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布鲁菌病(brucellosis)是布鲁菌入侵机体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易被忽视。该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影响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阻碍正常国际贸易,还会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布鲁菌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黏膜破损处等途径传播至人。人群对布鲁菌的易感性无年龄和性别差异,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从事布鲁氏菌研究的实验室操作人员有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风险,但可通过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感染的发生。布鲁菌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必须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防止疾病慢性化。本文对布鲁菌病的生物安全及其防控原则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布鲁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菌是一种兼性细胞内寄生菌,能够严重地导致人畜共患布鲁菌病。本文就影响布鲁菌致病能力的毒力因子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布鲁杆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1-2],由于该病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症状不典型[3],因此很难诊断,容易被临床医生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过骨胺酸合成酶基因(per)敲除的布鲁菌,研究per基因对布鲁菌株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构建p MD19-T:kan敲除载体,电击转化至流产布鲁菌,体内同源重组敲除per基因,分析per基因敲除对布鲁菌遗传特征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构建了per基因敲除的流产布鲁菌株,per缺失突变布鲁菌连续传代培养后,测序分析未发现回复突变,品红及硫堇培养鉴定符合布鲁菌特征。结论:布鲁菌基因组per基因的缺失突变不影响布鲁菌的遗传稳定性,为研制布鲁菌per基因减毒突变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布鲁菌感染时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其治疗等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慢性布鲁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报道进行总结。结果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培养和血清抗体检测呈阳性,C-反应蛋白(CRP)可见升高而降钙素原(PCT)变化不明显。结论布鲁菌病不能仅从临床表现来鉴别和诊断,更不能因为缺少流行病学资料而否定。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CRP水平对急性炎症的敏感性会降低,但仍可以作为疗效判断的参考指标。应适度增加疗程,定期复查,以更好的控制慢性布鲁菌感染。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原核表达并纯化了布鲁菌脂蛋白Omp19,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对其免疫原性进行验证。采用Omp19作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羊种布鲁菌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检测90份羊血清样本,并与标准血清凝集试验(SAT)比较,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iELISA与SAT的阳性符合率为95.12%,阴性符合率为67.35%,Kappa值为0.607 7。对2种方法进行McNemar卡方检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建立的iELISA与SAT的总符合率达80%,可作为羊种布鲁菌病血清学诊断的备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布鲁菌引起的布鲁菌病是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传染性疾病,采用疫苗防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外膜蛋白(OMP)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综述了鼠伤寒沙门菌、卡介苗、根癌农杆菌、大肠杆菌、毕赤酵母、禽流感病毒、山羊痘病毒和牛痘病毒等载体介导的布鲁菌OMP疫苗的研制现状。  相似文献   

8.
布鲁菌属(Brucellae)细菌在核酸水平上非常相似,随着不同环境中布鲁菌新种及变异菌的出现,噬菌体分型实验在布鲁菌种的分型鉴定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布鲁菌噬菌体的生长特征和宿主范围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BSR0602是位于布鲁菌染色体上的非编码小RNA,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BSR0602与布鲁菌的胞内生存能力相关.为了进一步研究BSR0602对布鲁菌胞内环境适应能力的调控作用,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布鲁菌野生株16M和BSR0602过表达株的全菌蛋白质谱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BSR0602过表达后,布鲁菌转运代谢蛋白和压力适应蛋白的表达发生变化. qRT-PCR和HIS表位标记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BSR0602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均影响氧压力适应蛋白SodA的表达.相关表型实验结果显示,BSR0602过表达株对氧压力更为敏感,证实了BSR0602在布鲁菌适应氧压力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非编码小RNA BSR0602作为布鲁菌的转录后调控因子,可通过调控压力适应蛋白的表达来影响布鲁菌的压力适应能力和胞内生存.  相似文献   

10.
布鲁菌能够干扰宿主细胞发挥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这是布鲁菌突出的致病特点。布鲁菌通过减少、修饰或隐藏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经由脂筏进入巨噬细胞后形成布氏小体,实现胞内生存复制,从而导致机体的持续性感染。深入了解布鲁菌逃避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有助于研制新型有效的疫苗,如D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  相似文献   

11.
正布鲁菌病是全球范围内一种对经济有重大影响的人畜共患病。作者2015年曾报道过使用布鲁菌噬菌体"ΦLd"制备抗牛布鲁菌S19的噬菌体裂解物的方法。此项研究中,在使用裂解物固定剂量(两倍小鼠100%的保护剂量)的情况下,用豚鼠直接攻毒和小鼠被动保护试验(PMPT)评估了不含佐剂和以铝凝胶为佐剂的两种裂解物的预防功效。与S19疫苗相比,低剂量(1.0μg蛋白质和120μg碳水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种型布鲁菌间的基因差异及基因的获得与缺失情况。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分析已测序的10株布鲁菌基因水平的差异,分析它们的核心基因组与泛基因组,对得到的差异基因用PCR验证其在19株不同生物型标准菌株中的分布情况。结果:不同种型布鲁菌在基因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差异基因主要位于Ⅱ号染色体上;根据差异基因,鉴定了42个差异区段,这些差异区段在19株不同生物型标准菌株中存在差异分布。结论:布鲁菌在进化过程中分别获得或失去了不同的基因区段,从而适应不同的宿主环境。  相似文献   

13.
布鲁菌病是一种地区性人畜共患病,也是兽医及肉类加工厂工人中最常见的职业性疾病。在一些发达国家,也是微生物实验室最重要的职业获得性感染,因此又称为实验室获得性布鲁菌病(labmatoryacquired Brucellosis,LAB)。  相似文献   

