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息     
《人类学学报》1986,5(4):400-401
本世纪五十年代,曾在云南开远小龙潭晚中新世褐煤层中先后两次发现古猿的牙齿化石。1980年6月小龙潭煤矿古生物化石保护小组发现了古猿一青年个体的左下第一至第三臼齿列。标本产自布沼坝露天矿坑海拔为1070米至1080米的水平层间,煤层顶板海拔为1100米,即古猿化石出土处距煤层顶界在20至30米之间。小龙潭组主煤段厚100至223米,化石出自主煤段上部。1982年5月11日又在上述化石层中出土古猿青年个体的上颌骨一件,颌骨上附着12枚牙  相似文献   

2.
江西萍乡杨家湾2号洞是发育在二叠系灰岩中的溶洞,其中充填了晚更新世的黏土和沙砾堆积;自2015年至今已经挖掘6次,出土了万余件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其中野猪牙齿化石约占49%,代表目前我国更新世野猪牙齿化石最为丰富的地点。将杨家湾2号洞出土的猪科动物牙齿化石(尤其是犬齿和第三臼齿)与我国南方特有的化石种裴氏猪(Sus peii)和小猪(Sus xiaozhu)及盐井沟出土的野猪化石进行了牙齿形态学比较研究和一系列数据分析(包括散点图、回归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等);所有雄性下犬齿均属于野猪型,数据分析结果也表明,杨家湾2号洞出土的猪科化石可全部归入野猪种(Sus scrofa);尽管雄性下犬齿和上第二及下第三臼齿测量数据的变异范围很大,但都在野猪的变异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还利用杨家湾2号洞出土的野猪第三臼齿化石进行了种内变异研究,上、下第三臼齿的散点图各自聚为两大聚集区,这一结果很可能是由性别差异所导致而非不同属种混合。中国南方地区早更新世之后的猪科动物基本只有野猪一种,这与毗邻的东南亚地区不同;东南亚的猪科动物十分多样,并且绝大多数具有爪哇疣猪型犬齿。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地质局冯良盛同志,于1958年11月在该省元谋县沙沟第三纪地层中采集了几块哺乳类骨化石和牙齿。根据两个完整牙齿(主要是第一臼齿)的构造,可以确定是一种水獭类(Lutrinae 亚科)的化石,与印度西瓦立克上新统上部道克派珊(Dhok Pathan)层发现的“法氏大水獭”  相似文献   

4.
云南开远新发现的腊玛古猿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的标本是1980年6月和1982年5月,在云南开远小龙潭晚中新世褐煤层中发现的古猿化石。标本有左下第一至第三臼齿列和一件带十二枚牙齿的上颌骨。从标本反映的形态特征观察,应归为腊玛古猿。  相似文献   

5.
<正> 一九七九年八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张国铎和王长利两同志在宣威一带进行地质考察时,采集到一个近于完整的犀类牙齿化石。产化石地层是一套由紫红色砂岩、砾岩和夹a有泥岩夹层的含砾砂岩所组成的岩层,时代过去认为是早第三纪,但没有可靠的化石做依据。小巨犀化石的发现为确定地层时代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化石只有一颗左第三上臼齿,保存完好。从牙齿的大小、形状及结构等来看,宣威发现的这个化石与周明镇描述的云南路南小屯组中的小巨犀  相似文献   

6.
山东莒南发现纳玛象化石1996年春,山东省莒南县坪上三村砖场取土时发现象类化石,从一处奥陶纪白云质灰岩陡坎下古代河塘内出土了纳玛象的两枚臼齿和部分头骨碎片,并有几段门齿化石。化石埋藏在灰绿色砂质粘土中,地层地质年代为晚更新统。莒南县博物馆庄虔玉馆长等...  相似文献   

7.
1960年底,本文前一作者在昆明云南省博物馆看到一些在该省昭通县采集的哺乳类化石,包括一个带有完整的第三臼齿的剑齿象下颌骨标本,代表一个构造较原始的新种。为了对产化石地层有所了解,当时一同在云南工作的邱占祥、王伴月两同志即赴昭通作短期观察,并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化石。由于时间及交通关系,只能对附近地层作了极初步的了解,此外,在当地收到一个属于同一种象的半个臼齿。  相似文献   

8.
福建境内第四纪哺乳类动物化石发现很少,只胡步伍(1935)记述过宁化的一枚剑齿象牙、宋泰恒(1943)记述过龙岩麒麟山貘、鬣狗和鹿的几块零星标本以及徐余瑄(1959)报道过惠安的一枚印度象臼齿化石。这里记述的一批标本采自永安坑边寨岩山一石灰岩洞穴中,是永安水泥厂工人同志们在爆破时发现的。其中一部分是1965年福建省文管会采集的,也有一部分是1973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采集的。化石数量不多,保存也较差,但作为比较完整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和化石地点的报道,在福建来说还是第一次。此外,在连城、晋  相似文献   

9.
<正> 1975年夏,我们在广南盆地的莲峰十三队及小广南两个地点采集到一批哺乳类化石。初步观察,这批化石属于老第三纪的哺乳类。莲峰的标本产于一套红色地层的石膏夹层中,可能归于巨犀(Indricotherium cf.intermedium),时代为渐新世。小广南的标本亦是出自红色地层里的石膏层,化石种类有原蹄犀(Prohyracodon sp.),标本有带右上第二至第四前臼齿的颌骨和两件残颌骨;新脊犀(Caenolophus sp.),材料有带牙齿的下颌骨前部一段,时代为始新世。由此可见,广南盆地存在两个层位的化石层。广南化石点的发现,扩大了我们对于省区内  相似文献   

