和SB203580三种抑制剂进行发酵实验,比较三种抑制剂对发酵的影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SB239063可以降低球头三型孢菌细胞内胞浆3-磷酸甘油脱氢酶(ct GPD)的酶活,提高赤藓糖还原酶(ER)的酶活。此外对HOG1和Phospho-HOG1的Western blot结果分析显示,SB239063还会抑制球头三型孢菌细胞内HOG1的脱磷酸化。最终添加10μmol/L SB239063使发酵120 h后的多元醇产物中甘油产量下降20.57%,赤藓糖醇产量提高31.16%,底物转化率提高24.73%。结论:SB239063可以降低球头三型孢菌产甘油的能力,提高赤藓糖醇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前期研究发现甘氨酸和赤藓糖醇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有较好的毒杀效果,为进一步挖掘这两种物质的实际应用价值,在室内测试了甘氨酸和赤藓糖醇不同浓度配比的水溶液及胶状饵剂对红火蚁工蚁的毒杀效果.结果显示,20%的配比为1∶3、3∶1的赤藓糖醇和甘氨酸溶液喂饲48 h红火蚁工蚁的死亡率分别为83.1%和84.93%,而72h后,死亡率分别为95.07%和95.21%,与取食茚虫威饵剂的工蚁死亡率(48 h:92.57%;72 h:100%)无显著差异.20%的配比为1∶3、3∶1的赤藓糖醇和甘氨酸水凝胶颗粒喂饲48 h红火蚁工蚁的死亡率分别为58.94%和55.05%,而72 h后,死亡率分别为85.11%和80.05%,显著低于取食茚虫威饵剂的工蚁死亡率(48 h:95.71%;72 h:99.59%).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开发红火蚁环保型饵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HOG1基因敲除球头三型孢菌工程菌发酵产赤藓糖醇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方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结果进行二次回归分析,并进行实验验证后得到最佳发酵条件:葡萄糖200.99 g/L、酵母粉10.10 g/L、Na Cl 0.80 g/L、KH2PO40.72 g/L、Mg SO40.81 g/L,初始p H 5.0,温度30℃,转速200 r/min。在此条件下,发酵120 h后,赤藓糖醇产量可达到73.96 g/L。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经典分类方法,对1989~2012年采自新疆各地的赤藓属植物360余号标本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新疆赤藓属(Syntrichia Brid.)植物11种(含1变种),其中3种为新疆新记录种。(2)新疆首次发现的3个新记录种为:北方赤藓(Syntrichia norvegica)、双齿赤藓(S.bidentata)和齿肋赤藓异叶变种(S.caninervis var.spuria),其中双齿赤藓为中国濒危物种。(3)对新疆赤藓属植物11种的形态特征及其在新疆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编制了新疆赤藓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8.
高浓度盐对耐高渗酵母产多元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丝酵母OS-300菌株在含有30%葡萄糖的高浓度基质中能产三种多元醇,甘油,阿拉伯醇和赤藓糖醇,但是在含18%NaCl的高浓度基质中产甘油,。同时,还发现几种原来不产甘油的耐高渗酵母在含有9%NaCl的高浓度培养液中也能形成大量的甘油,该现象表明:产多元醇耐高渗酵母的代谢途径可以在高盐浓度下被明显地改变。  相似文献   

19.
李茜倩  尹本丰  张元明 《生态学报》2018,38(6):2092-2100
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作为典型的耐旱藓类,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藓类结皮中占优势地位。该沙漠的季节气候差异较大,冬季低温湿润,春季干旱,夏季高温且干旱。荒漠藓类植物叶片仅具单层细胞,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而有关荒漠藓类植物在生理上如何适应这种剧烈环境变化还不得而知。研究测定了生长于两种不同微生境下的齿肋赤藓,经由低温湿润的冬季到干旱的春季再到高温干旱的夏季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特征,以探究不同微生境下齿肋赤藓在水热变化剧烈的不同季节的适应机制。研究发现:季节、微生境及二者的交互作用能够显著影响齿肋赤藓的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夏季的高温干旱使齿肋赤藓的脯氨酸、可溶性糖、MDA含量及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冬季及春季,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却呈相反趋势。干旱的春季齿肋赤藓脯氨酸及可溶性糖显著高于冬季。而在低温湿润的冬季,齿肋赤藓丙二醛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春季。表明夏季齿肋赤藓所受胁迫最大,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大幅度提高。同时,在具有积雪覆盖的冬季,两种微生境下的齿肋赤藓生理生化特性无显著差异;而在无积雪覆盖的春夏季节,灌丛的遮阴作用为齿肋赤藓提供了水含量相对较高的良好生活环境,其下齿肋赤藓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裸露地。表明生长在裸露地的齿肋赤藓较活灌丛拥有更强的胁迫耐受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北15种藓类植物RAPD分析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义龙  曹同 《植物研究》2004,24(4):477-481
本研究选用15 种东北藓类植物, 其中塔藓、赤茎藓、垂枝藓、拟垂枝藓、羽平藓、木藓、万年藓等为北半球广泛分布的大型藓类, 而褶叶藓、粗枝藓、球蒴金发藓等则是东亚特有种。在野外调查和采集的基础上, 进行RAPD 分析, 旨在从DNA 水平上对它们的亲缘关系和分类问题加以研究, 为它们的分类问题和亲缘关系提供分子证据。结果: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验证了15 种东北藓类植物形态分类的正确性。不同种类分别聚在金发藓目(Polytrichinales), 变齿藓目(Isobryales)和灰藓目(Hypnobryales)中, 与现采用分类系统一致。东北特产属褶叶藓属(Okamuraea)和粗枝藓属(Gollania)与垂枝藓科(Hyitidiaceae)植物关系较近, 而赤茎藓(Pleurozium)与绢藓(Entodon)有一定亲缘关系。因此, 将赤茎藓置于塔藓科(Hylocomiaceae)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