14.
[背景]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对畜牧业发展和人类健康有着巨大的威胁。利用新型报告基因NanoLuc荧光素酶构建一种可以检测布鲁菌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质粒,对于研究布鲁菌毒力基因的调控表达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制备NanoLuc荧光素酶多克隆抗体,构建一种基于NanoLuc荧光素酶报告布鲁菌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质粒,并通过测定bcsp31基因启动子和virB启动子活性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构建NanoLuc荧光素酶原核表达载体pET-Nluc,纯化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以广宿主质粒pBBR1MCS为骨架,构建质粒pNluc、pBcsp31-Nluc和pVirB-Nluc,通过电转化构建S2308(Nluc)、S2308(Bcsp31-Nluc)和S2308(VirB-Nluc)重组菌株,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测定bcsp31基因启动子和virB启动子活性;比较分析virB启动子在胞内感染条件下和体外培养条件下的活性。[结果]通过原核表达获得NanoLuc荧光素酶重组蛋白,并制备得到效价高于1:100 000的多克隆抗体;成功构建pNluc、pBcsp31-Nluc和pVirB-Nluc质粒以及S2308(Nluc)、S2308(Bcsp31-Nluc)和S2308(VirB-Nluc)重组菌株;体外培养条件下测定bcsp31基因启动子和virB启动子活性,结果显示pNluc质粒可以精确报告其活性;测定virB启动子在胞内诱导条件下和体外培养条件下的活性,结果显示virB启动子活性在胞内感染条件下明显增强。[结论]构建了基于NanoLuc荧光素酶报告布鲁菌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质粒,并验证其可以精确反映布鲁菌基因启动子活性,为研究布鲁菌毒力基因以及揭示其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由带菌动物通过多种途径传染给易感人群,可侵犯人体各器官系统。目前推荐的抗布鲁菌治疗方案为多西环素、利福平、喹诺酮类、氨基糖类等抗菌药物组合的二联或者三联抗菌方案,但治疗无效率和疾病复发率仍较高。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作为四环素类药物,经体外实验证明均可有效抑制布鲁菌,且50%最小抑菌浓度(50%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50) 和 90%最小抑菌浓度(90%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90)均较低。临床研究亦证实,包含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联合抗菌方案具有较低的治疗无效率和疾病复发率。因此,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可作为治疗布鲁菌病的候选用药。本文就布鲁菌病传统治疗方案以及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抗菌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表达载体p NSGro E2His构建104M∶Omp19过表达株,以增强现有布鲁菌疫苗104M株免疫保护效果。方法:以布鲁菌疫苗104M株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Omp19基因;将经过Bam HⅠ和XbaⅠ双酶切的Omp19基因连接到经同样双酶切处理的p NSGro E2His载体上,构建Omp19-p NSGro E2His过表达质粒;将构建的过表达质粒转化布鲁菌104M株感受态细胞,利用氯霉素抗性筛选构建成功的104M∶Omp19过表达株;通过皮下免疫BALB/c小鼠,从激发的抗体水平、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对抗布鲁菌A19株攻毒后的保护作用等方面评价104M∶Omp19过表达株的免疫保护效力。结果:PCR及Western印迹验证表明获得了104M∶Omp19过表达突变株;免疫评价实验显示104M∶Omp19在抗体水平、细胞因子水平与攻毒保护性方面均优于104M,低剂量免疫即可达到较好的保护效果。结论:布鲁菌疫苗104M株过表达Omp19抗原后,免疫保护效果显著增强,可作为一种新的布鲁菌疫苗候选菌株进行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7.
布鲁菌抗原的快速克隆与高效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Gateway技术构建布鲁菌抗原表达载体,并筛选出高效可溶性表达载体。方法:以山羊布鲁菌16M株染色体DNA为模板,扩增4个布鲁菌抗原基因BMEI2002、BMEI1069、BMEI1483和BMEI0748,利用GatewayBP反应将基因克隆到入门载体pDONR201中,构建重组质粒,然后用Gateway LR反应将基因重组到3种表达载体(pDEST17、pHXGWA、pHGGWA)中,构建相应的重组表达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ER2566(DE3)并诱导表达,分析利用3个不同载体所表达蛋白的表达量及表达形式。结果:利用BP反应构建了4个基因的重组质粒,用LR反应将这些基因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构建得到了相应的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后的可溶性分析显示,含6×His和TRX标签的pHXGWA所表达的蛋白在表达量和可溶性方面均优于pDEST17和pHGGWA。结论:通过Gateway技术实现了布鲁菌抗原的快速克隆,筛选到的pHXGWA可作为后续大规模克隆表达载体,为布鲁菌抗原的大规模克隆表达和保护性抗原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2月,4只未经检疫的山羊进入了我国某大学实验室。28名师生在实验后患上了布鲁菌病(brucellosis),此事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有较多读者纷纷来信,希望了解该病当前临床进展。布鲁菌病和流行性脑膜炎、肺结核、登革热等传  相似文献   

19.
布鲁菌是兼性胞内寄生菌,其最主要的致病机制是长期在宿主单核巨噬细胞内存活和繁殖。它可以调控其自身的运输来避免溶酶体的降解,并在宿主细胞内广泛的复制但又不限制细胞基础功能或诱导程序性死亡,这是造成布鲁菌与宿主交互作用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布鲁菌病是系统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在非流行区易被忽视。本病以骨关节受累常见,关节症状多数为反应性关节炎,以单关节化脓性关节炎为首发表现的病例少见。本文报道1例布鲁杆菌性化脓性单膝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和诊疗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