10.
始新世晚期的哺乳类化石层位是我国发现化石种类最丰富、研究工作做得最多的早第三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之一,而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产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的地层,是我国除内蒙二连地区外在这方面研究最早和发现化石最多的一个地区。但是,有关这一地区主要含化石的地层和化石地点的资料,大多比较零散,而且有一些错漏之处,需要补充、修订和从地层及生物群方面进行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1)河南卢氏盆地始新统卢氏组剖面的描述、化石地点与发现的脊椎动物属、种名单及其动物群性质的讨论。(2)关于河南、山西间黄河岸边“垣曲盆地”始新世、渐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的分布、层位和时代方面的修订和补充资料。(3)河南济源的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述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了1974年和1978年两次在云南永仁盆地湖相地层中两个化石地点发现的四种哺乳类化石,犀牛一种,象类化石三种。同时讨论了昭通剑齿象的地质时代,记述了一新种嵌齿象。永仁化石层可与毗邻的元谋盆地“元谋组”对比,时代为更新世初期。  相似文献   

12.
福建清流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记述福建省境内首次发现的出自地层的古人类化石。标本为晚期智人的一枚左下第一臼齿。根据对化石产地的地质、地貌以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种类的分析,表明其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3.
王頠  莫进尤 《人类学学报》2004,23(2):130-137
广西扶绥县南山洞发现人类化石及哺乳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包括2枚智人牙齿化石,分别是左下第三臼齿和右下第二臼齿,其形态特征与广西其他山洞发现的智人化石相似,归入晚期智人。哺乳动物化石多为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时代属更新世晚期。该地点新发现的蒙古野驴化石属华南晚更新世动物群的首次发现。南山洞所有化石发现于洞内浅褐色砂质粘土中,堆积物第二层钙板层的铀系年龄为30—40ka。蒙古野驴的出现暗示中国南方大陆可能在末次冰期出现过干冷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4.
奇虾类是寒武纪海洋中的大型捕食动物,广泛发现于世界各地的寒武纪地层,但是多为前附肢或口器的标本。我国扬子地台云南、贵州一带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动物群中都发现了奇虾化石,如澄江动物群、牛蹄塘动物群、关山动物群、凯里动物群等。但在华北地台,寒武纪特异埋藏动物化石目前为止只有零星报道,包括一些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古蠕虫类等。本文描述一枚发现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左家坞一带馒头组(毛庄期)紫红色页岩中的奇虾类前附肢化石,可能代表了一个新类型。这枚化石的发现丰富了奇虾类的古地理分布,也为在华北地台边缘地区寻找特异埋藏动物化石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加贵公社加图大队于1971年修建排洪隧洞时,在两个隧洞口的石灰岩裂隙堆积中都发现了化石。公社革委会随即将此事函告我馆。信中还提到在附近的一座叫干淹岩的一洞穴,也曾有化石发现。1972年冬,我馆派员前往调查,在两条裂隙堆积中分别采到剑齿象(Stegodon sp.)和印度象(Elephas maximus)臼齿各一枚。之后,我们着重探查了干淹岩的山洞,并在个别地段作了试掘,采集到人类牙齿化石两枚和一定数量的哺乳类化石。详细研究尚未进行,现仅将初步观察扼要报导于下:加贵位于都安县城东北83公里,沿都安一加  相似文献   

16.
1963年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个野外工作队在陕西蓝田泄湖镇一带工作时,黄万波、汤英俊和张宏三同志在陈家窝附近发现了一个猿人类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在同一地点,与人类化石一起还发现了几种哺乳类动物化石。关于化石地点的地层情况,已由张玉萍等(1964)另文报导。这篇报告就是关于这里发现的一些哺乳类化石的记述。作者感谢裴文中教授和研究所许多其他同志提供关于个别化石或动物羣性质方面的意见,和王哲夫、杜治两同志摄制照片。  相似文献   

17.
1984年5月底,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到一枚印度象臼齿化石(见照片)。这是泉州市玉犀巷内的泉州民主党派总部于1983年基建时挖出的。象齿化石已脱掉几块齿板,剩10个齿板,残长16.5厘米,高10厘米,最宽处7.5厘米,齿顶端的白釉质、珐琅质完好。象齿在泉州地区,并非第一次发现,1958年,惠安县亦发现过一枚印度象臼齿,说明古代泉州有象。据元朝高僧释大奎的《紫云开士传》记载:泉州邻  相似文献   

18.
《化石》1992,(2)
禄丰是一个小的红色盆地,在昆明市两北102公里处。盆地中发育着的中生代陆相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1938年,古生物学家卞美年和王存义在禄丰盆地首次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批化石经畅钟健教授研究后开始享誉世界。禄丰被人们称为恐龙之乡。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古生物学家络绎不绝地相继来到禄丰盆地进行恐龙化石考察。目前禄丰恐龙动物除了恐龙化石外还有两栖类,龟鳖类、觚类,似哺乳爬行类和原始的哺乳类,共有6目30余种。  相似文献   

19.
1961年夏,西北大学地质系学生张国典、赵振才在陕西铜川市附近收集有关第四纪地层的毕业论文资料时,在该市东面漆水河左岸观察到灰堆坡剖面,在此剖面的第四纪黄土状沉积中发现了一些哺乳类化石,它们是该地区哺乳类化石的第一次发现,对确定该地层的时代提供了古生物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武家村发现的第四纪哺乳类,海、陆相软体类化石,以及地层中所含的植物孢粉和岩性特征,把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初步划分为全新统、晚更新统、中更新统(陆相沉积)和早更新统(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